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动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动态](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3077246.jpg)
- 任志远,李晶,王晓峰等著(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6627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郊区-土地利用-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动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城郊土地利用特征与动力机制3
第一章 城市化与城郊土地利用变化3
一、城市化发展趋势3
(一)城市化发展历程3
(二)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特点转变3
(三)城市化发展趋势5
二、城乡交错带内涵及其土地利用理论与方法5
(一)城乡交错带内涵5
(二)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理论与方法7
三、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问题10
(一)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10
(二)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10
(三)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问题11
四、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与模型12
(一)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12
(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13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模型14
(四)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变化模型15
(五)人为影响程度定量分析模型15
(六)土地利用格局分析模型16
第二章 农牧交错区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17
一、研究区域的选择与自然社会特征17
(一)研究区域的选择17
(二)包头市城郊区自然环境特征17
(三)包头市城郊社会经济概况19
二、包头市城郊土地利用结构分析20
(一)土地利用结构分析20
(二)土地利用分区与评价21
(三)土地利用特征与问题26
三、包头市城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28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28
(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33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34
四、包头市城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36
(一)自然驱动因素分析36
(二)人文驱动因素分析36
五、包头市城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措施41
(一)调整与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41
(二)大力发展城郊型用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42
(三)加强环境治理,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42
(四)加强用地管理,深化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43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43
(六)土地保护与农村整治相结合44
(七)加强国土观念教育,强化人地矛盾的忧患意识44
第三章 风沙过渡区城郊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45
一、榆林市城郊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45
(一)研究区域的选择45
(二)研究区自然环境特征46
(三)研究区社会经济特征48
二、榆林市城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49
(一)土地利用现状49
(二)土地利用模式分析54
(三)土地利用程度分析55
(四)土地利用分区56
(五)土地利用特点与问题58
三、榆林市城郊土地利用动态分析59
(一)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59
(二)土地利用的程度变化63
(三)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变化65
(四)土地退化态势分析68
(五)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68
四、榆林市城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69
(二)人文驱动因素分析70
(一)自然驱动因素分析70
(三)耕地变化驱动因素综合分析73
五、榆林市城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74
(一)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74
(二)加大土地投入力度75
(三)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相结合75
(四)运用3S技术科学管理土地资源76
第四章 黄土高原墚峁丘陵区城郊土地利用变化分析77
一、研究区的选择与研究内容77
(一)研究区的选择77
(二)研究内容78
二、延安市城郊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78
(一)研究区自然环境特征78
(二)研究区社会经济特征79
(一)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80
三、延安市土地利用历史变化与土地利用现状结构80
(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分析81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83
四、延安市城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84
(一)土地利用类型时间变化84
(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变化92
(三)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97
(四)土地质量的变化98
五、延安市城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99
(一)自然驱动因素分析99
(二)人文驱动因素分析100
(三)土地利用可持续生态发展模式105
第五章 渭北低山河谷区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107
一、铜川市城郊区环境特征107
(一)研究区范围的确定107
(二)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109
(三)社会经济特征与城市发展过程111
(一)土地利用数据处理与分析112
二、铜川市城郊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12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13
(三)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115
(四)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分析123
(五)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变化127
三、铜川市城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130
(一)人口与耕地变化相关分析130
(二)人为影响程度定量分析132
(三)土地利用驱动因素层次比较分析133
(四)铜川市城郊土地持续利用研究135
第六章 盆地平原区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140
一、西安市自然社会环境特征140
(一)自然环境特征140
(二)社会经济环境特征143
(一)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144
二、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分析144
(二)土地利用特点146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7
三、西安市城郊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49
(一)土地利用数量变化149
(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153
(三)土地利用程度变化158
(四)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差异160
(五)土地利用格局分析166
四、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168
