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IBM UNIX & Linux AIX 5L系统管理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IBM UNIX & Linux AIX 5L系统管理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3025394.jpg)
- 于宁斌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8920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195页
- 文件大小:539MB
- 文件页数:1227页
- 主题词:UNIX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
PDF下载
下载说明
IBM UNIX & Linux AIX 5L系统管理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AIX操作系统概述1
1.1.1 UNIX诞生之初2
1.1 UNIX和AIX的历史2
1.1.2 UNIX的发展4
1.1.3 BSD UNIX5
1.1.4 UNIX System V6
1.1.5 其他UNIX版本7
1.1.6 UNIX的标准化组织8
1.1.7 AIX的历史9
1.1.9 AIX 5L和Monterey计划11
1.1.8 AIX的各发行版的发布时间11
1.2.1 1965年的IBM ACS12
1.2 IBM RISC处理器和pSeries服务器12
1.2.3 1985年的America13
1.2.2 1974年的80113
1.2.5 1990年的POWER14
1.2.4 1986年的RT PC14
1.2.8 1993年的SP、PowerPC 601和POWER215
1.2.7 1992年的RSC15
1.2.6 1991年的PowerPC15
1.2.11 1996年的POWER2超级芯(POWER2 SuperChip)17
1.2.10 1995年的PowerPC 60417
1.2.9 1994年的SP217
1.2.12 1997年的RS64和AIX Version 4.318
1.2.14 1999年的RS64 Ⅲ19
1.2.13 1998年的RS64 Ⅱ和POWER319
1.2.15 2000年的POWER3-Ⅱ、RS64 IV和AIX 5L Version 5.020
1.2.16 2001年的POWER4和AIX 5L Version 5.121
1.2.18 2003年的POWER5和AIX 5L Version 5.322
1.2.17 2002年的POWER4+和AIX 5L Version 5.222
1.3.1 AIX Version 3的主要特点23
1.3 AIX主要版本的特点23
1.3.2 AIX Version 4的主要特点24
1.3.3 AIX 5L中的改进25
1.3.4 AIX 5L中的新功能27
1.4.1 64位的计算29
1.4 AIX的体系结构29
1.4.2 AIX内核的特点30
1.4.4 AIX 5L内核子系统32
1.4.3 AIX的运行模式32
1.4.5 多任务和多线程的支持35
1.4.6 多用户的支持36
1.5小结37
习题138
2.1.1 oslevel命令40
2.1 AIX操作系统的版本40
第2章 安装AIX操作系统40
2.1.3 临时性纠正软件(PTF)42
2.1.2 AIX版本号的格式42
2.2.1 基于PowerPC的AIX 5L总体安装流程43
2.2 安装AIX的要求43
2.2.3 确定能从PowerPC上的CD-ROM引导AIX 5L安装44
2.2.2 安装各版本AIX的磁盘空间要求44
2.3.1 准备引导机器45
2.3 安装AIX基本操作系统(BOS)45
2.3.3 更改安装设置47
2.3.2 选择安装控制台和语言47
2.3.4 全新覆盖安装49
2.3.5 保留安装50
2.3.7 改变目的磁盘52
2.3.6 迁移安装52
2.3.8 改变基本语言环境53
2.3.9 高级安装选项54
2.3.10 开始进行安装57
2.4 配置操作系统58
2.4.1 使用“配置助手”配置系统59
2.4.2 使用“安装助手”配置系统60
2.5.2 在Itanium机器上安装AIX 5L步骤62
2.5.1 准备在Itanium机器上安装AIX 5L62
2.5 在Itanium机器上安装AIX 5L62
2.5.3 在Itanium机器上激活许可(License)指定的处理器63
习题264
2.6 小结64
3.1 系统引导概述67
第3章 启动和关闭AIX系统67
3.1.1 一般的引导过程68
3.1.2 硬件检测过程(BIST和POST)69
3.1.3 系统的引导模式71
3.1.4 PCI系统的引导选项72
3.2 启动维护模式73
3.2.2 启动独立诊断模式74
3.2.1 启动MCA机器的维护模式74
3.2.3 启动在线诊断模式76
3.3.1 ROS内核初始化阶段77
3.3 多用户模式的启动过程77
3.3.2 基本设备配置阶段78
3.3.3 rc.boot第2个引导阶段79
3.3.4 rc.boot第3个引导阶段80
3.4 RAM文件系统82
3.3.5 uptime命令82
