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秭归柳林溪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风竹,周国平主编;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1109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秭归柳林溪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地理位置及环境1
图一 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1
壹 前言1
二、以往田野考古发掘、整理工作简况2
三、报告情况说明3
(二)东二区4
图二 遗址发掘探方分布图…………………………………………………………………………(插页)图三 遗址遗迹、墓葬分布图………………………………………………………………………(插页)图四 东一区T0915东壁剖面图4
(一)东一区4
一、地层堆积4
贰 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4
(三)东三区6
(四)西区6
图五 东二区T1716北壁剖面图6
图六 西区T0203北壁剖面图7
二、文化分期7
表一 各区地层分期对应表8
二、墓葬9
一、遗迹9
叁 新石器时代遗存9
图七 H25平、剖面图9
三、遗物10
(一)石器10
图八 M1平、剖面图10
图九 M6平、剖面图11
表二 新石器时代石制生产工具一览表11
图一○ 新石器时代石锄13
图一一 新石器时代石刀、砍砸器14
图一二 新石器时代石锛16
图一三 新石器时代石铲17
图一四 新石器时代石斧19
图一五 新石器时代石斧20
图一六 新石器时代石斧、石铲21
图一七 新石器时代石斧22
图一八 新石器时代小石斧23
图一九 新石器时代小石斧25
图二○ 新石器时代石凿26
图二一 新石器时代石球、石珠27
图二二 新石器时代石器28
图二三 新石器时代石器29
图二四 新石器时代石器30
(二)陶器31
图二五 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摹本32
图二六 新石器时代陶片绳纹拓片33
图二七 新石器时代陶片绳纹拓片34
图二八 新石器时代陶片绳纹拓片35
图二九 新石器时代陶片篦点纹、弦纹拓片36
图三○ 新石器时代陶片纹饰拓片37
图三一 新石器时代陶片纹饰拓片38
图三二 新石器时代第9层陶支座纹饰拓片39
图三三 新石器时代第8层陶支座顶面纹饰拓片40
图三四 新石器时代第8层陶支座顶面纹饰拓片41
图三五 新石器时代第8层陶支座顶面纹饰拓片42
图三六 新石器时代第7层陶支座顶面纹饰拓片43
图三七 新石器时代第7层陶支座顶面纹饰拓片44
图三八 新石器时代第6层陶支座顶面纹饰拓片45
图三九 新石器时代第8层陶支座柱身纹饰拓片46
图四○ 新石器时代第8层陶支座柱身纹饰拓片47
图四一 新石器时代第7层陶支座柱身纹饰拓片48
图四二 新石器时代第6层陶支座柱身纹饰拓片49
图四三 新石器时代陶支座顶缘、把手纹饰拓片50
表三 T0815⑨陶片统计表50
表五 T0816⑧陶片统计表51
表四 T0915⑨陶片统计表51
表七 T0916⑦陶片统计表52
表六 T0916⑧陶片统计表52
表九 T0815⑥陶片统计表53
表八 T0816⑦陶片统计表53
表一一 T1317⑤陶片统计表54
表一○ T0916⑥陶片统计表54
图四四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56
图四五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57
图四六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58
图四七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60
图四八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61
图四九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62
图五○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63
图五一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65
图五二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66
图五三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67
图五四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69
图五五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70
图五六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71
