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代文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明代文化研究
  • 南炳文,何孝荣,陈安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5357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06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25页
  • 主题词:文化史-研究-中国-明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明代文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第一章 科学和技术11

第一节 天文历法、数学和气象学11

一、天文历法11

二、数学15

三、气象学18

第二节 农学及有关科技20

一、以《农政全书》为首的农学著作21

1.农学著作琳琅满目21

2.集大成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24

二、农业技术及有关认识的提高26

三、养蚕技术的进步32

四、兽医学术的发展35

第三节 水利和建筑工程技术37

一、水利工程技术37

1.大运河的治理37

2.治理黄河工程42

3.农田水利灌溉工程49

二、建筑工程技术53

1.以宫室为中心的北京城53

2.庞大、精美的北京宫殿建筑群55

3.气势宏伟而肃穆的十三陵56

4.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万里长城58

5.精美的园林建筑59

6.《鲁班经》和《园冶》61

第四节 医药学63

一、综合性、专科性医疗著作硕果累累63

二、《瘟疫论》对传染病学的新认识71

三、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74

四、方剂学和药物炮制77

五、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及其他本草著作79

六、养生和疾病预防85

第五节 地理学87

一、边疆和域外地理考察研究的发展88

二、传统制图学有所进步92

三、徐弘祖及其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94

四、王士性在地理学上的贡献97

五、引人注目的商用路程书105

第六节 化学及其他科技112

一、化学112

1.精美的彩瓷112

2.造纸技术的提高114

3.油漆工艺的进步和《髹饰录》115

4.丰富的煤炭知识和先进的采煤技术117

5.钢铁冶炼技术的改进119

6.冶炼纯锌的最早记载和黄铜冶炼新法121

7.皂角结盐法和进步的深井钻凿技术123

8.对火药认识的加深和火器制造的进步124

二、其他科技128

1.声学128

2.纺织技术131

3.造船和航海技术132

三、宋应星和《天工开物》135

第二章 学术研究142

第一节 不乏成果的史料编纂142

一、官修史书142

二、私修史书146

第二节 语言学的成就156

一、文字学156

二、训诂学159

三、音韵学161

1.著名的韵书161

2.古音学成就162

3.等韵学著作165

第三节 考据学的兴起166

一、明代考据学的兴起原因及特点166

二、主要的考据学者169

三、考据的丰硕成果174

1.考订儒家经典174

2.辨订伪书174

3.考订史地175

4.考订民间文学177

第三章 文学艺术178

第一节 诗文和小说178

一、曲折前进的诗歌创作178

二、词的中衰182

三、继元而来的散曲183

四、诸派迭起的散文185

五、长篇小说的繁荣189

1.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190

2.农民起义小说《水浒传》192

3.神魔小说《西游记》193

4.世情小说《金瓶梅》195

六、短篇白话小说的兴盛197

1.冯梦龙的“三言”197

2.凌濛初的“二拍”198

3.《今古奇观》等短篇小说集199

七、承先启后的文言小说199

第二节 戏剧、音乐和杂技200

一、戏剧200

1.渐趋衰落的杂剧200

2.日见兴盛的传奇204

3.戏剧的声腔和戏班211

二、音乐212

1.清新真挚的民歌小曲212

2.气势恢宏的宫廷音乐213

三、有所创新、广泛存在于民间的杂技216

第三节 绘画、书法和印刻218

一、绘画218

1.山水画的派别及其消长219

2.花鸟画的繁荣223

3.缓慢发展的人物画225

二、书法226

1.明初书法的代表“三宋”和“二沈”226

2.明中叶书法艺术的新格局228

3.明后期书法的“百花齐放”230

三、印刻迈上新台阶232

第四节 工艺美术234

一、精美的刺绣234

