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 第2卷 中华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 1912年-1937年7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 第2卷 中华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 1912年-1937年7月](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3140830.jpg)
- 叶再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文出版社
- ISBN:750751098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289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1327页
- 主题词:出版工作-Chu Ban Gong Zuo-历史-中国-近代-出版工作-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 第2卷 中华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 1912年-1937年7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华民国初期的出版——中国近代第一次出版高潮的出现1
第一节 民国初期,报刊激增,特点初露1
第七篇 初年——新文化运动(1912年1月—1920年12月)1
表7—1 清末创办至1911年尚存世报刊分布3
表7—2 历年报刊创刊数 1833年—1937年6
表7—3 历年期刊创刊数增补 1815年—1911年7
第二节 民主自由与封建独裁的较量,政论报刊和党派刊物猛增17
文中插图18
图7-1 南京《临时政府公报》18
一 民立报、庸言和不忍杂志22
图7-2 《民立报》报头23
图7-3 《庸言》封面25
图7-4 《不忍》封面30
二 民国、国民、民国西报和甲寅32
图7-5 《民国》杂志创刊号34
图7-6 《甲寅》月刊创刊号37
三 民权报、中华新报、太平洋报及其他40
四 中华民报、民国新闻、独立周报、大共和日报和时事新报42
图7-7 《大共和日报》43
五 社会世界、社会日报、新世界和人道周报44
六 亚东新闻、国风日报、国民公报、亚细亚日报、民意报45
图7-8 《大汉报》——武昌起义后,最早创办的一张民报47
七 大汉报、中华民国公报、民心报和震旦民报47
八 大江报、群报、强国报、共和民报、民国日报及其他49
图7-9 《中华民国公报》——湖北军政府机关报49
九 长沙日报、国民日报、湖南公报、中国日报及其他50
十 民生报、滇声报、民国日报和广州共和报52
十一 其他规模较大报刊一览53
第三节 学校、社团办报刊肇始,科技、教育、医药等专业性刊物勃兴55
表7—4 民国初期教育类刊物创办情况 1912年—1916年56
表7—5 民国初期科学技术及专业刊物创办 情况1912年—1916年60
表7—6 部分大学办刊情况65
一 中国学报66
图7-10 《中国学报》创刊号67
二 科学和中国科学社68
图7-11 《科学》——著名的民办科学期刊69
图7-12 《大中华》创刊号81
三 大中华和天籁81
四 清华学报、清华大学周刊、敬业和校风85
图7-13 《清华周刊》中文封面86
第四节 实业性报刊猛增,消闲性读物开始大量出现88
五 政治学报和新纪元星期报88
表7—7 民国初期商业类刊物创办情况 1912年—1916年89
表7—8 民国初期农业报刊创办情况 1912年—1916年92
表7—9 民国初期消闲类报刊情况 1912年—1916年94
第五节 言论自由遭摧残,大批报刊被封禁96
表7—10 民初被封禁报刊和印刷物一览97
第二章 出版促进了文化运动和革命,新青年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作用102
第一节 新青年创刊的背景和崭新的革命精神102
图7-14 《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03
第二节 新青年的宗旨、性质和特色106
第三节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的结合,同人刊物性质形成——新青年发展中的第一阶段109
第四节 新青年成为党刊,同人开始分裂——新青年发展中的第二阶段118
第五节 继续向政治理论刊物过渡——新青年发展中的第三阶段137
第六节 大变后的新青年——新青年发展中的第四阶段140
表7—11 新青年社出版图书目录143
第七节 新青年的历史作用和贡献147
历史作用之一 坚持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和愚昧开战148
历史作用之二 揭示三大主义,开展文学革命154
历史作用之三 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绍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61
第三章 文化出版队伍在五四运动中逐步成长165
第一节 学术思想活跃,社团林立165
