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谢俊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588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00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研究;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一般理论1
一、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含义及特征1
(一)党的阶级基础的概念及阶级基础的根本特性2
(二)党的群众基础的概念及群众基础的特征3
二、党的阶级基础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6
(一)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7
(二)党的阶级基础规定着党的阶级性9
(三)党的阶级基础决定着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10
(四)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12
(五)阶级与政党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启示14
三、党的群众基础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17
(一)党的领导是人民群众获得解放的需要18
(二)群众基础是党生存的基础21
(三)群众基础是党的力量之源23
(四)党的正确思想来源于群众基础25
(五)党获得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则和方法27
四、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关系29
(一)党的“两个基础”具有功能的不可替代性30
(二)党的“两个基础”具有功能的互补性31
(一)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与创造政治合法性34
五、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与政党功能发挥34
(二)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与政治社会化36
(三)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与政治参与39
(四)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与社会整合42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45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及特点46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劳动者阶级46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非劳动阶级48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50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游民阶层51
(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52
二、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53
(一)党对自身阶级基础及性质的认识54
(二)中国共产党必须要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56
(三)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59
(四)发展工人党员是加强党的阶级基础的重要工作62
(五)在革命斗争中时刻注意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64
(六)在农村游击战争条件下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66
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党领导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71
(一)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基础的内在规定性71
(二)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坚固的同盟者73
(三)小资产阶级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者76
(四)不能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党的群众基础79
四、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中国共产党83
(一)党内出现的“唯成分论”及其危害83
(二)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口号的提出87
(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党的队伍91
(四)吸收其他社会阶级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93
(五)民主革命时期党员队伍的阶级出身和社会职业状况95
五、民主革命时期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意义及启示99
(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意义100
(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启示105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110
一、“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110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阶级结构111
(二)“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社会结构的形成113
(三)占有生产资料并处于领导地位的工人阶级115
(四)集体所有制经济中的农民阶级117
(五)新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118
(一)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119
二、党对阶级基础认识的深化及巩固阶级基础的实践119
(二)坚持和提高共产党员的标准121
(三)推进工业化壮大工人阶级队伍125
(四)大力发展工人阶级中的积极分子入党127
(五)党在维护工人阶级利益方面的探索129
三、党对群众基础的认识及巩固群众基础的实践131
(一)广大劳动人民是党的群众基础131
(二)通过在各阶级阶层中发展党员巩固党的群众基础135
(三)反对官僚主义,巩固党的群众基础137
(四)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必须维护群众的利益139
(五)党对“阶级异己分子”的清理与党的群众基础143
四、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和政策148
(一)群众基础: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148
(二)阶级基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认识151
(三)阶级异己力量:党对知识分子认识的失误154
五、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问题上的经验教训156
(一)执政党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社会整合156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159
(三)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62
(四)正确对待学术领域与思想政治领域的争论163
一、社会主义改革与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166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多元阶层结构的形成和党的两个基础的变化166
(一)党对阶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向客观阶级阶层结构的回归167
(二)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结构的初步分化169
(三)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分化173
(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多元社会结构的形成178
二、我国多元化的阶级阶层结构及特点183
(一)当代中国多元化的阶级阶层结构183
(二)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特点184
(三)多元化阶级阶层结构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187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阶级基础的新变化190
三、新时期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变化190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群众基础的新变化195
四、新时期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性199
(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与保持中国政治稳定199
(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1
(三)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04
(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与实现党的现代化205
第四章 当代党的阶级基础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209
一、党的阶级基础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209
(一)工人阶级是当代中国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210
(二)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内涵和外延的变化212
(三)当代党的阶级基础的基本状况215
(四)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新的特点并不影响工人阶级整体的先进性218
(五)坚持以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不动摇222
(六)消除工人阶级队伍中个别人对党的认同危机224
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226
(一)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工人阶级的特点227
(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关键230
(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路径232
(四)支持工会组织维护工人阶级利益235
(五)积极引导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39
三、向广大优秀知识分子敞开党的大门243
(一)知识分子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开拓者243
(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变化及特点245
(三)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重要方面249
(四)知识分子党员必须加强党性锻炼250
四、搞好党的建设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252
(一)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253
(二)不断发展和壮大工人阶级队伍256
(三)满足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258
(四)全面提高工人阶级队伍的整体素质261
五、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263
(一)关于党的性质的几种错误认识263
(二)判断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主要标准266
(三)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269
(四)重视在生产第一线产业工人中发展优秀分子入党272
(五)发展党员要严格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标准273
第五章 当代党的群众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276
一、党的群众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76
(一)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发生的新变化277
(二)当代确定党的群众基础的出发点和客观依据279
(三)当代党的群众基础的基本构成281
(四)当代党的群众基础的新特点288
(五)正确处理党的基本依靠力量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关系290
二、积极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293
(一)正确把握新的社会阶层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294
(二)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的认识297
(三)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的意义299
(四)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注意的几个问题303
(五)防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家族化305
(六)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党员的管理和教育307
三、加强群众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311
(一)加强党在群众组织中的工作312
(二)加强民办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316
(三)加强社会中介组织的党建工作318
四、“全民党”思潮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321
(一)“全民党”思潮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322
(二)中国“全民党”思潮的实质及其危害324
(三)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与“全民党”的区别327
(四)正确处理党员质量和数量的关系330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33
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33
(二)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的统一体335
(三)党要善于表达中国各阶级阶层的利益诉求337
结束语343
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积极吸取世界各国政党的经验教训343
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当前要强化社会激励机制358
三、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继续进行理论创新361
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还要做好新游民阶层的转化工作369
主要参考文献374
后记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