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
  • 杨春侠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410297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248页
  • 主题词:城市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0 导论1

0.1 研究背景2

0.2 研究意义4

0.3 概念界定5

0.3.1 跨河城市5

0.3.2 城市形态6

0.4 研究方法和总体框架7

1 城市跨河形态生成机制和演进特征9

1.1 城市跨河形态的生成机制10

1.1.1 经济发展动力10

1.1.2 自然地理条件13

1.1.3 科学技术支持15

1.1.4 社会文化因素17

1.2 城市跨河形态的演进特征18

1.2.1 阶段特征18

1.2.2 模式特征28

本章小结36

2 跨河城市与河流的关系及其变迁37

2.1 河流在跨河城市中的主导作用38

2.1.1 河流与城市兴衰38

2.1.2 河流与城市安全38

2.1.3 河流与城市布局39

2.1.4 河流与城市交通40

2.1.5 河流与城市景观41

2.1.6 河流与城市生态42

2.1.7 河流与城市文化43

2.2 河流属性对跨河城市的影响44

2.2.1 水体特性44

2.2.2 河流宽度46

2.2.3 河流形态50

2.2.4 航运条件53

2.3 跨河城市与河流的关系变迁54

2.3.1 社会进步促进河流角色转换55

2.3.2 城市建设引发城河生态变迁56

2.3.3 理念转变决定人河关系演进57

本章小结59

3 我国城市跨河发展现状61

3.1 进入大规模跨河发展时期62

3.1.1 城市用地拓展产生巨大动力62

3.1.2 跨河交通建设提供坚实保障65

3.1.3 航运开发利于突破大河障碍68

3.2 城市跨河形态面临的问题68

3.2.1 城河关系脱节69

3.2.2 两岸缺乏关联70

3.2.3 河流特色减弱71

3.2.4 专业设计孤立72

3.2.5 生态建设薄弱73

本章小结73

4 城市总体形态与河流的互动对策75

4.1 强化以河主导的城市肌理76

4.1.1 确保河流的肌理特色76

4.1.2 协调城河的肌理关系78

4.1.3 建立顺应河流的沿岸肌理82

4.2 促进近河城市中心的发展84

4.2.1 建设利于跨河发展的近河中心85

4.2.2 保障近河中心作用的充分发挥87

4.3 建构河为骨架的开放空间90

4.3.1 确立水域开放空间的主导地位90

4.3.2 架构联结城河的开放空间网络93

4.4 组织凭河而成的空间视景99

4.4.1 构筑丰富有序的对岸景100

4.4.2 创造两岸和谐的纵观景105

本章小结112

5 跨河地区形态与河流的整合对策113

5.1 建立面向河流的跨河地区形态114

5.1.1 区段形态114

5.1.2 要素形态120

5.2 促成水体与城区的交融131

5.2.1 水位涨落与城市活动相结合132

5.2.2 水质改善与两岸开发相协调134

5.2.3 水体恢复与地区环境相和谐136

5.3 完善河岸与水陆的衔接138

5.3.1 协调防洪与亲水的矛盾138

5.3.2 减小堤坝与景观的冲突143

5.3.3 促进河岸与生态的融合145

5.4 推进桥梁与两岸形态的融合148

5.4.1 挖掘多重特性148

5.4.2 创造丰富形态149

5.4.3 满足人车需求154

5.4.4 与环境相协调157

5.5 重视岛屿对环境的贡献159

5.5.1 提高公共性160

5.5.2 促进生态化162

5.5.3 平衡开发量163

5.5.4 适当建设人工岛165

本章小结166

6 综合策略与实施建议167

6.1 城市以河取向168

6.2 两岸联合设计170

6.3 提升河流特色173

6.4 要素综合组织175

6.5 建立生态与行为复合中心178

附录 相关城市设计实践与课题研究183

附录1 杭州市滨江区江滨地区城市设计184

附录2 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环境建设标准(公共空间与景观)219

表格资料来源223

图片资料来源224

参考文献2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