一 互助社和利群书社165
二 新民学会167
三 少年中国学会169
四 学生救国会、国民杂志社和新潮社173
五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175
六 工学会、觉悟社、无政府主义社团及其他180
表7—12 清末最后五年创办期刊数 1907年—1911年184
第二节 出版兴旺,期刊与图书媲美184
一 北京地区的出版物185
每周评论185
新潮190
图7-15 《新潮》创刊号191
晨报及晨报副镌194
法政学报、电界、说蒙和政法学会杂志197
国民杂志、数理杂志及中华民国医药学会杂志199
图7-16 《国民》杂志创刊号199
少年中国、少年中国学会丛书、数理化杂志和博物杂志202
图7-17 《少年中国》创刊号203
解放与改造、新生活和曙光205
图7-18 《解放与改造》封面206
平民教育、新社会和时事旬刊212
人道、通俗医事月刊、京报及京报副刊217
其他219
星期评论223
二 上海地区的出版物223
建设225
时事新报与学灯229
民国日报与觉悟233
图7-19 觉悟——《民国日报》副刊234
太平洋238
图7-20 《太平洋》杂志封面239
救国日报、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和通俗丛刊240
平民、青年进步241
图7-21 《青年进步》——基督教青年会机关报243
其他244
图7-22 《湘江评论》创刊号250
湘江评论250
三 湖南地区出版物250
新湖南254
体育周报、湖南、女界钟和湖南教育月刊256
湘潮、天问和湖南通俗日报257
图7-23 《湖南通俗日报》259
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端风及其他260
四 天津地区、直隶省出版物263
南开日刊263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264
图7-24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报头264
北洋大学校季刊、商学杂志和春柳267
觉悟、新生命、平民及其他268
五 江苏地区271
少年世界271
少年社会、河海月刊和哲学会刊272
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和新教育274
东吴学报、中华护士报、妇女评论276
五七、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师日刊及其他277
教育潮279
六 浙江地区279
图7-25 《教育潮》创刊号280
杭州学生联合会报、新乡人281
浙江新潮、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十日刊283
海潮音杂志和海潮音文库285
浙江青年团月刊、钱江评论286
浙江第一中学校学生自治会半月刊、新学报、浙人及其他287
七 江西地区290
南昌学生联合会周刊、寸铁290
江西实业公报、学殖、警告与白话周刊291
八 湖北地区291
新声、向上和学生周刊291
武汉星期评论、新空气293
图7-26 《武汉星期评论》294
新湖北、武汉中学周刊及其他295
山东省立一师学生周刊和泺源新刊297
九 山东地区297
图7-27 《泺源新刊》封面297
励新、灾民号及其他298
十 广东地区299
广东省会学生联合会月报和广东省会学生联合会旬报299
南大青年、民风和群言301
军政府公报、博济、济生和新学生302
南风及其他303
十一 广西地区305
桂林三日刊、救国晨报、救国旬报305
新中国学社会刊及其他306
闽星、自治307
十二 福建地区307
福州乡师校刊及其他308
十三 四川地区309
国民公报和国民报309
商务日报、星期日和四川学生潮311
半月、威克烈、新蜀报及其他314
十四 云南地区315
尚志、救国日刊315
云南学生爱国会周刊、滇潮317
云南实业公报、民觉日报及其他318
十五 陕西地区319
秦劫痛话、秦钟、公民周刊及其他319
十六 甘肃地区320
春晓学社季报、新陇和边声周报320
十七 安徽地区323
新安徽、安徽教育及其他323
太原教育报、来复、山西教育公报及其他324
十八 山西地区324
十九 河南地区325
青年、豫言、心声及其他325
达德周刊、贵州学生联合、贵州政报及其他326
二十 贵州地区326
奉天通俗教育讲演录、国际协报、吉林教育公报、黑龙江实业公报及其他327
二十二 海外327
旅欧杂志327
二十一 东北地区327
华工杂志329
旅欧周刊330
锡江报、新报画刊、工读及其他331
第四章 民营出版企业飞跃发展333
第一节 商务印书馆333
进入民国,业务发展,逐步进行现代化管理334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冲击与改革335
王云五的规划与商务的发展338
出书计划化、系统化和成套化340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现代化管理344
坚持抗战,撤向后方346
四角号码检字法和国书分类法348
主要出版物350
表7—13 商务印书馆历年出版物分类统计 1902年—1950年6月350
图7-28 万有文库书影352
第二节 中华书局359
新中华教科书起家,适应形势,一炮打响360