3.5.2 init命令格式83
3.5.1 系统的运行级别83
3.5 系统初始化进程init83
3.5.3 改变系统的运行级别84
3.5.4 让init进程重读/etc/inittab文件85
3.6.1 中/etc/inittab文件的格式86
3.6 /etc/inittab文件86
3.6.3 编辑/etc/inittab文件89
3.6.2 记录在/etc/inittab文件中的顺序89
3.7 系统管理维护(SMS)91
3.7.2 设置从远程引导系统的参数92
3.7.1 显示浏览错误日志92
3.7.5 多引导选择94
3.7.4 选择系统控制台94
3.7.3 SCSI工具94
3.8.1 bootlist命令97
3.8 处理启动过程中的问题97
3.7.6 选择语言97
3.8.2 如何进入不能启动系统的rootvg100
3.8.3 alog命令102
3.9 停止操作系统运行106
3.9.1 安全关闭系统107
3.9.2 在紧急情况下停止系统运行111
3.9.3 重新启动操作系统112
3.9.4 关闭系统到单用户模式115
3.9.5 关闭系统时记录日志116
3.10 小结117
习题3118
4.1 SMIT用户界面120
第4章 系统管理工具SMIT120
4.1.1 功能分类121
4.1.2 字符方式下用户界面的构成122
4.1.3 图形方式下用户界面的构成126
4.2.2 Smit中的快捷键129
4.2.1 对话屏幕中的符号129
4.2 SMIT中的快捷键和符号含义129
4.3.1 smit.script和smit.log文件132
4.3 SMIT命令132
4.3.2 SMIT的快捷路径(FastPath)134
4.3.3 SMIT的命令行参数135
习题4138
4.4 小结138
5.1.1 ODM的构成140
5.1 ODM概述140
第5章对象数据库管理器(ODM)140
5.1.2 ODM负责的数据142
5.1.3 ODM数据库文件143
5.1.4 对象类144
5.2.1 软件重要产品数据库145
5.2 系统定义对象类的结构145
5.2.2 预定义设备147
5.2.3 预定义属性149
5.2.4 用户定义设备150
5.2.6 其他设备对象类151
5.2.5 用户定义属性151
5.2.7 AIX 5L中增加的新对象类152
5.3 ODM命令153
5.3.1 odmget命令154
5.3.2 odmdelete命令155
5.3.5 odmshow命令156
5.3.4 odmchange命令156
5.3.3 odmadd命令156
5.3.7 odmcreate命令157
5.3.6 odmdrop命令157
5.4.1 用ODMchange命令修改属性值159
5.4 通过管理ODM来修改属性值159
5.5 向ODM中添加一个新设备160
5.4.2 通过删除、添加对象修改属性值160
习题5161
5.6 小结161
第6章 用户和安全的管理163
6.1.1 登录系统164
6.1 用户和组164
6.1.3 用户(User)166
6.1.2 /etc/motd文件166
6.1.4 组(Group)167
6.1.6 用户的分类168
6.1.5 组的分类168
6.2.1 /etc/passwd文件169
6.2 用户管理相关的文件169
6.2.2 /etc/security/passwd文件171
6.2.3 /etc/security/user文件173
6.2.4 /etc/group文件178
6.2.6 /usr/lib/security/mkuser.default文件180
6.2.5 /etc/security/group文件180
6.2.7 /etc/security/login.cfg文件181
6.2.8 /etc/security/environ文件183
6.2.9 /etc/security/limits文件184
6.2.10 /etc/security/lastlog文件185
6.3 管理用户账号186
6.3.1 创建新用户187
6.3.2 显示和修改用户的属性189
6.3.3 改变用户的登录Shell193
6.3.4 修改用户的安全属性195
6.3.5 删除用户196
6.3.6 给用户账号加锁/解锁197
6.3.7 重置某用户失败登录次数198
6.4.1 创建组199
6.4 组的管理199
6.3.8 阻止用户登录系统199
6.4.2 显示组的属性200
6.4.3 修改组的属性201
6.4.4 删除组202
6.5.1 用passwd命令修改用户密码203
6.5 用户密码管理203
6.5.2 用pwdadm命令管理用户密码205
6.5.3 用SMIT修改用户密码206
6.5.5 显示和修改用户密码属性207
6.5.4 密码修改注意事项207
6.5.7 如何去掉root用户密码208
6.5.6 密码选择的原则208
6.6 用户的工作环境209
6.6.2 定制用户环境210
6.6.1 用户登录过程210
6.6.3 /etc/profile文件212
6.6.4 /etc/environment文件213
6.6.6 设置命令提示符214
6.6.5 $HOME/.profile文件214
6.6.7 显示环境变量的内容215
6.7.1 安全管理的原则217
6.7 安全管理217
6.7.2 系统的日志文件218
6.7.3 who命令221
6.7.4 登录AIX 5L系统时禁止显示用户名224
6.8 小结226
