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国际比较 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现代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国际比较 2
  •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171页
  • 文件大小:90MB
  • 文件页数:10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国际比较 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综合篇7

第一章 人民健康水平7

第一节 中国人口期望寿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7

第二节 中国儿童死亡率及孕产妇死亡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9

一、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明显降低9

二、婴儿死亡率控制取得显著成效10

三、新生儿死亡率处于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1

四、孕产妇死亡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

第三节 中国仍面临重大传染病危害13

一、结核病患病率高13

二、成人艾滋病患病率逐年增长14

三、乙型肝炎防治任务仍很艰巨16

第四节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癌症高发国17

第五节 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总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且逐年上升18

第二章 医学创新研究20

第一节 医学创新研究模式20

一、美国政府支持基础研究,产业界投资应用研究20

二、欧盟各国致力于统一协调研究20

三、日本政府支持基础研究,重视促进产学研结合21

第二节 医学研究机构22

一、国家级医学科研机构22

二、医药企业23

三、高等院校医学研究机构24

四、比较与启示25

第三节 高等医学人才培养27

一、美国教育机制体制成熟,教育结构完整连续27

二、英国学位制度多样化,招考制度严格28

三、法国教育体系完善,计划性强29

四、俄罗斯制度独特,医学博士学位含义特殊29

五、中国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30

六、比较与启示33

第三章 医学研究投入与重点部署35

第一节 医学研究投入35

一、美国医学研究政府年投入约300亿美元35

二、英国医学研究政府年投入约16亿英镑38

三、印度医学研究投入受政府重视,规模企业投入不断加大38

四、中国医学研究投入不断加大39

第二节 医学研究重点部署43

一、美国医学研究重视原始创新43

二、英国医学研究重视卫生服务与公共卫生领域43

三、欧盟各国重视健康促进研究44

四、中国医学研究突出重点领域44

第四章 医学研究成果47

第一节 医学科技论文比较47

一、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在医学科技领域占有绝对优势47

二、中国近五年医学科技论文数量增长迅速,论文质量不断提高50

三、1998~2007年医学研究领域主要学科国际论文比较分析51

四、比较与启示68

第二节 药品专利比较69

一、药品专利制度的建立69

二、药品专利的保护范围和特征69

三、各国药品专利申请数量分析69

四、各国药物研发机构分析71

五、药品专利领域分布79

第五章 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82

第一节 中国医疗机构数量人均指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2

一、卫生机构总数情况82

二、医疗机构床位数情况83

第二节 中国卫生人员数量相对不足83

一、临床医生人数情况比较84

二、护士及助产士人数情况比较85

三、口腔医生人数情况比较86

四、药师人数情况比较87

第三节 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美欧占绝对优势,中国基本依赖进口88

一、美国、欧盟、日本为高端医疗器械生产消费主要国家/地区89

二、领先国家/地区研发投入力度大90

三、中国高技术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91

第四节 中国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技术力量薄弱91

一、美国是世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研发、应用的领跑者91

二、加拿大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后来居上94

三、欧洲应用完善的医疗信息系统94

四、日本国民自我健康信息管理的医疗信息系统95

五、韩国重点建设医疗信息系统标准化与司法化95

六、中国台湾医疗信息系统普及率较广泛96

七、中国医疗机构信息建设稳步前进,但还存在一定差距96

第五节 中国主要疾病防治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98

一、疾病发病率、死亡率情况国际对比98

二、疾病预防和诊疗水平国际对比115

三、疾病研究论文、专利国际地位122

四、医学基础学科领域论文、专利国际地位125

第六节 卫生事业费用投入直接影响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127

一、中国公共医疗投入及个人医疗支出均低于世界整体水平127

二、中国卫生费用公共支出比例仍然偏低,但增长趋势明显128

第六章 未来医学发展战略131

第一节 未来医学发展目标131

一、美国改善广覆盖的、高质量的卫生服务可及性131

二、加拿大提高医疗卫生系统的可持续性、创新性和完整性132

三、德国发展健康研究和医疗技术132

四、英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133

五、日本控制慢性疾病、延长国民健康寿命133

六、澳大利亚针对性地提高各种人群的卫生服务质量134

七、南非将药物和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作为重点134

八、中国实施国家中长期规划,酝酿“健康中国2020”战略135

九、各国未来医学发展目标比较135

第二节 未来医学发展重点领域136

一、美国通过路线图实现基础研究的领先,并提出预防医学重点领域136

二、德国重视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的应用研究138

三、加拿大将慢性病防治作为发展重点138

四、澳大利亚将传染病和癌症防治、精神卫生作为发展重点138

五、日本倡导健康生活,重视疾病预防139

六、中国疾病防治与科技发展并重139

七、各国未来医学发展重点领域比较139

第三节 各国未来医学发展措施140

一、美国根据战略目标构建发展体系140

二、英国通过国家健康发展战略研究确定发展方向142

三、日本系统勾画控制慢性疾病的蓝图143

四、中国依据需求确定重点发展方向143

五、各国未来医学发展措施比较144

第二篇 基础医学篇151

第七章 细胞生物学151

第一节 研究现状151

一、干细胞的基本知识体系已经形成151

二、肿瘤细胞研究进入了分子网络层面152

三、小RNA成为了细胞基因调控研究的新靶标153

四、染色质修饰为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154

五、细胞衰老与组织器官及个体衰老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新进展155

第二节 国际的比较156

一、干细胞研究有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56

二、肿瘤细胞研究的特色正在形成156

三、小RNA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56

四、染色质修饰已有一定基础157

五、细胞衰老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157

第三节 中国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158

一、干细胞研究是医学科学原始创新的新动力158

二、目前是中国干细胞医学发展的黄金契机159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159

一、组建国家干细胞医学研究中心159

二、规划干细胞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160

三、发展干细胞医学研究的支持体系160

第八章 神经生物学163

第一节 研究现状164

一、神经与精神系统疾病及中枢神经损伤机制研究的现状164

二、认知科学研究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难点和发展方向170

三、计算神经科学研究将是未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171

第二节 国际比较173

一、中国神经科学研究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173

