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临床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临床心理学
  • 陈青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481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医学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临床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临床心理学概论1

第一节 临床心理学概述1

一 临床心理学的概念1

二 临床心理学的特性3

三 学习临床心理学的意义6

四 如何学习临床心理学7

第二节 临床心理学发展简史8

一 临床心理学的起源及发展8

二 我国临床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1

一 临床心理学的任务及内容15

第三节 临床心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15

二 临床医学的任务及内容19

三 临床心理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20

第四节 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23

一 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与策略23

二 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25

三 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二——问卷调查法27

四 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三——测验法28

五 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四——个案法29

六 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五——相关法32

七 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六——实验法32

第二章 临床心理学基础理论36

一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37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37

二 弗洛伊德的性欲本能论40

三 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41

四 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42

五 弗洛伊德的梦理论43

第二节 心理生理理论43

第三节 行为理论45

一 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45

二 行为理论的基本依据46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49

二 心理控制源的部位50

一 观察学习50

三 学习无力感53

四 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有能感55

第五节 人本理论56

一 人本学说的观点56

二 人本学说的重要理论57

第六节 人际关系理论60

一 人际关系中的认知因素61

二 人际关系中性格的认知61

三 人际关系中态度的认知62

第七节 中国临床心理学理论观点64

一 心身统一的观点64

四 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65

二 人与社会和谐的观点65

三 认知与自我评价作用的观点65

第三章 神经心理学67

第一节 神经心理学概述67

一 神经心理学的概念67

二 神经心理学的发展简史68

三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领域70

第二节 神经心理学理论——有关心理、行为与脑关系的理论72

一 机能定位学说72

二 多相等势学说72

三 总体活动定律学说72

五 机能交替学说73

四 脑功能整体论学说73

六 脑的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学说74

七 大脑半球双势理论75

第三节 神经心理学基础76

一 神经元、突触和信息传导76

二 反射活动与反射弧77

三 神经系统构造78

四 脑的结构与机能80

第四节 大脑与心理、行为的关系83

一 大脑解剖特点83

二 大脑各叶的主要心理、行为功能83

三 大脑功能区的主要心理、行为功能84

四 脑产生复杂心理、行为活动的过程87

第五节 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88

一 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的概念88

二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差异89

三 大脑两半球感觉的差异90

四 大脑两半球情绪的差异91

五 大脑两半球记忆的差异92

六 大脑两半球性别的差异92

第六节 脑生理机制与情绪活动93

一 下丘脑与情绪94

二 边缘系统与情绪95

四 神经介质与情绪96

三 大脑皮层与情绪96

第七节 神经—内分泌对心理活动的调节97

一 内分泌器官97

二 神经—内分泌对心理生理活动的调节99

第四章 应激心理学101

第一节 应激的概述101

一 应激的概念101

二 应激理论及研究发展过程102

三 应激源107

四 决定应激发生的机体因素110

第二节 应激的生理反应113

一 应激生理反应的表现114

二 应激生理反应的过程116

第三节 应激的心理反应117

一 应激的情绪反应117

二 应激的认知反应120

三 应激的行为反应121