习题6227
7.1.1 设备的层次关系229
7.1 设备的基本概念229
第7章 设备管理229
7.1.2 逻辑设备文件230
7.1.3 设备的状态233
7.1.5 设备的位置编号(Location Code)235
7.1.4 RS/6000和pSeries服务器的机器类型235
7.1.6 AIX 5L不再支持的硬件设备237
7.2.1 使用lsdev命令显示设备列表239
7.2 显示硬件设备及其属性239
7.2.2 使用lsattr命令显示设备的属性244
7.2.3 用lscfg命令显示配置249
7.2.4 使用SMIT工具显示设备254
7.2.5 显示系统配置信息257
7.3 配置新设备259
7.3.1 配置管理器——cfgmgr命令260
7.3.2 用mkdev命令配置设备263
7.3.3 一般设备的安装265
7.3.5 配置ISA设备266
7.3.4 配置可热插拔的PCI设备266
7.3.6 添加一个终端设备270
7.4.1 使用chdev命令修改设备属性274
7.4 修改设备属性及删除一个设备274
7.4.2 使用rmdev命令删除设备275
7.4.3 使用SMIT工具修改设备属性及删除设备276
7.5.1 MPIO设备驱动程序概述279
7.5 多路径I/O(MPIO)279
7.5.2 MPIO的概念280
7.5.4 用lspath命令显示路径的信息282
7.5.3 检测一个具有MPIO能力的设备282
7.5.5 用mkpath命令定义一条新路径284
7.5.7 用rmpath命令反配置或反定义路径285
7.5.6 用chpath命令修改路径的状态和属性285
7.5.8 管理MPIO设备286
7.6 小结287
习题7288
第8章 存储管理290
8.1.1 基本概念291
8.1 存储管理的概述291
8.1.2 存储结构292
8.1.3 逻辑卷管理器293
8.1.4 LVM的配置数据295
8.1.5 磁盘Quorum296
8.1.6 磁盘镜像(Mirroring)298
8.2.1 物理卷区域的分布299
8.2 物理卷299
8.1.7 逻辑存储管理的限制299
8.2.2 向系统中添加一块硬盘300
8.2.3 修改物理卷的属性303
8.2.4 显示物理卷的信息306
8.2.6 迁移物理卷上的内容312
8.2.5 删除物理卷312
8.3.1 创建卷组315
8.3 卷组315
8.3.2 显示卷组的信息318
8.3.3 修改卷组的属性321
8.3.4 设置卷组的(hot spare热备份)特性324
8.3.5 向一卷组中添加物理卷325
8.3.6 从卷组中删除一个物理卷326
8.3.7 激活/停用一个卷组327
8.3.8 导入、导出一个卷组330
8.3.9 重新分配卷组中的物理分区333
8.3.10 用syncvg命令同步卷组334
8.3.12 用recreatevg命令重新创建卷组335
8.3.11 用redefinevg命令在ODM中重新定义卷组335
8.3.13 用mirrorvg命令镜像一个卷组336
8.3.14 镜像卷组的快照(Snapshot)339
8.4 逻辑卷340
8.4.2 逻辑卷控制块(LVCB)341
8.4.1 计算逻辑卷的大小341
8.4.3 影响逻辑卷性能的策略342
8.4.4 条带化技术345
8.4.5 镜像写一致性348
8.4.6 显示逻辑卷的信息349
8.4.7 创建一个逻辑卷354
8.4.8 删除一个逻辑卷357
8.4.9 修改逻辑卷的属性358
8.4.10 改变逻辑卷的大小361
8.4.11 用cplv命令复制一个逻辑卷363
8.4.12 添加一个逻辑卷的拷贝366
8.3.13 分离逻辑卷的拷贝368
8.4.14 同步或重建LVM信息369
8.5 小结370
习题8371
第9章 文件系统375
9.1.1 文件系统概念376
9.1 文件系统概述376
9.1.3 AIX 5L支持的文件系统类型377
9.1.2 UNIX系统采用文件系统结构的原因377
9.2 rootvg中的文件系统378
9.2.2 root文件系统的内容379
9.2.1 根文件系统的结构379
9.2.3 /usr文件系统381
9.2.5 /proc文件系统382
9.2.4 /var文件系统382
9.3.1 逻辑块(Logical block)387
9.3 日志型文件系统(JFS)的结构387
9.3.2 超级块(Superblock)388
9.3.3 文件系统的碎片(Fragment)391
9.3.4 每一个i节点拥有的字节数(nbpi)393
9.3.6 分配组(Allocation Group)394
9.3.5 分配位图(Allocation Bitmap)394
9.3.7 JFS的限制396
9.3.8 压缩的日志型文件系统397
9.3.9 JFS日志(Log)398
9.4 索引节点(Index Node)399
9.4.1 索引节点(i节点)的结构400
9.4.2 磁盘i节点和内核i节点402
9.4.3 磁盘地址的格式403
9.4.4 JFS的.indirect(间接地址块)问题404
9.4.6 单次间接寻址(Single Indirect Addressing)405
9.4.5 直接寻址(Direct Addressing)405
9.4.7 二次间接寻址(Double Indirect Addressing)406
9.4.8 允许巨型文件的文件系统寻址407
9.5.1 JFS2与JFS的区别408