二、中国神经科学研究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174

第三节 中国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175

一、神经与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175

二、继续加强中国神经科学优势领域的应用研究176

三、填补和加强中国神经科学研究的空白和薄弱领域研究177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177

一、建立医学科学研究(含神经科学)权威机构177

二、积极筹建中国脑库177

三、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178

四、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研究178

第九章 医学分子生物学180

第一节 研究现状180

一、21世纪将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回答有关生命的重大理论问题181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涌现并得到广泛的应用182

第二节 国际比较184

一、经费投入规模仍然偏小184

二、科技论文产出明显进步184

三、授权专利跃居世界第三187

第三节 中国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189

一、生命组学与系统生物学190

二、重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190

三、重大疾病的分子诊断与治疗190

四、新一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190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190

一、增加经费投入190

二、注重人才培养191

三、促进基地建设191

第十章 遗传学192

第一节 研究现状192

一、遗传学主要研究方向192

二、遗传学研究重点195

第二节 国际比较197

一、许多国家都将基因组研究作为攻克疾病的着眼点197

二、中国医学遗传学研究论文和专利处于国际先进行列199

三、中国遗传学研究有一定优势201

第三节 中国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202

一、出生缺陷的机制研究与产前诊断202

二、重大慢性疾病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202

三、医学遗传学相关的转化医学研究202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203

一、设立“重大出生缺陷分子机制研究”科技专项203

二、建立“重大慢性疾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享平台及重要疾病资源库203

三、培育转化医学研究基地、建设“面向转化医学的生物信息支持体系”204

第十一章 解剖学206

第一节 研究现状207

一、人类学207

二、临床解剖学208

三、数字解剖学209

四、神经解剖学210

五、组织学211

六、人体胚胎学213

第二节 国际比较215

一、中国保留了一支数量大、素质较高的解剖科学队伍215

二、中国在解剖科学某些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特色215

三、基础研究存在很大差距216

四、人才流失和经费短缺普遍存在216

第三节 中国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216

一、人体结构数字化研究216

二、对中国各民族的体质人类学研究217

三、与计划生育相关的生殖生物学研究217

四、为揭示人脑奥秘的神经环路研究217

五、解决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的解剖形态学研究217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218

一、更新观念,坚持创新,积极扶植解剖学科的发展218

二、坚持“转化医学”方向,加强学科交叉218

三、建立包括器官组织在内的中国人解剖结构数据库218

四、通过立法解决尸源218

第十二章 生理学220

第一节 研究现状220

一、整合生理学是国际生理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220

二、中国现代生理学在多个领域具有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222

第二节 国际比较223

一、中国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223

二、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研究明显滞后224

三、中国泌尿生殖系统生理学研究缺乏先进的研究平台和实验动物225

四、中国内分泌领域的内涵不断扩大,但基础研究相对薄弱225

五、中国血液生理是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但国内研究力量薄弱227

六、中国神经生理学研究投入较少227

七、中国消化生理研究曾是实力较强的学科之一,但现在后继乏人228

八、生理组学与系统生物学是现代生理学的发展方向,中国起步较晚229

第三节 中国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230

一、心血管疾病的炎症免疫机制230

二、环境因素与呼吸生理的研究230

三、生殖生理研究230

四、内分泌生理研究231

五、揭示脑功能的形成原理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233

六、胃肠生理研究与药物开发233

七、生理组学与系统生物学235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235

一、整合生理学是生理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235

二、各个亚学科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但都需要加强投入236

第十三章 病原生物学239

第一节 研究现状239

一、国际上病原生物学研究趋势239

二、中国病原学研究的特点241

第二节 国际比较242

一、中国病原学研究概况242

二、国际比较243

第三节 中国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250

一、病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250

二、病原体遗传进化及流行规律的研究250

三、未知病原体快速鉴别技术的研究250

四、新型抗病原体靶点药物和疫苗的研究250

第四节 对策建议251

一、科学布局国家级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251

二、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加强病原学人才培养251

三、加强病原学研究的常态性投入251

第十四章 免疫学253

第一节 研究现状253

一、国际上免疫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253

二、国际免疫学的发展趋势254

三、国际免疫学领域研究和发展的重点与方向256

第二节 国际比较262

一、中国免疫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应处于世界的第二十位左右262

二、中国免疫学工作者在免疫学研究领域非常活跃264

第三节 中国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265

一、免疫系统识别抗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265

二、免疫系统进行精密调控的机制研究265

三、免疫学技术方法的研发和应用研究265

四、疫苗和免疫相关性药物的研发266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266

一、设立1~2个医学免疫学重大专项266

二、建立国家免疫学研究中心、免疫学研究和应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平台266

三、引进和培养人才266

四、特殊支持免疫学研发经费266

五、扩大中国免疫学在国际上的影响266

第十五章 病理学268

第一节 研究现状269

一、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和诊断病理学研究紧密结合并共同发展269

二、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推动了病理学的发展269

三、肿瘤、老年性疾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国际病理学研究的重点269

第二节 国际比较272

一、中国病理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面临严峻的挑战272

二、中国病理学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但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273

