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于田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魏永龙主编;于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 ISBN:722809260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94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810页
- 主题词:于田县-地方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于田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概述1
大事记7
第一编 建置 区划第一章 建置60
第一节 境域60
第二节 建置沿革60
第二章 基层行政设置63
第一节 清、民国时期设置6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设置63
第三章 乡镇(区、场、街道办事处)68
第一节 木尕拉镇68
第二节 加依乡70
第三节 科克亚乡71
第四节 阿热勒乡72
第五节 阿日希乡73
第六节 兰干乡73
第七节 先拜巴扎镇74
第八节 斯也克乡75
第九节 托格日尕孜乡76
第十节 喀尔克乡77
第十一节 希吾勒乡77
第十二节 奥依托格拉克乡78
第十三节 阿羌乡79
第十四节 英巴格乡80
第十五节 达里雅布依乡81
第十六节 老城区街道办事处82
第十七节 羊场83
第十八节 拉依苏良种场83
第十九节 兰干博孜亚农场84
第二十节 喀孜拉克开发区84
第四章 地名85
第一节 地名普查85
第二节 地名补更91
第三节 县名由来91
第二编 自然环境第一章 地质94
第一节 地层94
第二节 火成岩97
第三节 地质构造98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99
第二章 地势 地貌101
第一节 地势101
第二节 地貌103
第三章 气候105
第一节 四季特征105
第二节 气象要素106
第四章 水文109
第一节 地表水110
第二节 地下水118
第三节 水与水环境121
第五章 土壤122
第一节 土壤类型与分布122
第二节 土壤养分124
第六章 植被124
第一节 植被科属125
第二节 植被分布126
第七章 自然资源129
第一节 土地资源129
第二节 矿藏资源130
第三节 水能资源133
第四节 水产资源134
第五节 野生动物资源136
第六节 野生植物资源137
第八章 自然灾害138
第一节 洪涝138
第二节 干旱139
第三节 霜冻139
第四节 风灾139
第五节 地震140
第三编 人口第一章 人口发展与分布142
第一节 人口发展142
第二节 人口分布148
第二章 人口构成149
第一节 民族构成149
第二节 性别构成150
第三节 年龄构成151
第四节 文化构成153
第五节 从业人口的行业构成154
第六节 家庭婚姻155
第三章 生育与计划生育156
第一节 生育156
第二节 计划生育156
第四章 人民生活160
第一节 城镇居民生活160
第二节 农牧民生活162
第四编 种植业第一章 机构166
第一节 行政机构166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167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168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168
第二节 土地改革169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170
第四节 人民公社171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172
第三章 农作物种植173
第一节 耕地173
第二节 粮食作物176
第三节 经济作物182
第四章 种植技术186
第一节 栽培技术186
第二节 新技术引进和推广188
第三节 植物保护189
第五章 农业区划191
第一节 南部昆仑山地牧业区192
第二节 中部克里雅河冲积平原农业区192
第三节 北部克里雅河下游林、牧区193
第六章 综合开发194
第一节 开发项目194
第二节 2000~2002年农业综合项目建设197
第五编 畜牧业第一章 机构200
第一节 行政机构200
第一节 事业机构201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201
第一节 私人经营201
第二节 公私合营202
第三节 集体经营202
第四节 联产承包204
第三章 草场206
第一节 草场类型206
第二节 草场利用208
第三节 草场建设210
第四节 草场保护214
第四章 畜禽种类及品种改良216
第一节 家畜216
第二节 家禽222
第五章 牧业区划223
第一节 北部沙漠放牧区223
第二节 中部平原放牧、饲养区223
第三节 南部山区放牧区224
第六章 疫病防治224
第一节 传染病及防治224
第二节 其他病及防治226
第三节 药品器械227
第六编 园艺第一章 果类230
第一节 品种231
第二节 栽培技术240
第三节 病虫害及防治241
第四节 采收、贮藏和加工241
第二章 瓜类243
第一节 品种243
第二节 采收、贮藏及病虫防治245
第三章 蔬菜246
第一节 品种 分布246
第二节 病虫害及防治249
第四章 蚕 桑250
第一节 桑250
第二节 蚕252
第三节 栽桑养蚕技术253
第七编 林业第一章 机构256
第一节 县林业局256
第二节 事业单位256
