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奖励成果汇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奖励成果汇编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750282815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69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地震学-科技成果-汇编-中国-1978~2005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奖励成果汇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全国科学大会受奖成果1

国家自然科学奖1

国家级奖励成果1

国家科技进步奖2

省部级奖励成果3

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奖(1983~1987)3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1988~1997)13

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1998,1999)18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2001~2005)19

所级奖励成果22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进步奖(1988~1997)23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进步奖(1998~2000)34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2002~2005)36

DD-1型短周期地震仪38

北京电讯传输地震台网的建设38

1983年38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奖成果汇编38

电信传输地震台网数据处理专用软件系统39

三维电磁感应数值理论及其在渤海地区地磁短周期异常研究中的应用40

地震震源过程的理论研究40

应力途径和岩石破坏前兆42

10000kg/cm2高压三轴容器43

北京地区地壳构造的研究43

DK-1型宽频带地震仪44

新丰江水库地震的研究44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和现代构造形变特征45

地震活动性图像46

《中国地震》47

CBY型爆破地震仪47

深井短周期地震计及其观测技术48

768多路数字化地震遥测设备49

PTY-8地震遥测设备49

768自动换纸墨水记录器50

768单路无线地震遥测设备50

北京地区地震活动的构造特征51

中国及邻区强震分布特征51

用图像识别法研究强震发生的动力因子52

闭锁断层的应力场分析52

唐山地震孕育过程的数字模拟52

脉动变化震群活动与大地震孕育过程的研究53

试论中亚地区板块碰撞带的现代构造53

余震的衰减扩展和爆发性余震(余震异常的统计识别)53

影响近震震级的物理因素54

华北地震序列的随机模式54

受压闭合断层的断裂力学分析及其扩展规律55

溧阳—介休—五原地面地震带强震的破裂特征55

地震仪的暂态特性及其对地震波形的影响55

威斯特里花岗岩的热开裂56

加速扩展的圆盘形位错的远场辐射原理56

地壳基本应力场的探讨及横向不均匀性引起的应力场变化57

北京台网中心DTK-25控制监测台57

岩石标本在单轴压缩下破坏前后磁化率的变化57

地震磁现象的物理基础和野外观测58

利用地震面波研究中国地壳构造59

DW-1型地震仪(五倍强震仪)59

763型长周期地震仪59

沙特阿拉伯700km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解释60

北京—萨哈林剖面地幔纵向速度结构60

我国地震基准台网观测系统的正规化与国际资料的分析交换61

我国地磁测量实用标准的建立、国际比测以及国内标准的统一61

毫秒级地震记录对时服务装置62

地下核试验的侦察、识别和速报62

FBD-1型超低频峰值电压表63

DX-1型超低频信号发生器63

临汾盆地地震活动性63

SZ-2型数字石英钟64

三分向中长周期地震计64

三分向中强震地震计64

地震前兆遥测设备65

脉冲调幅调频遥测设备65

地震触发器65

768遥控及标定装置66

唐山、盐源、海城地震前后的区域剪应力值66

阻尼最小二乘法的方差估计67

根据位错模式讨论唐山地震前的临震地下水位变化及大震地点的预报67

唐山地震的破裂过程及其力学解释68

多道选频测震仪研制、生产、安装、使用及其资料处理69

野外地磁测量与唐山地震磁效应分析69

单轴压缩下岩石电阻率变化与岩石体应变70

中国华北地区地磁长期变化的分析70

震前电磁波异常与地电异常71

中国地区地磁日变形态的分析71

唐山地震前形变电阻率异常72

北京莫霍界面形状的初步研究72

中国地区地震走时表及地幔中P、S波速度随深度的分布73

108乙机硬件系统的改进、扩充和应用73

108乙机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73

白家疃台地震地磁观测与分析74

地震电报数据计算机的处理74

地震序列数字模拟(一、二维)75

北京地区地震波速变化75

强震前的b值异常变化75

