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王乐井乡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王乐井乡志
  • 《王乐井乡志》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706082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45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710页
  • 主题词:乡镇-地方志-盐池县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王乐井乡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凡例1

概述1

大事记9

第一章 自然环境35

第一节 地理位置 区域 面积 民族人口35

一、地理位置 区域 面积35

二、民族人口35

第二节 地形 地貌 地质 土壤 水系38

一、地形 地貌38

二、地质 土壤 水系39

第三节 气候及自然灾害42

一、气候42

二、自然灾害43

第四节 自然资源46

一、野生动物46

二、草原植被50

三、能源52

第二章 区划建置54

第一节 历代属辖变化54

一、古代54

二、民国时期55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时期55

一、区乡地域变更55

二、盐业区形成的区划变动57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57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57

二、公社化时期57

三、社会主义新时期60

第四节 地域特色60

一、中部黄土山梁区60

二、黄土山梁北麓沙原区60

三、黄土山梁南麓沙原区61

第五节 行政村、自然村简介61

一、各村委会、自然村61

二、其他村落71

第六节 沙泉湾科技示范区72

第七节 哈巴湖自然保护区73

一、哈巴湖历史及自然保护区建制73

二、保护区的建设74

第八节 南海子治沙示范区75

第三章 革命纪略77

第一节 共产党与土地革命77

一、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77

二、打土豪 分田地79

第二节 支援抗日战争81

一、大生产运动81

二、中共金灵工委在曾家畔85

三、“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86

四、第二次土改87

第三节 隐蔽战线的斗争89

一、马鸿逵部侵占盐池89

二、党政组织遭受破坏90

三、隐蔽战线的斗争91

附:《难忘的三个半月》94

第四章 党政机构沿革98

第一节 区乡党组织与苏维埃政权98

一、西区区委、乡支部、苏维埃政府98

二、区、乡党政领导人99

第二节 三区区乡党委、支部、抗日民主政权100

一、区、乡抗日民主政权建立100

二、区、乡党政领导人100

第三节 区乡党委和人民政府103

一、区、乡人民政府建立103

二、区、乡党政领导人103

第四节 区委、行政公所与乡级机构104

一、新的区乡党政机构建立104

二、区级党政领导人105

三、乡级机构105

第五节 人民公社106

一、人民公社成立106

二、公社、大队机构设置与编制106

三、公社党政领导人108

第六节 革命委员会108

一、公社党委、革命委员会成立108

二、公社党委、革命委员会(管委会)领导人109

第七节 乡党委、政府110

一、公社改乡110

二、两乡党政领导人110

第八节 合并后的王乐井乡党委、政府、人大112

一、两乡合并112

二、机构改革113

三、乡级党政领导人114

第九节 行政村(大队)党政机构117

一、生产大队与行政村117

二、各大队(行政村)主要领导干部名表117

第五章 党代会 人代会 群团组织125

第一节 乡(公社)党代会简介125

一、王乐井乡(公社)历次党代会125

二、鸦儿沟乡(公社)历次党代会128

第二节 乡(区、公社)人代会简介129

一、三区(王乐井)第一届人代会129

二、王乐井乡(公社)历届人代会130

三、鸦儿沟乡(公社)历届人代会132

第三节 群众团体134

一、共青团134

二、妇联136

第六章 政治 政务141

第一节 土地改革141

一、土地改革经过141

二、土改后土地的占有情况144

第二节 宣传贯彻新政策145

一、宣传贯彻《婚姻法》145

二、宣传贯彻总路线146

三、禁烟禁毒147

第三节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48

一、个体农业148

二、互助组148

三、合作化149

四、人民公社化152

第四节 粮油统购统销156

一、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156

二、统购统销政策的重大演变157

第五节 部分政治运动159

一、第一次整党159

二、“五反”与“大辩论”159

三、整风整社运动161

四、面上“社教”运动162

五、大办农业与学大寨163

六、“文化大革命”片段164

第六节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167

一、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167

二、处理1947年自首叛变党员问题168

三、农村体制的重大改革178

四、法制建设171

五、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72

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173

七、党风廉政建设173

第七章 农业177

第一节 耕地177

一、土地资源177

二、耕地类型178

三、耕地面积178

四、耕地保护182

第二节 粮油品种与耕作方法183

一、粮油品种183

二、肥料与施肥187

三、农事活动188

四、农业技术推广191

第三节 播种面积与产量193

一、发展概况193

二、农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197

第四节 管理服务机构206

一、农业服务单位206

二、农业服务中心206

三、特色产业服务中心206

四、良种繁育场206

第五节 农业科学207

一、科学种田207

二、病虫草害防治209

第六节 农具与农业机械211

一、传统农具211

二、农业机械211

三、机械化作业213

第七节 基本农田建设214

第八节 农业产业216

一、产业结构216

二、特色产业217

第八章 畜牧业220

第一节 畜禽品种与传统牧业220

一、畜禽品种220

二、传统牧业222

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概况224

一、私有制经营时期(1949年前)224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0-1956年)225