组织机构,经营状况和克服“民六危机”363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拥有全套聚珍仿宋铜模368
团结人才与中华书局图书馆的发展368
坚持抗日出版工作369
主要产品——书刊370
图7-29 《中华大字典》书影371
图7-30 《饮冰室合集》书影377
第三节 广学会后期385
进入民国,改变方针386
坚持抗战,撤向内地,胜利后复业上海389
民国时期出版的主要书刊390
新中国成立后的广学会401
(一)联合编辑委员会时期403
(二)中国基督教联合书局时期404
新中国时期出版的主要书籍405
第四节 贵阳文通书局407
山城建厂,历尽艰苦407
综合经营,增设图书部409
主要的出版物412
第五节 亚东图书馆415
艰苦创业,质量见胜415
“亚东版”中国古典小说的诞生418
图7-31 《工资劳动与资本》书影419
第六节 泰东图书局419
郭沫若、成仿吾与泰东的关系420
主要书刊目录420
表7—14 泰东图书局主要书目421
第七节 大东书局423
印制钞票,业务兴旺424
官僚资本侵入——杜月笙、陶百川接办424
主要出版物426
第八节 世界书局432
从独资到股份有限公司433
以言情、武打等通俗章回体小说起家434
挤入小学教科书市场435
坚持抗战,营业艰难438
官僚资本侵入440
主要出版物441
第九节 大公报445
宗旨与版式447
易人和停刊450
复刊,新记公司大公报社成立451
标榜“四不”原则453
表7—15 大公报各版创停刊情况 1902年—1949年455
编辑特色459
政治态度与报道内容462
(一)对国民革命军北伐是积极支持的462
(二)对抗日是坚决的463
(三)对待国共两党的态度:小骂大帮忙465
(四)在传递知识信息、发展文化、积累文化方面有所贡献467
第八篇 国民革命时期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出版(1921年1月—1927年4月)469
第一章 异军突起——激进出版业与中共成立初期的出版活动469
第一节 各地马克思主义学术团体的成立及其出版活动470
一 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470
二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473
图8-1 上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476
三 长沙—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478
四 武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利群书社487
五 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齐鲁书社和励新学会491
六 广州—中华新报、广东群报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493
七 旅欧留学生—工学世界社、劳动学会496
第二节 马克思学说的传入和《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出版497
一 《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版本简述498
二 马克思学说传入中国的沿革501
最早较有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是广学会办的万国公报502
从西方传来了马克思学说508
新民从报等书刊广泛介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学说509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民报等积极绍介马克思学说514
三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出版521
图8-2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陈望道译523
四 马克思学说其他主要著作的译载525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出版领导机构和第一个党办出版社527
一 中共成立初期的出版领导机构528
二 中共最早办的出版社——人民出版社529
第四节 共产党、向导、前锋等刊物的创办533
一 最早的中共刊物——共产党月刊533
图8-3 《共产党》月刊创刊号534
二 向导周报536
图8-4 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创刊号537
三 前锋548
图8-5 《前锋》创刊号548
第五节 工人阶级出版物登上历史舞台550
劳动(月刊·上海)550
劳动界(周刊·上海)551
图8-6 《劳动界》创刊号552
劳动者(周刊·广州)554
劳动音(周刊·北京)555
工人周刊(北京)556
劳动周刊(上海)558
图8-7 《劳动周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559
劳工和劳工周刊(湖南)560
山东劳动周刊(济南)563
图8-8 《山东劳动周刊》封面563
劳动周报(武汉、广州)564
