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事诉讼证据原理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永泉著 著
-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52455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民事诉讼-证据-法的理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事诉讼证据原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证据适格及证据排除原理1
一、证据适格的含义1
目录1
二、证据适格制度的法理价值2
(一)寻求发现案件客观真实3
(二)体现对人权的保护4
(三)维护其他社会利益5
三、证据适格的运用6
(一)英美法中证据适格的运用6
(二)大陆法国家中证据适格及排除的运用11
(三)关于我国证据适格及排除规则的思考12
一、神示证据制度17
第二章 证据裁判主义原理17
(一)神誓裁判18
(二)神明裁判18
二、法定证据制度20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21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意义22
三、自由心证证据制度22
(一)自由心证制度的含义22
(二)自由心证认定事实的保障24
(三)我国对自由心证制度的认识25
(一)证据裁判主义概述26
四、证据裁判主义原则26
(二)证据裁判主义的内容27
(三)证据裁判主义功能评价及对我国民事诉讼的影响31
五、事实认定的对象和方法33
(一)事实认定的对象33
(二)认定案件事实的方法37
第三章 证据方法原理(一)41
一、证据方法的种类41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种类和分类42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的种类和分类45
(三)我国香港及台湾地区的证据种类和分类46
(四)我国证据种类及分类的思考及重构51
二、书证制度58
(一)书证内涵和外延考察58
(二)书证证据力的评判61
(三)文书提出义务及其法律后果68
(四)关于我国书证制度的思考77
三、当事人陈述制度80
(一)大陆法系国家当事人听取和询问当事人制度80
(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与事实主张83
(三)询问当事人应当作为证据方法87
第四章 证据方法原理(二)90
一、证人证言制度90
(一)我国证人证言适格问题91
(二)证人主体资格100
(三)证人宣誓及其价值功能108
(四)询问证人规则118
二、鉴定制度136
(一)鉴定的证据属性探析136
(二)鉴定制度的比较与评析139
(三)我国鉴定制度的现状思考和完善建议144
三、勘验制度151
(一)勘验的证据能力151
(二)勘验的决定及标准154
(三)勘验与鉴定的运用156
(四)勘验物持有人的提出义务及其后果158
第五章 证明责任原理160
一、证明责任含义考察160
(一)关于证明责任含义的理论认识160
(二)证明责任的内在要求162
(三)我国证明责任制度的演进165
二、证明责任的性质及功能166
(一)证明责任的性质166
(二)指引法官作出最终事实判断的功能170
三、证明责任的适用条件173
(一)待证事实真伪不明的状态是适用证明责任的基本前提174
(二)案件审理已经达到作出判决的成熟程度176
四、证明责任分配理论180
(一)待证事实分类说181
(二)法律要件事实分配说184
五、事实真伪不明的克服方法:证明责任分配189
(一)要件事实真伪不明不能够作为实体裁判基础189
(二)证明责任规则不是判断当事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193
(三)证明责任分配规则新视角:指引法官推定裁判事实基础195
第六章 证据规则原理201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01
(一)英美法系中违法取得证据禁止201
(二)大陆法系中违法取得证据禁止204
(三)两大法系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及其价值205
(四)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理论认识与实务运作206
(五)完善我国证据排除规则的构想209
二、最佳证据规则212
(一)最佳证据规则概述212
(二)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国家提出原本的例外情形213
(三)我国提出原本的例外217
三、排除传闻规则218
(一)传闻证据概述218
(二)传闻证据规则的理论基础227
(三)排除传闻的例外233
(四)对传闻规则的评价239
(五)大陆法系国家对法庭外陈述的限制240
四、特权规则243
(一)特权规则的含义243
(二)特权规则比较考察244
五、经验规则247
(一)经验规则的含义和性质247
(二)经验法则与众所周知的事实250
(三)证据价值评判和事实认定依赖于经验法则253
(四)经验法则的意义255
第七章 司法认知原理258
一、司法认知概述258
(一)司法认知的含义258
(二)司法认知的价值和意义260
二、司法认知的特征261
(一)司法认知的主体是法官261
(二)认知对象的确定性与公认性261
(三)司法认知效力的权威性262
三、司法认知的对象262
(一)司法认知对象比较分析262
(二)我国司法认知的事项265
四、司法认知的方式和程序269
(一)法院依职权进行司法认知269
(二)申请认知269
(三)司法认知的保障及救济程序269
(一)自认的含义271
第八章 民事自认原理271
一、自认的含义及属性271
(二)自认的属性272
(三)自认不属于当事人陈述274
(四)排除当事人自认作为证据的价值理念275
(五)自认的种类277
二、自认成立的要件280
(一)承认对方的主张为真实且具有一致性280
(二)自认的事实是不利于己的事实281
(三)自认的对象必须是具体事实281
(四)必须在诉讼程序进行过程当中表示承认282
(五)当事人必须作出明示的意思表示283
(六)自认必须是向法院明确作出284
三、自认的效力284
(一)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284
(二)自认对法院产生约束力285
(三)免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285
四、权利自认(认诺)286
(一)权利自认(认诺)的含义286
(二)权利自认(认诺)的构成287
(三)权利自认(认诺)的法律效力287
五、自认的限制288
(二)法律规定应当依职权调查的事实289
(一)对众所周知的事实和经验事实的自认289
(三)关于身份关系诉讼的事实290
(四)无诉讼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当事人的自认290
(五)共同诉讼中一部分人的自认290
(六)和解、调解中的让步与自认291
六、自认的撤回和追复291
(一)自认的撤回和追复的含义291
(二)自认的撤回和追复的种类291
第九章 举证时限原理295
一、举证时限制度价值功能295
(一)举证时限是证明责任的内在要求296
(二)公正的诉讼程序必然要求当事人及时提供证据297
(三)防止当事人的诉讼突袭必然要求及时举证298
(四)举证时限原则也是提高司法裁判权威的要求298
二、举证时限原则的产生及发展300
(一)大陆法国家的举证时限制度300
(二)英美法国家的举证时限制度302
三、超过举证时限的法律后果302
(一)关于举证时限的规定302
(二)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303
四、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剖析304
(一)关于举证期间的规定306
(二)关于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307
(三)关于举证时限制度的几个问题309
第十章 推定原理314
一、推定的属性及机理314
(一)推定的含义314
(二)推定的性质及其内在价值315
二、法律上的推定与举证责任319
(一)法律上的推定与主张责任319
(二)法律上的推定与提证责任320
(三)法律上的推定与心证责任322
三、事实上的推定与举证责任323
(一)事实推定过程323
(二)事实推定的法律效果324
四、我国立法中的推定制度325
第十一章 民事证据的调查收集327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调查收集327
(一)证据调查收集的含义327
(二)当事人举证328
(三)法院调查收集证据330
(四)调查收集证据的程序331
二、民事证据的调查收集与保密权问题335
(一)证据调查收集与秘密保护制度比较分析336
(二)我国证据制度中的秘密保护339
后记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