第三节 中国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278

一、肿瘤分子标志物的研究278

二、分子病理学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278

三、老年性疾病的风险预测和早期诊断278

四、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病理学改变和发病机制的研究279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279

一、在全国建设3~5个病理学研究基地279

二、增加病理学科研经费279

三、促进病理学国际合作和交流279

四、产学研结合279

第十六章 药理学281

第一节 研究现状282

一、药理学研究是世界各国科研和产业投入的重点282

二、分子靶点药物的开发是国际药理学研究的趋势284

三、重大疾病分子机制及其靶点药物是国际药理学研究的重点285

第二节 国际比较292

一、药理学研究与中国其他医学主要学科相比更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92

二、中国药理学研究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显著差距293

三、中国药理学研究水平与邻近国家相比优势并不突出294

四、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药理学理论研究与药物研发的联系不够紧密294

五、中国药理学研究具有自身特色与局部优势295

第三节 中国的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297

一、中国候选化合物/有效成分库的建立297

二、具有局部优势的重大疾病药理研究297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297

一、以五大类疾病药物研究为重点设立研究专项,加强投入298

二、以先药后靶模式的药效筛选作为优先研发策略298

三、建立传统中草药和海洋动植物有效成分库298

四、依靠资源中心地区建立5个左右的重大新药创制中心298

五、加强创新理念的政策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298

第三篇 临床医学篇306

第十七章 恶性肿瘤306

第一节 肺癌308

第二节 胃癌335

第三节 肝细胞癌356

第四节 食管癌374

第五节 结直肠癌394

第六节 乳腺癌417

第七节 白血病431

第八节 鼻咽癌448

第九节 子宫颈癌469

第十节 胰腺癌492

第十一节 膀胱癌502

第十二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516

第十三节 胶质瘤537

第十四节 喉癌549

第十五节 卵巢癌557

第十六节 肾癌574

第十七节 子宫内膜癌585

第十八节 甲状腺癌605

第十九节 前列腺癌620

第二十节 黑色素瘤634

第二十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639

第十八章 脑血管病656

第二十二节 脑梗死658

第二十三节 脑出血683

第二十四节 颅内动脉瘤693

第二十五节 烟雾病708

第十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717

第二十六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8

第二十七节 支气管哮喘734

第二十八节 肺炎749

第二十九节 肺血栓栓塞症757

第三十节 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70

第三十一节 肺纤维化785

第二十章 心血管疾病804

第三十二节 冠心病809

第三十三节 高血压825

第三十四节 心肌病843

第三十五节 瓣膜性心脏病862

第三十六节 先天性心脏病871

第三十七节 主动脉疾病881

第三十八节 肺动脉高压890

第三十九节 心力衰竭909

第四十节 心律失常928

第四十一节 心脏性猝死936

第四十二节 心脏代谢综合征946

第二十一章 损伤与中毒961

第四十三节 创伤急诊963

第四十四节 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978

第四十五节 烧伤外科病991

第四十六节 挤压综合征998

第四十七节 中毒1014

第二十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1024

第四十八节 胆石症1025

第四十九节 胃食管反流病1038

第五十节 肠易激综合征1055

第五十一节 消化性溃疡1071

第五十二节 酒精性肝病1086

第五十三节 肝硬化1103

第五十四节 急性胰腺炎1121

第五十五节 炎症性肠病1138

第二十三章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1159

第五十六节 糖尿病1160

第五十七节 代谢综合征1167

第五十八节 骨质疏松症1176

第五十九节 甲状腺疾病1181

第二十四章 泌尿与生殖系统疾病1192

第六十节 慢性肾脏病1195

第六十一节 急性肾损伤1206

第六十二节 IgA肾病1220

第六十三节 多囊肾1228

第六十四节 糖尿病肾病1242

第六十五节 良性前列腺增生1265

第六十六节 泌尿系统结石1276

第六十七节 男性不育症1284

第六十八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1292

第六十九节 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1302

第七十节 生殖道感染与性传播疾病1309

第七十一节 子宫肌瘤1317

第七十二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1326

第七十三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36

第七十四节 妊娠合并糖尿病1344

第七十五节 早产1355

第七十六节 出生缺陷1365

第二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1376

第七十七节 阿尔茨海默病1378

第七十八节 认知障碍1393

第七十九节 帕金森病1410

第八十节 常见神经系统遗传病1422

第八十一节 癫痫1426

第八十二节 运动神经元病1439

第八十三节 睡眠障碍(失眠症、不宁腿综合征、发作性睡病)1446

第八十四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1470

第二十六章 精神障碍1487

第八十五节 抑郁症1487

第八十六节 神经症1499

第八十七节 精神分裂症1513

第八十八节 物质依赖1527

第八十九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1540

第九十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547

第九十一节 孤独症1568

第二十七章 自身免疫病1579

第九十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1579

第九十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1589

第九十四节 干燥综合征1596

第九十五节 强直性脊柱炎1605

第九十六节 系统性硬化症1620

第九十七节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1636

第二十八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1642

第九十八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1643

