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字研究 思想及竹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字研究 思想及竹简](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3074619.jpg)
- 赵雅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ISBN:754021725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557页
- 主题词:竹简-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研究;老子-学生-哲学思想-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字研究 思想及竹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本研究之意义1
二、学术史之回顾2
(一)正史中对《文子》的记载2
(二)历代学者对《文子》的训注与节录3
(三)唐宋以来学者对《文子》的质疑与辨伪4
(四)明清学者对《文子》的校勘与考订5
(五)民国时唐代敦煌写本《道德》篇残卷的发现6
(六)20世纪70年代简帛佚籍的大量出土6
(七)当代学者研究之进展7
三、本研究之要旨24
四、本研究之方法25
第一章 执道之要——《道原》篇研究27
一、《文子》道论特点27
(一)道无形无声27
(二)道与阴阳之气29
(三)道与一、执一32
(四)道之形象特点34
(五)道与无为37
(六)道与精诚41
(七)执道之要44
二、与帛书《道原》及《淮南子·原道》之比较46
(一)帛书《道原》与《文子·道原》之比较46
(二)《文子·道原》与《淮南子·原道》之比较47
(三)帛书《道原》、《文子·道原》、《淮南子·原道》三篇之比较49
三、结语50
第二章 精诚戒慎,体道化民——《精诚》篇研究52
一、《精诚》篇思想内涵52
(一)神化53
(二)自然54
(三)游心55
(四)贵言56
(五)随时57
(六)利人58
(七)无为58
(八)感应59
(九)戒慎59
二、《文子》慎独观之考察60
(一)《文子》中关于慎独思想的论述63
(二)《文子》慎独思想的特点64
(三)《文子》慎独思想的要旨:修道积德,利人成和67
(四)儒道慎独思想的异同点68
三、从慎积道德观点看定简与传世本之思想承继与发展70
(一)传世本《文子》戒慎观之考察70
(二)定简和传世本《文子》在慎积道德思想上的承继关系75
四、结语76
第三章 《文子》的理想人生境界——真人、至人、圣人——《九守》篇研究78
一、《文子》圣人观内容78
(一)守和——圣人修为的原则与终极目标78
(二)圣人法道之特性——守虚、守无、守朴、守平、守易81
(三)圣人持守精神之和的前提——守清、守真、守静85
(四)圣人法江海自然无为,处下守弱88
二、《文子》圣人观之特点89
(一)《九守》继承《老子》之圣人观,圣人以人道治理为要务89
(二)《文子》把《庄子》真人、至人的特质融入圣人特质中92
(三)随时而应——《文子》圣人观之最大发展96
(四)依道之特性而为——《文子》圣人、至人、真人的最大特色98
(五)反性命之情——《文子》圣人观之又一特色98
(六)《文子》实现理想人生境界的内在动力——精诚100
(七)《文子》把儒家君子观所具有的一些特性贯穿于理想境界之中101
三、《文子·九守》篇与《淮南子·精神》篇之比较102
(一)《淮南子·精神》在行文间有很多概念,是《九守》所无102
(二)《淮南子·精神》多对《九守》的一些概念作进一步解释说明103
(三)《精神》行文连贯,不似《九守》之各自可独立成章104
(四)在引用老庄之文上,《淮南子·精神》多加入《庄子》内容104
(五)《淮南子·精神》语气较《文子》激昂,不似《九守》平和105
四、《九守》篇之学派归属105
(一)与传世本其他各篇、定简之比较105
(二)与《管子》之比较106
五、结语109
第四章 举事顺理,与道契合——《符言》篇研究110
一、事与道契合的理论依据110
二、《符言》篇论事之箴言111
三、事与道如何契合112
(一)善用道者必须首先知“道”112
(二)善用道者还要知“事之制”113
(三)随时而应是事与道的契合点114
(四)能否达性命之情是事与道能否契合的关键115
四、《符言》与定简《文子》的关系118
五、《符言》与《管子·枢言》之比较119
六、《符言》与《淮南子·诠言》之比较120
七、《符言》所受《庄子》之影响121
八、《符言》之与《黄帝四经》122
九、结语123
第五章 定简《文子》的复原及与《道德》篇之比较——兼论两种文本之思想承继124
一、探讨的问题及依据125
(一)定简与传世本差异之重申125
(二)研究局限性产生的原因126
(三)问题的探讨及依据126
二、定简《文子》分篇的思路126
(一)分篇工作进行的可能性127
(二)分篇进行的思路128
(三)定简篇题或“书名”的推测129
(四)对上经标题及内容的不同看法130
(五)对下经标题与内容的推测133
(六)上经下经之与帝王之道134
三、定简《文子》的章序重构与复原139
(一)恢复古本的整体框架意义重大139
(二)古本复原尝试及说明140
(三)定简的思想背景187
(四)定简的逻辑线索190
四、传世本《道德》篇与定简之比较192
(一)《道德》篇与定简相同各章反映其承继了哪些思想193
