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
  • 蒋承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555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16页
  • 主题词:现实主义-文学研究-欧洲-19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研究-20世纪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性1

一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我们1

二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3

三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人性之真实状况5

第一章 现代文化基因的原始积累与“批判”的双重超越16

第一节 上帝不是在一夜间死去的17

第二节 司汤达:自由的困惑22

一 人身自由的追求22

二 心灵自由的追求24

三 自由的困惑27

第三节 托尔斯泰:堂吉诃德与西西福斯的融合34

一 他曾经是一个浮士德35

二 “阿尔扎玛斯的恐怖”40

三 寻找新的上帝44

第四节 巴尔扎克: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忧思50

一 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悖谬50

二 对“恶”的崇拜与恐惧55

三 “无尽挽歌”为谁唱60

第五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的定位的困惑62

一 人是“虫”?63

二 人是“兽”?66

三 人是“上帝”?68

四 在“困惑”的背后72

第六节 福楼拜:跋涉于沙漠中的骆驼76

一 “幸福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叫你付上一船的不幸”77

二 “我要的是无限里的美丽,我寻见的只是怀疑”83

三 “我有一个非常过分的欲望,可是我从来没有给它们一个满足”87

四 “我已安心做一辈子苦工,不再想望什么报酬”89

第七节 左拉:“人”的神话的陨落92

一 “新人”形象的凸现93

二 把人还原为生物96

三 西方文化链条上的一环103

余论106

第二章 审美心理机制的差异性与反映生活的不同取向110

第一节 审美心理机制与创作风格110

第二节 司汤达:人的激情—心理的描绘者113

一 司汤达的审美心理机制113

二 注重人物心路历程的描述115

三 披露人物的深层心理118

四 把注意力集中在性格“自己运动”的泉源上123

五 几点启示126

第三节 托尔斯泰:人的精神心理的描绘者127

一 托尔斯泰的审美心理机制127

二 揭示社会表象背后人的精神 心理状态130

三 物景描写的心灵化134

四 展示意识流动的无序状态135

第四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的心灵之谜的破译者138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审美心理机制138

二 物质世界与心灵世界的疏离态141

三 人物自我意识的双向悖逆144

四 不同自我意识的多层次对照与象征性147

第五节 巴尔扎克:史无前例的“物本主义”者148

一 巴尔扎克的审美心理机制148

二 环境:物质性与有序性152

三 人物:淹没在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154

四 细节:“物本意识”指导下的精确性与细致性157

第六节 狄更斯:想象与虚构中的外部世界158

一 狄更斯的审美心理机制159

二 故事性与娱乐性中的社会批判性162

三 人物性格的“外壳化”167

四 渗透着激情的物景描写170

第七节 福楼拜: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173

一 福楼拜的审美心理机制174

二 社会风俗画与现代神话178

三 客观的呈示与冷峻的叙述182

四 故事性的消解与散文化文体187

余论188

第三章 心理原型的外化与反映的变形194

第一节 心理原型与现实的重构194

第二节 司汤达的心理原型与反抗者群像198

一 人物性格的深层构架198

二 人物性格构架与作家心理原型的静态描述203

三 人物性格构架与作家心理原型的动态描述206

四 生活场景与作家心理原型210

五 司汤达小说的“变形”与现实主义传统211

第三节 巴尔扎克的心理原型与金钱时代的心灵世界213

一 巴尔扎克小说艺术世界的两个层面213

二 投射在人物身上的对金钱的渴望与焦灼215

三 发掘了金钱时代的社会群体心理222

第四节 狄更斯的心理原型与小说的童话模式224

一 狄更斯的心理原型225

二 飘浮在“真空”中的童话式人物229

三 由悲到喜、善恶有报的童话式结构232

四 超现实逻辑与童话式的神奇235

第五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原型与畸形的世界239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原型241

二 世界:“涅瓦河幻影式”的怪诞与恐怖244

三 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阴郁与绝望246

四 心灵: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痛苦与扭曲248

第六节 托尔斯泰的心理原型与探索者群像251

一 托尔斯泰的心理原型252

二 男性形象与作家心理原型253

三 女性形象与作家心理原型257

四 “爱”的母题与作家心理原型259

余论261

第四章 于连性格系统论263

第一节 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与于连性格的多元多层次结构264

一 于连性格系统中的单一性元素264

二 于连性格系统中的两重性元素267

三 于连性格系统的多元多层次结构269

四 于连性格系统的整体功能273

第二节 从系统的自组织原理看于连性格的自在性与自主性276

一 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理解的误区276

二 于连性格系统的初始状态的形成279

三 于连性格系统的自组织功能283

四 结论288

第三节 于连性格系统的审美透视289

一 不同期待视野中于连形象的丰富多样性289

二 小说文本的“接受指标”对阅读的制约297

三 作者在于连性格系统中的主体投入299

余论301

第五章 文本的个案解读303

第一节 《红与黑》:展现“激情”与“力”之美303

第二节 《高老头》:“挽歌”一曲为谁唱?308

第三节 《双城记》:“没有美德的恐怖”与“没有恐怖的美德”316

第四节 《简·爱》:人格尊严是爱的前提321

第五节 《德伯家的苔丝》:“纯洁的女人”与爱的“宿命”326

第六节 《罪与罚》:“超人”、“凡人”抑或“罪人”330

第七节 《安娜·卡列尼娜》:自然人性与平庸环境的冲突335

第八节 《玩偶之家》:“我要学做一个人!”342

第九节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叛离348

结语354

附录一 审美心理机制的差异性与反映生活的不同取向——对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认识356

附录二 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化阐释375

后记397

修订版后记3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