海城地震前后及北京地区小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子76

b值时空扫描76

建筑物的破坏和断层附近的地面运动77

中国地震烈度衰减的区域特征77

大震前后平均断错的时空变化77

余震序列准周期性的研究77

强余震的断层面解特征78

华北近代成串强震发生过程的探讨78

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79

华北基岩最大加速度概率值79

非洲地震活动概况79

采用数字滤波器的高可靠群同步系统80

北京台网无线传输频道传输能力及中转方式的研究80

标准频率源的研制80

磁通门式磁力仪81

关于北京地磁台马丁仪观测值的改正81

形变电阻率法的干扰因素及其排除办法81

大气电位梯度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82

苏鲁皖地区地磁总强度异常的初步分析82

面波震级和它的台基校正值以及改进震级标定方法的讨论83

横向非均匀介质地震射线追踪方法及应用83

全国测震、地磁基本台站布局83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监测预报规范84

朝鲜、尼泊尔、巴基斯坦地震基本烈度84

磁暴期间垂直分量最大幅度△Z异常与北京、中美洲地区大地震的对应情况84

中国地区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的空间分布及Sq高空电流体系焦点位置的讨论85

LS-1型便携式拾震器85

地声配套设备86

Jn型双笔平衡仪的改进与生产定型86

组合交叉簧及其新工艺86

P波走时残差的研究86

三轴(围压1.3kb)压力下岩石弹性波速度的测量87

华北震群与强震的关系87

中国地区Lg波走时及其地区标引87

唐山震前北京管庄水氡异常的统计分析88

磁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88

北京地震台网研究唐山震区Pn、?、?速度及走时88

近距离地震波衰减特征的地区差异89

一种小震报大震的统计方法89

震相快速分析法90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面波Q值90

1985年91

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观测分析处理系统(768工程)的总体设计和总联调91

白家疃地震台的地磁观测记录与报告(1979~1981)91

中国地震震源机制的研究92

《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79~1980)92

不完整岩石样品的破裂与摩擦滑动93

唐山地震震源机制及震源机制解的数值方法93

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变化及地震三要素的关系94

我国华北地下深部应力测定及其分布特点95

《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76~1978)95

唐山地震前后京津地区地磁场的变化95

北京电信传输地震台网无线传输台站的建立和信号传输96

《北京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78~1982)96

北京地磁传输台网更新(DCT-2)中心系统96

CJ-LC型自动换带慢速磁带记录仪研究97

大理岩的全程破坏及岩样与压机的相互作用97

京津地区Q值及平均应力降的分布特征97

1977年5月12日宁河地震烈度明显偏低的探讨98

电子计算机制图方法及应用98

强余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理论解释98

地磁仪器标定装置99

花岗岩洞爆破时伴随岩石破裂的电磁辐射99

便携式质子旋进式磁力仪99

《中国地磁观测报告》100

根据地下水资料的数字滤波探讨唐山大震的孕育过程101

《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101

地震台网观测系统稳定性的研究102

用断裂力学观点看地震过程102

海城地震前的电离层扰动现象102

大中磁暴的重现性103

G826磁力仪配接时钟和打印接口电路103

MFM-3分量高灵敏磁力仪的性能实验和观测规范的建立104

震前地电阻率变化10例104

地光成因104

青藏高原Lg波的特征104

《磁暴报告》105

北京台网避雷设计及装置105

三分向遥测地震仪磁带记录调制器106

磁盘机接口106

阶跃脉冲标定与地震观测系统放大倍数107

地震信号传输的相移和时移107

地震触发器和计算机接口107

光控标定器108

1986年109

SQ-70型适应水平摆式倾斜仪109

苏南核电站地震烈度综合评定及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动分析研究109

中国地震地磁基本台网正规化、标准化建设的科学管理110

正交和斜交破裂过程的研究及其在邢台地震中的应用110

中亚、东亚大陆地震活动特征111

ZZZ-1型质子旋进式磁力仪111

768工程在北京台网的实施及发展112

大地震速报112

中国大陆及其边缘海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113

震磁效应物理机制的理论研究113

图像识别法在磁暴预报中的应用114

模式识别方法在地震预测及潜在震源判定中的应用114

异种机通讯网络系统RSNET115