工人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罢工胜利周年纪念册568
平民读本、巴黎工人旬报附伙友569
先驱和妇女声571
第六节 中共领导下的青年、妇女等社团出版物进一步发展571
图8-9 《先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572
图8-10 《妇女声》半月刊574
青年周刊、少年和赤光575
中国青年、新时代578
图8-11 《中国青年》——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刊579
图8-12 《新时代》创刊号582
共进、湘潭教育促进会会报和曙滇584
图8-13 《曙滇》创刊号585
第七节 中共早期的发行机构——上海书店586
一 新文艺兴起和小说月报的大改革589
第二章 国民革命时期的出版活动589
第一节 文学革命深入发展——新文艺兴起589
图8-14 《小说大观》创刊号591
图8-16 《红杂志》创刊号593
图8-15 《红玫瑰》创刊号593
图8-17 大改革后的《小说月报》594
二 创造社及其创造季刊、周报和创造日的创办595
图8-18 《创造》季刊创刊号596
图8-19 《创造周报》598
第二节 学术、教育、专业出版物蓬勃发展599
图8-20 《努力周报》及其政治主张600
一 努力周报600
二 学衡603
图8-21 《学衡》创刊号604
图8-22 《国际公报》周刊606
三 国际公报606
四 国学季刊608
图8-23 《国学季刊》创刊号609
第三节 主要出版物一览611
第三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 出版新局面形成624
第一节 以民国日报为核心的各地报刊初露头角628
一 树起反袁旗帜,上海民国日报创刊628
第四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中国国民党的出版活动628
图8-24 为纪念国民党改组,《民国日报》出特刊629
图8-25 《广州民国日报》632
二 广州民国日报632
三 北京民国日报、西北日报、香港晨报和北京民报633
四 中国国民党周刊、党声周刊、党务月刊、及其他634
图8-26 《党务月刊》创刊号634
五 中国工人、进化周刊及其他635
第二节 中央通讯社和民智书局636
第五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出版机构638
第一节 中央出版部、中央机关报编委会的成立及其发展638
第二节 中共早期的秘密印刷厂643
第六章 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期间的爱国出版活动647
第一节 传单威力——血的控诉和揭露647
第二节 报刊武器——痛斥英日暴行,唤醒国人649
一 公理日报挺身而出,大声疾呼649
二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号手——热血日报的战斗作用650
图8-27 《公理日报》报头650
图8-28 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651
图8-29 《血潮日刊》创刑号653
三 将确实情况告诉大家,血潮日刊在战斗中诞生653
四 向导发表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书654
图8-30 中共发表《告民众书》654
五 国民党左派创办民族日报655
图8-31 《民族日报》发刊655
六 工人阶级的声音——上海总工会日刊和工人画报发刊656
七 上海大学出版五卅特刊656
八 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日报问世657
图8-32 《东方杂志》五卅事件临时增刊658
九 东方杂志发行五卅事件临时增刊658
第三节 书籍传檄——声讨和鞭挞帝国主义659
第七章 广州国民政府时期的出版业661
广州民国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662
一 主要的报纸662
第一节 繁荣的报刊和书籍出版662
图8-33 《汉口民国日报》664
湖南民报、岭东和琼崖民国日报665
南岳日报、长沙民国日报、广州国民新闻和湖南工人667
图8-34 《政治周报》创刊号668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务月报和政治周报668
二 主要的刊物668
图8-35 《中国农民》月刊669
农民运动和中国农民669
人民周刊、工人之路和少年先锋670
青年工作、青年月刊、妇女之声和新商人月刊671
图8-36 《少年先锋》——社青团广东省委机关刊671
广东青年、广大学生周刊、新琼崖评论及其他672
革命军日报、黄埔潮、北伐及其他673
第二节 北伐期间出版的军办报刊673
三 书籍出版673
图8-37 《黄埔潮》周刊674
一 国光书店和民智书局675
第三节 新兴的出版机构及其出版物675
第四节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农民运动读物676
二 共和书局等民办出版机构676
一 关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677