二、金属工艺巧夺天工235

三、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木质家具237

四、精湛的雕刻工艺238

第四章 哲学、宗教和社会风俗240

第一节 哲学思想240

一、明初程、朱理学的流传240

二、心学的崛起247

三、王学的流传255

四、东林学派和明末两大儒的哲学思想264

五、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发展270

第二节 宗教279

一、佛教280

1.明代的佛教政策280

2.明代佛教各宗概况290

3.晚明四大高僧296

4.士大夫亲佛与居士佛学301

5.藏传佛教在北京等地的传播302

二、道教305

1.明代对道教的整束305

2.明代皇帝对道教的崇好306

3.明代道教状况308

三、伊斯兰教312

1.明代对伊斯兰教的优容与约束312

2.明代伊斯兰教状况313

四、民间秘密宗教318

1.白莲教318

2.罗教321

3.黄天教322

4.闻香教323

5.红阳教325

第三节 社会风俗327

一、岁时令节327

1.春季328

2.夏季330

3.秋季331

4.冬季333

二、服饰335

1.服饰礼仪335

2.服饰习俗340

三、婚姻342

1.婚姻礼仪342

2.婚姻习俗348

3.妇女贞节观和德才观的变化350

四、丧葬352

1.丧葬礼仪352

2.丧葬习俗356

3.“夺情”之争359

五、陋习劣俗360

1.迷信360

2.赌博363

3.嫖娼宿妓366

第五章 图书事业的兴盛369

第一节 刻书业的发达和写本书369

一、刻书业的基本状况369

二、官、私刻书372

1.官刻书372

2.家刻书375

3.汲古阁刻书377

4.坊刻书380

5.佛道藏经的官私刻本382

三、印刷装帧技术的进步384

1.多种活字的应用384

2.绘图书籍和套版、饾版、拱花技术387

3.版式、字体等刻书风格的演变390

4.由包背装到线装391

四、明刻本的评价392

五、写本书395

第二节 图书的收藏和流通398

一、官府藏书398

1.图书搜求和收藏数量398

2.掌握图书的机构和职官402

3.皇史宬402

4.其他官府藏书403

二、众多的私人藏书家404

1.空前兴盛的私人藏书404

2.嘉靖、隆庆以前最著名的藏书家405

3.范钦和天一阁406

4.万历以后最著名的藏书家409

5.祁承?及《澹生堂藏书约》410

6.战争对私人藏书的影响414

三、图书保管技术的新成就415

1.防蠹技术415

2.注意灾变防范的藏书楼室设计思想417

四、国内流通状况419

1.市场上的图书买卖419

2.公私藏书的出借420

五、图书输出422

第三节 官私目录425

一、登录国家藏书的《文渊阁书目》及其他官书目录425

1.《文渊阁书目》425

2.其他官书目录427

二、注重分类的焦竑《国史经籍志》428

三、私家目录429

1.数量的增多和收录范围的扩大429

2.几种著名的藏书目录430

3.专科目录434

四、胡应麟的目录学成就435

第四节 类书和丛书的编纂437

一、卷帙空前浩繁的大类书——《永乐大典》437

1.编纂437

2.流传438

3.体例439

4.价值439

二、种类繁多的私修类书441

三、丛书的编纂443

第六章 少数民族文化448

第一节 女真族448

一、语言学和史学448

1.著名的文字学家448

2.史籍的编纂与翻译450

二、宗教和风俗452

1.萨满教452

2.佛教452

3.衣食住行453

4.发式及饰物454

5.民间娱乐454

6.婚嫁丧葬455

7.礼仪禁忌456

三、文学、建筑和雕塑457

1.神话故事《女丹萨满的故事》457

2.建筑和雕塑458

第二节 蒙古族459

一、语言学和史学460

1.著名的翻译家460

2.史籍的校补与编纂461

二、宗教和风俗462

1.萨满教462

2.伊斯兰教463

3.佛教463

4.民间宗教464

5.衣食住行465

6.发式及饰物466

7.婚育病丧466

8.崇尚禁忌467

三、文学和艺术468

1.短篇小说《乌巴什·洪台吉》468

2.英雄史诗《江格尔》469

3.种类繁多的绘画471

4.雕塑、刺绣和铸造473

5.说唱、音乐和舞蹈473

四、建筑和医药474

1.建筑技术的传入474

2.著名的医学家475

第三节 回回族476

一、史学477

二、文学和艺术477

1.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477

2.著名的书法家478

三、宗教和风俗478

1.伊斯兰教的发展478

2.风俗479

四、药物学和天文历法479

1.《回回药方》的翻译479

2.天文历法著作的翻译480

第四节 畏兀儿族480

一、历史学481

二、宗教和风俗482

1.伊斯兰教482

2.佛教483

3.风俗483

三、文学和艺术485