9.5 增强的日志型文件系统(JFS2)408
9.5.2 JFS2与JFS的兼容性410
9.5.3 在支持64位内核的rootvg中使用JFS2411
9.5.4 JFS2日志(Log)412
9.6 创建文件系统413
9.5.5 JFS和JFS2类型的文件系统大小413
9.6.1 用crfs命令添加新文件系统414
9.6.2 用mkfs命令在已存在的设备上建立文件系统417
9.6.3 用SMIT直接添加JFS类型的文件系统418
9.6.4 用SMIT直接添加JFS2类型的文件系统420
9.6.5 在已存在的逻辑卷上创建文件系统421
9.6.6 创建RAM disk文件系统422
9.7.1 /etc/filesystems文件424
9.7 监视文件系统424
9.7.2 /etc/vfs文件427
9.7.3 用lsfs命令显示文件系统的信息428
9.7.5 用df命令检查文件系统空间的使用情况431
9.7.4 显示系统中已安装的文件系统431
9.7.6 用du命令显示文件的大小434
9.8 安装/卸载文件系统436
9.8.1 安装文件系统437
9.8.2 自动装载文件系统439
9.8.3 卸载文件系统440
9.9.1 用SMIT工具删除文件系统441
9.9 删除一个文件系统441
9.10 改变一个文件系统的大小443
9.9.2 用rmfs命令删除文件系统443
9.10.1 用chfs命令增加文件系统的空间444
9.10.2 用SMIT菜单增加文件系统空间445
9.11.1 用fsck命令维护检查文件系统446
9.11 维护文件系统446
9.10.3 减小文件系统的空间446
9.11.2 初始化JFS(JFS2)日志设备449
9.11.3 文件系统空间维护450
9.11.4 整理文件系统中的残片451
9.12.1 恢复超级块错误453
9.12 解决文件系统中的故障453
9.12.2 无法卸载文件系统455
9.12.4 修复rootvg中的主要文件系统和日志456
9.12.3 无法删除文件系统456
9.13.1 创建、修改和删除CDRFS457
9.13 使用CDRFS和UDFS457
9.13.2 cdromd进程458
9.13.4 用于自动安装的命令459
9.13.3 /etc/cdromd.conf文件459
9.14 小结461
9.13.5 ISO格式CD-ROM的大写映射461
习题9463
10.1 页面空间概述466
第10章 页面空间466
10.1.1 虚拟内存管理器(VMM)467
10.1.3 页面空间的分配策略469
10.1.2 使用页面空间的原因469
10.1.4 页面空间的大小471
10.1.5 页面空间的位置472
10.2 显示页面空间的属性473
10.3.1 用SMIT创建一个页面空间475
10.3 添加一个页面空间475
10.3.2 用mkps命令添加一个页面空间476
10.3.3 用mklv命令添加一个页面空间477
10.4 激活/关闭一个页面空间478
10.4.1 激活(Active)页面空间479
10.4.2 关闭(Deactive)页面空间480
10.5.1 用chps命令修改页面空间的属性481
10.5 修改页面空间的属性481
10.5.2 用SMIT修改页面空间的属性482
10.5.3 /etc/swapspaces文件483
10.6.1 增加页面空间的大小485
10.6 管理页面空间的大小485
10.6.2 减小页面空间的大小486
10.6.3 在AIX 5L之前的系统中减少hd6的大小488
10.7 删除页面空间491
10.8 小结493
习题10494
11.1 备份和恢复概述496
第11章 系统的备份与恢复496
11.1.2 选择备份介质497
11.1.1 备份类型497
11.1.3 备份/恢复的流程500
11.2.2 cpio命令502
11.2.1 tar命令502
11.2 简单的备份/恢复工具502
11.2.3 dd命令506
11.2.5 pax命令510
11.2.4 flcopy命令510
11.3.1 使用tctl命令控制磁带驱动器511
11.3 使用磁带设备511
11.3.2 使用mt命令控制磁带驱动器514
11.3.4 确定磁带的块大小515
11.3.3 使用tcopy命令复制磁带515
11.4.1 系统备份概述516
11.4 系统备份(备份rootvg)516
11.4.2 mksysb磁带的数据分布517
11.4.3 准备系统备份工作518
11.4.4 用mksysb命令备份root卷组519
11.4.5 用mkszfile命令保存系统的状态521
11.4.7 用SMIT工具做一个系统备份磁带522
11.4.6 在系统备份中不包含某些文件系统522
11.4.9 用mkcd命令在CD/DVD上做备份524
11.4.8 在CD/DVD上创建mksysb备份524
11.4.10 用SMIT工具在CD/DVD创建rootvg的备份528
11.4.11 创建一个通用备份CD/DVD531
11.4.12 检验一个系统备份533
11.4.13 备份裸逻辑卷534
11.5.1 bosinst.data文件的格式535
11.5 bosinst.data文件535
11.5.2 control_flow节536
11.5.3 target_disk_data节538
11.5.6 dump节540
11.5.5 large_dumplv节540
11.5.4 locale节540