第九十九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650

第一百节 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1663

第一百零一节 血友病1676

第一百零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685

第一百零三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97

第二十九章 传染病1707

第一百零四节 病毒性乙型肝炎1708

第一百零五节 病毒性丙型肝炎1729

第一百零六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1741

第一百零七节 结核病1763

第一百零八节 流行性感冒1773

第一百零九节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1780

第一百一十节 霍乱1796

第一百一十一节 细菌性痢疾1803

第一百一十二节 疟疾1807

第一百一十三节 血吸虫病1816

第三十章 眼科疾病1827

第一百一十四节 白内障1828

第一百一十五节 角膜病1847

第一百一十六节 眼外伤1867

第一百一十七节 近视1882

第一百一十八节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901

第一百一十九节 原发性青光眼1919

第三十一章 耳鼻喉科疾病1944

第一百二十节 感音神经性耳聋1945

第一百二十一节 慢性鼻-鼻窦炎1957

第一百二十二节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1968

第三十二章 皮肤科疾病1979

第一百二十三节 银屑病1980

第一百二十四节 白癜风1994

第一百二十五节 重症药疹2002

第一百二十六节 深部真菌病2013

第一百二十七节 性传播疾病2026

第三十三章 儿科疾病2038

第一百二十八节 早产儿2038

第一百二十九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046

第一百三十节 脑性瘫痪2054

第一百三十一节 新生儿消化道畸形2064

第一百三十二节 胆道闭锁2070

第三十四章 非损伤性外科疾病及口腔疾病2079

第一百三十三节 骨性关节炎2080

第一百三十四节 脊柱侧凸2099

第一百三十五节 龋病2110

第一百三十六节 牙髓根尖周病2124

第一百三十七节 牙周病2135

第一百三十八节 口腔癌2146

第一百三十九节 错验畸形2159

第四篇 预防医学篇2176

第三十五章 流行病学2176

第一节 宏观流行病学2176

第二节 现场流行病学2179

第三节 传染病流行病学2182

第四节 理论流行病学2185

第五节 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2193

第六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流行病学2198

第七节 循证医学2203

第三十六章 传染病学及其预防与控制2207

第一节 研究现状2207

第二节 国际比较2224

第三节 优先领域2225

第三十七章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2230

第一节 职业流行病学研究2231

第二节 职业人群暴露评价、生物监测和标志物研究2232

第三节 职业致癌因素和职业肿瘤预防研究2233

第四节 职业性过敏性疾病研究2235

第五节 人类工效学和职业紧张研究2236

第六节 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研究2237

第七节 职业性噪声聋的预防控制研究2238

第三十八章 环境卫生学2241

第一节 饮水与健康2241

第二节 饮用水水质检测2243

第三节 饮用水净化2246

第四节 饮用水消毒2249

第五节 大气污染与健康2256

第三十九章 营养学2261

第一节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261

第二节 营养与慢性疾病2266

第三节 临床营养2267

第四节 食物营养与健康2270

第五节 营养评估技术2272

第四十章 食品卫生学2277

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2277

第二节 食品中的微生物危害2278

第三节 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2280

第四节 生物性毒素2282

第五节 食品添加剂与包装材料2285

第六节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2288

第四十一章 儿童青少年卫生学2292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体质和营养2292

第二节 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研究2296

第三节 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与常见病防治2300

第四十二章 妇幼保健学2307

第一节 出生缺陷与预防2308

第二节 儿童保健2311

第三节 孕产妇保健2314

第四节 环境因素与生殖健康2317

第五节 妇幼卫生信息系统2321

第四十三章 卫生毒理学2329

第一节 机制毒理学2329

第二节 管理毒理学2339

第三节 毒理学动物替代实验2343

第四节 纳米毒理学2349

第四十四章 卫生检验学2358

第一节 新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2358

第二节 食品安全检测新材料及与现代分析技术联用的研究2363

第三节 多组分真菌毒素协同检测新技术2372

第四十五章 卫生统计学与信息学2385

第一节 疾病监测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相关研究2385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应急系统建设相关技术研究2390

第三节 公共卫生信息标准研究2394

第四节 卫生统计方法和应用研究2397

第四十六章 寄生虫学2404

第一节 研究现状2405

第二节 国际比较2414

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2423

第四节 优先领域2426

第四十七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2431

第一节 以社区常见疾病防控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436

第二节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促进适宜技术研究2438

第三节 健康素养研究2440

第四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2441

第五篇 特种医学篇2447

第四十八章 法医学2447

第一节 研究现状2447

一、法医病理学2447

二、法医物证学2448

三、临床法医学2449

四、法医毒物分析学2450

五、法医精神病学2450

六、法医毒理学2451

七、法医人类学2452

八、法医牙科学2452

九、其他法医学分支学科2452

第二节 国际比较2453

一、中国法医学科技水平与国际的差距2453

二、国内外法医学科技人才培养的比较2455

第三节 发展趋势2456

一、国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2456

二、今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实现跨越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与建议2458