第二章 森林资源257
第一节 荒漠天然林258
第二节 平原人工林258
第三节 树木种类259
第三章 植树造林261
第一节 育苗262
第二节 效益263
第四章 林业区划266
第一节 南部水土保持林区266
第二节 中部防护、经济、用材林区266
第三节 北部防风固沙保护林区268
第五章 林业工程269
第一节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269
第二节 经济林基地270
第六章 林业管理273
第一节 天然林管理273
第二节 人工林管理273
第三节 林政管理273
第四节 林木保护274
第八编 农机第一章 机构278
第一节 管理机构278
第二节 服务机构279
第二章 农机具279
第一节 传统农具279
第二节 农机发展280
第三章 农机服务286
第一节 农机管理286
第二节 农机供应287
第三节 培训服务287
第四节 农机修理289
第五节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291
第六节 农机监理293
第九编 水利第一章 机构298
第一节 旧时机构29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机构299
第二章 水利设施300
第一节 渠首301
第二节 干渠303
第三节 蓄水工程307
第四节 扬水工程309
第五节 排水治碱与防洪工程310
第六节 水土保持工程313
第三章 水利区划316
第一节 高山蓄水发电、保持水土区316
第二节 平原引水、打井灌溉区317
第三节 沙漠河沿洪水林牧区318
第四章 水利管理318
第一节 工程管理318
第二节 用水管理319
第三节 经营管理323
第四节 综合经营327
第五节 水政监察328
第十编 工业 交通 邮电第一章 工业332
第一节 国营工业333
第二节 乡镇工业341
第三节 手工业343
第二章 交通346
第一节 机构347
第二节 道路桥涵347
第三节 运输355
第三章 邮电357
第一节 机构358
第二节 邮路358
第三节 邮政业务359
第四节 电信业务361
第十一编 城乡建设 土地管理第一章 城乡建设366
第一节 城镇建设366
第二节 乡镇建设369
第三节 城乡建设管理369
第四节 建筑队伍370
第五节 环境保护371
第二章 土地管理372
第一节 机构372
第二节 开发管理373
第三节 地籍管理376
第十二编 商业第一章 市场380
第一节 小城镇巴扎381
第二节 乡村巴扎381
第二章 私营商业382
第一节 清及民国时期私商38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私商382
第三章 集体商业383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383
第二节 公私合营商业387
第四章 国营商业387
第一节 管理机构387
第二节 专营公司388
第十三编 粮油第一章 机构394
第一节 粮食局394
第二节 基层网点394
第二章 粮油征购395
第一节 粮食征购395
第二节 油料征购396
第三章 粮油加工与销售399
第一节 粮油加工399
第二节 城镇粮油供应400
第三节 农村粮油供应402
第四节 粮油议购议销402
第四章 粮油储运404
第一节 仓储404
第二节 粮油调运409
第五章 粮油经营管理411
第一节 粮油价格管理411
第二节 粮食关系与票证管理413
第十四编 财税第一章 财政416
第一节 机构416
第二节 财政体制416
第三节 财政收入与支出417
第四节 财政管理420
第二章 税务422
第一节 机构422
第二节 税制422
第三节 税收424
第十五编 金融第一章 机构430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机构430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机构430
第二章 货币流通432
第一节 旧式货币432
第二节 人民币432
第三节 货币投放与回笼434
第三章 存款435
第一节 单位存款435
第二节 储蓄存款436
第四章 信贷439
第一节 工商信贷439
第二节 农业信贷440
第三节 基建拨款与贷款440
第四节 信用合作贷款440
第五章 金融监管441
第一节 银行业务监管442
第二节 城市信用社监管442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监管443
第六章 保险444
第一节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田县支公司444
第二节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于田县支公司446
第三节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于田县支公司447
第十六编 综合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450
第一节 机构450
第二节 计划体制450
第三节 计划编制451
第四节 计划实施451
第二章 物价管理454
第一节 机构454
第二节 物价调整454
第三节 物价变化455
第四节 物价监督检查457
第三章 计量、标准与质量管理457
第一节 机构457
第二节 计量管理457
第三节 标准管理458
第四节 质量监督458
第五节 特种设备监督管理459
第四章 统计管理460
第一节 机构460
第二节 统计业务460
第三节 统计方法461
第五章 审计管理462
第一节 机构462
第二节 审计制度462
第三节 审计监督463
第六章 工商管理464
第一节 机构464