做好科技资料、档案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116

DCM-1型数字地磁脉动观测系统117

摩擦滑动的稳定性理论及本构关系的研究117

单轴压缩实验中压机刚度对大理岩声学性质的影响118

多笔宽频带电磁波观测仪119

回归分析方法在震磁关系和地磁资料处理中的应用119

京津地区流动磁测观测系统及技术的改进120

地震信息计算和实时处理系统联调及改进120

北京台网记录中心模拟传输检测监测系统121

北京台网数据处理程序系统的改进121

DJ-2型三分向深井地震计121

脉动仪多置放大器122

震级计算尺122

DCM-2便携式数字地磁脉动仪记录器123

自动选择震中参数绘图程序及地磁报告管理程序123

国产化缩微冲洗机的改装124

980型钟差显示器125

低频标准震动台液浮系统改装125

三分向井下地震仪遥测系统(JDF型)126

数字记录器的联机回放系统126

数字系统品质的自动化测试127

TRS-80及PS-80微机改装成实时控制机127

长周期记录器128

野外大尺度爆破实验自动观测系统128

井下三分向宽频带调频遥测系统129

ZZZ-2型质子旋进式磁力仪研制129

地磁测深仪器标定130

时标电路及磁变仪的配电和时号系统130

10kbar高压三轴容器柱塞密封问题131

重力双程测量法及LaCoste-RombergG型重力仪读数精度的提高132

短周期DJ-1型地震计的改进工作132

中文字序笔划图书目录改为汉语拼音排序图书目录133

地磁测深野外观测仪器标定系统133

南极宽频带地震仪密封安装等134

二甲基硅油密封腻子在深井仪器密封的应用134

地震临时报告的数据管理135

京津唐地区地震危险性地震学综合研究135

野外地震试验观测常用的两接口电路及深井台网设施的改进136

利用微机实施观测地震系统稳态频率特性的标定计算136

北京电信传输地震台网中的中长周期地震告警器及空调机改进建议137

定时下纸自动报警装置137

工业电视台网监视系统137

地震速报方法在微机上的应用138

关于建议开设《超微震观测与震源物理研究》课题的意见138

深井地震计下井辅助装置139

宽频带地震计标定方法改进139

TP801单板机数据采集装置及18S005微机系统的改进140

768钟站的改进140

快速回放系统软件包140

利用平行接口片实现两台微机高速数据传输141

适用于220mm大口径井径的深井摆底座141

全国基本台站测震仪器观测142

磁盘驱动器的电路改进142

768软件系统磁带程序改进143

一种消除地电观测年度干扰的程序143

视电阻率测深的高精度计算方法144

一种全数字式帧同步码组识别器144

利用768单路无线遥测设备传输三分向地震信号的改进145

768钟站的校时145

检索地震目录实用程序146

便携式G826打印接口装置的改进及微型时间服务计时器146

震前电磁波信息的多频道观测系统147

兰州20万伏输压电线环境干扰实验147

时钟计时控制器148

流动磁测资料处理程序148

地震电报和地震观测报告软件149

进口质子旋进仪传感器改装149

闭合裂纹面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150

T-9型大地电流仪光电系统的改进150

野外仪器用小型开关电流151

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汇编151

三轴实验中应变测量的一个问题152

任丘深井地震台网的建设152

地震波形数据库的建设153

用地震频谱研究地震破裂过程及地震活动性绘图程序系统153

台站野外实验用设备和装置的设计、生产和应用154

数字编码日历钟155

全国763长周期地震仪观测台网的建设156

用地震尾波和烈度分布资料研究中国地区的地震波衰减和Q值156

1987年156

唐山地震热力源的研究和破裂过程的三维分析157

前震和余震系列的研究157

地震短期前兆的空间分布特征158

廊坊市工程地震研究158

1988年160

北京地磁台五年连续获全国资料质量评比第一名(1982~1986)160

《地球物理学基础》161

《固体力学》161

地球物理学中的测点空间离散化问题162

层状不均匀介质中合成地震图的反射率法及其在人工地震测深中的应用163

尾波研究:理论和观测实验164

中国地震目录165

地震计中电子反馈技术的研究及其实验结果165

中国地壳厚度及上地幔密度分析166

从强干扰观测资料中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的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167

海城地震前震系列168

地震学科学基金章程条例的设计和制定169

地电前兆及地电预测地震方法研究170

地磁非偶极场模型、对计算地磁场和地球引力场相关性方法的改进171

地震破裂方向的理论研究及应用172

局部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发生的关系173

世界地震目录(1900~1980年,M≥6)和世界地震分布图173

宽带测震学的若干问题174

震前电磁波异常观测与实验研究174

中国地震台站地震记录图集174

脉动观测与数据处理系统175

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明时期)175

中国地震年报(1979~1981)175

中国大陆内部8级地震活动及其演化176

1914~1965年发生在我国境内Ms≥4 3/4地震参数的修定177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178

