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成功素质教育模式方法案例全集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成功素质教育模式方法案例全集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3096171.jpg)
- 高宏存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4627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103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5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成功素质教育模式方法案例全集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教育督导1471
一、教育督导的概念1471
第五编 成功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价体系1471
第一章 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1471
(一)依据教育督导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1472
二、教育督导工作的主要类型1472
(三)依据教育督导的阶段目的不同,可分为形成性督导和终结性督导1473
(二)依据任务和手段不同,可分为调查研究性督导、检查性督导和评价性督导1473
(五)依据教育督导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独督导与联合督导、单人督导与组织督导1474
(四)依据督导的内容可分为专项督导与综合督导1474
三、教育督导的程序1475
(六)依据督导工作的计划性,可将教育督导分为定期督导与不定期督导1475
四、教育督导报告1476
(三)以价值判断为实质内涵的教育评价定义1477
(二)以决策为核心内涵的教育评价定义1477
第二节 教育评价1477
一、教育评价的涵义1477
(一)以目标为中心内涵的教育评价定义1477
(二)确定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1478
(一)明确评价目的1478
(四)综合上述三种观点的教育评价定义1478
二、教育评价的程序1478
(四)收集评价资料1479
(三)选择评价方法1479
三、教育评价的模式1480
(七)提出改进决策1480
(五)评价资料的处理和解释1480
(六)作出评价1480
(二)CIPP模式1481
(一)行为目标模式1481
第三节 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关系1483
(四)对手模式(对称反对者模式)1483
(三)目标游离模式1483
(二)督导与评价的一致性1484
(一)教育评价是教育督导的基本环节和重要手段1484
一、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界定1484
二、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联系1484
(一)产生背景不同1485
三、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的区别1485
(六)实施途径和基本手段不同1486
(五)具体任务不同1486
(二)本质属性与工作中心不同1486
(三)适应范围不同1486
(四)功能作用不同1486
(三)进行考核评价1487
(二)实施督导检查1487
第二章 教育督导的实施程序1487
第一节 确定程序并编制计划1487
一、程序的确立1487
(一)做好计划准备工作1487
(二)督导计划的分类1488
(一)督导计划的作用1488
(四)进行指导帮助1488
(五)撰写督导报告1488
(六)后续复评工作1488
二、计划的编制1488
(三)督导计划的内容1489
(四)编制督导计划的步骤1491
(一)视察1492
一、视察与调查1492
第二节 视察调查与评价指导1492
(二)调查1493
二、评价与指导1494
(二)指导1495
(一)评价1495
(四)督导报告的形式1496
(三)督导报告的内容1496
第三节 督导报告与督导后续工作的编制1496
一、编制督导报告的步骤及注意事项1496
(一)督导报告的作用1496
(二)督导报告的种类1496
(五)追踪复评1497
(四)督导材料归档1497
(五)督导报告的编制步骤及注意事项1497
二、督导后续工作1497
(一)督导工作汇报1497
(二)督导工作总结1497
(三)撰写专题材料1497
(一)按测验的性质分类1498
二、测验法的类型1498
第三章 教育督导与评价常用方法1498
第一节 测验法1498
一、测验法的涵义1498
(二)按测验的功能分类1499
(四)按试卷的编制方式分类1500
(三)按试题类型及评分方式分类1500
(六)按照解释分数的方法分类1501
(五)按测验的形式分类1501
(五)实施测验1502
(四)印制试卷1502
三、测验法的实施程序1502
(一)明确测验的目的1502
(二)编制试题1502
(三)编辑试卷1502
(二)研究各学科的考试目标,制定考试大纲1503
(一)组织好命题队伍1503
四、命题的程序1503
(三)研究试卷的结构和题型比例,制订命题双向细目表1504
一、轶事记录法1506
第二节 观察法1506
三、检核表法1507
(二)图示等级量表1507
二、等级量表法1507
(一)数字等级量表1507
二、兴趣测量1508
一、态度测量1508
第三节 问卷法1508
(一)优点1509
四、问卷法的优缺点1509
三、个性测量1509
(一)问题检核表1509
(二)个性记录表1509
一、平均数1510
第四节 统计分析法1510
(二)缺点1510
五、使用问卷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510
三、推断统计1511
二、离均值1511
(二)矩阵的数乘运算1512
(一)矩阵的加减运算1512
第五节 综合评判法1512
一、什么是矩阵1512
二、矩阵的运算1512
(二)评定法的种类1513
(一)评定法的意义1513
(三)矩阵的乘法运算1513
第六节 评定法1513
一、评定法的概述1513
二、评定法应注意的事项1514
二、方案准备1515
一、组织准备1515
第四章 教育评价的实施程序1515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准备阶段1515
(一)观察法1516
一、采集评价信息1516
三、舆论准备1516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实施阶段1516
