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统计学 经济社会统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统计学 经济社会统计
  • 王文博,赵昌昌主编;吴润,周亚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51966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7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92页
  • 主题词:统计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统计学 经济社会统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统计的产生和发展1

一、“统计”一词的涵义1

二、统计的产生和发展2

第二节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类4

一、学科建立的条件5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5

三、统计数据的特点6

四、统计学的研究方法8

五、统计学的分类9

第三节 经济社会统计及有关基本概念10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统计10

二、经济社会统计学的内容体系11

三、经济社会统计中的有关基本概念12

思考与练习17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18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和方法18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18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18

三、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19

一、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22

二、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调查范围和方法22

第二节 统计调查条例和调查方案22

三、确定调查表式、主要内容和标准23

四、确定调查时间和填表登记时间27

五、确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27

六、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27

第三节 各种统计调查方式27

一、普查28

二、抽样调查29

三、重点调查29

四、科学推算法30

五、典型调查30

六、统计报表制度31

思考与练习32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34

第一节 统计数据整理的概念和步骤34

一、统计数据整理的概念34

二、统计整理的步骤34

第二节 统计分组35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与作用35

二、分组标志的选择和分组的形式36

三、统计分组的方法38

第三节 次数分布40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40

二、次数分布的编制41

三、次数分布的特征45

三、统计资料的审核50

二、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50

第四节 统计整理的组织和技术50

一、统计汇总方案的设计50

四、统计汇总技术51

五、次级资料的整理51

第五节 统计表51

一、统计表的概念51

二、统计表的构成与内容52

三、统计表的分类53

四、统计表的设计55

思考与练习55

第一节 总量指标的度量57

一、总量指标的意义57

第四章 描述统计57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58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58

四、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59

五、运用总量指标应注意的问题60

第二节 相对指标的度量60

一、相对指标的意义60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61

三、相对指标的计算61

四、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66

第三节 集中趋势的度量68

一、总和符号及求和法则68

二、算术平均数70

三、调和平均数74

四、几何平均数77

五、中位数79

六、众数83

第四节 离中趋势的度量85

一、极差86

二、平均差87

三、方差和标准差88

四、离散系数91

五、异众比率92

六、偏态的测定92

七、峰度的测定94

八、应用平均数应注意的问题96

思考与练习97

第五章 正态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104

第一节 正态分布及特征104

一、正态分布曲线的形成105

二、正态分布曲线的概率密度及特征106

三、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108

第二节 标准正态分布111

一、标准正态分布概率密度111

二、标准正态分布N(0,1)曲线下的面积112

三、标准正态分布曲线的应用114

思考与练习117

第六章 推断统计(一)——统计抽样和参数估计119

第一节 统计抽样的意义和作用119

一、统计抽样119

二、统计抽样的特点120

三、统计抽样的重要作用120

第二节 抽样方法和组织方式121

一、抽样方法122

二、抽样的组织方式122

第三节 统计抽样的科学原理125

一、总体的分布规律:平均数、标准差126

二、抽样平均数的分布规律以及和总体分布的关系126

三、怎样根据个别样本的平均数推断总体平均数130

四、怎样根据个别样本的成数推断总体成数133

第四节 抽样误差134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134

二、抽样平均误差135

三、抽样极限误差143

四、抽样单位数的确定146

第五节 参数估计147

一、估计的内容147

二、估计的要求147

三、估计的方法148

思考与练习152

一、什么是假设检验156

第七章 推断统计(二)——假设检验156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一般问题156

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157

三、假设检验的步骤157

四、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158

第二节 Z检验法161

一、总体均值的显著性检验162

二、总体成数的显著性检验164

第三节 t检验法166

一、一个总体均值的检验166

二、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检验167

一、拟合检验法168

第四节 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168

二、雅克——贝里(JB)检验法170

思考与练习171

第八章 时间数列分析174

第一节 时间数列概述174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174

二、时间数列的种类174

三、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175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176

一、发展水平与平均发展水平176

二、序时平均数的计算177

三、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182

一、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183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183

二、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185

第四节 长期趋势的测定189

一、时间数列的变动因素及组合方式189

二、长期趋势的测定190

第五节 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的测定198

一、季节变动的测定198

二、循环变动的测定204

三、不规则变动的测定206

思考与练习207

第一节 指数的概念和种类213

一、指数的概念和作用213

第九章 经济指数与综合评价指数213

二、指数的种类214

第二节 综合指数的编制215

一、数量指数的编制215

二、质量指数的编制218

三、综合指数的其它形式219

第三节 平均数指数的编制221

一、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221

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222

三、固定权数加权平均数指数223

第四节 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226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与作用226