1989年178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179

《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180

前兆地声的观测与研究180

地震预报能力评分182

地震学方法在深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183

1987~1988年度地震趋势研究185

地震科技档案“分类法”的编制和研究185

日球-地磁共转扰动研究186

DKQJ地震科学情报检索系统187

唐山地震临震阶段固体潮的触发及地电短临前兆188

地震活动性的定量化:地震活动度189

山西地堑形成的力学模式及山西地震带的特点189

面波震级的物理基础和实用化190

断层失稳前的扩展及电阻率前兆191

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的破裂过程与地震活动192

地电阻率观测中的干扰及其季节干扰分析193

我国地震灾害与实施地震保险的可行性研究194

国际资料交换在科研中的作用195

震磁关系的地磁场研究195

邢台地震震源过程的研究196

北京周围地区介质衰减、震源参数和应力场之间的物理关系197

震情动态专栏198

唐山地震震磁效应的综合研究199

地磁静日Sq场的研究200

中国地磁基本台站的技术管理与《地磁观测报告》审编出版200

DD-2型短周期地震仪201

CRM-3、CRM-4型自动记录水氡仪201

PDM-I型三路无线遥测设备201

1990年202

零磁空间实验室202

1989年度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研究报告203

GQⅢ-A型工程强震仪204

地震层析技术的试验与应用研究204

地震活动相关性206

大震速报质量评比连续三年获得第二名(1986~1989)207

近震源强地面运动研究207

岩土层受力时电阻率变化的关系208

玉门市地震活动性分析及用模式识别方法划分潜在震源区209

用计算机评分法控制地震台站的分析质量210

从断裂力学观点探讨b值的物理实质210

中国地震基本台网测震仪器装备技术改造方案与正规化、标准化措施211

流动无线小台网212

有序集群方法的研究及应用212

《地震遥测原理》213

断裂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扩展过程的力学分析及应用214

用复合型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215

地磁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215

地磁数据管理文件组——文件管理、解调、打印及应用程序216

地磁短周期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216

比较地震学的提出及其地震定量中的应用217

京津地区地磁测量及其地震监测预报219

1991年220

地震学地震分析预报方法实用化软件系统220

地震预报专家系统ESEP的研制和推广222

地磁学分析预报地震方法及实用软件系统223

高围压下岩石断裂的实验研究225

大地电磁法在潜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226

MDS-1高分辨率多功能数据采集系统226

地电与地震关系及其与预报方法系统研究227

以物理模型为基础的概率性地震预报方案229

闭合断裂面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230

震群信息异常与地震预测231

1900~1980年中国M≥4.7地震的震级目录231

1975年海城地震的震源过程、震源特征及地震序列的数字模拟研究232

地磁台站数据分析、处理与出版233

不连续走时曲线的反演233

华北5级以上地震的震兆——中等地震的集中持续活动234

“诱发前震”地震预报方法研究235

断裂和断裂系在非均匀介质中扩展过程的实验研究236

震级起算函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238

地电阻率谱分析及其强地震电性前兆指标判别239

测震控制系统240

全国地磁基本台网调整、优化方案240

用地磁转换函数方法对江苏常熟5.1级地震的成功预报241

地磁预报地震方法的研究(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成果)242

大地电场临震前兆模式及功率谱分析243

矛盾符号比与地震预报243

MDS-2带智能化浮点发达A/D的多功能数据采集系统244

震级序列的前兆分析——关于b值研究的程式报告245

用垂直反射法研究唐山震区的地壳结构245

在受力条件下岩(土)层电阻率变化的放大系数研究246

介质特性(Q值)的变化与地震预报247

地电震兆信息处理及分析预报方法的程序研制247

地磁数据采集和分析预报方法程序包的研究及建立248

1992年250

地震数据库系统技术规范250

长江三峡工程三斗坪坝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251

北京地震台连续五年获全国大震速报质量评比前二名(1986~1990)252

近场强地面运动衰减规律的研究252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楼建设工程的科学管理253