(二)听汇报1517
(五)收集文字资料1518
(四)座谈会1518
(三)调查访问1518
二、教育评价信息的整理1519
(七)测试1519
(六)发问卷1519
(一)教育评价结果的计分1520
三、教育评价结果的计量1520
(一)评价信息资料的汇总1520
(二)评价信息资料的审核1520
(三)评价信息资料的立卷1520
(二)教育评价误差的调整1522
(三)撰写评价报告1523
(二)教育评价结果解释的方法1524
(一)教育评价结果解释的基本要求1524
第三节 教育评价结果的处理阶段1524
一、教育评价结果的解释1524
(一)经验型分析法1525
二、教育评价的质量分析1525
(六)建立评价档案1526
(五)诊断问题,改进工作1526
(二)科学型分析法1526
(三)反馈评价信息1526
(四)总结经验、表彰先进1526
一、方向性1527
第一节 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1527
第五章 学校评估的指标体系1527
(四)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的第四个表现是各项指标的相互独立性1528
(三)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的第三个表现是各项指标的相容性1528
二、科学性1528
(一)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反映教育规律性的要求1528
(二)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的第二个表现是与目标的一致性1528
(一)要有足够的信息资源可利用1529
三、可行性1529
(五)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的第五个表现是完备性1529
(一)分类法1530
四、可比性1530
(二)指标要高低适度1530
(三)指标的项目要精简1530
(二)当量法1531
六、激励性1532
五、可操作性1532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1533
二、对评估目标进行分解、归类合并、划分层次1536
(一)分解评估目标,提出初拟指标1536
第三节 实施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程序1536
一、确定学校评估的对象和目标1536
(三)划分层次,科学地表述指标1537
(二)归类合并,进行筛选1537
(三)评估和修订1538
(二)征询群众意见1538
三、对指标体系进行论证、征询意见和试评1538
(一)举行论证会进行论证1538
(二)标号1539
(一)标准内容1539
第六章 学校评估的标准体系1539
第一节 评估标准体系的含义1539
一、构成评估标准的三个因素1539
(三)标度1540
二、标准体系的含义1542
三、独立性原则1544
二、完整性原则1544
第二节 学校评估标准设计的原则1544
一、导向性原则1544
五、可测性原则1545
四、协调性原则1545
(二)职责标准1546
(一)绩效标准1546
六、简明性原则1546
第三节 学校评估的标准1546
一、内容结构标准1546
(二)标度1547
(一)标目1547
(三)素质标准1547
二、形式结构标准1547
(二)相对标准1548
(一)绝对标准1548
(三)标号1548
三、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1548
(一)定量标准1549
四、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1549
(二)客观标准1551
(一)主观标准1551
(二)定性标准1551
五、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1551
(三)编制标准的一般技巧1552
(二)动态标准1552
六、静态标准和动态标准1552
(一)静态标准1552
(二)加重权数1553
(一)自重权数1553
第七章 学校评估标准的加权方法1553
第一节 加权法概述1553
一、权重与权数的含义1553
二、权数的类型1553
一、加权的目的和作用1554
第二节 加权计分法1554
三、加权的意义1554
二、加权的分类1555
二、特定评估的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1556
一、影响评估对象质量之因素的重要程度1556
三、加权的方法1556
第三节 加权的依据1556
三、比较平均法1557
二、专家评定法1557
三、评估对象所处整体的实际状况1557
第四节 加权的方法1557
一、经验法1557
四、咨询法1558
五、对偶比较法1559
三、同行评价1560
二、学生和家长评价1560
第八章 教师的评价1560
第一节 教师评价的方法1560
一、自我评价1560
(一)评价的方法1561
一、结果模式1561
四、领导评价1561
第二节 对教师评价的几种模式1561
(一)教学环节评价的涵义1562
二、过程模式1562
(二)存在的问题1562
(二)教学环节评价的内容1563
(三)教学环节评价的方法1564
三、过程-结果模式1565
(二)教学技能的分类1567
(一)教学技能的涵义1567
四、技能模式1567
(三)教学技能评价的方法1569
五、形成评价模式1570
(四)课堂教学答辩1570
(一)组织准备1571
一、评估的准备1571
第三节 教师评估的程序1571
(二)资料准备1572
(一)要尽可能地消除考评误差1573
三、评估的审定1573
(三)思想准备1573
二、评估实施1573
(四)评估后的处理1574
(三)要正确处理好学历与水平,资历与能力,成就与态度的关系1574
(二)要审慎地处理评估中分歧、争议的意见和问题1574
第一节 学生评估的标准1576
第九章 学生评价1576
二、各种评估方法的适应性1579
一、学生评估方法的分类1579
第二节 学生评估的方法1579
(一)知识目标的评估1580
三、认知水平的评估方法1580
(六)评估目标的评估1581
(五)综合目标的评估1581
(二)领会(理解)目标的评估1581
(三)应用目标评估1581
(四)分析目标的评估1581
六、个性发展水平的评估方法1582
五、审美意识水平的评估方法1582
四、体质发展水平的评估方法1582
一、理解能力的测验评价1583
第三节 学习水平的测验评价1583
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验评价1584
(一)听的技能测验评价1585
四、技能的测验评价1585
三、知识保持的测验评价1585
(一)评价方法1586
三、生物评估1586
(二)记笔记的技能1586
第四节 智力、特殊能力的测验评价1586
一、智力测量评价1586
(一)智力、智力测验1586
(二)智力量表种类、智力测理的实施与计分1586