11.6.1 image.data文件的格式541
11.6 image.data文件541
11.6 5 vg_data节544
11.6.4 ils_data节544
11.6.2 image_data节544
11.6.3 logical_volume_policy节544
11.6.7 lv_data节545
11.6.6 source_disk_data节545
11.7 恢复(安装)系统备份(恢复rootvg)547
11.6.10 post_restvg节547
11.6.8 fs_data节547
11.6.9 post_install_data节547
11.7.1 在源系统上恢复(安装)系统备份548
11.7.2 克隆一个系统551
11.7.3 从系统备份中恢复单个文件552
11.8.1 用SMIT工具备份/恢复用户卷组553
11.8 备份/恢复用户卷组553
11.8.2 用savevg命令备份一个用户卷组556
11.8.3 用restvg命令恢复一个用户卷组557
11.9 用backup命令备份文件或文件系统558
11.9.1 按文件名备份文件559
11.9.2 按i节点备份文件系统560
11.10.1 restore命令的使用格式562
11.10 用restore命令恢复文件562
11.10.2 restore命令的应用实例565
11.11 小结567
习题11568
12.1 进程概述572
第12章 进程管理572
12.1.1 什么是进程573
12.1.2 进程的调度状态575
12.1.3 进程的特征576
12.1.4 什么是线程577
12.1.5 父进程和子进程578
12.1.6 系统的进程体系579
12.2 监视进程580
12.2.1 ps命令的参数含义581
12.2.2 显示当前终端上的进程583
12.2.3 显示进程的详细状态584
12.2.4 显示指定终端上或指定用户的进程587
12.2.6 僵尸进程589
12.2.5 前台进程和后台进程589
12.2.7 显示核心进程590
12.2.8 Daemon进程592
12.2.9 显示线程593
12.3.1 创建进程595
12.3 进程控制595
12.3.2 调整进程的优先级598
12.3.3 杀死进程601
12.4.1 AIX 5.2对/proc文件系统的增强604
12.4 使用AIX 5.2中的/proc文件系统604
12.4.2 proc系列命令(pTools)605
12.5 AIX 5L中的core文件608
12.5.2 记录core dump的错误日志609
12.5.1 core文件的命名609
12.5.3 使用snapcore命令收集core文件611
12.6 小结612
12.5.4 使用check_core命令612
习题12613
13.1.1 控制前后台作业615
13.1 作业控制615
第13章 自动执行作业615
13.1.2 使用nohug命令616
13.2.1 at命令格式617
13.2 at命令617
13.2.2 在at命令中指定时间618
13.2.3 显示和删除at作业620
13.2.4 控制用户使用at命令621
13.3 batch命令622
13.4.1 cron进程623
13.4 周期性地自动执行命令623
13.4.2 crontab文件624
13.4.3 添加和修改cron作业628
13.4.5 控制用户使用cron作业629
13.4.4 关于/usr/adm/cron目录下的文件629
13.4.6 cron日志630
13.5 小结632
13.4.7 管理cron的事件类型632
习题13633
14.1 资源控制器的组成系统635
第14章 系统资源控制器635
14.2 启动SRC636
14.3 管理子系统637
14.3.1 lssrc命令638
14.3.2 startsrc命令642
14.3.3 stopsrc命令645
14.3.4 refresh命令647
14.3.5 traceson命令和tracesoff命令649
习题14651
14.4 小结651
第15章 CDE及图形界面管理653
15.1.1 登录CDE桌面654
15.1 使用CDE桌面654
15.1.2 CDE的前台面板658
15.1.3 工作区管理器663
15.1.4 退出CDE桌面665
15.2.1 仿真终端666
15.2 CDE桌面工具666
15.2.2 文本编辑器dtpad671
15.2.3 文件管理器674
15.2.4 样式管理器678
15.2.5 帮助管理器680
15.3.1 设置中文环境681
15.3 中文CDE环境681
15.4.1 启动和停止AIX的CDE683
15.4 维护和管理CDE环境683
15.3.2 在AIX中输入中文683
15.4.2 CDE环境的文件集685
15.4.3 CDE相关的重要文件687
15.4.4 管理多个图形显示适配器及其分辨率688
15.4.5 定制CDE登录画面690
15.4.6 dtprofile文件691
15.5 小结692
习题15693
16.1 软件产品的基本概念696
第16章 软件安装与维护696
16.1.1 软件产品的构成697
16.1.2 软件产品的命名格式698
16.1.3 软件的安装状态699
16.1.4 软件的root,usr和share部分700
16.1.5 软件修订包(FIX)701
16.1.6 SMIT菜单的功能分类704