二、因素分析227

一、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230

第五节 平均指标指数及因素分析230

二、平均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232

第六节 综合评价指数234

一、综合评价指数的概念234

二、加权指数法235

三、改进的功效系数法238

四、综合评价雷达图240

思考与练习241

第十章 相关和回归分析247

第一节 相关分析概述247

一、相关分析的概念247

三、相关分析的步骤248

二、相关关系的种类248

第二节 相关图和相关系数249

一、相关图249

二、相关系数250

三、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255

四、等级相关系数及其检验255

五、计算相关系数应注意的问题257

第三节 回归分析257

一、回归分析的概念257

二、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联系与区别258

三、简单回归直线的确定258

四、估计标准误差261

五、回归估计的置信区间262

第四节 样本的拟合优度263

一、变差分析264

二、拟合优度的度量——可决系数R2266

三、相关系数、可决系数、回归系数,估计标准误差之间的关系267

第五节 非线性回归分析267

一、指数曲线模型267

二、双曲线回归模型268

三、幂函数曲线回归模型268

四、龚伯茨(Gompertz)曲线回归模型268

五、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回归模型268

思考与练习269

第一节 统计预测的一般问题274

第十一章 统计预测274

第二节 移动平均法275

一、简单移动平均法(一次移动平均法)275

二、加权移动平均法277

三、趋势移动平均法(二次移动平均法)278

第三节 指数平滑法281

一、一次指数平滑法281

二、二次指数平滑法284

三、差分指数平滑法286

第四节 加权两点法和加权三点法287

一、加权三点法抛物线方程288

二、加权两点法直线方程290

第五节 自回归预测291

第六节 预测误差294

一、绝对预测误差ei295

二、相对预测误差Ei295

三、平均绝对误差(MAE)295

四、均方误差(MSE)295

五、均方根误差(RMSE)296

思考与练习296

第十二章 人口与人力资源统计299

第一节 人口规模与构成统计299

一、人口规模统计299

二、人口构成统计300

一、人口出生统计304

第二节 人口变动统计304

二、人口死亡统计305

三、人口迁移与流动统计306

四、人口增长统计307

第三节 人力资源统计308

一、人力资源及其总量构成的统计308

二、人力资源利用状况统计309

三、人力资源变动统计312

思考与练习313

第十三章 企业经营统计314

第一节 企业经营活动及其分类314

一、企业314

二、企业分类315

三、企业经济活动317

四、企业经济活动统计318

第二节 企业投入统计318

一、劳动力投入统计318

二、中间投入统计322

三、固定资产投入统计324

四、企业成本和费用统计325

五、企业科技投入统计327

第三节 企业产出统计328

一、企业产出的实物量统计328

二、企业产出质量统计329

三、企业产出价值量统计331

第四节 企业经济效益统计333

一、企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的基本形式333

二、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333

三、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334

思考与练习335

第十四章 国民经济核算统计337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概述337

一、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337

二、国民经济核算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分类337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内容340

一、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340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内容342

第三节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主要统计指标及其平衡关系343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主要统计指标344

二、收入分配和使用总量核算主要统计指标347

三、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主要统计指标349

第四节 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分析349

一、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统计分析350

二、收入分配和使用指标的统计分析351

三、国民资产负债核算指标的统计分析351

思考与练习354

一、金融统计的意义356

二、信贷收支统计概念356

第一节 信贷收支统计356

第十五章 金融统计356

三、信贷收支统计指标体系357

第二节 货币供应量统计362

一、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及统计362

二、基础货币及其统计365

三、货币乘数及计算367

第三节 金融市场统计369

一、货币市场统计369

二、资本市场统计371

三、外汇市场统计373

四、金融监测预警统计374

思考与练习376

二、居民收入统计377

一、居民收入的概念377

第十六章 居民生活水平统计377

第一节 居民收入水平统计377

第二节 居民消费水平统计379

一、居民消费统计的概念和范围379

二、居民消费水平统计379

三、居民消费结构分组380

四、居民消费结构分析381

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382

六、居民收入、消费差异统计分析383

一、生活质量的基本定义386

二、居民生活质量的统计分析386

第三节 居民生活质量统计386

第四节 居民生活水平统计分析390

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统计分析390

二、居民精神生活评价分析393

思考与练习394

第十七章 社会保障统计395

第一节 社会保障统计的概念和任务395

一、社会保障统计的概念395

二、社会保障统计的范围396

三、社会保障统计的基本任务396

第二节 社会保险统计397

一、社会保险统计的概念397

二、社会保险统计397

三、养老保险统计399

五、工伤保险统计400

四、失业保险统计400

六、医疗、生育保险统计401

第三节 社会福利统计402

一、社会福利事业统计402

二、社会福利生产统计404

三、社区服务统计405

第四节 社会救助统计405

一、社会救助的涵义及救助对象405

二、社会救助统计的主要指标406

第五节 优抚安置统计407

一、优抚统计的涵义407

三、自然灾害与救灾统计407

二、优抚统计的主要指标408

三、安置统计409

思考与练习410

第十八章 科技统计411

第一节 科技统计的涵义与作用411

一、科技统计的涵义411

二、科技统计的作用411

第二节 科技投入统计412

一、科技人员统计412

二、科技财力投入统计414

第三节 科技产出统计415

一、科技成果统计415

二、专利统计417

三、科技文献统计419

第四节 科技进步经济效益统计421

一、科技进步经济效益的概念421

二、科技进步经济效益的分类421

三、科技进步经济效益指标422

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22

思考与练习424

第十九章 社会教育统计425

第一节 教育统计概述425

一、教育统计的范围425

二、教育统计的基本内容425

一、教育机构数统计426

第二节 教育发展规模统计426

二、教职工人数统计427

三、学生人数统计428

四、教育增加值统计430

第三节 教育投资水平统计430

一、教育投资的涵义及统计范围430

二、教育投资水平统计431

第四节 教育发展水平统计432

一、教育普及程度统计432

二、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433

第五节 教育经济效益统计分析434

一、余数分析法434

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437

思考与练习438

第二十章 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439

第一节 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439

一、社会发展的概念439

二、国内外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440

三、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443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444

一、人类发展指数445

二、社会进步指数448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之间联系的计量分析451

一、从经济增长到人类发展451

思考与练习453

二、从人类发展到经济增长453

附录一 统计分析案例454

一、统计调查454

二、统计整理455

三、统计分析459

附录二 统计学用表465

附表1 标准正态分布概率表465

附表2 t分布临界值表467

附表3 x2分布临界值表469

附表4 相关系数临界值表470

附表5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临界值表471

附表6 随机数字表472

参考文献4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