(二)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评价1586
(四)智力测验与教学评价1587
(三)智力测验量表的编制原则1587
一、历史科的教师素质要求1589
(二)特殊能力测验评价方法1589
二、特殊能力的测验评价1589
(一)什么是特殊能力1589
(三)生物学技能的评价1589
第四节 历史、地理科评估1589
(三)特殊能力测验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590
第五节 学生质量综合评价1590
一、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1590
(二)树立了“教育个性化”的观点1590
(一)树立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1590
(三)树立了“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观”1591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变化1591
三、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下解放出来1591
(一)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1591
(二)培养了自我完善与参与意识1591
第六节 中小学生素质评价实验研究报告1592
(二)实验过程1592
一、课题的提出1592
二、实验目标1592
三、实验研究的对象、过程1592
(一)实验对象1592
四、小学学生素质评价的操作方法1594
(一)制定评价实施计划1595
(二)学生素质评价的操作程序1595
(三)建立学生素质评价档案1595
(一)理论成果1596
(二)实践成果1596
五、实验取得的成果1596
第十章 学校教学评估1597
第一节 教学评估的内容1597
第二节 教学评估的方法1598
一、绝对评价法1598
三、个体内差异评价法1599
二、相对评价法1599
(一)等级法1600
(二)五级分1600
(二)评定法1600
五、数量化评价法1600
四、非数量化评价法1600
(一)百分法1600
(三)指数法1601
八、自我评价法1601
九、他人评价法1601
(四)积累分数法1601
(五)标准分数1601
六、分析评价法1601
七、综合评价法1601
第三节 教学评估的关键环节1602
一、教学评估方案的设计1602
(一)教学评估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1602
(二)教学评估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1602
(一)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方法是建立估评在指标系统的基本方法1604
(二)内涵分析法是改善指标系统质量的基本方法1604
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1604
(一)拟定1605
(三)从实际出发考察特定指标的取舍和替代,是完善指标系统,提高指标系统可行性的基本方法1605
三、设计教学评估标准的程序1605
四、教学评估标准的类别和设计方法1606
(二)修订1606
(三)试行1606
(一)评语式标准的设计1607
(二)期望行为式教学评估标准的设计1610
(三)隶属度式教学评估标准的设计1612
(四)分段式教学评估标准的设计1614
一、基本素质评估指标及评估标准界定1615
(一)思想政治素质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的界定1615
第四节 案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的界定1615
(二)文化业务理论素质1618
二、工作表现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的界定1620
(一)备课1620
(二)上课1621
(四)辅导1623
(三)作业1623
(五)评课1624
(六)教科研1624
(八)教师工作量1625
(七)出勤1625
(一)教育效果1626
三、工作效绩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的界定1626
(三)教研科研成果1627
(二)教学成绩1627
二、学习标准进行试评1628
四、评议记分1628
第一节 课堂教学评估的步骤1628
三、听课评议1628
第十一章 课堂教学评估1628
一、建立评估小组1628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评估学科举例1631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估1631
(一)语文科的教学特点1631
(二)语文科课堂教学评估要点1631
(一)初中一年级为入门阶段1633
(二)初二为基础阶段1633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估1633
(一)做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一个基础学科,数学有其独特的属性1634
(三)初三为提高阶段1634
三、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估1634
一、教学目标1637
(二)数学课堂教学评估,是教学学科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学目标是数学教学评估的出发点和依据,是评估的决定因素1637
二、内容组织1637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评估细则1637
四、教学过程1638
五、教师主导作用1638
三、教学方法1638
八、教学基本功1639
六、学生主体作用1639
七、教学效果1639
第四节 教学检查案例1641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模式1646
(二)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剖析1646
一、泰勒的课程评价理论与评价模式1646
第十二章 课程评价1646
(一)泰勒课程评价理论的形成1646
二、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1650
三、斯特克的形貌模式1651
(一)前提或先行条件——教学的前提领域1651
(一)背景评价1651
(二)输入评价1651
(三)过程评价1651
(四)产品评价1651
(二)实施——教学的实施领域1652
(三)结果——教学的效果领域1652