16.2.1 用installp命令安装和更新软件706
16.2 安装和更新软件706
16.2.2 用SMIT工具安装软件710
16.2.3 安装软件束(Bundle)715
16.3 显示软件列表716
16.3.1 显示软件产品信息的命令—lslpp717
16.3.2 显示已经安装的软件721
16.3.3 显示暂时应用而未确认提交的软件724
16.3.4 显示软件安装历史725
16.3.5 列示安装介质上的软件726
16.3.6 查找某个文件或命令所对应的文件集728
16.4.1 确认提交软件(Commit)730
16.4 调整软件在系统中的状态730
16.4.2 拒绝暂时应用的软件(Reject)731
16.4.3 从系统中删除软件(Remove)732
16.5.1 检查当前系统中软件的维护级别733
16.5 升级已安装的软件733
16.5.2 下载软件修订包736
16.5.3 更新已安装的软件到最新的版本739
16.5.4 用修订包更新软件741
16.6.1 清除一个失败的安装743
16.6 软件维护和实用工具743
16.6.2 在硬盘上创建安装映像744
16.6.3 修改软件安装映像的文件名745
16.7.1 lppchk命令746
16.7 校验软件746
16.7.2 检查并更新文件大小信息748
16.8 在Itanium平台上AIX 5L不支持的文件集749
16.7.3 检验软件安装及其必需的部分749
16.9 小结750
习题16751
第17章 TCP/IP网络管理753
17.1.1 TCP/IP与UNIX系统的历史754
17.1 TCP/IP协议概述754
17.1.2 TCP/IP的体系结构755
17.1.3 Internet地址756
17.1.4 主机名760
17.1.5 地址解析协议ARP763
17.1.6 客户/服务器模型及端口766
17.1.7 TCP/IP数据流程770
17.2.1 AIX系统支持的网络接口771
17.2 配置TCP/IP网络771
17.2.2 配置TCP/IP网络的过程772
17.2.3 配置网络适配器773
17.2.4 配置网络接口776
17.2.5 最小化配置网络(Minimum Configuration)777
17.2.6 修改网络适配器属性779
17.2.7 删除网络适配器781
17.2.9 ping命令782
17.2.8 更多的TCP/IP配置(Further Configuration)782
17.3.1 显示每个协议的活动Socket或路由表信息785
17.3 用netstat命令显示网络状态785
17.3.2 显示网络数据结构的内容789
17.3.3 显示全部通信子系统信息包的数量794
17.3.4 显示网络缓冲区的统计信息795
17.3.5 显示数据连接提供者接口的统计信息796
17.3.6 清除相关的统计信息797
17.4.1 ifconfig命令的用法798
17.4 ifconfig命令798
17.4.2 显示网络接口的状态信息799
17.4.3 激活或关闭一个网络接口800
17.4.4 给一个网络接口添加一个附加的IP地址802
17.4.6 从网络接口列表中删除一个接口803
17.4.5 删除一个网络接口的网络地址803
17.4.7 修改网络接口的MTU大小804
17.5.1 TCP/IP网络启动的过程805
17.5 启动和关闭TCP/IP网络805
17.5.2 TCP/IP守候进程806
17.5.4 启动TCP/IP守候进程812
17.5.3 停止TCP/IP守候进程812
17.6.1 启动和重新启动inetd守候进程813
17.6 Internet服务管理进程inetd813
17.6.2 inetd管理的子服务器814
17.6.3 /etc/inetd.conf文件816
17.6.4 停止inetd守候进程819
17.7.1 /etc/resolv.conf文件820
17.7 主机名解析820
17.7.2 有关/etc/resolv.conf文件的问题821
17.8 网络路由822
17.7.3 nslookup命令822
17.8.1 添加网络路由823
17.9.1 telnet命令825
17.9 向远程主机登录825
17.8.2 IP转发825
17.9.2 rlogin命令828
17.9.3 伪终端(Pseudo Terminal)831
17.10.1 使用ftp命令传输文件832
17.10 Internet上的文件传输832
17.10.2 自动登录执行ftp子命令837
17.10.3 拒绝使用FTP的用户840
17.10.4 匿名FTP访问841
17.10.5 FTP日志842
17.10.6 TFTP命令843
17.11 远程命令的执行844
17.12 信任主机和信任用户845
17.12.1 信任主机文件/etc/hosts.equiv846
17.12.2 信任用户文件$HOME/.rhosts848
17.12.3 信任验证机制的工作过程850
17.12.4 远程执行Shell命令(rsh)851
17.12.5 远程文件复制命令rcp855
17.12.6 网络安全857
17.13 小结858
习题17860
18.1.1 分布式文件系统863
18.1 网络文件系统概述863
第18章 网络文件系统(NFS)863
18.1.2 NFS基本概念864
18.1.3 NFS网络协议865
18.1.4 远程过程调用(RPC)866