三、集体化经营时期(1957-1980年)226

四、责任制承包经营时期(1981-2002年)227

五、新型畜牧业发展时期(2002-2013年)231

第三节 服务机构231

一、畜牧兽医站231

二、草原工作站231

第四节 优良畜种推广231

一、大家畜改良231

二、滩羊改良231

三、山羊改良232

四、猪、鸡改良232

第五节 畜病防治232

一、当地畜病类型232

二、牧医设施233

三、防治概况233

第六节 畜牧业产品及品牌234

一、滩羊(绵羊)产品234

二、山羊产品235

三、其它畜产品235

第七节 畜产品征购237

一、商品羊收购237

二、畜产品征购237

第八节 畜牧业产业238

一、饲草产业238

二、滩羊产业238

三、生猪产业238

四、滩鸡产业238

五、养殖园区及典型户239

第九节 草原建设239

一、天然草场239

二、饲草植物240

三、草原建设242

四、草原管理244

五、草原禁牧246

第九章 林业249

第一节 林业区划与天然林249

一、林业区划249

二、天然林木249

第二节 人工造林250

一、发展概况250

二、林场建设252

三、防风固沙林建设253

四、农田防护林建设253

五、公路防护林建设254

六、村庄绿化255

七、飞播造林255

八、围乡造林255

九、“三北”造林255

十、育苗采种256

第三节 林木种类258

一、乔木258

二、灌木259

三、用材林261

四、饲料林261

五、薪炭林261

六、经济林261

七、庭院经济263

第四节 林权制度264

第五节 林业科技与管理265

一、林业工作站265

二、林业科技推广266

三、林木常见病虫害及防治267

四、林木管护267

第六节 退耕还林268

一、造林概况268

二、年度造林268

三、示范工程270

四、造林成效270

第七节 林业产业270

一、柠条产业270

二、红枣产业270

第十章 水利 水保271

第一节 水利水保工程271

一、水利工程271

二、水土保持工程272

第二节 人畜饮水及井窖工程274

一、人畜饮水工程274

二、井窖饮水及灌溉工程276

三、塘坝涝池279

第三节 扬黄灌溉工程279

一、扬黄灌溉279

二、节水补灌283

第四节 抗旱防汛285

一、抗旱285

二、防汛286

第五节 管理服务机构286

一、水利水保工作站286

二、南海子供水工程管理所287

三、王乐井水管所287

第十一章 经营管理与扶贫开发288

第一节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88

一、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288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88

三、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289

四、农村经济经营管理292

五、农民负担监督管理296

六、农业总产值299

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

第二节 扶贫开发302

一、贫困状况302

二、扶贫攻坚303

三、生态移民306

四、劳务输出307

五、重点扶贫项目309

第十二章 供销 商贸 企业315

第一节 历代商品交易状况315

一、野生植物的交易315

二、皮毛交易315

三、商业字号贸易316

四、传统手工业作坊316

五、货郎担317

第二节 供销商业317

一、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合作社商业317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供销商业318

三、代销店319

四、商品票证及定量供应320

五、二类农副产品的派购与收购321

第三节 社队、乡镇企业322

一、发展概况322

二、建筑业325

三、砖瓦厂326

四、物流运输业326

第四节 集市贸易327

一、庙会商品市场交易327

二、市场建设与管理328

第五节 粮油加工企业329

一、旧时粮油加工329

二、现代粮油加工330

第六节 王乐井乡企业家兴办的企业330

第十三章 金融 财政 税收335

第一节 金融335

一、信用社335

二、农业银行王乐井营业所336

第二节 财政338

一、财政机构与权限338

二、财政收支340

第三节 税收343

一、税务机构沿革343

二、公粮征收机构343

三、农业税(公粮)343

四、畜牧业税346

五、税制、税目、税率、税额的演变347

第十四章 教育351

第一节 晚清至民国前期教育351

一、私塾教育351

二、初等教育352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时期的教育352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354