四、普罗沃斯的落差模式1652
五、课程评价的应答模式1653
六、阐明性评价模式1654
七、课程产品评价模式1656
八、课程计划评价模式1656
(一)测验结果倾向评价1656
(四)决策和使用者倾向评价1657
(一)资料搜集阶段1657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程序1657
一、课程评价过程的主要阶段1657
(二)研究和方法学倾向评价1657
(三)价值倾向评价1657
(二)资料分析阶段1658
(三)价值判断阶段1658
(四)参与评价的力量不同1658
二、课程评价过程的矛盾运动1658
第一节 语文学科的评估1659
一、语文课堂教学评估的过程1659
(一)组织准备阶段1659
第十三章 学科评估1659
(二)实施评估阶段1660
(三)总结决策阶段1661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定性评估法1662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定量评估法1664
(一)教学目标1665
(四)教学方法1665
(五)教师素质1665
(六)教学效果1665
(二)教学环节1665
(三)教学内容1665
一、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1665
第二节 数学课堂教学评估1665
二、评估课堂教学方案和操作1666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功能1667
三、评估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667
(一)评估人要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1667
(二)被评估人要虚心听取评估人对自己的教学意见1667
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1667
(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1668
(三)建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1668
(三)百分制法1671
六、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1671
五、中学数学课堂质量评价结果的统计方法1671
(一)两次加权评判法1671
(二)一次加权评判法1671
(一)建立评价组织1672
(二)掌握评价标准1672
(三)按标准准确评价1672
(四)分布评价结果1672
七、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三要素”评课法1672
(一)“三要素”评课法的内容1673
(二)评课的基本程序1673
(三)“三要素”评课法探讨1673
(一)评价方案的选择1674
(四)“三要素”评课法评课实录1674
八、数学课堂综合评价1674
(二)评价量表的设计1675
(三)评课实施与分值转换1676
第三节 物理、化学、生物评估1677
一、物理教学质量的评估1677
(一)物理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系统及权重的确定1677
(二)中学物理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计算机软件设计1681
(一)化学实验课的考核和成绩评定1683
二、化学课堂教学评估1683
(二)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1685
(三)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1686
(二)教学方法1692
(一)教学内容1692
二、地理科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1692
(四)教学效果1693
(三)教学基本功1693
(一)评估小组的组成和条件1694
一、外语科课堂评估的程序1694
第五节 外语科评估1694
(六)指标赋值1695
(五)自我分析1695
(二)理论学习1695
(三)课前准备1695
(四)听课记录1695
(七)赋值汇总1696
二、几点说明1697
(九)等极划分1697
(八)数据运算1697
(一)确定目标1699
一、学校德育评价的实施步骤1699
第十四章 德育、体育、美育的评估1699
第一节 德育的评估1699
(二)分析目标1700
(三)操作目标1701
(四)判断目标1702
(一)如果从品德测评结果获得的结论来分类,则有定性型,定量型、定性定量结合型三种品德测评模式1705
三、品德测评的主要模式1705
二、品德评定的常用方法1705
(一)等级评语鉴定法1705
(二)累积评分法1705
(三)加减评分法1705
(四)彩方图像综合评定法1705
(五)综合标准分评定法1705
(二)教育型品德测评模式1707
(三)管理型品德测评模式1708
(四)研究实验型品德测评模式1710
(五)诊断型品德测评模式1711
(六)评价型品德测评模式1712
(七)区分型品德测评模式1713
一、体育教学工作评价1714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1714
(二)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教学的评价1715
(一)体育课教学常规的评价1715
(三)身体练习质量的评价1716
(四)体育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的评价1717
(五)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评价1722
(一)早操、课间操、课间体育活动以及班级体育锻炼的评价1723
二、课外体育活动评价1723
(二)运动竞赛工作评价1724
(二)体质的综合评价1725
(一)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评价1725
三、学生的体质评价1725
(一)美育工作评价的意义1727
一、美育工作评价概述1727
第三节 美育工作评价1727
(一)美育管理1728
二、美育工作状态评价1728
(二)美育工作评价的任务1728
(三)课外美育1729
(二)美育教学1729
(二)鉴赏能力1730
(一)美育基础知识与技能1730
(四)校园美化1730
三、美育工作效果评价1730
(二)美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1731
(一)制定美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1731
(三)审美表现1731