18.1.6 无状态(Stateless)868
18.1.5 外部数据表示(XDR)868
18.2.1 NFS服务器和客户机上的守候进程869
18.2 NFS守候进程869
18.2.2 portmap守候进程870
18.2.3 rpc.mountd守候进程872
18.2.4 biod和nfsd守候进程873
18.2.5 lockd和statd守候进程876
18.2.6 启动和关闭NFS服务878
18.3.1 用SMIT工具导出一个NFS目录880
18.3 配置NFS服务器880
18.3.2 编辑/etc/exports文件来导出一个NFS目录882
18.3.3 执行exportfs命令883
18.3.4 /etc/rmtab文件885
18.4.1 预定义安装一个NFS目录886
18.4 在客户机上安装NFS目录886
18.3.5 取消导出的目录886
18.4.3 卸载一个已安装的NFS目录889
18.4.2 用mount命令直接安装一个NFS目录889
18.5 在客户机上自动安装NFS目录890
18.5.1 使用间接映射891
18.5.2 使用直接映射893
18.5.3 使用Auto.master映射894
18.6.1 确定NFS问题的检查列表895
18.6 NFS问题诊断895
18.6.2 检查网络连接897
18.6.3 NFS错误信息899
18.7 小结901
习题18902
第19章 IBM Linux管理906
19.1.1 Linux操作系统的概述907
19.1 AIX和Linux的关系907
19.1.2 IBM发展Linux的战略908
19.1.3 在pSeries上AIX和Linux的一体化909
19.1.4 pSeries和RS/6000对Linux的支持情况911
19.2 Linux应用程序的AIX工具箱912
19.2.1 Toolbox的概述913
19.2.2 Toolbox的目录结构915
19.2.3 Toolbox的RPM格式916
19.2.5 安装Toolbox的系统要求918
19.2.4 Toolbox的构成918
19.3.1 安装方法919
19.3 安装RPM格式的软件包919
19.3.2 安装rpm.rte软件包920
19.3.3 在命令行使用rpm命令921
19.3.4 使用GnomeRPM926
19.3.5 使用KPackage927
19.3.6 用geninstall命令安装软件包928
19.4.1 概述931
19.4 在pSeries和RS/6000上运行Linux931
19.4.2 在桌边型的pSeries上安装Linux934
19.4.3 在无图形适配器的机器上安装Linux937
19.4.4 在pSeries(p690-Regatta)的LPAR中安装Linux942
19.4.5 引导配置和内核重编译944
19.5 小结947
习题19948
20.1 系统性能概述949
第20章 系统性能调优949
20.2 使用topas命令监视系统951
20.2.1 topas命令的用法952
20.2.2 topas监视画面955
20.3.1 sar命令的使用参数959
20.3 使用sar命令监视系统性能959
20.3.2 自动采集系统数据960
20.3.3 分析CPU的活动963
20.3.4 统计文件的读/写操作964
20.3.5 统计系统调用965
20.3.6 统计块设备活动966
20.3.7 统计队列活动967
20.3.9 统计系统表的使用情况968
20.3.8 统计页面调度的活动968
20.3.10 统计TTY设备的活动情况969
20.3.11 统计缓冲区的使用情况970
20.3.13 统计消息和信号量的活动971
20.3.12 统计内核进程的活动971
20.4 使用vmstat命令监控CPU和内存972
20.3.14 统计系统交换活动972
20.4.1 vmstat命令的运用973
20.4.2 页面调度活动的分析974
20.4.4 内存统计数据的分析975
20.4.3 CPU统计数据的分析975
20.4.5 页面调度事件的统计976
20.5 使用iostat命令监控I/O978
20.5.1 磁盘I/O历史数据979
20.5.2 TTY和CPU的使用报告980
20.5.3 磁盘I/O的统计报告981
20.6.1 vmtune命令的用法982
20.6 调整系统性能982
20.6.2 虚拟内存页面调整984
20.6.3 调整顺序访问文件的性能985
20.6.4 调整异步磁盘I/O987
20.6.5 调整VMM后台写性能989
20.6.6 磁盘I/O Pacing990
20.7.1 网络数据流程992
20.7 网络性能分析992
20.7.2 调整适配器的传送队列和接收队列994
20.7.3 可调整的系统参数996
20.7.4 用traceroute跟踪路由997
20.7.5 用netstat监视网络性能998
20.7.6 使用netpmon命令1001
20.7.7 用no命令调整网络参数1003
20.8 小结1004
习题201005
第21章 故障诊断与处理1008
21.1.1 预防错误或故障的发生1009
21.1 故障诊断概述1009
21.1.2 确定错误或故障的过程1010
21.2.1 错误日志概述1011
21.2 错误日志1011
21.2.2 错误日志子系统的处理流程1013
21.2.3 错误日志文件处理1014
21.2.4 错误日志进程errdemon1015
