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胶束催化与微乳催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胶束催化与微乳催化
  • 赵振国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8445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306页
  • 主题词:催化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胶束催化与微乳催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胶束催化1

一、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形成、结构与性质2

(一)胶束的形成2

(二)胶束的结构与大小23

(三)胶束溶液中的胶束浓度31

(四)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反离子结合度32

二、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增溶作用34

(一)增溶作用与增溶量34

(二)被增溶物在胶束中的位置36

(三)增溶的反应底物与胶束的结合常数39

(四)影响增溶能力的一些因素40

(五)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增溶作用49

(六)反胶束的增溶作用51

三、胶束催化反应速率54

四、胶束催化的两种理论模型60

(一)PIE模型的定量处理60

(二)PBE模型的定量处理62

(三)PIE和PBE模型的应用63

(四)PIE和PBE模型的比较69

五、在胶束催化中胶束的作用70

(一)浓集效应70

(二)介质效应72

(三)胶束对有机反应选择性的影响75

(四)功能性胶束的催化作用77

(五)胶束催化的活化能79

(六)胶束催化的活化热力学参数82

六、影响胶束催化作用的一些因素87

(一)胶束催化反应速率常数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87

(二)表面活性剂性质的影响89

(三)反应底物结构与性质的影响93

(四)外加盐的影响97

(五)介质pH值的影响103

(六)温度的影响106

(七)小分子有机添加物的影响107

七、单一和混合胶束体系中酯的水解反应110

(一)单一胶束体系中的酯水解反应111

(二)混合胶束体系中的酯水解反应114

八、单一和混合胶束体系中的有机亲核取代反应118

(一)单一胶束体系中的有机亲核取代反应118

(二)混合胶束体系中的有机亲核取代反应121

九、反胶束的催化作用127

十、金属胶束的催化作用136

(一)金属胶束催化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137

(二)金属胶束催化的三元复合物动力学模型138

(三)金属胶束催化酯水解反应k?、KM、KT变化规律及反应机理140

参考文献143

第二章 吸附胶束催化148

一、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作用148

(一)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吸附量的测定149

(二)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等温式151

(三)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机制159

(四)影响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吸附的一些因素167

二、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层结构174

(一)吸附等温线与吸附层结构174

(二)表面润湿性质与吸附层结构175

(三)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吸附层结构177

三、吸附增溶182

(一)吸附增溶研究的初期结果和吸附增溶的特点182

(二)吸附增溶研究的主要内容185

(三)吸附增溶量的测定及吸附增溶平衡的表征191

(四)影响吸附增溶的几个因素194

四、吸附胶束催化200

(一)吸附胶束催化研究实验方法201

(二)吸附胶束催化的反应速率常数202

(三)影响吸附胶束催化的一些因素203

五、固体表面上不溶性固定化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催化作用211

(一)氧化硅上不溶性固定化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制备211

(二)表面活性剂结合于固体表面对其表面积的影响212

(三)固体表面上不溶性固定化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催化作用214

参考文献216

第三章 微乳催化220

一、微乳液的一般性质220

(一)微乳液形成的基本条件223

二、微乳液的形成机理223

(二)增溶作用理论225

(三)混合膜理论226

(四)几何排列理论229

三、微乳体系的性质与微结构231

(一)微乳液的相性质与类型231

(二)微乳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235

(三)微乳体系的微结构239

四、微乳液中的有机反应242

(一)改善反应物间的不相容性243

(二)反应物的浓集效应251

(三)表面活性剂电荷对反应活性的作用254

(四)在微乳液中反应的选择性257

五、影响微乳液中有机反应速率的一些因素263

(一)表面活性剂性质的影响264

(二)助表面活性剂性质的影响266

(三)微乳液组成的影响271

(四)介质pH值的影响280

(五)温度的影响和微乳液中反应活化能281

六、胶束、囊泡、微乳液体系催化反应的比较284

(一)胶束、囊泡、微乳液体系催化反应的一般性质284

(二)在胶束和微乳体系中化学反应活性的比较285

(三)在胶束和囊泡体系中化学反应活性的比较287

参考文献2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