四、美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731
(一)素质评价1732
一、校长评价1732
第十五章 学校行政工作的评价1732
第一节 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的评价1732
(二)工作评价1735
(三)绩效评价1736
(一)素质评价1737
二、教导主任评价1737
(二)工作评价1738
(一)素质评价1739
三、总务主任评价1739
(三)绩效评价1739
(三)绩效评价1740
(二)工作评价1740
(三)管理过程评价1741
(二)管理组织评价1741
第二节 学校管理工作评价1741
一、学校管理工作状态评价1741
(一)管理目标评价1741
(五)“五育”管理评价1742
(四)制度建设评价1742
(一)办学条件评价1743
二、学校管理工作效果评价1743
(三)利用效率评价1744
(二)学生质量评价1744
三、学校管理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745
一、目标分解法1748
第一节 评价方法1748
第十六章 学校后勤工作的评价1748
二、指标赋值法1749
三、综合评定法1751
四、行为评定法1752
五、问题诊断法1753
六、当量转化法1754
七、文字描述法1755
八、个人能绩评定法1757
一、确定学校后勤工作评估对象1758
第二节 学校后勤工作评估的一般过程1758
二、制定学校后勤工作评估标准1759
(二)确定指标1760
(一)编定序号1760
三、制定学校后勤工作评估量表1760
四、搜集学校后勤工作评估资料1761
(六)评估方法1761
(三)确定权重1761
(四)确定每个评估指标的标准1761
(五)评分、评等级1761
(二)调查法1762
(一)观察法1762
(三)简便而科学准确地进行评估1763
(二)摄取、核实后勤工作后评估信息1763
(三)管理坐标图法1763
五、实施学校后勤工作评估1763
(一)宣传教育、全面部署1763
(一)撰写后勤工作评估报告的过程1764
六、撰写学校后勤工作评估报告1764
(四)汇集整理后勤工作评估资料1764
七、学校后勤工作评估信息的反馈1765
(三)后勤工作评估报告的内容要求1765
(二)后勤工作评估报告的格式1765
(三)信息反馈具有影响工作动机的作用1766
(二)对学校后勤工作的导向性1766
(一)对学校后勤工作的控制1766
一、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1771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及其特点1771
第六编 成功素质教育的教育科研新法1771
第一章 教育科研与素质教育1771
(二)教育科学研究自身的特点1772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1772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1772
一、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1773
第二节 素质教育下教育科研的必要性1773
二、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1774
(二)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1774
(一)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1774
三、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1775
一、课题提出1776
第三节 案例: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及途径的实验研究1776
(二)培养途径1777
(一)目标体系1777
二、课题结构1777
三、实验过程1779
(三)评价体系1779
六、问题与讨论1780
五、几点认识1780
四、初步成果1780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1782
一、正确选定研究课题1782
第二章 教育科研的程序1782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选定1782
(四)教育研究选题的基本类型1783
(三)正确选题是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1783
(二)选题决定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1783
(五)教育研究选题的主要来源1784
(一)问题必须有价值1785
二、教育科研选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785
(四)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1786
(三)问题必须具体明确1786
(二)问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1786
(一)考试基础理论的研究1787
三、案例: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八·五”教育考试科研规划课题指南1787
(五)问题要有可行性1787
(三)课题论证例举1788
(二)教育考试应用研究1788
(二)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789
(一)教育科学文献的基本概念1789
第二节 文献检索1789
一、文献检索概述1789
(二)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1791
(一)文献的三种等级1791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1791
(一)什么是研究假设1794
(二)假设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794
第三节 理论构思形成研究假设1794
一、研究假设概述1794
(一)两种不同的分类法1795
二、教育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及假设的检验1795
(二)按性质和复杂程度分1796
(三)研究假设的形成与检验1797
(一)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选择方法1798
一、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1798
第四节 教育研究的设计1798
