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干祖望中医外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干祖望原著;陈志强整理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7483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2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中医外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干祖望中医外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目录1
第一篇 疮门4
第一章 析因探变4
第一节 前言4
第二节 因6
第三节 变9
一、内脏功能反应9
二、病理机转11
第四节 中介症12
二、形型中介症13
一、神型中介症13
第五节 病与果14
第六节 结语14
第二章 辨证16
第一节 五诊十纲及其运用16
一、五诊16
二、十纲16
第二节 辨五疮19
一、皮疮19
二、肉疮20
四、脉疮21
三、筋疮21
五、骨疮22
附:经络、三部23
第三节 辨两疡24
第四节 辨顺逆26
第五节 局部症状辨证27
一、肿27
二、痛与不痛29
三、麻木32
四、痒32
六、出血33
五、酸楚33
七、脓34
八、腐36
九、气味36
第六节 结语37
第三章 内治39
第一节 内治三大法39
第二节 消法41
一、表法42
二、下法43
六、消痰法44
五、破瘀法44
三、解法44
四、利气法44
第三节 托法73
一、透托法74
二、补托法74
第四节 补法76
一、补气血78
二、补脾胃78
三、补肝肾78
四、补肾填精78
第五节 结语81
附:外科常用丸散剂82
第四章 外治86
第一节 药物外治86
一、硬膏87
二、软膏89
三、粗粉剂89
四、细粉剂91
五、液剂92
六、锭剂93
附:药线93
第二节 手术外治94
一、决95
二、割97
三、斩97
四、剪97
五、砭98
六、烙98
七、缝100
八、劀100
一、针101
第三节 物理疗法101
附:麻醉101
二、灸102
三、熨103
四、热敷104
五、火罐104
六、水罐104
七、按摩104
八、蜡灸105
九、压迫105
第一节 因109
第二篇 皮门109
第一章 析因探变109
第二节 变110
第三节 中介症111
一、瘀111
二、热112
三、虫113
第四节 病与果113
第五节 结语114
第二章 辨证115
第一节 辨六症115
一、疮116
二、毒117
三、癣117
四、风118
五、疠118
六、损容119
第二节 局部症状辨证119
一、斑119
二、疹120
三、疙瘩120
六、水疱121
四、风块121
五、瘾疹121
七、脓疱122
八、糜烂122
九、溃烂成疡122
十、皲裂123
十一、飞屑123
十二、不毛123
十三、痒124
十五、麻木不仁125
十四、痛125
十六、蚁行感126
十七、灼热126
十八、板硬126
第三节 结语126
第三章 内治129
第一节 内治两原则129
第二节 急性皮肤病132
一、风132
二、热133
三、湿136
四、毒138
五、虫139
六、瘀(+)139
七、气滞139
第三节 慢性皮肤病139
一、湿、热140
二、燥、热(-)、风、伤津141
三、气滞、血瘀145
第四节 恶性皮肤病147
第五节 结语152
第一节 药物外治155
第四章 外治155
一、使用方法156
二、常用方剂158
三、常用中药164
第二节 物理疗法165
一、针165
二、灸165
三、砭165
四、烟熏166
五、洗浴166
第一节 析因探变169
第一章 眼睑病169
第三篇 窍门169
第二节 辨证论治170
第二章 耳病173
第一节 析因探变173
第二节 辨证论治174
第三章 鼻病177
第一节 析因探变177
第二节 辨证论治178
第四章 口齿病180
第一节 析因探变180
第二节 辨证论治181
第五章 咽喉病186
第一节 析因探变186
第二节 辨证187
一、辨形色188
二、辨肿势188
三、辨颜色189
四、辨热度189
五、辨硬度190
六、辨糜烂190
八、辨分泌物191
九、辨声音191
七、辨潮润191
十、辨气味192
十一、辨自觉症状192
十二、辨全身症状及脉、舌192