第四节 优先领域2459

一、以死因为核心开展死亡检验与死亡管理的相关研究2459

二、重大灾难事件中遇难者身源识别技术及方法研究2460

三、猝死的遗传分析研究2460

四、应生物反恐之需加快发展法医微生物学研究2461

第四十九章 防原医学2464

第一节 研究现状2464

一、放射损伤机理研究是急性放射病防、诊、治的基础2464

二、辐射损伤防治药物研究是中国的优势特色研究领域2466

三、急性放射病诊断研究2467

四、急性放射病治疗研究2469

五、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防治研究2472

六、核与辐射突发事故的医学处理研究2473

第二节 国际比较2474

一、研究机构与队伍2474

二、急性放射病的防治和诊断措施是美国放射医学防护研究开发的重点2475

三、中国防原医学研究与国外的比较2477

第三节 发展趋势2479

一、高度重视核与辐射恐怖袭击医学救援技术研究2480

二、普遍重视小剂量照射患者的医学处理问题的研究2480

三、加强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社会心理学研究2480

四、加强放射复合损伤研究2480

第四节 优先领域2481

一、放射损伤机制和实用研究2481

二、放射防护作用机制、药物筛选及复方研究2481

三、放射损伤剂量判定技术研究2481

四、急性放射病综合治疗技术研究2481

五、放射性核素体内污染的防护研究2481

六、核与辐射恐怖袭击医学救援技术研究2481

七、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社会心理学研究2482

八、放射复合损伤研究2482

第五十章 防化医学2484

第一节 研究现状2485

第二节 国际比较2485

一、神经性毒剂2486

二、全身中毒性毒剂2488

三、糜烂性毒剂2490

四、窒息性毒剂2491

五、失能性毒剂和刺激性毒剂2492

六、化学毒剂皮肤消毒剂与皮肤防护剂2494

第三节 发展趋势2495

一、化学战争的现实威胁2495

二、化学战的新作战模式2495

三、化学恐怖袭击2496

四、化学事故2496

第四节 优先领域2496

一、建立处置化学恐怖袭击和化学事故的全国性应急救援体系2496

二、难防难治性化学战剂(如糜烂性、窒息性毒剂)中毒机制和防治药物、临床救治措施的研究2497

三、新型非致命性武器生物效应、中毒机制、临床表现和医学防护的专题研究2497

四、针对化学战剂的多用途、反应快、无刺激性、无毒性、无腐蚀性、不污染环境的新型消毒剂研究2497

第五十一章 防生医学2499

第一节 研究现状2499

一、侦察2499

二、检验2499

三、消除2505

四、防护2505

五、治疗2506

六、其他2506

第二节 国际比较2508

一、侦察2508

二、检测2508

三、洗消2509

四、防护2510

五、治疗2511

第三节 发展趋势2512

一、防生医学面临的挑战2513

二、防生医学的发展趋势2513

第四节 优先领域2515

一、发展和改进一些传统的、经典的技术2515

二、关键技术研究2516

三、前沿的、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研究2516

四、与技术相关的基础科学的研究2516

第五十二章 航空医学2518

第一节 研究现状2518

一、逐步建立健全了航空医学的组织机构体系2518

二、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卫生保障制度2519

三、拓展了发展航空医学的医工结合之路2519

四、航空医学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2520

第二节 国际比较2523

一、各国航空医学保障机构及其职能2523

二、中国航空医学的研究现状2529

三、民航医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2533

第三节 发展趋势2533

一、国际形势对航空医学发展的挑战2534

二、高新技术的应用对航空医学的挑战2534

三、航空医学的发展趋势2535

第四节 优先领域2536

一、运动病综合防治措施研究2536

二、航空医学特殊医学问题的医学鉴定规范研究2537

三、特殊环境下操作疲劳的综合预防与恢复措施研究2537

四、空间定向能力评估方法研究2537

第五十三章 航天医学2542

第一节 研究现状2542

一、航天环境医学2542

二、重力生理与防护措施2543

三、航天心理学2544

四、航天营养与食品2545

五、航天员医学选拔与训练2545

六、航天员医学监督与医学保障2546

七、航天中医药学2547

八、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2547

九、空间医学实验技术2548

第二节 国际比较2548

一、航天环境医学2548

二、重力生理与防护措施2550

三、航天心理学2551

四、航天营养与食品2552

五、航天员医学选拔与训练2553

六、航天员医学监督与医学保障2554

七、航天中医药学2555

八、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2556

九、空间医学实验技术2556

第三节 发展趋势2556

一、航天医学面临的挑战2556

二、航天医学的发展趋势2558

第四节 优先领域2561

一、航天环境综合监测系统研究2561

二、重力生理与防护措施研究2561

三、航天心理选拔体系和航天员医学选拔与训练标准研究2561

四、中长期航天营养保障的关键技术研究2561

五、完善航天员医学监督与医学保障技术2562

六、大力开展中医药在长期航天中的应用技术研究2562

七、多功能航天医学细胞学空间实验平台技术研究2562

第五十四章 航海医学2566

第一节 研究现状2566

一、高气压医学2566

二、航海心理学2571

三、海洋药物的研发2572

第二节 国际比较2573

一、饱和潜水2573

二、航海心理学2573

三、海洋药物的研发2574

第三节 发展趋势2574

一、高气压医学2574

二、航海心理学2575

三、海洋药物的研发2576

第四节 优先领域2577

一、高气压医学2577

二、航海心理学2577

三、海洋药物的研发2578

四、其他2578

第五十五章 特殊环境医学2581

第一节 研究现状2581

一、高原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卫生防护2581

二、寒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卫生防护2583

三、热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卫生防护2584

四、沙漠戈壁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卫生防护2585

五、极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卫生防护2585

第二节 国际比较2586

一、高原医学或高原病研究2586