(一)总体、样本、取样的基本概念1799
二、选择研究对象1799
(二)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1799
(二)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1800
(一)初步判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状态1802
三、分析研究变量1802
(二)选择自变量1803
(三)确定因变量1804
(一)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1805
四、形成研究计划1805
(四)辨别无关变量1805
(二)研究计划的基本格式1806
第五节 展开研究活动、搜集具体材料1807
二、分析研究所积累的材料1808
一、分类加工整理材料1808
第六节 整理分析材料1808
(四)可行性1809
(三)创见性1809
第七节 撰写论文1809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要求1809
(一)科学性1809
(二)客观性1809
(一)对研究课题的说明1810
三、论文的基本结构1810
二、撰写论文的过程1810
(一)选题1810
(二)搜集材料1810
(三)确定论点1810
(四)拟定提纲1810
(五)写作1810
(六)修改1810
(四)结论1811
(三)论文的主体1811
(二)对采用的方法和运用的材料的简述1811
(二)实验观察研究法1813
(一)自然观察研究法1813
第三章 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1813
第一节 教育观察法1813
一、教育观察法的类型1813
(六)非结构式观察研究法1814
(五)结构式观察研究法1814
(三)直接观察研究法1814
(四)间接观察研究法1814
(一)获准进入1815
三、教育现场观察法1815
二、教育观察法的实施步骤1815
(二)取得友善关系1816
(三)观察和记录1817
(五)资料分析1818
(四)对付危机1818
(二)全结构式观察的著名范例1819
(一)全结构式的观察1819
四、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法1819
五、教育观察法的信度效度分析1821
(一)教育观察法的可信度1822
(二)教育观察法的有效度1823
(一)什么是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1825
一、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基本概念1825
第二节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1825
(二)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1827
(三)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1828
(一)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1829
三、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分析1829
二、历史研究法的一般程序1829
(二)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1830
(一)调查法的特点1832
一、调查法的特点及类型1832
第三节 调查法1832
(三)调查法的基本类型1833
(二)教育调查的意义1833
三、调查法的要求1836
二、调查法的步骤1836
(一)书面材料的分析1837
四、调查法的手段1837
(二)开调查会(座谈会)1839
(三)谈话法(访问法)1840
(四)问卷法(填表法)1842
(一)开放式问卷1843
一、问卷的型式1843
第四节 问卷设计法1843
(二)封闭式问卷1844
二、问卷设计的原则1847
(三)图画式问卷1847
(一)确定所要收集的资料1848
三、问卷设计的程序1848
(三)撰拟问卷的标题和指导语1849
(二)确定问卷的型式1849
(四)撰拟问卷的题目1850
四、问题撰写的技巧1851
(六)编辑和考验1851
(五)修改和预试1851
(二)问卷统计分析提纲的制定1852
(一)效度与信度的分析1852
五、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1852
(三)问卷资料统计分析的方法1853
(一)实验假设的形成1856
一、教育实验的过程1856
第五节 实验研究方法1856
(二)变量的确定1857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1858
(四)变量的测量1860
(一)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1861
二、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1861
(二)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1864
(一)实验控制的原则1865
三、实验控制的方法1865
(二)实验控制的方法1866
附录 实验研究方法应用实例1867
(一)测量1873
一、测验的定义1873
第六节 测验法1873
(二)标准化1874
(一)教育测验的分类1875
二、教育测验的分类及分数1875
(三)行为样组1875
(二)教育测验的分数1876
(一)拟定编题计划1877
三、命题的步骤1877
(四)预试1879
(三)出题目1879
(二)选题型1879
一、个案法的定义、特点和适用范围1880
第七节 个案法1880
(五)编试卷1880
(六)制定评分标准1880
三、个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1882
二、个案法研究计划的拟定1882
四、个案资料的分析综合1883
五、个案的追踪调查1885
六、个案研究报告的撰写1886
(一)经验总结法的界定1887
一、经验总结法的概述1887
第八节 经验总结法1887
(二)经验总结法的特点1888
(一)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1889
二、经验总结法的步骤1889
(三)采集和积累材料1890
(二)制定经验总结计划1890
(四)整理和研究材料,进行分析综合1891
(六)总结研究成果1892
(五)组织论证1892
附 经验总结论文示例1893
(一)什么是比较法1901
一、比较法概述1901
第九节 比较法1901
(二)比较法的功能1902
三、比较法的应用1903
(四)比较1903
二、比较法的研究步骤1903
(一)描述1903
(二)解释1903