四 应激的综合性反应122

第四节 应激程度的评估123

一 根据生活事件评估应激程度123

二 根据症状反应评估应激程度125

一 灾难心理反应128

第五节 灾难性心理应激128

三 根据各种测验量表评估应激程度128

二 灾难后影响心理恢复的因素131

三 灾难后心理障碍的表现133

第六节 应激的防御策略135

一 应激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135

二 拉扎勒斯的应对方式138

三 社会支持的积极利用139

四 心理危机的干预139

五 应激后心理障碍的治疗140

第七节 自杀及其预防142

二 自杀的类型143

三 自杀的原因143

一 自杀的概念143

四 自杀的心理表现145

五 自杀的预测与预防146

第五章 心理生理障碍(心身疾病)149

第一节 心理生理障碍概述149

一 心理生理障碍的概念149

二 心理生理障碍研究的发展简史150

第二节 心理生理障碍发生机制153

一 情绪与心理生理障碍153

二 性格与心理生理障碍154

三 生活事件与心理生理障碍157

四 生理因素与心理生理障碍158

第三节 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心身疾病)164

一 冠心病165

二 高血压168

三 消化性溃疡170

四 非特异性结肠炎171

五 胃神经官能症173

六 支气管哮喘174

七 头痛175

八 癌症177

九 肥胖症178

十 慢性疼痛综合征180

一 变态心理学的概念182

第六章 变态心理学(心理病理学)182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182

二 常态与变态的区分183

三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简史185

第二节 变态心理形成的原因187

一 生物因素187

二 心理因素188

三 社会因素190

第三节 变态心理各论一——神经症性障碍192

一 恐怖性神经症(恐怖症)193

二 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194

三 强迫性神经症(强迫症)196

四 抑郁性神经症(抑郁症)198

五 神经衰弱200

六 癔病(歇斯底里)201

第四节 变态心理各论二——人格障碍203

一 人格的概念203

二 何谓人格障碍203

三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204

四 人格障碍的分型与表现206

五 人格障碍的矫正方法209

第五节 变态心理各论三——性心理障碍209

一 性心理障碍的概念209

二 性心理障碍的分类210

第六节 变态心理各论四——儿童与青少年特殊症状与适应不良213

一 儿童行为障碍213

二 儿童心理障碍216

三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综合征——多动症219

四 儿童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222

五 儿童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223

六 儿童与青少年适应不良性障碍224

第七节 变态心理各论五——瘾癖225

一 瘾癖的概念225

二 瘾癖形成的原因226

三 瘾癖的类型及表现228

四 瘾癖的矫正方法229

第八节 变态心理各论六——精神病230

一 精神分裂症230

二 偏执性精神病231

三 反应性精神病231

四 器质性精神病与症状性精神病232

第九节 变态心理各论七——智力发育迟缓233

一 智力发育迟缓的概念233

二 智力发育迟缓的原因234

三 智力发育迟缓的分级236

四 智力发育迟缓的预防与治疗措施237

一 迷信、巫术及气功偏差的概念238

二 发生机制238

第十节 与迷信、巫术、伪气功相关的心理异常238

三 表现特点239

四 治疗239

第七章 临床心理咨询240

第一节 临床心理咨询概述240

一 临床心理咨询的概念240

二 临床心理咨询的发展简史242

三 临床心理咨询的特点245

四 临床心理咨询的范围247

五 临床心理咨询的意义248

一 精神分析学派249

第二节 临床心理咨询理论流派249

二 行为主义学派250

三 人本主义学派251

四 认知学派252

第三节 临床心理咨询程序253

一 临床心理咨询的基本阶段253

二 临床心理咨询的步骤257

第四节 咨询对象的心理反应特点257

一 焦虑心理258

二 抑郁心理258

三 恐惧心理258

四 疑虑心理258

八 适应能力降低259

七 习惯性心理259

五 伪装心理259

六 依赖性心理259

第五节 临床心理咨询形式、原则及注意事项260

一 临床心理咨询形式260

二 临床心理咨询原则261

三 临床心理咨询注意事项262

第六节 临床心理咨询技巧264

一 开始咨询时264

二 继续咨询的要点265

三 训练和提高咨询能力266

四 临床心理咨询病案书写要求266

一 儿童学习困难的心理咨询268

第七节 异常问题的心理咨询要点268

二 多动症儿童的心理咨询269

三 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270

四 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咨询271

五 早恋问题的心理咨询272

六 失恋问题的心理咨询273

七 婚姻问题的心理咨询274

第八章 临床心理评估275

第一节 临床心理评估概述275

一 临床心理评估的概念275

二 临床心理评估的发展简史276

三 临床心理评估的任务277

第二节 临床心理评估的一般方法280

一 个案评估法280

二 会谈评估法281

三 观察评估法282

四 测量评估法283

第三节 智力水平评估285

一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286

二 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287

三 中国比奈测验287

四 中国幼儿智力量表288

五 中国成人智力量表290

第四节 人格测验293