第二节 市场管理465
第三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467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468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469
第六节 企业登记管理469
第七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470
第十七编 政党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于田县组织472
第一节 中共于田县委员会472
第二节 党的基层组织475
第三节 代表大会481
第四节 宣传教育485
第五节 统战工作490
第六节 纪律检查491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于田县组织492
第一节 组织机构492
第二节 党务活动493
第三章 群众团体493
第一节 于田县总工会493
第二节 共青团于田县委员会495
第三节 于田县妇女联合会497
第四节 农民组织499
第五节 其他群众团体500
第四章 重大政事502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502
第二节 抗美援朝502
第三节 减租反霸与土地改革503
第四节 “三反”、“五反”504
第五节 肃反、审干504
第六节 对私营工商业及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505
第七节 党内整风与反右派斗争506
第八节 大炼钢铁506
第九节 “大跃进”507
第十节 精简机构507
第十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508
第十二节 “文化大革命”509
第十三节 揭、批、查511
第十四节 落实政策511
第十五节 整党工作512
第十六节 集中整顿治理513
第十七节 学校清理整顿工作514
第十八节 “三讲”教育514
第十九节 “三爱”教育515
第二十节 “三个代表”学习515
第二十一节 反分裂斗争再教育516
第十八编 政权 政协第一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518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518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519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522
第二章 政府527
第一节 县政府527
第二节 人民政府528
第三节 乡(镇)政府529
第三章 县政治协商委员会534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议534
第二节 主要活动539
第十九编 政法第一章 公安542
第一节 机构542
第二节 户籍管理543
第三节 治安管理544
第四节 基层治安保卫546
第五节 禁赌毒和扫黄打非547
第六节 危险品管理548
第七节 消防管理548
第八节 交通管理549
第九节 刑事侦察551
第二章 检察551
第一节 机构551
第二节 刑事检察552
第三节 经济检察553
第四节 法纪检察553
第五节 监所检察554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554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555
第三章 审判555
第一节 机构555
第二节 审判制度556
第三节 刑事审判556
第四节 民事审判557
第五节 申诉复查557
第四章 司法行政558
第一节 机构558
第二节 公证558
第三节 律师事务558
第四节 基层法律服务559
第五节 人民调解559
第六节 法制宣传559
第二十编 民政第一章 优待抚恤562
第一节 拥军优属562
第二节 群众优待563
第三节 补助564
第四节 伤残抚恤564
第二章 安置566
第一节 复转军人安置566
第二节 支边青(壮)年安置567
第三节 自流人员安置567
第三章 救济567
第一节 灾害救济567
第二节 社会救济569
第三节 “双储会”570
第四章 扶贫570
第一节 国家扶持571
第二节 对口帮扶572
第五章 社会福利575
第一节 “五保户”供养576
第二节 孤儿收养578
第三节 助残事业578
第四节 社会福利彩票发行580
第六章 婚丧管理581
第一节 婚姻登记与管理581
第二节 殡葬管理582
第二十一编 劳动人事第一章 机构584
第一节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584
第二节 机构编制委员会584
第三节 劳动就业保险局584
第二章 干部管理585
第一节 干部来源585
第二节 人事管理586
第三节 离、退休待遇590
第三章 劳动就业591
第一节 招工、用工591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及安置591
第三节 再就业592
第四章 工资 奖金592
第一节 工资制度592
第二节 调资升级594
第三节 奖金595
第四节 津贴、补贴595
第五章 劳保福利598
第一节 劳动保护598
第二节 职工福利598
第六章 社会保险599
第一节 养老保险599
第二节 职工失业保险600
第三节 医疗保险600
第二十二编 军事第一章 军队602