(一)自然驱动因素分析168
(二)人文驱动因素分析169
(三)驱动因素定量分析170
(一)生态经济评价理论177
一、生态系统经济评价理论177
第七章 生态系统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177
第二篇 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响应177
(二)生态经济评价方法178
二、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方法181
(一)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物质量模型181
(二)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价值量模型183
三、生态系统固定CO2和释放O2功能价值测算方法183
四、生态系统保土功能价值测算方法183
(一)植被土壤保持物质量测算模型184
(二)植被土壤保持价值量测算模型186
五、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价值测评方法186
(一)森林涵养水源物质量测算模型187
(一)防风固沙功能价值测评方法188
(二)防风固沙功能价值测评模型188
六、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价值测评方法188
(二)涵养水源价值量的测算模型188
七、植被生态系统净化大气价值测评方法189
(一)植被净化大气的物质量测算模型189
(二)植被净化大气的价值量测算模型189
第八章 榆林市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响应191
一、研究区的选择和研究思路191
(一)研究区的选择191
(二)研究总体思路192
二、榆林市城郊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193
(一)林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测评结果193
(二)牧草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变化分析198
(三)园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研究201
(四)耕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测评204
(五)榆林市城郊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变化综合分析209
三、生态系统固定CO2和释放O2功能时空差异212
(一)生态系统固定CO2和释放O2功能价值时间变化特点分析212
(二)生态系统固定CO2和释放O2功能价值空间差异分析213
(一)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价值的时间变化特点分析215
四、榆林市城郊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价值变化分析215
(二)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价值空间差异分析217
五、榆林市城郊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价值变化分析218
(一)土壤保持数据处理流程219
(二)保持土壤模型参数获取219
(三)保持土壤价值222
六、榆林市城郊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价值变化分析233
(一)测评参数的确定234
(二)结果与分析234
七、榆林市城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236
(一)时间变化特点236
(二)空间变化特点237
一、延安市城郊生态系统有机物生产功能变化240
(一)有机质生产物质量与价值量测评240
第九章 延安市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功能价值变化240
(二)有机物生产功能时空变化242
二、延安市城郊涵养水源功能与价值测评245
(一)近郊区与远郊区的涵养水源功能对比245
(二)各个乡镇的涵养水源功能对比249
三、延安市城郊保持土壤功能与价值测评249
四、延安市城郊固定CO2和释放O2功能的测评255
(一)近郊区与远郊区的CO2和释放O2功能对比255
(二)各个乡镇的固碳释氧功能对比257
五、延安市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变化258
(一)延安市城郊区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账户258
(二)延安市城郊区生态服务价值与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259
六、延安市城郊土地变化与粮食安全260
(一)耕地压力分析260
(二)人均粮食变化分析264
(一)自然植被净生产力测算267
第十章 铜川市城郊区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267
一、铜川市城郊区生态系统生产物质价值量变化测算267
(二)农田生态系统净生产力测算268
(三)城郊区净生产力测算结果分析269
(四)铜川市城郊区生产物质价值量测算与分析269
二、铜川市城郊生态系统保持土壤价值变化分析273
(一)植被土壤侵蚀量测评流程273
(二)铜川市城郊区植被土壤保持计算结果274
三、铜川市城郊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变化测算277
(一)涵养水源物质量测算277
(二)涵养水源价值量测算与分析278
四、铜川市城郊生态系统调节大气价值变化测算279
(一)植被固定CO2和释放O2物质量测算279
(二)植被固定CO2和释放O2功能价值变化280
(一)森林生态系统净化环境污染测算理论282
五、铜川市城郊区生态系统净化环境污染价值测算282
(二)铜川市城郊区森林生态系统净化环境污染价值测算283
六、铜川市城郊区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分析285
(一)铜川市城郊区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时间变化285
(二)LUCC对铜川市城郊区生态系统近年来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286
(三)铜川市城郊区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差异分析287
第十一章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290
一、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影响分析290
(一)对气候、水文影响290
(二)对土壤影响291
(三)对生物多样性影响292
二、西安市植被净化大气价值结果分析292
三、西安市年生态足迹的计算分析294
第三篇 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动态301
第十二章 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响应301
一、陕北风沙过渡区环境特征301
(一)自然环境条件302
(二)社会经济条件304
二、陕北风沙过渡区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305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05
(二)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问题308
三、陕北风沙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310
(一)土地资源数量的变化310
(二)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314
(三)土地利用程度时空变化315
(四)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316
(五)土地利用转换分析321
四、陕北风沙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响应与生态价值变化分析323
(一)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生态环境响应323
(二)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价值变化325
(一)评价指标体系330
(二)评价模型与程序330
一、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模型330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安全动态变化330
二、陕北高原生态足迹变化测算与分析332
(一)区域环境特征332
(二)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测算与分析335
三、陕西关中盆地生态足迹变化测算与分析343
(一)区域环境特征343
(二)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测算与分析346
四、陕南山地生态足迹变化测算与分析349
(一)区域环境特征349
(二)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测算与分析352
五、陕西三大区域生态安全比较分析354
(一)区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比较分析354
(二)区域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比较358
主要参考文献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