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05中国发展目标与任务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辅导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05中国发展目标与任务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辅导](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3132810.jpg)
- 本书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780199217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15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53页
- 主题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届三次-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05中国发展目标与任务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辅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1
第一部分 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1
一、过去一年的主要成就1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2
(二)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2
(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2
二、过去一年政府做的主要工作2
(一)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2
(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4
(三)不失时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6
(四)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10
(五)努力改善人民生活,重视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16
(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17
三、总结2004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体会20
(一)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
(二)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1
(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23
(四)必须坚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25
(五)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27
(六)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27
第二部分 2005年工作总体部署30
一、2005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30
(一)着力搞好宏观调控31
(二)着力推进改革开放32
(三)着力建设和谐社会34
二、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35
(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35
(二)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36
(三)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36
(四)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37
第三部分 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38
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38
(一)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39
(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41
(三)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41
(四)积极扩大消费需求42
二、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45
(五)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45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46
(二)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47
(三)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9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51
(五)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2
三、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54
(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4
(二)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组56
(三)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57
(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60
四、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61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62
(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64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66
(四)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67
第四部分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69
一、继续推进农村改革69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71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73
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74
五、推进财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77
(一)财税体制改革77
(二)投资体制改革78
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80
(一)加快科技改革和发展83
第五部分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和建设和谐社会83
一、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83
(二)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85
(三)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86
(四)继续做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工作88
(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88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90
二、进一步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92
(一)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92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94
(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95
(四)高度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96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98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98
(二)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99
(三)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100
(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102
第六部分 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和政风建设104
一、深化政府机构改革104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105
三、改进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107
四、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108
五、提高依法行政能力110
六、大力加强政风建设111
一、深刻认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和作用113
第七部分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13
二、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115
三、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19
(一)继续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119
(二)台海局势和《反分裂国家法》121
(三)胡锦涛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122
第八部分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25
一、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125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27
附录一: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29
附录二:代表建言132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132
当市长离开法制办寸步难行134
投身“三大战场” 实现更快更好发展136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138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发展全局140
抓住历史机遇 加快全面振兴142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144
抓住关键环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46
转变增长方式 又快又好发展148
真情为民办事 建设和谐浙江150
欢迎海外朋友加盟安徽发展152
树立科学发展 观建海峡西岸经济区154
科学发展 加快推进中部崛起15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山东158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原崛起的统领160
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来抓162
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165
富裕不等于和谐 但贫穷绝对不和谐167
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169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省建设171
缩小发展差距 促进社会和谐173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175
大力实施西电东送工程177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平安和谐云南179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跨越式发展181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西部经济强省183
扬长补短 科学发展185
总理报告的六个“实”187
加快发展是民族地区第一要务189
依法保障和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191
附录三:名词解释193
1.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193
2.投资责任制193
3.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194
4.取消农业税194
5.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等制度195
6.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195
7.维护司法公正195
9.建设服务型政府196
8.注重社会公平196
10.建设法治政府197
11.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和政风建设197
12.“七增”“五减”197
13.结余或结转198
14.出口退税机制改革199
15.增收和超收199
16.国债项目资金199
17.国债代地方政府发行199
18.“两个确保”200
19.“低保”200
20.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200
23.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1
24.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1
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
22.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201
25.“985”工程202
26.“211”工程202
27.国家资助贫困生财政投入体系202
28.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202
29.知识创新工程202
30.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3
31.送书下乡工程203
32.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203
35.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204
36.农村信用社改革204
34.增值税转型204
33.“大通关”建设204
37.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5
38.实物费用定额试点205
39.绩效评价205
40.收支两条线206
4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206
42.政府采购206
43.财政行政许可项目206
44.“先征后返”207
45.国有资本经营收益207
46.非税收入207
47.项目预算滚动管理207
5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208
51.专项转移支付208
49.一般性转移支付208
48.综合预算208
50.财力性转移支付208
53.城镇登记失业率209
54.价格滞后影响209
55.货币供应量209
56.窗口指导210
57.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210
58.农村“六小工程”建设210
59.电力需求侧管理210
60.煤电价格联动机制210
62.现代物流211
63.循环经济211
61.差别电价211
64.节约型社会212
65.“三河三湖”等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程212
66.资源开发补偿机制212
67.衰退产业援助机制212
68.战略高技术213
69.“两基”人口覆盖率213
70.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13
7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13
72.公共卫生体系214
7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14
74.投资项目核准制214
75.投资项目备案制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