二 农民问题丛刊和农民运动读物的出版680
图8-38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编的“农民问题丛刊”681
三 广西的另两个农民运动讲习所683
第一节 压制反动言论,扶助革命报刊684
第八章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繁荣的出版业684
一 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685
二 汉口中央日报创刊和向导迁汉出版686
三 武汉评论、群众周刊、汉声周报及其他688
第二节 繁荣的工农群众出版物及出版机构689
图8-39 郭沫若著《请看今日之蒋介石》690
第三节 中共早期的出版发行机构——汉口长江书店和上海长江书店692
一 汉口长江书店692
表8—1 汉口长江书店出版的主要书刊目录693
二 上海长江书店696
第四节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出版与瞿秋白的序言697
图8-40 首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战士》周刊700
图8-41 瞿秋白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的《序》702
第一节 全国出版持续发展,文艺出版物引人注目705
第九章 国民革命时期出版活动回顾705
表8—2 北京地区报刊创办统计 1912年5月—1927年706
图8-42 《语丝》创刊号708
第二节 文化艺术出版物708
中国小说史略、玄武湖之秋、语丝、京报副刊及其他708
现代评论、莽原、文学周报、新时代、诗镌、剧刊和新月709
洪水、沉钟、创造月刊,鹃血、彷徨及其他710
摄影画报、上海画报、良友画刊、文化报及其他712
醒狮周报、国闻周报、联狮月刊、孤军和大夏周刊713
游艺场日报、清华文艺、白露、京津解颐录及其他713
第三节 上海地区主要出版物713
图8-43 《醒狮》周报创刊号714
工程、平民月刊、寰球中国学生会周刊、自然界、光华年刊及其他715
医药学、经济学报、教育季刊、生活、同济医学及其他715
建设、医界春秋、旅行杂志、哲学评论、真美善及其他717
第四节 北京地区主要出版物718
表8—3 北京地区晚报注册统计 1918年—1927年719
一 北京世界日报722
世界晚报的创办722
续创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726
创办北平、桂林、台北新闻专科学校727
关于成舍我729
二 北京大早报、中外日报、世界晚报(英文)、甲寅日刊和周刊731
三 北平晨报、北平导报(英文)、北京益世报、和平日报及其他732
四 民国大学半周刊、民生日刊、燕报、佛教警钟报及其他734
五 平民新报、北京午后报、孤军周报、中华日报、太平洋日报及其他735
六 北京新闻报、维纳丝日报、经济报、宪政日报及其他736
七 北洋日报、边事季刊、广告日报、国际日报及其他737
八 京都新报、法学新报、北京时报、劳工日刊、畿辅日报及其他738
九 括苍、爱国白话报、新新日报、国际协报、大亚细亚日报及其他739
十 人权杂志、国民新报、北京大公报及其他740
十一 交通日报、光华日报、工报、新春秋日报、京师市报及其他741
十二 科学、中国报、清华大学校刊、真理与生命、新共和报及其他742
十三 实业日报、矿冶会志、燕京学报、北洋周刊、新闻学刊、民彝及其他743
图8-44 《燕京学报》创刊号744
第五节 其他地区出版物745
农林新报、希望、广济医刊、中国天文学会会报、闽潮和台湾民报745
南鸿、振华女校校刊、汉口中华基督教会月报、归纳学报746
河南中华圣公会会刊、湖南地质调查所报告、矿冶及其他747
第十章 北洋政府对出版自由和新思想的反动748
第一节 采用法律手段,摧残出版自由——袁记出版法和修正报纸条例出笼748
一 袁氏出版法颁布与剖析748
二 修正报纸条例的出笼经过与剖析750
第二节 玩弄政治手腕——报纸条例的废止和借尸还魂763
一 内务部废止报纸条例致各省长、督军咨文764
二 借尸还魂:防范新思潮传播办法和管理新闻营业规则的出笼767
第三节 厉行扼杀政策:邮电检查、禁邮禁售和封闭报馆771
第四节 实施两手谋略:威胁、利诱、送钱、杀人780
第一章 刀光剑影中的出版活动——革命出版转入地下785
第九篇 十年内战阶段 两种意识形态在出版领域中的较量(1927年5月——1937年7月)785
图9-1 胡愈之、郑振铎、章锡琛等七人联名写信抗议“四·一二”暴行787
第一节 中共中央机关报——布尔塞维克在血雨腥风中诞生787
图9-2 《布尔塞维克》在血雨腥风中诞生789
图9-3 在战场上发现的另一份《布尔塞维克》793
红旗795
第二节 高举红旗,继续战斗——中共中央机关报持续创办795
图9-4 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创刊号795
上海报796
图9-5 《上海报》——上海总工会也即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797
红旗日报799
图9-6 《红旗日报》创刊号800
《红旗》周报802
图9-7 《红旗》周报创刊号803
第三节 中共秘密的出版印刷机构805
一 华兴书局805
二 华新印刷公司808
三 北方人民出版社809
第四节 各省市中共地下党的主要出版物813
一 江苏、上海、浙江地区813
