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典籍符号与权力话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典籍符号与权力话语](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3191274.jpg)
- 黄亚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612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古籍-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典籍符号与权力话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言1
绪论1
一 典籍符号的含义1
二 典籍的构成质素13
(一)典籍构成的第一质素是作者14
(二)典籍构成的第二质素是它的本体,即通常称为“文献”的范畴17
(三)典籍构成的第三质素是解释者18
(四)构成典籍意义之链的最后一个质素才是阅读者19
三 作为原型符号的典籍21
(一)什么是原型21
(二)为什么说典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原型符号的性质21
四 典籍符号具有权力意志23
(一)典籍与祭祀活动相联系,它甚至是祭祀活动的法器之一24
(二)典籍的基本形态是“巫图”和“图话”24
(三)史前叙事形式的神话传说与典籍意象相辅相成28
(四)符号学视阈的史前中国神话典籍研究新思路28
第一章 神话典籍与文化的深层结构32
第一节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作者、整理情况及其性质33
一 成书年代与作者33
(一)成于夏代以前,作者为伯益和大禹33
(二)成于周秦乃至汉代,作者为先秦时人35
(三)非成于一时一人之作37
二 刘歆等人对《山海经》的整理41
三 《山海经》的性质46
(一)古典神怪书派47
(二)山川地理书派48
(三)现代神话书派49
第二节 《山海经》投射的三大神系及其谱系意义51
一 三大神系及其神谱51
(一)帝俊神系51
(二)炎帝神系57
(三)黄帝神系58
二 有关创世神话的神谱和五方山神63
第三节 《山海经》多元神系及其功能涵义65
(一)帝俊与少昊67
一 为《山海经》透射的上古神话的关系模型67
(二)东、西两少昊68
二 为《山海经》透射的上古神话的功能模型69
(一)太暤与少昊69
(二)炎帝与神农71
(三)祝融与共工73
(四)帝喾与帝俊的功能置换75
(五)帝俊神话的消解和功能替代77
(六)炎黄集团的重组与功能整合79
三 中国上古神话的二元互补结构模型81
(一)《大荒经》系统投射的四方风神系统与南、东正方位的确立81
(二)《海外经》系统投射的四方神系统与西、北正方位的确立88
(三)由以上两大系统的互补构成的中国神话“二元互补”静态结构模型92
1.模型的生成92
2.多层级二元互补结构模型的数字表达式102
3.原型符号的神性功能104
第二章 典籍的符号化阐释:原解释概念108
(一)五行观念的初步形成109
一 五行观念的初步形成与先民的“尚中”、“尚五”习俗109
第一节 “五行”观念的形成及其涵义109
(二)史前氏族有“尚中”、“尚五”的习俗:人类学的证据116
(三)上古有图画神怪故事于庙堂中央“图室”的习惯:文献学的证据124
1.文献记载中上古有图画神怪故事于庙堂的习俗124
2.上古神怪故事多图画于庙堂建筑群中心的“图室”127
3.图室(太室)的建筑布局渗透了五行观念131
4.图室的形制与五行观念具有一定的同构性132
(四)古文字中投射的“亚”形构件与五行观念:语言学的证据137
(五)史前考古发掘的礼仪性建筑中的“图室”遗迹:考古学的证据143
二 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的创立及其历史意义152
第二节 原解释的概念、功能与结构意义157
一 原解释的概念157
(一)原解释——五行观念出现的原因157
(二)原解释的概念160
1.延展性160
2.符号性161
3.间距性悖论与可阐释性164
二 原解释的功能与结构意义168
(一)五行观念的涵赅四方与指涉中心功能169
(二)五行的结构意义171
一 典籍及其阐释规定了哪些根本的符号规则174
(一)礼的意义系统及其文化传承意识174
第三节 为典籍及其阐释规定了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符号规则174
(二)“象”的表达方式与隐喻原则176
(三)维护正统、正宗的观念与经学态度177
(四)“见诸行事”、“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179
二 典籍的符号功能及其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180
第三章 典籍符号的投射、遮蔽与隔绝181
第一节 汉字与典籍的关系181
一 字与典籍同源、同构181
二 字与典籍的本质属于意象190
三 字与典籍的符号投射194
第二节 与权力话语相适应的文字和典籍200
一 字与典籍的分化及其对史前意象的容留200
二 字的超方言和典籍的跨时空性质与权力话语的获得203
(一)文字的“正”与“俗”207
1.正俗字的概念和历史上区别正俗字的实践207
三 典籍符号的正统之争:实质是取得话语权207
2.区分正俗字的目的212
3.权力话语的呈现方式213
(二)经书的古、今与正宗216
(三)历代政权机构对典籍符号的掌控219
第三节 符号能指对文化所指的遮蔽与隔绝223
一 字与典籍对文化所指的所谓“呈现”223
二 字与典籍对异文化的同化和隔绝227
(一)文字系统(书面)具有同化异文化的功能227
(二)文字系统(书面)同时也具有隔绝异文化的功能230
第四章 典籍符号的现实投射233
第一节 官制的蓝本:《周礼》236
一 三代官制的性质236
二 《周官》是对前代礼乐仪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总结,具有原解释的功能240
(一)《周官》的性质241
(二)《周官》原解释功能的分析244
(三)原解释功能的强制性252
1.《周官》是前后相沿的文化机制252
2.《周官》在历史上常常被当成官制改革的文献依据253
一 官制体现了王者集团的意志256
第二节 官制是活的权力话语256
二 “官本位”意识是对权力话语的恰当表述258
三 官职名号是“官本位”意识的能指符号260
(一)有关“名实”关系的讨论261
(二)名号的威力、实质和重要性266
1.名号与等级秩序相关268
2.命名体现了极大的权力话语269
第一节 巫、王、史的混沌状态和分化形态271
一 巫觋文化氛围中的巫与王271
第五章 典籍符号的传承271
二 巫觋传统与史官文化284
第二节 士文化及其士的角色定位289
一 士的涵义和士的精神品格289
二 士民阶层的形成及其对“士格”的置换295
三 封建制度下的士阶层定位和士大夫的角色意识300
四 封建文化中士的本职工作和中心任务303
第三节 士文化氛围中士大夫与王官的关系304
一 士大夫与王官的矛盾和共同利益304
(一)士通过对典籍的解释拥有话语权307
二 士与官在原典阐释的过程中取得双赢的结果307
(二)士通过对典籍“书写”原则的维护行使制约王官、教化百姓的功能309
(三)王官通过倡导经学研究将士人导入文本解释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消解了士人的自由精神和不羁意志311
(四)王官通过对典籍解释权的认证和规范典籍的发布限制士人自由阐释原典的权利315
第四节 典籍符号传承中的经学态度318
一 典籍研究中的经学特色及其法定意义318
(一)“经”、“经学”的含义318
(二)“经学”三性:法定性、权威性、适用性320
(一)“经”所承载的礼乐文化传统与“经学”传承的教化相适应322
二 “经”、“经学”的教化功能322
(二)“经”的礼乐特质要求教化功能325
1.三《礼》的关系326
2.历史上对“六经”的不同认识329
三 经学态度是礼乐教化延续的必然结果332
(一)经学态度是对文化原型的延续意识333
(二)经学态度即追求正宗、维护正统的学派意识334
(三)经学态度是以本字、本义为代表的本位意识336
参考文献338
后记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