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律社会化问题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律社会化问题导论
  • 郭榛树著 著
  • 出版社: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ISBN:722703099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社会法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律社会化问题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龚廷泰1

绪论 社会法律化与法律社会化1

一、社会变迁与法律发展1

(一)关于社会变迁与法律发展的研究概况1

(二)关于社会变迁与法律发展的主要观点4

(三)社会变迁与法律发展的相互作用10

二、社会的法律化与法律的社会化17

(一)社会的法律化17

(二)法律的社会化30

第一章 法本质的社会化40

一、关于法本质的争论41

二、法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46

(一)人的社会性47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48

(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法律调整51

三、法运动的本质与法本质的运动56

(一)法本质的原型56

(二)法本质的异化57

(三)法本质的回归60

四、法本质的社会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法律发展论66

(一)关于法的起源问题67

(二)关于现代法有无阶级性的问题70

(三)关于未来社会有无法律的问题72

第二章 法本位的社会化75

一、关于法本位问题的讨论75

二、法本位的基本类型81

(一)国家本位81

(二)个人本位86

(三)社会本位91

三、中国法本位的演进及其与西方的比较96

(一)中国法律本位的历史演进96

(二)当代中国法律确立社会本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98

(三)法本位转型的中西比较103

四、法本位的转型与当代中国法律的改革107

(一)关于公私法的划分107

(二)公法社会化110

(三)私法社会化116

第三章 法运作的社会化120

一、立法权的社会化121

(一)国家本位的立法观与社会本位的立法观121

(二)立法权社会化的历史检视125

(三)立法权社会化的内涵128

(四)立法社会化与中国立法改革133

二、司法权的社会化141

(一)对司法权性质的两种不同界定142

(二)司法权社会化的基础145

(三)司法权社会化的具体体现152

(四)司法权社会化的限度161

三、法律服务的社会化165

(一)法律服务社会化的内涵166

(二)法律服务社会化的必要性170

(三)我国法律服务的社会化改革174

第四章 法评价的社会化184

一、法哲学视野中的法形态184

二、法律评价的三大标准188

(一)应然标准190

(二)实体标准191

(三)实然标准193

三、西方几种典型的社会标准195

(一)耶林的社会目的论195

(二)庞德的社会效果论198

(三)罗尔斯的社会正义论201

四、当代中国法律评价的社会标准205

(一)效率与公平是两个最重要的社会标准205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安排模式209

(三)法律公平与法律效率215

第五章 法主体的社会化222

一、法主体社会化的内涵223

(一)法律环境影响人和人影响法律环境的统一224

(二)法律文化纵向社会化与横向社会化的统一225

(三)法律文化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226

二、法主体社会化的机制227

(一)法律内化机制227

(二)法律外化机制231

三、法主体社会化的功能235

(一)传播法律文化235

(二)创新法律文化236

(三)培养法律角色238

(四)维护社会秩序240

四、当代中国制约法主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241

(一)非法律因素241

(二)法律因素246

五、法主体社会化的基本途径255

(一)社会教化与个体自化相结合255

(二)法律规范的社会化与法律理念的社会化相结合258

(三)明示的法律社会化与暗示的法律社会化相结合260

主要参考文献263

后记2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