图五七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72
图五八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73
图五九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74
图六○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75
图六一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77
图六二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78
图六三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80
图六四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81
图六五 新石器时代直身陶支座82
图六六 新石器时代弯身陶支座83
图六七 新石器时代弯身残陶支座84
图六八 新石器时代陶釜85
图六九 新石器时代陶釜86
图七○ 新石器时代陶釜87
图七一 新石器时代陶侈口罐89
图七二 新石器时代陶盘口罐90
图七三 新石器时代陶盘口罐91
图七四 新石器时代陶高领罐93
图七五 新石器时代陶矮领罐94
图七六 新石器时代陶矮领罐95
图七七 新石器时代陶瓮96
图七八 新石器时代小陶罐98
图七九 新石器时代小陶釜、小陶盂99
图八○ 新石器时代陶假圈足碗100
图八一 新石器时代陶圈足碗102
图八二 新石器时代陶圈足碗103
图八三 新石器时代陶圈足碗104
图八四 新石器时代陶圜底钵105
图八五 新石器时代陶圜底钵107
图八六 新石器时代陶圜底钵、弧底钵108
图八七 新石器时代陶钵110
图八八 新石器时代陶盘、盆、碟、三足盘111
图八九 新石器时代陶壶、器盖112
图九○ 新石器时代陶鼎113
图九一 新石器时代陶器114
图九二 新石器时代陶器116
图九三 新石器时代陶锉、纺轮117
图九五 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拓片118
图九四 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拓片118
图九六 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拓片119
图九七 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拓片120
图九八 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拓片122
图九九 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拓片123
图一○○ 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摹本124
图一○一 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摹本125
图一○二 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摹本126
图一○三 新石器时代刻划艺术品拓片127
(三)骨器128
图一○四 新石器时代骨器128
四、分期与年代129
(四)自然遗物129
表一二 新石器时代典型陶器组合分期表129
图一○五(1) 新石器时代典型陶器分期演变图130
图一○五(2) 新石器时代典型陶器分期演变图132
图一○五(3) 新石器时代典型陶器分期演变图134
图一○五(4) 新石器时代典型陶器分期演变图136
表一三 典型单位陶质百分比变化一览表140
五、小结140
表一五 新石器时代典型地层陶片纹饰百分比表141
表一四 典型单位陶色百分比变化一览表141
表一六 新石器时代第一期石器加工技术统计表143
表一七 新石器时代第二期石器加工技术统计表144
表一八 新石器时代第三期石器加工技术统计表145
表一九 石器加工技术对比表146
图一○六 二里头时期H24平、剖面图147
肆 二里头文化遗存147
一、遗迹147
图一○七 二里头时期H22平、剖面图148
图一○九 二里头时期H19平、剖面图148
图一○八 二里头时期H23平、剖面图148
(一)石器149
二、瓮棺149
三、遗物149
图一一○ 二里头时期W1平、剖面图149
图一一一 二里头时期打制石器151
图一一二 二里头时期打制石器、自然石器152
图一一三 二里头时期打制石器、自然石器153
图一一四 二里头时期磨制石斧154
图一一五 二里头时期磨制石器156
图一一六 二里头时期磨制石器157
(四)陶器158
(二)骨器158
(三)动物骨骼158
图一一七 二里头时期骨器、动物骨骼159
表二○ 二里头时期T1118④陶系统计表159
图一一八 二里头时期陶片纹饰拓片160
图一一九 二里头时期陶片纹饰拓片161
图一二○ 二里头时期陶鼎、鼎足162
图一二一 二里头时期陶长腹罐163
图一二二 二里头时期陶长腹罐164