十三、结语193
第三节 论治193
一、内治194
二、外治205
第一节 析因探变211
第六章 前阴病211
第二节 辨证论治212
第七章 后阴病214
第一节 析因探变214
第二节 辨证论治215
第八章 结语217
第四篇 杂门220
第一章 恶疮220
二、气滞222
三、痰凝222
第一节 析因探变222
一、郁222
四、戾气223
五、正气衰弱223
第二节 辨证223
一、肿型223
二、翻花胬肉223
五、恶痛224
六、恶臭224
第三节 论治224
四、出血224
三、溃烂峥嵘224
一、平肝开郁225
二、清解戾气226
三、消痰228
四、清热229
五、止血230
六、止痛231
七、扶持正气231
第二章 瘿瘤234
第一节 析因探变235
第二节 辨证236
一、辨瘿236
第三节 论治237
二、辨瘤237
第三章 疝243
第一节 析因、探变、辨证246
一、狐疝246
二、卵疝、偏坠247
三、筋疝248
四、水疝248
一、狐疝249
二、卵疝、偏坠249
第二节 论治249
五、?疝249
第四章 痛脚气、脱疽254
第一节 痛脚气254
第二节 脱疽257
第五章 梅毒263
第一节 辨证与析因263
第二节 论治264
一、汗法264
二、解法266
三、劫法268
第一节 盲管性漏症270
一、析因探变270
第六章 漏症270
二、辨证271
三、论治271
第二节 贯通性漏症271
一、析因探变272
二、辨证272
三、论治272
第三节 溃疡性漏症273
一、析因探变273
二、辨证274
三、论治274
第五节 结语276
第四节 渊性漏症276
第七章 损伤277
第一节 创伤278
一、析因探变278
二、辨证279
三、论治280
第二节 破伤风281
一、析因探变282
二、辨证282
三、论治283
一、析因探变286
第三节 烫火伤286
二、辨证287
三、论治289
第五篇 中医外科护理296
第一章 前言296
第二章 创口处理298
第一节 暴露298
第二节 清洁299
第三节 包扎300
第四节 止血300
第六节 愈合后疮瘢的处理301
第五节 保护301
第三章 上药303
第一节 大膏药303
第二节 小膏药304
第三节 软膏305
第四节 硬膏305
第五节 敷药305
一、糊剂305
二、敷药305
二、撒药306
一、掺药306
第六节 粉剂306
三、吹药307
四、扑药308
第七节 液剂308
第八节 锭剂309
第九节 药线309
第六篇中医外科论述精选311
第一节 祖国宝贵医学遗产之一的膏药简介311
一、膏药的简史和种类311
三、膏药在剂型上的优点和推广膏药的重要意义313
二、膏药在治疗上所起的作用313
四、膏药的制法314
五、膏药用纸的制法316
六、膏药改进问题商榷317
第二节 建议改革一下外科的分类方法和疮疡名称318
第三节 中药化学制剂“升药”的介绍325
一、“升药”的历史325
二、“升药”原料的配合326
三、炼制的操作过程326
四、“升药”药理的讨论329
第四节中医要推陈出新 不要新陈代谢330
一、前言330
五、“升药”的用法及应用范围330
二、三因学说应该重新安排332
三、四诊八纲不够用了,应该是五诊十二纲333
四、病机还要充实334
五、辨证应该有言之有物的方法手段335
六、内治法要由繁返约340
七、结语341
第五节 介绍“白降丹”342
一、白降丹简史343
三、用具344
二、处方344
四、准备345
五、操作过程346
六、操作过程中几点注意347
七、今后需要改进的几点347
第六节 抗感染在祖国医学领域里的发展情况348
第七节 注意外科内服方的一名多方358
附篇365
第一章 中医外科流派365
一、儒医派366
四、方脉派367
三、正宗派367
二、丹方派367
五、结语373
第二章 中医外科简史375
第一节 萌芽时代375
第二节 形成时代377
第三节 发展时代383
一、秦国—西汉383
二、东汉—三国388
三、两晋—五代389
四、隋唐—五代392
五、宋、金、元395
第四节 继承时代396
一、南宋397
二、金400
三、元401
第五节 鼎盛时代404
一、明—清初404
二、清初—鸦片战争前411
第六节 衰落时代416
一、鸦片战争—清末416
二、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419
第七节 全盛时代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