二、寒区医学或低温医学2587

三、热区医学或高温医学2588

四、极地医学2589

第三节 发展趋势2589

一、面临的挑战2589

二、主要的发展趋势2589

第四节 优先领域2591

一、目前中国在特殊环境医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分析2591

二、重点研究方向2592

第五十六章 灾害医学2593

第一节 研究现状2595

一、灾害形势依然严峻2595

二、中国应对灾害的组织体系2595

第二节 国际比较2597

一、联合国2598

二、美国的灾害医学救援组织体系2598

三、以色列的灾害医学救援组织体系2599

四、日本的灾害医学救援组织体系2600

五、中国的灾害医疗救援的组织体系2602

第三节 发展趋势2604

一、重大灾害发生可能性大的国家以建设国家层次灾害医疗救援体制为重点,更加注重军队力量参加灾害医疗救援2604

二、重大灾害发生罕见的国家以建设地区(州)层次的灾害医疗救援体制为重点,在发展急救医疗系统的同时注重急救医师的灾害医学训练2604

三、军队是国际灾害医疗救援的首选力量2605

四、具有平战结合性质的灾害医疗救援体制的国家越来越多2605

五、为降低人员的伤亡损失,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更加重视灾害卫生应急救援2605

六、在灾害医疗救援体制建设中制定和运用有效的灾害医疗救援需求快速评估方法及对医疗救援行动实施效率的整体评价方法2606

七、各国都在注重防灾救灾的法规建设,并明确规定军队参加灾害医疗救援的义务和权利2606

第四节 优先领域2606

一、优先开展灾害救援新理念研究2606

二、重视灾害医学特殊疾病的救治2610

三、组建和完善专业化的灾害医学救援队伍2612

第六篇 健康管理篇2621

第五十七章 健康管理的基本概念与范畴比较2621

第一节 健康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内涵2621

一、健康管理的基本概念2621

二、健康管理服务及职业范畴2622

第二节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与主要研究内容2624

一、健康管理学学科内涵与主要研究内容2624

二、健康管理学的外延及主要支撑体系2625

三、健康管理的实施原则2630

第三节 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兴起与需求分析2631

一、健康管理在中国兴起的历史文化渊源与时代背景2631

二、中国发展健康管理及相关产业的需求分析2632

三、中国开展健康管理的主要关注点2636

第四节 健康管理相关产业与产品2637

一、健康产业与产品的基本概念、经济属性与体系范畴2637

二、健康管理相关产业与产品国际比较2639

三、中国健康管理相关产业与产品的发展现状2641

第五节 健康管理在中国的研究探索与创新实践2642

一、中国特色健康管理学科体系框架2642

二、中国特色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的制定原则2643

三、开展中国特色健康管理研究的主要任务2643

第六节 健康管理相关学术论文及著作比较2644

一、部分国家健康管理及其相关产业学术论文比较2644

二、中国健康管理学术论文情况2646

第五十八章 健康管理概况、机构体系与模式比较2649

第一节 中国与有关国家健康管理发展概况2649

一、欧美主要国家健康管理总体概况2649

二、健康管理在日本、新加坡和印度的经验值得关注2652

第二节 健康服务保障体系2652

一、美国的健康管理与保障体系2652

二、德、英、法等欧洲国家健康保障体系2654

三、亚太部分国家健康保障制度与健康管理体系2655

四、中国现行的卫生保健制度与体系2657

五、部分国家健康与健康管理研究资金投入2658

第三节 健康管理实施模式比较2659

一、美国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及其特点2659

二、德国、英国、法国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及其特点2661

三、亚洲有关国家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及其特点2663

四、中国当前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及特点2665

第四节 初级卫生保健与基本健康管理服务提供比较2666

一、《2008年世界卫生报告》关于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2666

二、初级卫生保健在不同经济增长与卫生投入水平国家的比较2670

三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的现状与挑战2681

第五十九章 健康管理重点实施领域比较2690

第一节 有关国家全民健康促进规划制定与实施比较2690

一、美国“健康人民”国家健康促进规划的制定与实施2690

二、欧盟公共健康促进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2695

三、日本国家健康促进规划的制定与实施2696

四、“健康中国2020”发展战略与“全民健康科技行动”2697

第二节 健康体检项目与实施2699

一、美国健康体检项目与实施2699

二、加拿大预防性体检项目与实施2704

三、日本健康体检与检后生活方式指导计划的实施2708

四、欧盟主要健康体检项目与实施重点2711

五、中国健康体检行业的兴起与体检项目实施2712

第三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监测与控制2717

一、美国率先实施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监测与控制策略2717

二、欧盟采取联合行动有效监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2719

三、日本实施生活方式改善策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2720

四、芬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管理模式与特点2721

五、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的流行与负担2722

第四节 亚健康与健康管理2729

一、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内涵与界定范围2729

二、亚健康状态的检测与评估原则2731

三、亚健康学术组织与研究现状2732

四、亚健康状态改善与健康管理实施2734

第五节 长寿与老年颐养2735

一、日本的老龄化与健康寿命2736

二、美国积极实施老年健康管理与长期健康看护策略2736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2738