图一二三 二里头时期陶长腹罐165
图一二四 二里头时期陶圆腹罐167
图一二五 二里头时期陶瓮168
图一二六 二里头时期陶瓮169
图一二七 二里头时期陶器170
图一二八 二里头时期陶器172
图一二九 二里头时期陶杯、壶、瓶口、罐腹片173
图一三○ 二里头时期出土陶纺轮、饼、堆塑174
四、分期与年代175
五、小结176
表二一 周代灰坑一览表177
(一)灰坑177
伍 周代文化遗存177
一、遗迹177
图一三一 H30平、剖面图178
图一三二 H33平、剖面图179
图一三三 H27平、剖面图179
图一三四 H20平、剖面图179
图一三五 H13平、剖面图180
图一三六 H34平、剖面图181
图一三七 H14平、剖面图181
表二二 周代灰沟一览表182
图一三八 H15平、剖面图182
(二)灰沟182
图一四○ G7平、剖面图183
图一三九 G6平、剖面图183
图一四一 F1平、剖面图184
(三)房基184
图一四二 F1柱洞平、剖面图185
图一四三 F1灶坑平、剖面图186
二、墓葬186
图一四四 M3平、剖面图186
图一四五 M8平、剖面图187
(一)石器188
三、遗物188
图一四六 周代打制、自然硬石器189
图一四七 周代磨制硬石器190
(二)铁器191
图一四八 周代磨制硬石器191
图一四九 周代磨制软石器192
(三)铜器193
图一五○ 周代铁器193
图一五一 周代铜器194
(四)骨器195
(五)陶器195
图一五二 周代骨器196
图一五三 周代陶器生产工具、饰品197
图一五四 周代陶片纹饰拓片198
图一五五 周代陶片纹饰拓片199
表二三 ⅠBT1817⑤陶片统计表200
表二四 H15陶片统计表200
表二五 ⅠBT1817④陶片统计表201
表二六 H18陶片统计表201
图一五六 周代甲群陶鬲202
图一五七 周代甲群陶盆、罐204
图一五八 周代甲群陶盂、豆把206
图一五九 周代甲群陶豆盘208
图一六○ 周代甲群陶器209
图一六一 周代甲群陶瓮211
图一六二 周代甲群陶鬲、甗足212
图一六三 周代甲群陶瓦、瓦当213
图一六四 周代乙群陶鼎214
图一六六 周代乙群陶甗、甗腰215
图一六五 周代乙群陶瓮215
图一六七 周代乙群陶罐217
图一六八 周代乙群陶器218
图一六九 周代乙群陶鼎足219
(六)自然遗物220
表二七 周代典型地层及遗迹、墓葬分组表220
(一)分期220
四、分期与年代220
(二)年代221
五、小结222
(一)土坑墓223
一、瓮棺223
陆 汉代遗存223
二、墓葬223
图一七○ W2平、剖面图223
图一七一 M9平、剖面图224
(二)石室墓224
图一七二 M14平、剖面图225
(一)陶器225
三、遗物225
图一七三 M4平、剖面图226
图一七四 汉代陶器227
(四)铜器228
(三)铜钱228
(二)铁器228
图一七五 汉代铜、铁、玻璃器、铜钱229
(五)玻璃质料器229
四、分期与年代230
五、小结230
一、遗迹231
柒 六朝遗存231
表二八 六朝灰坑一览表231
图一七六 H12平、剖面图232
图一七七 H16平、剖面图232
(一)陶器233
三、遗物233
二、墓葬233
表二九 六朝墓葬一览表233
图一七八 M10平、剖面图…………………………………………………………………………(插页)图一七九 六朝时期陶瓮、罐234
(二)瓷器235
图一八○ 六朝时期陶器236
图一八一 六朝时期瓷盘口壶、四系罐、盆、瓮237
图一八二 六朝时期瓷碗、碟、盘238
(三)铁器239
图一八三 六朝时期铁器239
(四)铜器240
图一八四 六朝时期铜、银器、炭精石雕刻器240
表三○ 六朝玻璃质料器一览表241
(七)玻璃质料器241
(六)炭精石241
(五)银器241
(八)铜钱242
表三一 六朝钱币一览表243
图一八五 六朝时期出土玻璃质料器243
图一八六 六朝时期铜钱拓片245
图一八七 六朝铜钱拓片246
四、分期与年代247
五、小结247
捌 宋代遗存248
一、墓葬248
二、遗物248
三、年代推断248
图一八八 M15平、剖面图及随葬器物图249
玖 明清遗存250
二、墓葬250
一、瓮棺250
图一八九 W3平、剖面及葬具图250
图一九○ M7平、剖面图251
三、遗物252
(一)陶器252
(二)瓷器252
图一九一 M16平、剖面图252
图一九二 明清时期陶、瓷器253
图一九三 明清时期瓷盘254
(三)铜器255
(四)铁器255
(五)铜钱255
图一九四 明清时期铜、铁器256
表三二 明清铜钱登记表256
图一九五 清代铜钱拓片257
四、分期与年代257
五、小结257
拾 结语258
表三三 新石器时代相关遗址年代对应表261
表三四 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分析对应表262
附表264
附表一 柳林溪遗址遗迹登记表264
附表二 柳林溪遗址墓葬登记表266
附表三 柳林溪遗址瓮棺登记表267
附录一 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动物群研究报告268
附录二 柳林溪遗址人骨鉴定表293
后记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