江苏省委通讯、平民日报、每日通讯和上海工人813
前锋、教育周刊、妇女生活和列宁生活814
少年真理报、真话报、省委通讯和每周通讯815
图9-8 上海红色工会机关报《上海工人》815
二 两广地区816
图9-9 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红旗》半周刊817
红旗半周刊、省委通讯、琼崖红旗、霄征及其他817
三 山东地区819
省委通讯、红旗、山东红旗及其他819
北方火线、实话报、保属火线及其他820
四 河北地区820
五 天津地区821
北方红旗、无产青年及其他821
红灯、萍乡声报和新萍周报822
七 江西地区822
火山、救亡822
六 云南地区822
第二章 围剿与反围剿的又一战场——左翼文学的战斗和发展823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提出和发展823
郭沫若《英雄树》发表、春野书店和太阳月刊824
图9-10 《太阳月刊》创刊号825
文化批判、新月和新月社、流沙、战线和文化战线826
图9-11 《文化批判》创刊号827
我们社和我们月刊、奔流、现代文化、大众文艺及其他829
图9-12 《我们》月刊创刊号829
朝花社、朝花周刊、艺术剧社和艺术月刊、萌芽、拓荒者830
图9-13 《拓荒者》月刊封面832
巴尔底山、文化斗争、世界文化、文艺新闻、前哨和北斗833
十字街头、现代文学月刊、文学月报、文化月报及其他835
文学、文学季刊、人间世、太白、读书生活及其他838
世界文库、世界知识、生活知识、大众生活和新文化840
图9-14 《世界知识》创刊号841
海燕、新文化、夜莺、作家、文学界、光明及其他843
图9-15 《作家》创刊号844
现实文学、新认识、野草、倪焕之、战争与和平及其他846
家、毁灭、铁流、子夜、伪自由书、雷雨及其他849
图9-17 巴金著《家》850
图9-16 茅盾著《子夜》850
八月的乡村、死魂灵、生死场、海上述林及其他851
苏联作家二十人集、恩格斯等论文学、安娜·卡列尼娜及其他852
图9-18 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852
第二节 围剿与反围剿的搏斗853
一 左翼文艺界社团的成立853
图9-19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宣言856
文化围剿手段之一:炮制法律,严加限制859
二 多方谋划,部署力量,进行围剿859
文化围剿手段之二:查禁书刊,封闭出版机构862
文化围剿手段之三:威胁恐吓,捕人杀人864
文化围剿手段之四:制造御用文学,推行新生活运动866
图9-20 《社会主义月刊》创刊号868
第三章 红色根据地的斗争——苏维埃区的出版活动872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出版领导机构和政策872
一 中央出版局和中央出版委员会873
图9-21 《民众革命与民众政权》书影874
图9-22 中共中央出版局旧址——江西瑞金叶坪村875
二 出版科、编辑委员会和文化工作委员会876
三 中央出版部和中央发行部878
四 苏区中央出版局和苏区总发行部879
五 中央发行部、中央出版发行部和中央出版局881
六 出版委员会和出版总署882
表9—1 中共中央出版领导机构沿革图表(1921—1949)883
第二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的出版活动884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884
湘赣苏区885
图9-23 《教练官之教练士兵注意》(油印)885
图9-24 《茶陵实话》报(石印)886
图9-25 《耒阳农民》旬刊,中共耒阳县委1928年油印887
第三节 中央苏区的出版机构及活动888
一 广泛的出版机构888
苏区中央出版局、中共中央局党报编委会888
中革军委出版局、编译委员会和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审委员会890
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会编译部、共产主义学校编审处891
工农红军学校出版科、红军大学出版科及其他892
二 中央苏区的印刷机构893
中央印刷局、中央印刷厂893
青年实话印刷所、教育人民委员部印刷所894
中革军委印刷所及其他895
三 中央苏区的发行机构896
中央出版局总发行部、中央局发行部896
红军总政治部出版发行科、红军学校发行所897
青年实话总发行所及其他898
四 闽西苏维埃区898
毛铭新印刷厂、闽西列宁书局和龙岩尚文印刷所898
第四节 中央苏区的主要报刊900
一 红色中华——中央苏维埃政府机关报900
图9-26 《红色中华》创刊号902
图9-27 红军长征后,瞿秋白负责编的《红色中华》905
二 斗争——跨越三个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909
图9-28 《斗争》创刊号910
斗争的西北版920
斗争的上海版921
三 红星报——中央苏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报923
图9-29 《红星》报——中革军委机关报924
四 青年实话——中国共产青年团中央苏区局机关报927
第五节 闽浙赣苏区——方志敏领导下的出版活动931