一、小学教育354

二、中学教育375

第四节 社会教育382

一、边区时的冬学运动382

二、建国初的扫盲教育384

三、改革开放后的扫盲验收385

四、“231工程”386

第十五章 文化 体育389

第一节 文化与文学艺术389

一、文化机构及设施389

二、文艺演出活动及广播电视发展393

三、文学艺术394

四、文物古迹408

第二节 体育426

一、传统体育活动与游戏426

二、体育事业发展426

第十六章 卫生与计划生育429

第一节 旧社会的医疗状况429

第二节 医疗机构的发展431

一、医疗机构的建立431

二、合作医疗432

三、新型合作医疗434

第三节 卫生防疫436

一、卫生知识教育436

二、疾病预防438

三、常见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439

第四节 妇幼保健441

一、新法接生441

二、妇女病防治441

三、儿童保健441

四、建立妇幼保健网442

第五节 计划生育443

一、人口繁衍及无计划生育443

二、计划生育政策与措施444

三、计生效果与成绩446

第十七章 乡村建设454

第一节 居民历史居住状况454

一、住所主要形式454

二、住所布局与进化454

第二节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456

第三节 村委会驻地建设458

第四节 乡政府驻地建设459

一、王乐井区乡政府459

二、鸦儿沟办事处459

第五节 新农村配套工程建设460

一、公路建设460

二、客运和货运462

三、电力建设464

四、饮水工程建设464

五、邮政通讯建设465

六、集雨场、三位一体与改厕工程466

七、“两大工程”整治467

第十八章 军事468

第一节 古今军事设施468

一、明长城468

二、古代城堡469

三、堡寨(寨子)470

四、烽火台、驿站470

五、八步战台472

六、地道473

第二节 现代军事组织机构473

一、游击队473

二、民兵474

第三节 境内战事选例474

一、康熙驻跸安定堡474

二、攻不的“石山子”475

三、郑家堡子收伏叛军475

四、鸦儿沟事件476

五、孙家楼、官滩剿匪476

六、六战士夜袭牛毛井479

七、兴武营战斗479

第四节 民兵建设479

一、赤卫军 自卫军 民兵479

二、新中国成立后民兵建设480

三、民兵整组与训练483

第五节 “双拥”工作485

一、边区时期的“双拥”活动485

二、新中国成立后“双拥”工作487

第六节 兵役制度490

一、民国时期兵役490

二、边区时期的志愿兵役制490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义务兵役制490

第十九章 社会491

第一节 民风民俗491

一、民族宗教491

二、民风及年节习俗493

三、婚丧礼仪、贺喜、柷寿、祭祀、禁忌504

第二节 陈规陋俗及其废除515

一、缠足515

二、赌博515

三、吸毒515

四、叫魂515

五、跳神515

六、算卦、相命516

七、传福音516

八、近亲攀亲516

九、抢寡妇516

第三节 方言特点516

一、音差517

二、方言土语517

第四节 称谓特点522

一、家庭522

二、家族称谓522

第五节 社会新风523

一、“五好”家庭与“十星级”文明户523

二、尊老爱幼524

三、五讲四美524

四、捐资助学524

五、民风建设525

第六节 人民生活526

一、经济收入526

二、物质生活消费527

第七节 社会救济529

一、抗灾救灾529

二、社会救济531

三、农村医疗、养老保险532

第八节 大姓宗族及家谱纂修535

一、大姓宗族535

二、祠堂537

三、家谱537

第九节 社会管理538

一、体系建设538

二、制度建设540

三、综治宣传541

四、民事调解541

五、安全生产543

六、食品安全544

七、专项整治544

八、禁毒工作546

九、信访工作547

十、平安建设547

第二十章 人物549

第一节 人物传略(按去世年代排列)549

第二节 人物简介567

一、王乐井乡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567

二、历任区乡党政领导(正职)574

第三节 社会闻人(按出生年月排列)583

一、王东井籍企业界人士583

二、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界闻人589

三、自治区级模范人物594

第四节 人物名表603

一、王乐井乡籍革命烈士名表603

二、王乐井乡籍“老八路”名表604

三、王乐井乡籍科级干部名表605

四、王乐井乡籍高级知识分子名表609

五、王乐井乡籍获得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名表612

六、国家级劳模及先进个人613

七、自治区级表彰的英雄模范和先进个人名表614

八、国家部委表彰的英雄模范和先进个人名表615

九、吴忠市(银南地区)级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表616

十、自治区厅、局、委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表617

十一、盐池县委政府表彰的先进模范人员名表618

第五节 先进集体名表620

十二、县级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名表620

附录623

后记6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