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上
  • 武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80221955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847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8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849

第一节 加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决策849

一、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内外形势849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的决策851

三、加快发展和改革决策的落实855

第二节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步骤859

一、发展要素市场,大力推进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861

二、重点突破以财税、金融为主的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868

三、继续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874

四、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882

五、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和房地产业的兴起887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新举措889

一、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和领域889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890

三、加快外贸体制改革892

第十九章 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结构优化和科学发展894

第一节 治理经济过热,实现“软着陆”894

一、经济再次过热的出现及其成因894

二、经济“软着陆”的主要措施897

第二节 努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901

一、加强农业基础,提高农民收入902

二、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确定和培育支柱产业909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913

四、合理调节地区经济差距914

第三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917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918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920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923

四、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925

第四节 “八五”计划的完成和“九五”计划的制订928

一、“八五”计划完成情况928

二、“九五”计划的制订和2010年远景目标931

第五节 小康水平的实现940

一、扶贫工作的新进展940

二、城镇的再就业工程943

三、小康目标基本实现945

四、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950

第四编 1997~2009年:经济发展的新阶段953

第二十章 跨世纪战略的提出和初步实施953

第一节 20世纪末的经济形势和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提出953

一、世纪末的国际国内形势953

二、跨世纪战略的基本内容957

第二节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稳定发展963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63

二、扩大内需,支持经济稳定增长964

三、军民协力,夺取抗洪抢险的胜利967

四、平衡国际收支,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969

第三节 努力促进“两个转变”975

一、买方市场形成后经济运行的变化975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977

三、加强金融改革和监管982

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989

五、建立国家创新体系995

六、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1000

第四节 由不平衡向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1002

一、“两个大局”思想的提出1002

二、20世纪80~90年代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1004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初步实施1006

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举措1016

第五节 “两个利用”的提出和初步实施1020

一、加入WTO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1021

二、扩大开放范围和吸引外资1024

三、对外投资的迅速发展1028

第六节 “九五”计划的完成1030

一、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情况1030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1033

三、中国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及贡献1036

四、“十五”计划的提出1042

第二十一章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046

第一节 从中共“十六大”到“十七大”发展观念的转变1046

一、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1046

二、全面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1049

三、环境保护、生态和循环经济1050

四、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法治的加强1052

第二节 “三农”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措施1053

一、产业结构变迁和城乡差距的加大1053

二、从减轻农民负担到取消农业税1055

三、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1057

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初步措施1058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和规划1060

第三节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1062

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1062

二、户籍制度的逐步改革1063

三、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政府规制1065

四、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1072

第四节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举措和效果1074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1074