(二)定简与《道德》篇相异章节反映《文子》思想哪些发展198
(三)《道德》篇各章对定简承继和发展的特点202
五、传世本其他各篇与定简之思想承继203
(一)传世本与定简思想的内在联系204
(二)传世本与定简思想承继和发展的特点214
六、结语215
第六章 顺阳道与尚阳道——《文子》阴阳观研究兼论《上德》篇与《老子》之关系217
一、《文子》论阴阳与道218
(一)《文子》关于阴阳与道的论述218
(二)《文子》论阴阳时有尚水思想,以水喻道性之不可极与不可测219
(三)阴阳以精诚相感、生物成和为至德221
二、《上德》篇论顺阳道、尚阳道226
(一)阴阳、君臣之位不可易227
(二)君臣之道上阳尊阴卑思想228
(三)虽阳尊阴卑,但阴阳必须交通才能成和228
(四)阳尊阴卑,然为保其尊,必须顺阳道而谦下229
(五)尚阳道、顺阳道体现了刚柔并行思想231
(六)尚阳道与顺阳道与上德、下德233
(七)通过对阴阳运行与祸福之应的阐释,促使统治者尚阳道,顺阳道235
三、阴阳与仁义之道236
(一)顺阳道、无为自然才是仁义之道237
(二)阴阳交感、生物成和是仁义之道的宗旨238
(三)阴阳无私成和,圣人无私而体现天地仁德238
(四)阴阳失和,则随时而制定礼乐法而调性命之情239
(五)阴阳相转相生,道与时俗俱进是行仁义之道的保证240
四、结语241
第七章 祸福观与帝王霸道论——《微明》篇研究243
一、《文子》祸福观之考察244
(一)体天道——认识人道祸福之前提244
(二)知与智——体察人道祸福之基础245
(三)以无言为德——言为人道祸福之根246
(四)体天道无私而行仁知——祸福之道的关键249
(五)仁义之心是以损益之道全身治国的前提255
(六)以损益之道避祸得福,要慎大、慎微而行事知止259
(七)圣人体天道无为,以无为守道而防患于未然260
(八)人君慎行赏罚以体祸福存亡之道262
二、帝王霸道论及与时俱进的历史观263
(一)诸子对帝王霸道的相关论述263
(二)诸子实现帝王霸道的途径267
(三)《文子》对帝王霸道的论述269
(四)《文子》论帝王霸道特点270
(五)《文子》论帝王霸道与诸子之别273
(六)《文子》论帝王霸道反映的时代背景及在道家发展史上的地位273
三、结语274
第八章 “凡事之要,必从一始,时为之纪”——《自然》篇研究276
一、天道虚静能容、随时顺性、无为自然277
(一)天道虚静能容277
(二)天道随时顺性277
(三)天道无为,不由己出279
二、圣人之道无为能因279
(一)圣人法天道自然随时279
(二)圣人法天道顺性能因281
(三)圣人法天道以虚静无为为法283
(四)天之道无为自然,圣人之道有为以辅无为284
三、圣人法天道自然无为在人道用人、赏罚上之运用290
(一)用人上——不尚贤者,言不放鱼于木,不沉鸟于渊290
(二)赏罚之道上——顺性随时,不由己出297
四、结语300
第九章 《文子》重生思想与养生之道——《下德》篇研究303
一、重生思想与养生之道的基本内容303
(一)养神为本,养形为末——养生之道的主旨303
(二)《文子》重生思想的提出305
(三)重生的外延——尊生;治身的外延——治国308
二、诸子关于重生与养生之道的论述309
(一)老子对养生之道的论述309
(二)《庄子》的重生、尊生思想311
(三)《吕氏春秋》的重生、全生、尊生、贵生思想311
(四)《淮南子》以保生为尊生312
三、《文子》养生之道与诸子之比较313
(一)都承认欲望的合理性,但如何对待它,主张不同313
(二)诸子养生之道都涉及到心性问题,但如何治心养生的途径不同318
(三)《文子》论治身为治国前提最为详细明确323
四、结语325
第十章 安人不如与人安、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上仁》篇研究328
一、如何安民329
(一)安民必须足用330
(二)安民在于不夺时,使民以时,应时修备,富国安民331
(三)安民在于无为、能因331
(四)安民在于用之得当332
(五)安民在于用兵以时334
二、君臣之道、安臣之术335
(一)君主不可好自为而失位336
(二)人君好自为之弊端336
(三)如何安臣337
(四)人君无为而臣下有为338
三、安己之道340
(一)安己必自节己之用始340
(二)安己必须去骄奢,以虚无为本342
(三)安己必先去私342
四、道德仁义礼智——安人之道343
(一)道德仁义礼智——国家之纲维343
(二)“仁义礼何以薄于道德”之回答346
(三)道德仁义礼与贤人346
(四)上仁者不自为、精诚施仁347
五、结语348
第十一章 法之生也以辅义——《上义》篇研究351
一、法之根本——合乎上义之道者皆可为法352
二、法的地位——法之生也以辅义353
三、“义”框架下的立法原则355
(一)法与时变,故无常法355
(二)治国又有常法——利民为本357
(三)法与无为358
四、如何行法与用义360
(一)执法贵在公正无私361
(二)行赏罚之法,需人心正平并以约省为要363
(三)知人、观人、用人、得人之法364
(四)君臣之法,以义制断,各得其宜而成就和谐之治365
(五)用兵之法367
四、结语367
第十二章 其美在和,其失在权——《上礼》篇研究370
一、其美在和371
(一)礼之质——和顺、淳朴371
(二)随时、合俗、顺性为礼,以返性命之情371
二、其失在权374
(一)礼意不可权变374
(二)礼因顺人之性情不可变374
(三)礼之推行不可变375
(四)礼之于国,不可权不可少,是得和的必须375
三、治乱在于是否有礼375
四、结语376
