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韦克难,杨博文,李学林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7226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2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47页
- 主题词: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社会学的定义与特点1
一、社会学的定义1
第一章 绪论1
二、社会学研究的特点6
第二节 社会8
一、社会的含义9
二、社会系统15
三、社会结构24
一、文化概述27
第三节 文化27
二、文化的基本概念34
三、文化冲突40
第四节 社会学的理论观点42
第五节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和体系46
一、社会学研究的领域46
二、社会学学科的体系49
三、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50
第六节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52
本章学习指导54
第二章 需要与利益65
第一节 需要65
一、需要的定义与特性65
二、需要的类型69
三、需要的作用71
第二节 需要的理论72
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72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77
三、需要理论的应用——我国国有企业职工的需要研究85
第三节 利益88
一、利益关系与利益的含义88
二、利益结构89
三、利益原则93
四、权力与利益95
五、利益是社会运动的原动力98
本章学习指导102
一、社会交往的含义109
第三章 社会交往109
第一节 社会交往概述109
二、社会交往的要素与条件110
三、社会交往的分类112
四、社会交往的理论115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119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119
二、社会关系的含义及类型121
三、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123
一、地位、角色与等级124
第三节 地位与角色124
二、角色的种类127
三、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130
四、角色扮演132
第四节 社会交往的方式134
一、合作性的社会交往134
二、对立性的社会交往136
一、集体行为的含义138
第五节 集体行为138
二、集体行为的特征139
三、集体行为的具体形式与表现139
本章学习指导141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153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153
一、社会化的含义153
二、人的社会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154
三、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156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157
一、社会化的内容157
二、社会化的过程159
第三节 个性与社会行为163
一、人的个性的含义163
二、个性对社会行为的影响164
本章学习指导165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173
第五章 社会群体173
第一节 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173
二、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174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分类175
一、内群体与外群体176
二、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176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177
四、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178
五、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179
六、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志缘群体180
第三节 社会群体的内聚力183
一、群体内聚力的含义183
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184
第四节 初级社会群体186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186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188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189
四、家庭190
五、家庭的社会功能194
六、当代中国的婚姻与家庭197
本章学习指导203
第六章 社会组织212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含义与特征212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212
二、社会组织的形成214
三、社会组织的特征215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218
一、组织目标的含义218
二、组织目标体系219
三、组织目标的作用220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221
一、组织结构的含义221
二、组织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223
三、职务、权力和地位225
一、古典组织管理理论226
第四节 组织管理226
二、行为组织管理理论229
三、现代组织管理理论231
四、科层制及其功能分析235
本章学习指导242
第七章 社区254
第一节 社区概述254
一、社区的含义与要素254
二、社区的分类255
第二节 农村社区257
一、农村社区的产生与演变257
二、农村社区的分类与社区体系259
第三节 城市社区262
一、城市社区的产生与演变262
二、城市的地位与功能264
第四节 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化265
一、城市化是社区发展的普遍规律265
二、城市化的原因与结果267
三、中国的城市化269
第五节 城乡关系273
一、城乡之间的对立273
二、城乡差别275
三、城乡融合277
四、我国的城乡关系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279
本章学习指导282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293
第一节 社会分层293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阶级293
二、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294
三、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295
第二节 社会阶级298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含义298
二、社会学家们关于阶级的不同看法299
三、社会的阶级结构300
一、社会阶层的含义302
第三节 社会阶层302
二、社会阶层的类型303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304
本章学习指导308
第九章 社会制度315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特征及构成要素316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316
二、社会制度的形成318
三、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319
四、社会制度的特征322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与社会管理324
一、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法324
二、社会制度的正功能327
三、社会制度的内在矛盾及功能失调329
第三节 制度化与社会管理330
一、什么是制度化330
二、制度化过程中的两种消极现象332
三、制度化与社会管理333
本章学习指导334
第十章 社会控制343
第一节 社会控制及其人格机制343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343
二、社会控制与人格机制345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手段352
一、社会的经济控制352
二、社会的行政控制354
三、社会的舆论控制355
四、社会的法律控制358
第三节 越轨行为360
一、越轨行为及其类型360
二、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364
三、犯罪行为及其治理368
本章学习指导371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385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根源386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386
二、社会问题的特性391
三、社会问题的分类393
第二节 人口问题396
一、人口问题的实质396
二、当代我国的人口问题397
三、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402
第三节 劳动就业问题405
一、就业与失业405
二、我国的就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410
第四节 贫穷问题413
一、贫穷的定义及类型413
二、世界贫穷问题及对贫穷的解释416
三、我国的贫穷问题及反贫穷实践419
第五节 对待社会问题的宏观策略和治理社会问题的微观对策423
一、对待社会问题的宏观策略423
二、治理社会问题的微观对策425
本章学习指导427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440
第一节 社会保障440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440
二、社会保障的发展与功能445
三、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448
第二节 社会工作451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种类451
二、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功能453
三、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455
四、国外社区发展的含义与模式462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467
一、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历史467
二、新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实践468
三、我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474
本章学习指导478
第一节 社会变迁的含义490
一、社会变迁的定义490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490
二、社会人口结构的变迁491
三、社会结构的变迁492
四、社会心理的变迁494
五、社会文化的变迁495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形式497
一、社会变迁的规模497
二、社会变迁的方向497
三、社会变迁的方式500
四、社会变迁的过程501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原因503
一、社会变迁的客观与主观原因504
二、社会变迁的宏观原因与微观原因506
第四节 社会流动507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507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508
三、社会流动的功能509
本章学习指导511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概述520
一、社会现代化的定义520
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520
二、社会现代化的内容521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特点525
一、社会关系方面的特点525
二、社会结构方面的特点525
三、社会行为方面的特点527
一、以斯宾塞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528
第三节 关于现代化的各种理论528
二、迪尔凯姆的现代化理论529
三、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530
四、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535
五、W.穆尔的现代化理论537
六、富永健一的后发展理论538
本章学习指导539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含义与特点550
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550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550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552
三、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557
第二节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561
一、调查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确定561
二、提出与建立研究假设563
三、概念和课题的操作化564
四、确定调查方式、方法567
五、调查的组织准备工作569
第三节 调查资料的收集571
一、访谈法571
二、问卷法574
三、观察法577
四、文献法582
第四节 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584
一、调查资料整理584
二、调查资料分析586
三、撰写调查研究报告588
本章学习指导592
第十六章 社会学简史594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史概述594
第二节 初创时期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597
一、初创时期的社会学597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599
一、功能主义609
第三节 “二战”以后的美国社会学609
二、冲突理论613
三、社会交换理论615
四、互动理论619
第四节 中国社会学史概略622
一、社会学的理论建设623
二、社会学的应用和调查624
三、新中国的社会学626
本章学习指导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