四、部分国家健康投入与期望寿命比较2740

第六节 健康信息技术2742

一、健康信息技术的概念、内涵与作用2742

二、健康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2744

三、部分国家健康信息技术发展比较2746

四、健康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2752

五、中国健康信息技术发展的展望2755

第六十章 中国开展健康管理的目标与对策2762

第一节 健康管理及其相关产业面临的机遇、问题与挑战2762

一、中国健康管理及相关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2763

二、中国健康管理及相关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765

三、发展健康管理及其相关产业的基础与支撑条件2766

第二节 中国开展健康管理的重点领域与优先发展方向2767

一、优先投入与发展领域2767

二、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出研究重点2771

第三节 中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实施原则2772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2772

二、发展健康管理与产业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2775

三、加快健康管理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2775

第七篇 医政管理与体制篇2787

第六十一章 政府职能和作用的比较2787

第一节 医疗卫生领域政府干预的理论2787

第二节 医疗卫生领域政府作用的国际比较2788

一、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架构2788

二、医疗卫生体制和政策2789

三、政府所提供的资金保障2790

四、政府对医疗体系的监管2791

五、对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2792

六、对不良事件的处理2793

第三节 中国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作用2793

一、政府卫生公共投入仍然偏低2794

二、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职能不充分2795

三、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有待完善2796

四、政府对医疗卫生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2797

第四节 中国未来的道路选择2797

一、强化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和提供职责2797

二、对公立医院进行结构改革,实现管办分开2797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为弱势人群提供医疗安全网2798

四、改进和优化对医疗卫生的监管2798

第六十二章 医院职能比较2800

第一节 概述2800

第二节 美国的医院分类和职能2801

一、美国医疗机构分类比较清晰2801

二、重视大医院急诊急救、创伤救治的职能2801

第三节 日本的医院分类和职能2805

一、日本医院分类相对细致2805

二、日本医疗机构重视发挥区域协作的职能2805

第四节 其他一些国家的医院职能2809

一、印度的医院分类和职能2809

二、英国的医院分类和职能2810

三、德国的医院分类和职能2811

四、澳大利亚的医院分类和职能2812

五、加拿大的医院分类和职能2812

第五节 中国医院的分类和职能2813

一、中国的医院分类种类多2813

二、中国医院的职能定位原则性强、不够细化2813

第六节 各国医院职能介绍对中国医政管理的启示2815

一、弱势群体的医疗保健服务2816

二、区域卫生规划应切实可行2816

三、强化社区医疗服务,让一般患者更多利用社区医疗设施2816

四、强化综合性大医院的急诊职能2817

五、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既要有高、精、尖,更要有基本的医疗2817

第六十三章 病人权利与义务的比较2820

第一节 国际发展的主要趋势2820

一、国际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病人权利的规定2821

二、各国立法和行业协会规范对病人权利的具体规定2824

第二节 中国的现状与差距2829

一、现状2829

二、问题症结之所在2831

第三节 国际发展趋势对中国的启示2833

一、及时制定出台保护患者权益的专门法律并完善相应法律2834

二、形成法律规范、行业自治规范、伦理规则等不同层次、形式的规范体系2834

三、在立法保护的同时发挥社会自治功能,共建和谐医患关系2835

第六十四章 医疗卫生保障系统比较2837

第一节 国际发展的主要趋势2837

一、医疗保障制度的系统结构2837

二、国际上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2839

三、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发展趋势2841

第二节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2843

一、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2843

二、中国现有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和挑战2846

第三节 有关体制与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2849

一、中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结构设计2849

二、主要政策建议2851

第六十五章 企业在医疗保障中的职责2857

第一节 国际发展的主要趋势2857

一、以雇主团体保险为支柱的美国模式2857

二、以公立医疗体系为支柱的英国模式2858

三、以职业型保险为支柱的日本模式2859

第二节 中国的现状与问题2860

一、制度覆盖不完全2860

二、各个参保单位之间利益调整过大2860

三、医疗保险费收缴困难2860

四、医疗保障资金筹集困难2860

第三节 对中国的启示2861

一、费用控制机制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2861

二、借鉴国外团体健康保险的做法2861

三、扩大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险的公平性2861

四、正确处理个人费用负担与费用意识的关系2861

第六十六章 卫生人力资源培养的国际比较2863

第一节 卫生人力现状对比2863

一、数量2863

二、结构2863

第二节 卫生人力资源培养的国际经验2864

一、高等医学教育2864

二、护理教育2867

三、全科医师的培养2869

四、社区护理队伍的建设2871

五、农村卫生人力的培养和保留2873

第三节 中国在卫生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2877

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2877

二、中国护理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2877

三、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2878

四、中国社区护理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问题2879

第四节 国际经验对中国卫生人才培养的启示2880

一、对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启示2880

二、对中国护理教育的启示2881

三、对中国全科医师培养的启示2881

四、对中国社区护理队伍建设的启示2882

五、对中国农村卫生人力培养和保留的启示2882

附录 九套医改方案比较2885

第八篇 战略篇2891

第六十七章 现代医学科技创新战略国际比较2891

第一节 美国决心依靠生物与医药产业,继续占居世界科技与经济主导地位2891

一、政府医学研发投入达300多亿美元,民用科技投入近一半用于生物与医药领域2891

二、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医药研发体系,资助近30万人从事医药相关研发工作2892