考虑时空不均匀性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研究与应用253

测震、地磁数据库系统的建设254

模式识别方法应用与测震前兆的综合预测254

爆发余震图像B及其预报效能255

地磁实验研究及其结果256

南极地磁现象的初步分析研究256

大连、喀什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变化与其附近地震256

1993年258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258

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的研究258

中国地震报告的数据处理系统259

人工地震测深数据库系统260

胜利油田地震区划和东营市部分地区地震小区划工作报告260

N-DP新型数据回放仪261

数字地震台网磁带文件解析262

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262

华北大震序列破裂过程的断裂系模式和多种观测资料的联合反演263

澜沧-耿马地震强余震的近场地面运动特性263

拉科斯特重力仪的格值标定264

地学层析成像的研究265

1994年265

中国地震分析预报软件系统267

用面波反演中国大陆及相邻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267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综合概率法269

模式识别方法研究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269

地震定标律及其在地震统计关系中的应用270

数字地震记录的仿真、复原及部分应用271

地磁转换函数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273

PTY-8 Ⅱ型地震遥测设备的研制274

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前兆地声275

1995年277

年度全国地震趋势预报研究及首都圈重点监视区地震实时跟踪研究277

青海门源至福建宁德地学大断面的编制和研究278

对华北岩石圈构造的综合研究279

汉英对照地震工程主题词表281

全国地磁基本台网的科学管理与技术进步(1988~1993)281

电磁波CT的实用化研究282

关于岩石层深部结构及热过程的地震学实验与观测研究283

震磁背景场和电导率变化研究284

我国地磁台K指数测量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应用286

一次中尺度岩石试验研究287

全球Ms≥5地震目录汇编(1988~1992)288

邢台大震区地壳细结构及介质物性与地震发生关系的探测研究289

1996年289

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290

地磁、地电短临前兆信息开发、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判定方法研究292

中国地震各时期目录汇编293

云南地区爆破地震折射法研究地壳构造的新进展294

BSZ-2数字钟295

近期强震危险区判定专家系统296

中国西南地区近震源强地面运动研究297

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分析在工程地震中的应用297

北京遥测地震台网中心监测台298

中国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299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特征及其有限元模拟300

CZ-1型标定信号发生器301

1997年302

《地震工程学》302

唐山震区的岩石圈构造及伸张盆地的动力学过程研究302

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及短临预报判别系统304

地磁场变化规律性研究306

地震孕育过程中非线性问题探索307

实验室三分量换能器的研制309

震前极低频电磁异常的频谱特征及其与孕震区关系研究309

地震图平片缩微系统改造及缩微资料库管理310

地热前兆最佳观测条件实验与短临预报新方法研究311

中国等烈度线数据库数据的建立312

DTZ型系列质子旋进式磁力仪313

震磁关系物理机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314

1998年314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在推动我国数字地震学研究中的作用315

构造环境应力场的测定方法及其在中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317

地磁静日变化场研究319

邢台、唐山等大震的震源特征、震源过程及数字模拟研究320

中期地震预报智能系统322

DUM-19型高频开关通信电源323

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324

1999年326

2005年前我国大陆强震预测方法和预测图编制326

地震应急制度的研究与地震应急条例的起草327

局部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发生的关系328

中国地震基本台网地震报告331

构造磁学与震磁前兆的研究33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局域网333

DCG-1型数字钟334

2000年336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的研究336

三维破裂的实验与理论研究338

北京地区流动地磁测量资料荣获全国评比五连冠(1994~1998)340

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1990年,Ms≥4.7)341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库应用系统342

NS,K,R,M地震预测方法的研究343

2001年345

《数字地震学》345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技术系统345

磁通门磁力仪的研制347

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系统347

考古地面电探CT影像法在防震等方面的应用348

2002年350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350

制定地震国家标准351

CDSN数据国际交换新方案的设计与技术实施352

2003年353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意义353

区域数字地震试验观测系统实施工程和北京遥测数字地震台网建设355

数字地磁台站地磁处理软件356

2004年358

防震减灾法律制度的研究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起草358

磁暴基础数据库359

地震电磁效应的前兆特征信息参量与机理研究360

2005年363

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363

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研究364

数字地震资料常规分析处理、管理与服务系统365

地震学国际组织工作367

国家标准《测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的制定3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