(三)并列1903
(二)问题比较1904
(一)区域比较1904
(一)从宏观上预测教育发展的趋势1905
一、教育预测概述1905
第十节 预测研究法1905
(二)从微观上预测教育发展的前景1906
(一)德尔菲预测法1907
二、教育预测的方法1907
(三)趋势外推法1909
(二)情景评估法1909
一、行动研究法的起源与特点1910
第十一节 行动研究法1910
(四)回归分析法1910
(一)完善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912
(三)实际情境与自然条件下的研究1913
(二)行动者与研究者协同工作1913
(一)勒温的行动研究模式1914
二、行动研究的操作模式1914
三、行动研究的成功实例1915
(三)埃伯特的行动研究模式1915
(二)埃里奥特的行动研究模式1915
一、“三论”概述1917
第十二节 “三论”研究法1917
(一)运用控制论的方法来控制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1918
二、教育研究的控制论方法1918
(二)运用控制论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1920
(一)信息论与教育研究1921
三、教育研究的信息论方法1921
(二)信息论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922
(一)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则1923
四、教育研究的系统论方法1923
(二)系统论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926
第十三节 追踪研究法与溯因研究法1928
(三)探索早期经验对以后行为发展的影响,或早期某一教育现象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影响1929
(二)探索发展的稳定性研究1929
一、追踪研究法1929
(一)探索发展的连续性研究1929
(一)溯因研究的概念和特点1930
二、溯因研究法1930
(三)溯因研究设计类型1931
(二)溯因研究法的程序1931
(一)教学情境中的系统方法1933
一、系统分析与教学情境模式1933
第四章 课堂教学的整体研究1933
(二)教学策略及其选择1935
(三)教学改革中应用系统方法的实例1941
(一)邓金彼德尔研究模式1944
二、课堂教学变量的研究模式1944
(二)课堂教学变量分析1947
(二)研究有效教学的两大策略1954
(一)研究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1954
第二节 学校的有效教学1954
一、研究有效教学的方法1954
二、研究有效教学的三大模式1956
(一)西方个别化教学思想渊源1957
一、个别化教学模式研究1957
(一)外观层次的分析1957
(二)心理层次的分析1957
(三)教学技巧层次的分析1957
第三节 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1957
(二)个别化教学及其模式分析1958
二、个别化教学模式分类的变量组合1960
(一)技术辅助教学模式1962
三、当代个别化教学模式的主要形态1962
(二)适应性教学模式1964
(三)自主学习模式1967
(四)掌握教学模式1969
(五)个别化指导教学模式1971
(六)策略教学模式1973
(一)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1975
四、国外教学模式举例1975
(二)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1977
(一)“范例教学”的启示1978
五、国外教学模式对我国教改的启示1978
(二)“暗示教学”模式对我国的影响1980
一、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1982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研究1982
(二)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提倡以学生自学的教学方法,着重教会学生“会学”1983
(一)坚持启发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积极性1983
(三)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中的作用,使学生善于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1984
(四)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提倡“乐学”的、陶冶的教学方法1985
(五)教学方法注重了对差生和一般学生的研究,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要求1986
(一)讲演法1987
二、两种教学方法:讲演法与讨论法比较研究1987
(二)小组讨论法1990
(二)听课1992
(一)预习1992
第五节 学习方法研究1992
一、课内学习的方法1992
(一)课外阅读1993
二、课外学习的方法1993
(三)复习1993
(四)作业1993
(三)学科活动1994
(二)社会调查1994
(一)特殊高效的学习方法1995
三、特殊学习方法及其选用1995
(四)知识竞赛(包括智力竞赛)1995
(二)四环学习法1996
(四)LOVE学习法1997
(三)SQ3R学习法1997
(六)剪贴学习法1998
(五)外向学习法1998
(七)随翻学习法1999
第一节 科学教学论的意义2000
第五章 学科教学及分科研究2000
二、研究的片面性2001
一、研究的表层法2001
第二节 学科教育学的研究方法2001
(二)教读步骤(2-4课时)2002
(一)起领步骤(1-2课时)2002
三、研究的单一性2002
四、研究的间接性2002
第三节 语文教学研究2002
一、语文单元教学的基本模式2002
二、写作课的教与学2003
(四)总结步骤(3-4课时)2003
(三)自读步骤(2-3课时)2003
(一)评改内容和要求具有层次性2004
三、浅谈“循环”式作文评改法2004
(一)把讲读语文课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教好写作的方法之一2004
(二)把平时材料的积累和不断地练习结合起来,是指导学生搞好写作的第二步骤2004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2005
四、中学语文作文课教学模式2005
(二)评改方式做到多样性2005
(三)评改次数具有递增性2005
(二)操作程序2006
(三)坚持主导与主体相结合2007
(二)坚持教法与学法相结合2007