1.诗歌的创作485

2.书法的弘扬485

3.《木卡姆》的定型486

4.舞蹈的发展487

四、建筑和医药487

1.建筑艺术487

2.医药学488

五、中外文化交流488

第五节 藏族489

一、语言学和史学490

1.正字和文法著述的写作490

2.各类史著的撰写490

二、宗教和风俗492

1.佛教492

2.苯教494

3.衣食住行494

4.风俗495

三、文学和艺术496

1.文学496

2.绘画、书法、铸造和雕塑498

3.戏剧499

四、建筑、医药学和历法499

1.建筑499

2.医药学500

3.历法500

第六节 壮族500

一、宗教和风俗501

1.宗教501

2.风俗501

二、文学和艺术502

1.叙事长歌《嘹歌·唱离乱》502

2.铜鼓、壮锦等工艺503

三、医药504

第七节 其他少数民族505

一、鄂伦春族505

二、鄂温克族505

三、达斡尔族505

四、赫哲族506

五、土族506

六、哈萨克族506

七、塔吉克族506

八、彝族507

九、白族507

十、傣族508

十一、纳西族509

十二、苗族509

十三、侗族510

十四、瑶族510

十五、土家族511

十六、黎族511

十七、高山族512

第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513

第一节 中西文化交流513

一、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布513

二、西方自然科学、语言学、艺术与哲学的传入517

1.天文历法517

2.数学521

3.机械工程和物理学522

4.火器技术523

5.地理学526

6.医药学528

7.语言学529

8.绘画、音乐和建筑艺术531

9.哲学535

三、中国文化的西传538

第二节 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543

一、中国各项制度的移植和模仿543

1.中国政治制度的移植和模仿543

2.中国经济制度的移植和模仿545

3.中国教育制度的移植和模仿546

二、中国音韵学、文学和艺术的影响547

1.中国音韵学与朝鲜训民正音的创制547

2.朝鲜的汉文学548

3.中国艺术对朝鲜的影响551

三、道教在朝鲜的传播554

四、中朝自然科学及技术的交流556

1.中国历法、数学、医药学在朝鲜的传播556

2.中国农业技术在朝鲜的推广558

3.中国火药技术对朝鲜的影响559

4.中朝印刷术的交流560

第三节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561

一、中日僧人的往来561

二、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563

1.文学艺术563

2.佛教和社会生活习俗567

3.历法、数学和医药学569

4.手工制造技术572

三、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574

第四节 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576

一、中国各项制度的移植和模仿576

1.中国政治制度的移植和模仿576

2.中国教育及科举制度的移植和模仿578

二、理学与佛教的传播579

1.理学的传播579

2.佛教的传播580

三、中国自然科学的影响581

1.历法581

2.数学581

3.医药学582

四、中越手工及兵器技术的交流582

1.中国陶瓷技术在越南的传播582

2.中国印刷术对越南的影响583

3.阮安与北京的营建583

4.黎澄和越南火器制造技术传入中国584

第五节 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585

一、郑和下西洋和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586

1.中国历法、冠服及书籍的颁赠586

2.爪哇、旧港等地伊斯兰教的传播588

3.绘画、雕刻艺术的汲取589

4.农业、手工制造技术的交流590

5.海外动植物的引进592

二、华侨、华人和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594

1.语言文字的交流595

2.中国艺术的传播595

3.医药学的相互影响596

4.农业、手工制造技术的交流597

5.中国生活习俗的影响600

第六节 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联系601

一、中国农业、手工业技术对拉丁美洲的影响602

二、中国丝棉织品和瓷器对拉丁美洲人民生活的影响603

三、华侨、华人与中国文化在拉丁美洲的传播6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