第一节 旧时军队60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军603
第二章 兵役工作605
第一节 兵役制度605
第二节 征兵606
第三节 退伍安置607
第四节 预备役登记608
第三章 民兵608
第一节 领导体制609
第二节 组织建设609
第三节 政治教育611
第四节 军事训练612
第五节 主要活动615
第四章 群众工作616
第一节 建党建政616
第二节 抢险救灾616
第三节 支援地方经济建设617
第四节 军民共建617
第五章 重大兵事纪略618
第一节 东汉兵事618
第二节 唐宋兵事618
第三节 明清兵事618
第四节 民国兵事619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事619
第二十三编 教育第一章 机构622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机构62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机构623
第二章 旧式学校623
第一节 经学堂623
第二节 官办学校和会立学校624
第三章 普通教育625
第一节 幼儿教育625
第二节 小学教育626
第三节 中学教育630
第四章 专业教育634
第一节 职业教育634
第二节 教师进修学校635
第五章 成人教育635
第一节 扫盲教育635
第二节 文化补习636
第三节 电视教育636
第四节 自学考试637
第六章 师资637
第一节 教师队伍637
第二节 教师进修638
第三节 教学研究639
第七章 教育管理639
第一节 基本建设639
第二节 勤工俭学640
第三节 义务教育工程640
第四节 希望工程641
第五节 经费642
第二十四编 科学技术第一章 机构 队伍644
第一节 县科委644
第二节 气象局644
第三节 乡镇科技组织644
第四节 学会 协会645
第五节 科技队伍645
第二章 科技成果646
第一节 获奖项目646
第二节 科技论文649
第三章 科技应用651
第一节 农业科技应用651
第二节 畜牧业科技应用652
第三节 林业科技应用652
第四节 工业科技应用652
第五节 水利科技应用652
第四章 科技服务653
第一节 图书资料653
第二节 科技信息和咨询653
第三节 科普活动653
第四节 气象服务654
第二十五编 文化 体育第一章 机构656
第一节 管理机构656
第二节 文化单位656
第二章 文化艺术658
第一节 音乐木卡姆658
第二节 舞蹈659
第三节 民间文学661
第四节 文艺演出674
第五节 文艺创作675
第六节 民间工艺676
第三章 电影 广播 电视677
第一节 电影677
第二节 广播678
第三节 电视679
第四章 图书 档案680
第一节 图书680
第二节 档案681
第五章 体育683
第一节 传统体育683
第二节 竞技体育685
第三节 学校体育685
第二十六编 旅游资源开发第一章 文化遗存688
第一节 尤木拉克库木古城遗址688
第二节 喀拉墩古城遗址689
第三节 拜什托格拉克古城遗址689
第四节 喀孜拉克佛寺遗址689
第五节 丹丹乌里克古城遗址689
第六节 马坚勒克遗址690
第七节 圆沙古城遗址690
第二章 自然风光690
第一节 涉大漠690
第二节 跨昆仑691
第三节 漂河谷691
第四节 探秘道692
第六节 游龙湖692
第三章 特产撷英693
第一节 昆山玉693
第二节 大芸乡探奇693
第三节 玫瑰庄园赏花694
第四节 大漠稻香694
第四章 文化旅游695
第一节 民俗文化一条街695
第二节 艾提卡尔清真寺696
第三节 库尔班·吐鲁木纪念室697
第五章 旅游服务697
第一节 宾馆698
第二节 旅游线路698
第二十七编 卫生第一章 机构700
第一节 行政机构700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700
第三节 卫生队伍703
第四节 人员培训705
第二章 医疗设备与技术707
第一节 医疗设备707
第二节 医疗技术708
第三章 维吾尔医药709
第一节 维吾尔医药的发展709
第二节 现代维吾尔医药709
第四章 医疗制度711
第一节 公费医疗711
第二节 合作医疗711
第三节 劳保医疗712
第五章 疫病防治712
第一节 计划免疫712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713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715
第六章 妇幼保健717
第一节 新法接生717
第二节 妇女保健718
第三节 儿童保健719
第七章 药政与公共卫生719
第一节 药政管理719
第二节 食品卫生720
第三节 饮水卫生721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721
第二十八编 民族 宗教第一章 维吾尔族724
第一节 衣食住行725
第二节 婚姻家庭727
第三节 礼仪禁忌与丧葬728
第四节 主要节日731
第二章 汉族732
第一节 迁徙732
第二节 习俗733
第三章 回族734
第一节 迁徙734
第二节 习俗734
第四章 宗教735
第一节 伊斯兰教735
第二节 其他宗教736
第三节 宗教管理736
第二十九编 人物第一章 人物传738
第二章 人物简介746
第三章 人物表749
附录一、2003~2004年大事记758
二、2003~2004年社会经济发展概况766
三、地方文献辑存770
(一)中共于田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770
(二)于阗县乡土志774
后记790
《于田县志》编纂机构和编纂人员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