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3008359.jpg)
- 郑传芳,朱清主编;赖新民,庄锡福,吴兴南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721104753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49页
- 主题词: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思想-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3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2
(三)邓小平在创立科学理论中的历史性贡献17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20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20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22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0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31
(二)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全党庄严的历史责任33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38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40
(一)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40
(二)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43
(三)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理论创新成果4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4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4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50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52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5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5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7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72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7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78
(三)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83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87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88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与发展的曲折过程88
(二)邓小平恢复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90
(三)江泽民同志对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贡献92
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93
(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93
(二)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94
(三)在实践中开拓创新95
(四)不惟书只惟实97
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98
(一)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99
(二)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102
(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106
(四)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110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13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问题115
(一)首要的根本问题的提出115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回答121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26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126
(二)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128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30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30
(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132
(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35
四、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39
(一)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39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辩证关系141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142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14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46
(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4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与内容152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5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5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15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161
(三)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162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164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164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重大意义168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171
一、“三步走”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72
(一)“三步走”战略的确立与实施172
(二)“三步走”战略的基本特点174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75
二、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76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77
(二)科教兴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179
(三)把科技和教育摆在重要位置180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182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82
(二)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184
(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185
(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87
四、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88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188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191
(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194
五、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195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195
(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197
(三)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199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开放203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204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205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06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0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207
(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09
(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11
(四)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212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4
(一)市场经济及其基本特征214
(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框架217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
(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23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23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28
五、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30
(一)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230
(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231
(三)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233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236
一、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237
(一)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237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39
(三)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241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43
(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44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245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辩证统一关系245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247
(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247
(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248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249
(四)深化农村改革250
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251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252
(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253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255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56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256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258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260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260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70
(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73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77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77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79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28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28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28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286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28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29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29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9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295
(一)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295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96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98
(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301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306
一、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307
(一)增强国家战略实力的重要体现308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309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310
(四)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311
二、军队建设必须解决的两个历史性课题312
(一)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313
(二)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16
(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319
(四)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325
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328
(一)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同国家的经济实力相适应328
(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提高国防动员能力331
(三)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334
第十二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339
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340
(一)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341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341
(三)“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342
(四)“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345
二、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348
(一)香港、澳门的回归历程348
(二)“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350
三、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共同努力357
(一)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357
(二)新世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方针政策358
(三)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努力奋斗362
第十三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67
一、正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态势368
(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369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370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其两重性371
二、积极推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73
(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374
(二)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375
(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377
(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379
(五)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82
三、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85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385
(二)处理国际事务的方针和精神387
(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389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39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394
(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395
(二)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400
(三)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402
(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40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07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407
(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409
三、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410
(一)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411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412
(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414
(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416
(五)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418
(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419
结束语425
后记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