一 方志敏生平和艰苦创业931
图9-30 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可爱的中国》等遗著933
二 党报委员会、印刷出版机构和造纸厂的建立和发展934
三 主要的报刊——红旗周报、工农报、支部生活和突击936
四 肃反扩大化,出版业夭折937
第六节 湘鄂赣苏区937
一 出版机构——红旗报社、赤色石印局、列宁图书馆及其他938
二 主要出版物——工农兵报、红旗、战斗报和列宁青年通讯939
图9-31 湘鄂赣省苏印制的公债券939
图9-32 中共湘鄂赣省委机关报《斗争》(石印)940
第七节 湘鄂西苏区940
一 出版机构——省苏文化部编委会、列宁书店和省苏石印局941
二 主要出版物——红旗日报、布尔什维克周刊和工农日报等943
第八节 鄂豫皖苏区943
一 出版机构——苏区石印科、红日印刷厂、皖西北特区石印局944
二 主要出版物——列宁周报、红旗、苏维埃、少年先锋等945
第九节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945
主要的报刊——右江日报、工农兵报、红旗周报947
第十节 川陕革命根据地和陕甘革命根据地948
一 川陕根据地主要报刊:川北穷人、共产党、苏维埃、战场日报及其他949
二 与剿赤军作战要诀和曾中生951
三 陕甘根据地主要出版物:布尔什维克生活和陕甘宁省委通讯953
第十一节 一度在长沙出版的红军日报953
图9-33 《红军日报》955
第四章 苏维埃区出版物综观957
第一节 苏维埃区出版物鸟瞰957
一 书刊的门类和统计958
二 苏区最早出版的书报刊物960
表9—2 苏区出版物分年统计 1928年—1937年960
三 出版高峰与印刷、发行方式961
四 苏维埃区出版物特点963
第二节 苏维埃区出版物通览1927年——1937年966
表9—3 苏维埃区出版物通览 1927年—1937年967
第十篇 全国出版形势——近代第二个出版高潮的出现(1927年5月——1937年7月)1029
第一章 中心南移 高产十年1029
第一节 出版中心从南北对峙至南移上海1029
第二节 近代第二次出版高潮的出现1031
表10—1 五四时期出版期刊数 1917年—1922年1033
第二章 建立全国学术研究系统,学术、专业出版勃兴1035
第一节 中华民国大学院成立1036
一 大学院公报发刊1036
二 大学院制订三项战略方针1037
第二节 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创建,最早一批学术成果的编纂和出版1038
一 国立中央研究院1038
二 国立北平研究院1040
第三节 教育部设编审处,负责编译图书、审定课本1041
第四节 国立编译馆成立,国家有计划编译专著肇始1046
一 组织机构及主要任务1046
二 专著的编译和出版1048
第三章 党派和民间报纸竞相出版1051
第一节 国民党党营出版机构和报纸1051
革命军日报、国民革命军日报和中央日报1051
图10-1 国民革命军机关报《革命军日报》1052
图10-2 重新创刊于上海的《中央日报》1053
河北和天津民国日报、华北日报、武汉日报和扫荡报1054
西京日报、南昌民国日报、福建民报及其他1055
第二节 国民党人办或受党派支持的报刊1057
南京京报、上海晨报、救国日报和贯彻日报1057
第三节 民办和社团办报刊1060
民生报、立报、北平实报、南京朝报和新民报1060
天津庸报、商报、苏报、金融报及其他1062
昆山农民报、抗日阵线、南昌新闻日报和晚晚报1063
力报和工人日报1064
图10-3 《力报》报头1065
第一节 期刊的出版1066
第四章 书刊市场日趋繁荣1066
三民周报、中外评论、广播周报、革命及其他1066
三民主义、征言、汗血、文化批判、西风、独立评论及其他1068
图10-4 《革命》周刊1068
申报月刊、文学年报、文学季刊、国论及其他1073
图10-5 《申报年鉴》书影1073
文哲学报、图书季刊、方志、岭南学报及其他1074
图10-6 《图书季刊》创刊号1075
燕京学报、燕京新闻、燕京月刊及其他1076
俄罗斯研究、社会科学杂志、自然界及其他1077
图10-7 《俄罗斯研究》创刊号1078
图10-8 《社会科学杂志》创刊号1079
社会科学论丛、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和自然科学研究所汇报1081
图10-9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创刊号1082
图10-10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创刊号1083
新中华、自由言论、自由评论、论语、时事类编及其他1084
图10-11 《同行月刊》封面1085
新医药刊、新医药、民生医药、中山医报、骨鲠、枕戈及其他1086
图10-12 《骨鲠》创刊号1087
中学生、民权、民众周刊、中央公论、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及其他1089
图10-13 《枕戈半月刊》创刊号1089
图10-14 《中央公论》创刊号1091
骆驼草、现象月刊、国风、地理学报、再生、大声、新建设及其他1093
图10-15 《大声》周刊刊载孙科、冯玉祥、邹鲁等六中委提议特赦政治犯1096
革新月刊、女声、湘流报、太平洋、时代和救亡情况1097
第二节 书籍的出版1098