第十三章 《文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思想研究379
一、理解文子学派“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之关键380
二、《文子》“以正治国”思想之特征381
(一)各篇以正治国之论述381
(二)文子学派“以正治国”思想之特征384
三、“以奇用兵”——《文子》用兵思想特点研究385
(一)传世本各篇论兵之语386
(二)传世本用兵思想的特点388
(三)传世本与定简用兵思想之比较394
(四)《文子》用兵思想与诸子之比较395
四、结语403
第十四章 《文子》思想特色之回顾与总结405
一、关于道的思想405
(一)定简《文子》关于道的思想405
(二)传世本《文子》关于道的思想406
二、关于以德治国思想411
三、关于仁义礼乐思想412
四、关于法的思想414
五、关于圣知思想415
六、《文子》思想特色416
(一)《文子》思想总体特色416
(二)以随时、顺性、合俗、利人、能因、无为、精诚改造发展了《老子》无为理论417
(三)这种无为思想贯穿于祸福、帝王霸道、赏罚用人之道、阴阳之道的阐述之中417
(四)《文子》论道德仁义礼的最后目的是为了阐明如何为用的主旨417
(五)精诚施行是道得以最后实现的内在动力418
第十五章 《文子》学派归属问题研究419
一、本篇的研究思路419
二、传世本《文子》各篇思想主干之回顾420
三、定简《文子》思想主旨之回顾422
四、传世本与定简概念、逻辑之内在联系425
(一)两种文本思想概念的内在联系425
(二)两种文本的内在逻辑联系426
五、传世本各篇与定简共同关注之问题427
六、传世本与定简共有之思想428
七、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之比较428
(一)司马谈认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429
(二)司马谈认为道家“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430
(三)司马谈认为道家最大的特质就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432
(四)司马谈论道家之为用的根本在于它是“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435
(五)司马谈认为“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435
(六)司马谈以“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总结道家思想主旨436
(七)司马谈认为道家“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439
(八)司马谈认为道家在养生上重视形神兼养440
八、结语443
第十六章 定简及传世本《文子》各篇成篇时代之推测445
一、定简成书时代之推测446
(一)从定简《文子》列举上古人物上看446
(二)定简《文子》与楚简《老子》二者旨趣贯通,成书当相近446
(三)定简不但与楚简《老子》思想相通,且与出土儒简思想相通447
二、《道德》篇成篇时代之推测448
三、传世本其他各篇成篇时代之推测449
四、篇卷增益问题之推测454
(一)考察说明455
(二)必须首先说明传世本增益的三篇不是《上仁》、《上义》、《上礼》456
(三)《上德》《自然》《微明》为增益三篇之推测理由458
第十七章 《文子》思想史地位之考察461
一、从《文子》内容主旨与思想特色方面加以考察461
二、从与《老子》比较出发加以考察462
(一)从思想上、语言文字上定简《文子》与楚简《老子》具有相通性463
(二)传世本各篇与楚简、帛书的思想关联476
三、从与《黄帝四经》比较上加以考察481
(一)定简与《黄帝四经》有很多相通之处481
(二)传世本《文子》与《黄帝四经》也有很密切的联系482
四、从与《庄子》比较上加以考察483
(一)定简《文子》与《庄子》内篇相比,决然不类483
(二)《道德》篇《庄子》之比较484
(三)传世本其他各篇与《庄子》的比较484
(四)从仁与天地、与圣人、与帝王之通道的角度上看,文子学派在老学传承系统上较庄子学派具有重要性485
五、从与《韩非子》等法家文献比较上加以考察488
六、从与简、帛儒家典籍比较上加以考察489
七、从与《淮南子》关系上加以考察490
(一)从《道德》篇与定简相合各章内容来考察《淮南子》不加490
引用的原因490
(二)《淮南子》全部采纳《道德》篇增益部分,反映其维护自身势位的思想倾向491
(三)《淮南子》思想与定简之关系492
(四)《淮南子》与《文子》其他各篇之比较492
八、《文子》在道教史上地位之考察497
九、结语500
第十八章 文子其人之考察502
一、考察说明502
二、文子其人之考察502
三、结语506
结语篇507
一、文子其人507
二、《文子》其书507
(一)传世本《文子》507
(二)定简《文子》509
(三)两种文本依托人物改变原因511
三、思想特色511
四、成篇时代512
五、思想史地位513
主要参考文献514
一、考辨著录514
二、基础典籍516
三、论文论著518
附录529
后记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