21.2.5 errpt命令的使用格式1018
21.2.6 显示错误日志的摘要1021
21.2.7 显示错误日志的详细内容1022
21.2.8 以ASCII方式显示原始的错误日志1025
21.2.9 显示错误日志的例子1027
21.2.10 用errclear命令清除错误日志记录1031
21.3 执行诊断程序1033
21.3.1 诊断技巧1033
21.3.2 理解错误日志1034
21.3.3 设备的物理位置编号1034
21.3.4 诊断硬件设备的方法1035
21.3.5 在并发模式下诊断硬件设备1036
21.4 syslogd进程1038
21.4.1 syslogd命令的用法1039
21.4.2 syslogd的配置文件1039
21.5 系统dump1042
21.5.1 系统dump概述1042
21.5.2 在系统引导时保存一个系统dump1043
21.5.3 配置和管理dump设备1044
21.5.4 用dumpcheck命令检查dump设备1049
21.5.5 由系统发起dump1050
21.5.6 由用户发起dump1052
21.5.7 检测系统挂起1053
21.5.8 检验一个系统dump1055
21.5.9 收集dump及相关的信息1056
21.6 小结1059
习题211060
第22章 动态逻辑分区(LPAR)1063
22.1 逻辑分区(LPAR)的概述1064
22.1.1 逻辑分区的概念1064
22.1.2 为什么要对服务器进行分区1065
22.1.3 几种分区的实现1066
22.1.4 支持分区能力的pSeries服务器型号1068
22.1.5 IBM pSeries的HMC1069
22.1.6 分区的隔离和安全问题1071
22.1.7 分区配置文件和系统配置文件1072
22.1.8 关于内存的四个术语1073
22.1.9 三种可分配的资源1076
22.1.10 动态逻辑分区的实现1078
22.2 支持分区功能的系统组件1080
22.2.1 硬件组件1080
22.2.2 固件(Firmware)1082
22.2.3 操作系统1085
22.3.1 考虑DLPAR操作的时间因素1090
22.3.2 一个DLPAR操作的流程1090
22.3 AIX DLPAR框架结构1090
22.3.3 动态配置CPU和内存的流程1094
22.3.4 动态地添加和删除一个I/O插槽1095
22.3.5 DLPAR-safe和DLPAR-aware应用程序1097
22.3.6 把DLPAR操作集成到应用程序中1098
22.3.7 基于脚本的DLPAR事件处理1100
22.4 DLPAR脚本的子命令1104
22.4.1 scriptinfo子命令1105
22.4.2 register子命令1106
22.4.3 usage子命令1107
22.4.4 checkrelease子命令1107
22.4.5 prerelease子命令1108
22.4.6 postrelease子命令1109
22.4.7 undoprerelease子命令1109
22.4.8 checkacquire子命令1110
22.4.9 preacquire子命令1110
22.4.10 postacquire子命令1111
22.4.11 undopreacquire子命令1111
22.5 管理DLPAR脚本1112
22.5.1 列示已注册的DLPAR脚本1112
22.5.2 注册一个DLPAR脚本1113
22.5.3 卸载一个已注册的DLPAR脚本1114
22.5.4 修改脚本的安装路径1115
22.5.5 drmgr命令行参数1115
22.5.6 DLPAR脚本的输出实例1116
22.6 硬件管理控制台(HMC)1121
22.6.1 登录和退出HMC系统1122
22.6.2 HMC图形用户界面1123
22.6.3 HMC上的用户管理1125
22.7 连接HMC的方式1128
22.7.1 连接和断开被管理的服务器1128
22.7.2 串行连接的选择1129
22.7.3 远程连接的选择1131
22.7.4 虚拟终端窗口1133
22.8 对支持分区功能的pSeries服务器的基本操作1136
22.8.1 服务器的管理1136
22.8.2 查看被管理服务器的属性1137
22.8.3 给被管理服务器加电1140
22.8.4 关闭被管理服务器的电源1141
22.8.5 用HMC操作具有分区功能的pSeries服务器1142
22.8.6 创建和删除逻辑分区1143
22.8.7 管理分区配置文件1150
22.8.8 激活逻辑分区1151
22.8.9 复位一个分区中的操作系统1153
22.8.10 创建系统配置文件1154
22.9 动态逻辑分区的操作1155
22.9.1 动态地给一个分区添加资源1156
22.9.2 在分区之间动态地搬移资源1160
22.9.3 动态地从一个分区中删除资源1164
22.10 相似逻辑分区(ALPAR)1168
22.10.1 创建相似逻辑分区1169
22.10.2 管理相似逻辑分区中的资源1172
22.10.3 删除所有的相似逻辑分区1173
22.11 小结1174
习题221175
附录A 专有名词对照表1177
附录B RS/6000及pSeries服务器的操作控制面板1189
附录C RS/6000及pSeries服务器的机房环境要求1190
附录D 答案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