表10—2 内政部审查图书分类统计 1932年—1935年9月1100
这一时期出版的主要书目1101
表10—3 内政部核准注册著作物统计 1928年—1935年1101
第一节 国民党改组派的出版活动及其主要出版物1111
第五章 反对派的出版活动1111
一 改组派成立前创办的主要报刊1112
革命评论、前进和夹攻1112
图10-16 国民党改组派的主要刊物——《革命评论》和《前进》1113
二 改组派成立后创办的出版物1117
图10-17 海外反蒋报刊比较图(民国十八年度)1118
民众先锋、护党周刊、检阅、暖流、民心及其他1118
表10—4 国民党查禁各党派刊物分类表 民国十八年度1118
革命青年、革命战线、革命日报、民主日报及其他1121
图10-18 国民党改组派机关报——《革命日报》1122
青年呼声、革命出路、北平民报、青年先锋及其他1123
三 被查禁的改组派报刊、小册子和传单1124
表10—5 国民政府查禁改组派报刊一览 1930年7、8、9三月1124
四 改组派在海外的报刊和通讯社1126
国民日报、民气日报、国民、民号报、检讨及其他1126
图10-19 福建人民政府机关报——《人民日报》1127
第二节 福建人民政府的出版活动1127
人民日报和人民通讯社1127
第三节 无政府主义者的出版活动1128
一 晦鸣学舍和民声杂志1128
图10-20 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机关报——《晦鸣录》创刊号1129
二 民声社纪事录、伏虎集、新世纪丛书、总同盟罢工及其他1131
第六章 主要的出版机构和重大事件1132
第一节 新民报1132
一 政治态度、办报政策和成立股分公司1134
二 战时西迁,重庆版日晚刊诞生1139
三 从为刘湘为主的四川地方势力服务,转变成为资产阶级立言1142
四 成都版的创办和广泛作者队伍的组成1142
五 “中间偏左,遇礁即避”路线的产生1143
六 胜利后大发展:复刊南京版,创办上海、北平版1144
七 南京新民报被勒令永久停刊1148
八 南京版复刊和重庆、成都版被迫停刊1151
九 北平版新民报创办始末1153
十 上海版的创刊与奋斗历程1154
第二节 正中书局1157
一 组织机构和经营政策1158
二 战时迁重应,坚持战时出版工作1159
三 复员回南京,业务大发展1161
四 迁台湾后概况1162
第三节 中央日报1163
一 国民党中央直属党报,重新编号创刊1163
图10-21 在南京出版的《中央日报》1165
二 抗战西迁,继续在长沙、重庆出版1165
三 抗战胜利,复员南京1168
第四节 扫荡报1169
一 反共急先锋与坚持抗日1169
二 抗战胜利改名和平日报——从积极扩展到终刊1171
第五节 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1172
一 生活书店及其前身《生活》周刊1172
图10-22 《生活》周刊创刊号1173
发展壮大与早期的期刊1175
《生活》系列期刊1176
图10-23 《大众生活》创刊号1178
早期出版的报纸和书刊1180
抗战西迁,业务大发展1182
横遭迫害,在困境中坚持斗争1186
适应新形势,制订新方针1187
二 读书出版社及其前身《读书生活》半月刊1189
改组为出版社和初期的重要出版物1190
图10-24 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书《哲学讲话》1191
战时西迁武汉、重庆1193
领导中心重返重庆、开展新斗争1196
三 新知书店创立和初期的主要出版物1198
图10-25 《中国农村》创刊号1198
战时西迁及其大发展1199
广设分店,坚持战斗1200
斗争在孤岛和苏北等根据地1202
四 抗战胜利、三店合并和总管理处成立1203
第六节 开明书店1209
一 从新女性月刊到开明书店1209
二 从兄弟书店到股份有限公司1211
三 主要出版物和总办事处内迁1211
四 关于章锡琛1215
第七节 龙门书局——龙门联合书局1216
一 从翻印讲义到办书局1217
二 引进先进技术,艰苦创业1218
三 与科学院编译局合并组成科学出版社1220
第八节 益世报1221
四 关于严幼芝1221
一 言论方针:反共、爱国、支持学生运动1222
二 社长宁死不屈,不改办报方针1223
一 概况、沿革与宗旨1224
第九节 东方杂志1224
图10-26 《东方杂志》早期封面1225
二 改革更新,跟上时代1226
三 五卅事件中的杰出贡献1229
四 一二八事变后的停刊和新生1234
五 战时西迁,坚持抗战1236
第十节 北新书局1238
一 艰苦创业1238
六 胜利后复刊和终刊1238
二 以出版鲁迅著作著称1240
图10-27 北新书局出版李大钊著《守常文集》1240
第十一节 江声日报及江声日报惨案1241
一 正直报人,惨遭杀害1242
二 监院弹劾,各方抗议,“领袖”庇护,免职了事1245
第十二节 《新生》周刊和新生事件1246
一 事件缘由和日方横蛮施压1247
图10-28 艾寒松写的杂文《闲话皇帝》1248
二 顾大局,体念时艰,一致对外1250
三 为国忘家,忠魂赖有天护,关于志士杜重远1255
少帅来信寄哀思1255
一 出版法1258
附录1258
二 报纸条例1260
三 修正报纸条例1264
四 出版法1265
五 出版法施行细则1270
六 修正图书杂志审查办法1273
七 著作权法1275
参考文献1280
索引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