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阶梯型课程引论 关于中小学课程难度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阶梯型课程引论 关于中小学课程难度的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3049756.jpg)
- 黄甫全著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7221041946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阶梯型课程引论 关于中小学课程难度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课程难度概说1
第一节 问题的发现1
一、广阔的背景2
二、实践的呼唤8
三、历史的启示13
四、理性的思索16
第二节 课程难度界说18
一、历史溯源19
二、课程难度概念25
第三节 课程难度的分类和特性29
一、课程难度的分类29
二、课程难度的特性31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构想33
一、探讨一个基本概念:课程难度34
二、构造一个新的假说:人发展的动态预应力说34
三、提出一种新的设想:阶梯型课程35
四、建立一套模型体系:课程难度模型体系36
五、面临一项庞大的工程:新的课题38
第二章 课程难度与当代人发展的基本原理39
第一节 人发展的生理学基本原理39
一、身体生长的基本规律40
二、神经电生理学的贡献45
第二节 人发展的心理学基本原理49
一、神经心理学的一座里程碑49
二、发展心理学的累累硕果50
三、教育心理学的突破55
第三节 人发展的哲学基本原理59
一、一个众说纷纭的命题59
二、人的全面发展涵义的统一性62
三、人的全面发展涵义的历史性65
四、人的全面发展涵义的动态性69
五、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涵义和特征73
第三章 课程难度与学生发展的本质联系78
第一节 人发展的能动原理78
一、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系统79
二、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文化80
三、人在个体发展进程中创新着文化81
四、人的发展遵循能动原理84
第二节 人发展的内在动态预应力说86
一、动态预应力含义溯源87
二、人发展的动态预应力的概念89
三、人发展的动态预应力的特性90
四、人发展的动态预应力的实质92
五、人发展的的动态预应力度93
第三节 课程难度的动态负荷驱力98
一、课程难度具有活性99
二、课程难度具有动态负荷驱力101
三、课程难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机理104
四、科学的课程难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106
第四章 课程难度阶梯与阶梯型课程108
第一节 事物发展的逻辑型规律108
一、逻辑型规律的基本内涵109
二、社会发展具有逻辑型规律110
三、科学发展具有逻辑型规律111
四、逻辑型规律具有阶梯特征114
第二节 教育活动的阶梯型规律115
一、人的发展具有阶梯型规律115
二、学生发展具有阶梯型规律116
三、学习过程具有阶梯型规律117
第三节 课程难度具有阶梯性118
一、课程难度阶梯的客观性118
二、课程难度阶梯的实质119
三、课程难度阶梯的特性121
四、课程难度阶梯的特征126
第四节 阶梯型课程128
一、直线型课程主张具有致命的缺陷129
二、螺旋型课程主张具有致命的缺陷130
三、阶梯型课程的基本依据133
四、阶梯型课程的基本涵义134
五、阶梯型课程的基本特性135
第五章 中小学课程难度模型体系139
第一节 课程难度的根本标准139
一、泰勒标准的缺陷140
二、学生的动态发展水平是课程难度的客观标准141
第二节 建立课程难度模型的基本依据142
一、假设的提出143
二、材料与方法144
三、结果及其分析146
四、讨论和思考152
第三节 建模的基本方法155
一、选择建模方法的基本原则156
二、灰色系统的基本思想158
三、教育系统的灰色性质161
四、教育灰色系统的五步建模法164
第四节 中小学课程难度模型体系的建立168
一、课程难度模型的特殊性169
二、课程难度动态模型的建立170
三、课程难度模型体系的构成172
附录5—1课程难度的均值GM(1,1)的建模计算步骤174
附录5—2课程难度的低值GM(1,1)的建模计算步骤178
附录5—3课程难度的高值GM(1,1)的建模计算步骤181
附录5—4建立GM(1,1)中矩阵运算的简捷法185
附录5—5灰色模型的后验差检验法186
第六章 中小学课程难度模型体系的初步实证191
第一节 中小学课程难度的实际调查分析191
一、调查方法192
二、调查结果193
三、分析和讨论195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程难度的理论模型分析209
一、分析的主要对象是生字和新词210
二、小学语文课本生字和新词的年级分布211
三、小学语文课程难度模型值的年级分布213
四、现行小学语文课程难度存在的基本问题214
第三节 课程难度模型的验证216
一、定性验证217
二、定量验证217
三、本文建立的课程难度模型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218
附录6—1中小学课程难度问卷一219
附录6—2中小学课程难度问卷二221
附录6—3中小学课程难度问卷三222
第七章 课程难度与课程研制224
第一节 课程研制过程224
一、“课程研制”的基本涵义225
二、课程研制过程的三个阶段228
三、课程研制过程模式230
第二节 课程难度研制模型232
一、价值判断和定向233
二、课程总体难度的确定和阐述233
三、选择课程内容233
四、课程内容难度的量化234
五、构建课程难度阶梯234
六、在课程实施中使用课程难度阶梯234
七、课程难度评价235
第三节 课程难度设计235
一、课程难度设计的基本原则236
二、课程难度设计的定量化步骤238
第四节 课程难度设计示例240
一、把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字词量化241
二、建立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字词的难度阶梯241
三、建立小学语文教材字词的难度阶梯245
第五节 中小学课程的层次化247
一、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48
二、区域经济对中小学课程的作用机理250
三、中小学课程层次化的结构252
附录7—1中小学课程难度标准系数表256
附录7—2小学初级中学课程难度标准系数表257
附录7—3小学课程难度标准系数表258
结束语259
后记261
参考文献目录263
Ⅰ中文部分263
Ⅱ英文部分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