一 投射性测验294

二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297

三 艾森克人格问卷300

第五节 神经心理学测验300

一 霍尔斯蒂德—雷坦的成套测验301

二 鲁利亚—内布拉斯加神经心理学成套测验304

三 个体化测验306

第六节 临床心理症状评估307

一 临床心理症状评估量表的概况307

二 临床心理症状评估量表应用的基本准则308

三 临床心理症状评估量表举例310

第九章 临床心理治疗316

第一节 临床心理治疗概述316

一 临床心理治疗的概念316

二 临床心理治疗的发展简史317

三 临床心理治疗的原则319

第二节 临床心理治疗机制320

一 由心理的生理功能所决定321

二 情绪与生理功能的关系321

三 条件反射与学习理论的作用324

四 语言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325

六 神经系统的潜力和可塑性326

五 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326

第三节 心理治疗分类及方法327

一 支持性心理治疗327

二 深入性心理治疗329

第四节 心理治疗各论一——精神分析治疗331

一 精神分析治疗的机理331

二 精神分析治疗的步骤332

第五节 心理治疗各论二——行为治疗335

一 行为治疗的机理335

二 行为治疗方法一——系统脱敏疗法336

三 行为治疗方法二——厌恶疗法338

四 行为治疗方法三——代币疗法339

五 行为治疗方法四——生物反馈疗法341

六 关于行为治疗的问题与比较343

第六节 心理治疗各论三——人本治疗344

一 人本治疗的机理344

二 人本治疗的必要条件345

三 人本治疗的方法346

四 人本治疗的程序348

五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心理治疗349

第七节 心理治疗各论四——认知治疗350

一 认知治疗的基本机理350

二 认知治疗的基本原则353

三 认知治疗的方法354

四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357

附:病案分析359

五 贝克的认知治疗362

第八节 国内外流行的其他治疗方法366

一 认知领悟心理疗法366

二 森田疗法367

三 催眠疗法371

四 音乐疗法373

五 自我指导疗法375

六 问题解决疗法376

七 松弛疗法376

九 语义疗法377

八 完形疗法377

第九节 有关心理治疗问题的讨论378

一 关于心理治疗的一般疗效378

二 关于心理治疗疗效的评估378

三 影响心理治疗效果的因素381

四 心理治疗方法整合的倾向382

第十章 个体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383

第一节 健康心理学概述383

一 健康心理学的概念383

二 健康心理学的发展简史385

三 健康心理的模式387

四 人生周期的不同阶段389

二 胎儿的生理心理基础390

第二节 胎儿期心理健康390

一 胎儿心理健康的概念390

三 胎儿心理健康的方法391

第三节 儿童期心理健康393

一 乳、婴儿心理健康393

二 幼儿心理健康396

三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健康399

第四节 青少年与青年期心理健康402

一 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402

二 青年的心理发展与问题405

三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法406

一 何谓中年期409

第五节 中年期心理健康409

二 中年人的生理特征410

三 中年人的心理特征411

四 中年人的心理健康方法414

五 更年期心理健康策略414

第六节 老年期心理健康418

一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418

二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419

三 关于老年人的性问题421

四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方法423

第七节 自我心理保健425

一 自我心理保健的概念425

二 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428

三 常用的心理保护性措施430

第八节 个人生活方式的保健432

一 个人生活方式的概念432

二 树立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念433

三 烟草对健康的危害435

四 酗酒对健康的危害436

五 性生活紊乱对健康的危害437

六 工作和休闲统合失调现象438

第十一章 群体健康心理学442

第一节 家庭心理健康442

一 家庭心理健康的概念443

二 家庭的功能444

三 维护家庭心理健康的措施445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447

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448

二 学生的心理健康451

第三节 职业环境心理健康457

一 职业环境心理健康的概念457

二 职业环境的人际关系458

三 职业环境心理健康的方法459

第四节 社区心理健康461

一 社区心理健康的概念461

二 社区心理健康的发展及任务462

三 社区心理健康的方法464

四 社区心理健康的三级预防465

附:几种临床心理学的诊断测验466

附录一 简化儿童多动症计量诊断标准量表466

附录二 生活事件量表467

附录三 考试焦虑测验量表469

附录四 恐怖强迫症评定量表471

附录五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474

附录六 Beck自杀意念量表477

附录七 A型行为问卷480

主要参考文献484

后记4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