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毛泽东思想概论 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毛泽东思想概论 修订版
  • 沙健孙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出版社
  • ISBN:720003701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91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毛泽东思想概论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1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

一、解决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问题需要新的思想武器2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社会阶级基础和思想条件4

三、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5

四、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6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12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2

二、毛泽东思想的逐步形成14

三、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进一步展开19

四、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续发展21

第三节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24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24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26

三、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28

第二章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和发展道路33

第一节 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33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3

二、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联39

第二节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走革命的道路41

一、关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强”运动41

二、关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义和团运动42

三、关于资产阶级改革派的维新运动44

四、孙中山率先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46

五、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47

第三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49

一、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9

二、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50

三、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52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56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6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62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6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67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68

一、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68

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个主要对象72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但是反对官僚资本主义74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与动力77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属于无产阶级77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参加者是人民大众79

第四节 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前途82

一、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8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84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87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90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90

一、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91

二、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94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实践95

四、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102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04

一、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104

二、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105

三、保护民族工商业106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108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109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110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112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113

第五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116

第一节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117

一、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117

二、对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过程118

三、武装斗争与其他形式斗争的配合121

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探索122

第二节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122

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根据126

第三节 依靠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29

一、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129

二、中国共产党是农民和一切革命民主派的领导者130

三、土地革命的路线与方针政策132

第四节 建设人民军队,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35

一、人民军队的创建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135

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137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140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140

第六章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40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141

三、在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开始执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143

四、中国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特点145

第二节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14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46

二、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147

三、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选择149

第三节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53

一、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153

二、经过合作化的道路,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54

三、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55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59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59

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搞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161

三、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64

第七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原则167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67

一、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67

二、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道路168

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170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172

一、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17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174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75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176

第四节 两类矛盾的学说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177

一、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177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78

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79

第五节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80

一、中国处于“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180

二、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182

三、“两步走”的发展战略183

一、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18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86

第八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186

二、建设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实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88

三、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提高人民生活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89

四、对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190

五、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2

六、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1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93

一、造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使我们国家既强大又可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193

二、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194

三、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民主权利195

四、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196

五、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19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98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198

二、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9

三、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200

四、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200

五、建设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宏大队伍201

第四节 国防建设202

第五节 国际战略思想与外交方针204

一、制定党的国际战略,实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方针204

二、坚决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205

三、维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反对大国霸权主义208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9

五、两个中间地带的理论和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210

第九章 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思想214

第一节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14

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可能性214

二、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发展219

第二节 统一战线中的工人阶级领导权和革命的策略原则221

一、坚持工人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221

二、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223

三、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225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227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27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231

第四节 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民族团结的政策233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政策的逐步确立233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据235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及其意义237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240

第一节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240

第二节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245

一、党的建设的有利条件245

三、切实抓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246

二、党的建设面临的困难246

第三节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和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249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249

二、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251

三、进行党内思想教育的两种形式253

四、“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254

第四节 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的优良作风257

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257

二、坚持、加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257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扬党的优良作风260

第五节 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262

一、实事求是:表述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概念273

第十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273

第一节 实事求是273

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274

三、调查研究: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276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主观主义277

第二节 群众路线278

一、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278

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281

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283

第三节 独立自主285

结束语289

修订后记2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