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168573.jpg)
- 童庆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2279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00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第一编 导论3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3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3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3
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7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9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9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1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14
一、文学活动论15
二、文学反映论16
三、艺术生产论17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18
五、艺术交往论19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20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21
二、中国特色22
三、当代性23
第二编 文学活动29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29
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29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29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31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34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35
一、世界和作者36
二、作品37
三、读者39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42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42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45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49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49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49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51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53
四、文学与非文学54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57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57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58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61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68
一、文学与话语68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71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74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77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77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77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8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82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83
二、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84
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85
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8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89
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89
二、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92
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94
第三编 文学创造99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99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99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99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104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106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106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115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120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120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122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125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125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125
二、艺术发现129
三、创作动机130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132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132
二、构思方式142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146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146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149
三、即兴与推敲151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154
第一节 艺术真实154
一、认识与艺术真实154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156
三、艺术概括161
第二节 情感评价165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165
二、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166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170
一、文学与艺术形式174
第三节 形式创造174
二、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176
三、形式美问题179
第四编 文学作品185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85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185
一、现实型文学186
二、理想型文学187
三、象征型文学189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191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197
一、诗197
二、小说199
三、剧本200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202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206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206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206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207
第二节 文学典型214
一、典型论的发展214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215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20
第三节 意境223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223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224
三、意境的分类229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230
第四节 文学意象230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232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236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238
第一节 叙事界定238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238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239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241
四、叙事的构成242
第二节 叙述内容243
一、故事243
二、结构248
三、行动251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252
第三节 叙述话语252
二、视角256
第四节 叙述动作257
一、叙述者与作者258
二、叙述者与声音258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260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262
第一节 抒情界定262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262
二、抒情与现实264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265
四、抒情与宣泄267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269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269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271
第三节 抒情方式277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277
二、抒情角色280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283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283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283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284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285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286
第二节 风格的定义和内涵286
一、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287
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289
三、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290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293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293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296
第四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297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297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298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300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301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307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307
第一节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307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308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311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314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317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320
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321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323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325
四、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327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332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332
一、期待视野332
二、接受动机335
三、接受心境336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337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339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340
二、还原与异变341
三、理解与误解344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346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347
一、共鸣347
二、净化349
三、领悟351
四、延留352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354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354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354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358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363
一、传统批评模式364
二、现代批评模式368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实践374
一、了解对象375
二、选点切入376
三、确定要旨377
四、布局安排378
五、力求创见379
初版后记382
修订版后记383
修订二版后记385
知识点索引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