三、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重,论文与专利均居世界首位2893

四、美国政府提出要占据世界领导地位,很大程度上要利用生物与医药产业2895

第二节 英国提出要成为世界医药科技与产业的引领者2895

一、依靠医学研究理事会整合全国优势力量,推动医药科技创新2896

二、政府研发投入的30%用于现代医学相关研发2896

三、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2897

四、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加速医学创新成果转化2897

第三节 日本确立生物技术立国战略,力争在生物经济时代赶超美国2898

一、确立“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推进生物经济发展2898

二、实施“21世纪国民健康战略”,加强医学研究开发2898

三、实施人才战略,计划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2900

四、加强“官产学研”创新体系,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2900

第四节 德国确立“生物技术年”,实施医药高技术战略2901

一、确立“生物技术年”,加速生物与医学创新2901

二、制定政策加速企业成为创新主体2901

三、实施医学研究五大计划2901

四、吸引一流人才、创建一流医学研究平台2902

五、增加生物与医学研究投入2902

第五节 法国建设一流研发平台,注重基础研究临床应用2903

一、注重建设国际一流研发平台,加强基础研究2903

二、重视培养医学高级专业人才2904

三、调动企业参与研发,积极发展临床医疗技术2904

第六节 加拿大确立四大战略目标,加强国际合作2905

一、把增加研发投入作为加强医学创新的突破口2905

二、切实吸引一流人才,建立一流研究平台2905

三、突出研发重点,重视转化医学等新兴、优势学科的发展2906

四、加强国际合作,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2907

第七节 印度建立“生物技术部”,抢占新的经济生长点2907

一、成立了生物技术部,加速发展生物与医药科技及产业2907

二、积极培养和吸引人才,建立一流研究机构2908

三、加大研发投入,临床研究重视传染病控制和基本医疗保健2908

第八节 澳大利亚加强临床研究,消除健康不平等2909

一、立足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居民健康2909

二、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能力,提升多学科协同创新能力2909

三、增加研究经费,重点资助重大健康问题,消除健康不平等2910

第六十八章 中国医学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2911

第一节 中国医学科技发展的历史阶段2911

一、传统医学阶段(19世纪初以前)2911

二、西方医学引入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2912

三、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协同发展阶段(1949~2008年)2913

四、现代医学快速发展阶段(2009起)2915

第二节 现代医学的四次科技革命2916

一、以手术、麻醉与消毒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医学第一次科技革命2916

二、以疫苗、抗生素、输血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医学第二次科技革命2917

三、以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系统医学、整体医学为代表的第三次医学科技革命2918

四、以生物材料、再生医学和生物治疗等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2919

第六十九章 中国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与目标2921

第一节 机遇与挑战2921

一、中国现代医学科技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2922

二、中国医学科技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2924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2926

一、指导思想2926

二、战略方针2927

第三节 战略目标2929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2929

二、中国现代医学科技发展战略目标2929

第四节 基本原则2932

一、发展方向2932

二、基本原则2933

第七十章 中国现代医学科技创新的优先领域与关键技术2935

第一节 基础医学2935

一、优先支持的研究方向2935

二、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2938

三、加强支持的研究方向2941

第二节 临床医学2944

第三节 预防医学2956

一、流行病学2956

二、病原学2957

三、预防2957

四、诊断2957

五、治疗2957

六、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2958

七、环境卫生学2958

八、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2958

九、儿童青少年卫生学与妇幼保健学2958

十、卫生毒理学2959

十一、卫生检验学2959

第四节 特种医学2959

一、法医学2959

二、防原医学2959

三、防化医学2960

四、防生医学2960

五、航空、航天、航海医学2960

六、航天医学2961

七、航海医学2961

八、特殊环境医学2961

九、灾害医学2961

第五节 健康管理与疾病预测2961

一、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产品与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体系2962

二、构建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检测评估体系2962

三、构建国人健康/亚健康评价指标和评估模型体系2962

四、研究构建一批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科技研发创新平台2962

五、研制出一套健康管理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2962

第七十一章 建设医学科技强国与健康产业大国战略与措施2963

第一节 建设医学科技强国与健康产业大国战略思考2963

一、建设医学科技强国的战略思考2963

二、建设健康产业大国的战略思考2967

第二节 现代医学科技创新的对策与措施2969

附录2979

附录1 建国60年中国医学科技成果大事记2979

附录2 中国与健康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录2996

附录3 中国历年科技规划中医学相关内容2997

附录4 中国三甲医院名录3004

附录5 中国主要医学科研机构及教育机构3015

5.1 部委直属或省级医学科研机构3015

5.2 中国部分高等医学教育机构3018

附录6 国外主要医学科学研究机构3020

附录7 近年中国主要疾病发病率、死亡率、诊疗人数、门急诊量及住院情况3025

7.1 近年中国主要疾病(慢性病、传染病)发病率3025

7.2 近年中国不同地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3026

7.3 近年中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3028

7.4 近年门急诊量情况3030

7.5 近年住院情况3032

附录8 中国主要疾病诊疗指南目录3036

8.1 中华医学会部分临床诊治指南3036

8.2 临床诊疗指南丛书目录3040

8.3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丛书目录304

附录9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课题申报指南3042

9.1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第一批课题申报指南3042

9.2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第二批课题申报指南3048

附录10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课题申报指南3064

10.1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申报指南3064

10.2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第二批课题申报指南3068

附录11 全民健康科技行动方案3073

后记30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