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仲令,李少谦,唐友喜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7260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66页
- 主题词:无线电通信-通信系统-研究生-教材;移动通信-通信系统-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引言1
1.2 无线移动通信系统2
1.3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
1.4 移动无线系统的发展9
参考文献15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16
2.1 引言16
2.2 移动环境中的电波传播18
2.3 自由空间传播20
2.4 电波的反射、绕射和散射22
2.4.1 反射22
2.4.2 绕射24
2.4.3 散射27
2.5 多径传播27
2.6 多径信道的冲击响应36
2.7 移动信道的特性参数39
2.8 衰落信道分类46
2.9 阴影效应49
2.10 路径损耗预测模型50
2.11 移动信道的仿真57
2.12 改善衰落信道传输性能的方法60
参考文献64
3.1.2 调制信号的数学表示66
3.1.1 数字调制的特点66
3.1 数字调制概述66
第3章 数字调制和解调技术66
3.1.3 数字调制的基本形式68
3.1.4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69
3.1.5 非相干接收72
3.2 线性调制75
3.2.1 线性调制的特点75
3.2.2 二相相移键控(BPSK)76
3.2.3 差分相移键控79
3.2.4 QPSK和OQPSK82
3.2.5 ?QPSK89
3.3.1 二元频移键控95
3.3 恒包络调制95
3.3.2 最小频移键控100
3.3.3 GMSK106
3.3.4 其他恒包络调制114
3.4 正交调幅(QAM)120
3.5 可变速率调制127
3.5.1 可变速率调制原理127
3.5.2 VR-QAM性能分析130
3.6 多载波调制130
3.6.1 多载波调制原理130
3.6.2 多载波系统的FFT实现132
3.6.3 OFDM134
3.7 移动信道对数字调制性能的影响144
参考文献150
第4章 扩频技术152
4.1 概述152
4.2 伪随机序列及其相关特性154
4.2.1 m序列159
4.2.2 Gold序列164
4.2.3 M序列167
4.3 直接序列扩频169
4.4 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176
4.5 多载波DS-CDMA179
4.6 跳频194
4.7.1 跳时多址方案202
4.7 跳时202
4.7.2 TH-PPM超宽带码分多址通信204
4.8 扩频通信系统的同步和跟踪213
4.8.1 初始同步214
4.8.2 跟踪221
参考文献226
第5章 抗衰落技术228
5.1 均衡技术228
5.1.1 均衡原理228
5.1.2 线性均衡器236
5.1.3 非线性均衡247
5.1.4 小数间隔均衡器256
5.1.5 自适应均衡算法260
5.1.6 格型滤波器271
5.1.7 盲均衡274
5.2 分集技术290
5.2.1 获得分集信号的方法291
5.2.2 分集合并技术293
5.2.3 使用分集的数字通信系统的误码性能301
5.2.4 频率选择性慢衰落信道上的数字传输304
参考文献311
第6章 差错控制编码312
6.1 最大似然译码313
6.2 分组码315
6.3 分组码举例320
6.4 循环码322
6.4.1 循环码的特性322
6.4.2 循环码的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323
6.4.3 循环码的编码和译码324
6.5 BCH码327
6.6 RS码332
6.7 卷积码333
6.7.1 卷积码的基本概念与数学描述333
6.7.2 卷积码的状态图和构造特性338
6.7.3 维特比译码算法343
6.8 交织编码348
6.9 级联码和乘积码350
6.10 调制和编码的结合(TCM)354
6.11 Turbo码361
6.12 低密度校验码364
参考文献369
第7章 信源编码370
7.1 信源及其特性370
7.2 语音编码的基本概念377
7.2.1 率失真函数377
7.2.2 语音编码分类378
7.2.3 语音质量评价379
7.3 波形编码380
7.3.1 时间量化和抽样定理381
7.3.2 幅度量化382
7.3.3 PCM编码387
7.3.4 差分编码调制(DPCM)388
7.3.5 增量调制392
7.4 语音信号的频域编码394
7.4.1 子带编码394
7.4.2 自适应变换编码(ATC)397
7.5 参数编码398
7.5.1 声码器398
7.5.2 线性预测声码器400
7.5.3 混合编码403
7.6 低速率语音编码419
参考文献421
8.1 OFDM的发展史423
第8章 OFDM原理423
8.2.1 基于连续时间方式的OFDM425
8.2 OFDM的引入425
8.2.2 基于离散时间方式的OFDM431
8.2.3 调制与OFDM434
8.2.4 离散傅里叶变换与OFDM435
8.3 快速傅里叶变换437
8.3.1 DFT运算的特征437
8.3.2 时域抽取法基2 FFT438
8.3.3 频域抽取法基2 FFT442
8.3.4 IDFT的高效算法444
8.3.5 基本FFT与直接计算DFT的运算复杂度对比445
8.5 OFDM的传输时延446
8.4 FFT与OFDM446
8.6 OFDM的频谱使用效率447
8.7 小结448
参考文献449
第9章 多用户检测450
9.1 CDMA系统模型与多用户检测信号模型450
9.1.1 同步CDMA通信系统的模型451
9.1.2 传统接收机模型452
9.2 最优接收机理论与最优多用户检测器454
9.2.1 两用户同步CDMA情形454
9.2.2 K用户同步CDMA情形(K>2)455
9.3 线性多用户检测457
9.2.3 异步CDMA系统的最优多用户检测器457
9.3.1 解相关多用户检测器458
9.3.2 MMSE多用户检测器459
9.3.3 多项式展开检测器460
9.4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461
9.4.1 串联干扰对消器462
9.4.2 并联干扰对消器463
9.4.3 判决反馈解相关检测器464
9.4.4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用户检测技术466
9.4.5 各种多用户检测方法的实现复杂度比较466
9.5 多速率CDMA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467
9.6 多径衰落条件下的多用户检测469
9.7.1 最优空时多用户检测的信号模型472
9.7 空时多用户检测472
9.7.2 空时多用户检测技术的进展474
参考文献476
第10章 多天线传输技术:智能天线与MIMO479
10.1 概述479
10.1.1 智能天线的发展历史479
10.1.2 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480
10.1.3 波束形成示例:阵元空间和波束空间484
10.2 信号模型、波束形成准则和多天线信道模型488
10.2.1 阵列天线接收信号模型488
10.2.2 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基带信号模型和适用准则491
10.2.3 多天线衰落信道模型495
10.3 自适应阵列处理的算法498
10.3.1 常规自适应空时算法499
10.3.2 盲目适应波束形成算法502
10.3.3 TD-SCDMA系统中的智能天线506
10.4 多天线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509
参考文献509
第11章 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512
11.1 引言512
11.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515
11.2.1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515
11.2.2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517
11.2.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525
11.2.4 第三代系统增强技术531
11.3 宽带无线接入533
11.3.1 无线局域网534
11.3.2 无线城域网536
11.3.3 无线个域网538
11.3.4 无线广域网542
11.3.5 无线区域网542
11.3.6 宽带无线接入与宽带移动通信的比较543
11.4 走向未来的移动通信545
11.4.1 3G的长期演进545
11.4.2 4G的发展547
参考文献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