五、实现条件2007
(一)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2007
(一)阅读2008
一、数学教学课的改革2008
附:教案示例2008
第四节 数学教学科研2008
(一)数学教育论文的概念2009
二、教学科研论文的撰写2009
(二)启发2009
(三)精讲2009
(四)深化2009
(五)讨论2009
(二)数学教学论文的选题方法2011
附录:一个成功的案例2012
(一)基础理论研究领域2013
一、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2013
第五节 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研究2013
(三)开发性研究领域2014
(二)应用研究领域2014
(一)科学考察方法2016
二、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016
(二)科学调查方法2017
(一)单组实验程序2018
三、科学实验方法2018
(二)查阅文献2019
(一)选择课题2019
(二)等组实验程序2019
第六节 化学科研2019
一、化学教学研究的过程2019
(一)观察法2020
二、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常用方法2020
(三)确定方法2020
(四)数据处理2020
(五)撰写报告2020
(五)统计法2021
(四)教育实验法2021
(二)调查法2021
(三)测验法2021
三、教学资料卡的编制和贮存2023
附Ⅰ:中学化学新授课2024
附Ⅱ:教案示例2026
(二)查阅文献和收集文献资料2027
(一)确定与论证研究课题2027
第七节 生物科研2027
一、生物研究的方法、步骤2027
(四)选择研究对象2028
(三)文献的阅读方法2028
(六)研究方法的确定及实施2029
(五)制订研究计划2029
(一)格式2031
二、研究论文的撰写2031
(二)质量标准2033
三、例文2034
(三)经验性论文的撰写2034
(二)等组形式2037
(一)单组形式2037
第八节 历史教学研究方法2037
一、实验法2037
三、图表法2038
(三)座谈家访调查2038
(三)循环形式2038
二、调查法2038
(一)问卷调查2038
(二)测验调查2038
四、比较法2039
六、分析综合法2040
五、演绎法2040
附案例:两篇优秀论文2042
一、外语学习理论和模式2044
第九节 外语科研2044
(一)菜特博恩的四种理论观2045
(二)布朗的三种理论观2049
二、案例2052
第十节 中学音乐教学研究2054
一、音乐教学研究方法2054
(一)教学研究的原则2054
(二)教学研究的方法2055
二、音乐学科教学法研究2055
(一)教学法的基本分类2056
(二)音乐学科教学法研究的动向及改革的趋势2056
(三)音乐教学原则是音乐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2057
(四)音乐专题教学法是音乐教学艺术规律的反映2057
三、音乐教学艺术规律的研究方法2057
(二)整体与和谐2058
(三)简单与深刻2058
(四)节奏2058
(一)驾驭2058
(五)情感2059
(六)风格2059
(三)观察法2060
(四)作品分析法2060
(二)实验法2060
(五)个案研究法2060
(六)经验总结法2060
三、美术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2060
(一)调查法2060
二、美术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2060
一、美术教育科学研究概述2060
第十一节 美术教育的科学研究2060
(二)选择研究课题应遵循的原则2062
(三)研究步骤2062
(一)选择研究课题2062
一、德育研究方法论基础2064
第一节 德育科研206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德育研究方法论基础2064
第六章 德育、体育、美育科研2064
(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基本原理在德育研究中的应用2066
(三)“三论”的基本原理在德育研究方法中的运用2067
二、德育研究的主要方法2070
(一)历史性2072
(二)观察法2073
(三)个案研究2073
(四)调查法2074
(五)经验总结法2075
(六)实验法2075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2076
(一)思想品德课的几种教学模式2077
(二)思想课教学模式的完善与重建2078
(二)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2080
(一)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和部分人心目中的德育定位落后于社会变革对学生的教育要求2080
(三)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的正面教育2080
四、德育科研案例2080
第二节 体育科研2082
一、体育科研选题的基本程序2082
(二)查阅文献2083
(三)确定题目2083
(一)提出问题2083
(三)掌握研究的工具和方法2084
(二)确定研究工作的组织形式2084
(四)制订科研计划2084
(一)限定课题的研究范围2084
二、研究前的准备工作2084
(二)要深入了解科研方法的多样性2085
(一)要深刻认识科研方法的重要性2085
(三)选择的科研方法必须合理2085
三、如何正确选择与运用科研方法2085
(四)运用科研方法必须科学2086
一、美育教育的方法2087
(一)美育的内容2087
第三节 美育科研2087
(二)美育教育的主要方法2088
(三)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2091
(四)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2091
二、实施美育的基本要求2092
(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2092
(五)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美育2092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2093
(四)一般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2093
(二)认识和情感相联系2093
三、案例:美乐教育实验报告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