二、中央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1076

三、中央政府对内地与港、澳、台经济关系的协调1078

第五节 政府对就业、收入的调控和社会保障的发展1080

一、新世纪以来的就业情况、趋势和政府政策1080

二、收入差距的扩大和政府对分配的调控1083

三、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1085

第六节 加强宏观调控、应对全球金融危机1087

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和资本市场的培育1087

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1090

三、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1094

四、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周期的回顾1097

五、中国通过改变自己影响世界1099

第五编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1103

第二十二章 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1103

第一节 “旧香港”156年的经济发展历程(1841~1997年)1103

一、中英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香港问题始末1103

二、从近代香港经济到现代香港经济1107

第二节 现代香港经济的产业结构、运作和基本特征(1946~1997年)1124

一、香港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和最主要的内部成功因素——自由经济制度1124

二、现代香港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1127

三、现代香港经济成长的基础——制造业1128

四、现代香港经济的“引擎”和“生命线”——对外贸易1136

五、现代香港经济的“中枢”——金融业1139

六、现代香港经济的“寒暑表”——房地产业1145

第三节 现代香港经济发展中的“内地因素”(1946~1997年)1151

一、1949~1979年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济联系1152

二、1979~1997年香港与内地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合作1165

三、中资企业在香港1174

第四节 “新香港”10年“一国两制”的经济发展历程(1997~2007年)1182

一、“新香港”10年“一国两制”的经济建设之历史背景和现实挑战1182

二、“新香港”10年“一国两制”的经济建设之巨大成就及其历史经验1192

第二十三章 澳门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1199

第一节 “旧澳门”446年经济发展历程(1553~1999年)1199

一、中葡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澳门问题始末1199

二、从近代澳门经济到现代澳门经济1208

第二节 现代澳门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模式(1960~1990年)1216

一、现代澳门经济的结构及其主要特点1216

二、现代澳门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主要特点1218

第三节 现代澳门的出口加工业1222

一、现代澳门出口加工业发展之历史回顾1222

二、现代澳门工业结构及其主要特点1225

三、现代澳门出口加工业的困境及其出路1227

四、现代澳门的主要工业行业1229

五、出口加工业的“晴雨表”——现代澳门的对外贸易1231

第四节 现代澳门的地产建筑业1234

一、“九九”回归以前澳门地产建筑业的发展概况及其前景1234

二、现代澳门的土地政策1237

三、现代澳门的建筑业1239

四、现代澳门的房地产业1240

第五节 现代澳门的银行保险业1242

一、现代澳门的货币1242

二、现代澳门的银行业1244

三、现代澳门的保险业1250

第六节 现代澳门的旅游博彩业1253

一、现代澳门的旅游业1253

二、现代澳门的博彩业1256

三、现代澳门的其他旅游行业1259

四、“九九”回归以前澳门旅游博彩业的困境和发展路向1260

第七节 澳门经济发展中的“香港因素”与“内地因素”1263

一、“香港因素”在澳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263

二、澳门经济发展中的“内地因素”1265

三、建立港澳粤联动机制,推动澳门经济发展1269

第八节 “新澳门”10年“一国两制”的经济发展历程(1999~2009年)1270

一、“新澳门”10年“一国两制”的经济建设历程及其成就1270

二、“新澳门”10年“一国两制”的经济发展之路向和定位1275

三、“新澳门”10年“一国两制”的经济发展之“内地因素”1283

四、“新澳门”10年“一国两制”的经济发展之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挑战1288

第二十四章 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1300

第一节 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1301

一、恢复重建阶段(1949~1952年)1302

二、工业进口替代阶段(1953~1961年)1304

三、工业出口扩张阶段(1962~1971年)1306

四、重化工阶段(1972~1986年)1308

五、重点发展新兴工业阶段(1987~2006年)1310

六、提出产业再造计划(2007年至今)1314

七、台湾工业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1316

第二节 台湾金融业发展概况1320

一、台湾的金融主管机关1320

二、台湾的金融服务业1321

第三节 台湾交通运输与邮电业发展情况1327

一、台湾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概况1327

二、台湾电信业概况1329

三、台湾邮政业发展概况1331

第四节 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1332

一、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1332

二、台湾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1337

三、台湾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内地支持因素1342

第五节 台湾的旅游业1344

一、台湾旅游业发展现状1344

二、台湾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1345

三、旅游业对台湾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1348

四、两岸合作观光旅游事业的前景1349

第六节 台湾的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演变1350

一、公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1350

二、私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1353

三、外国资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354

四、个体经济是农业和城市服务业的主体1356

第七节 两岸经贸关系的演变1358

一、两岸间接贸易迅速扩大阶段(1979~1987年)1359

二、两岸经济交流深化阶段(1987~1990年)1360

三、两岸经贸交流不断扩大阶段(1992~1998年)1362

四、两岸经贸关系的新阶段(1999~2009年)1365

五、内地对台湾投资的启动与进程1371

第八节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1376

一、两岸经济整合的现实基础1376

二、两岸经济整合的发展趋势1380

第六编 附录1388

附录一:部分统计资料1388

(一)国民经济核算1389

表1-1 国民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1389

表1-2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1392

表1-3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1394

表1-4 社会总产值1396

表1-5 国民收入1398

表1-6 国民收入部门构成1400

(二)人口、就业和职工工资1402

表2-1 人口数1402

表2-2 按城乡和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1404

表2-3 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1406

表2-4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1408

(三)固定资产投资1410

表3-1 按经济类型分的固定资产投资1410

表3-2 按管理渠道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1412

表3-3 按城乡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4

表3-4 按构成和隶属关系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5

表3-5 房屋建筑面积1416

(四)财政和金融1417

表4-1 各项税收1417

表4-2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和指数1419

表4-3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1421

表4-4 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1423

表4-4 续表一 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1425

表4-4 续表二 2007~2008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1427

表4-5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1428

表4-6 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1430

表4-7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和货币供应量1432

表4-8 黄金和国家外汇储备1434

表4-9 金融机构现金投放与回笼1435

表4-10 证券市场基本情况1437

表4-11 保险业基本情况1438

表4-12 国际收支概况1439

(五)物价指数1440

表5-1 各种物价指数1440

表5-2 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定基指数1442

(六)人民生活1444

表6-1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指数1444

表6-2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和住房情况1446

表6-3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和年增加额1448

(七)农业1450

表7-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50

表7-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1452

表7-3 主要农产品产量1454

表7-3 续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1456

表7-3 续表2 主要农产品产量1458

表7-3 续表3 主要农产品产量1460

表7-4 主要林产品产量1462

表7-5 牲畜饲养情况1464

表7-5 续表牲畜饲养情况1466

表7-6 水产品产量1468

表7-7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1470

表7-8 化肥施用量、小水电站、农村用电量和灌溉面积1472

表7-9 受灾和成灾面积1474

表7-10 乡镇企业单位数(按国民经济行业分)1476

表7-11 乡镇企业职工人数(按国民经济行业分)1477

表7-12 乡镇企业总产值(按国民经济行业分)1478

(八)工业和能源1479

表8-1 能源生产总量和构成1479

表8-2 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1481

表8-3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数1483

表8-4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数所占比重1485

表8-5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1487

表8-6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1489

表8-7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指数1491

表8-8 全国工业总产值、构成及指数1493

表8-9 全国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1495

表8-10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1497

表8-11 按人口平均的工业总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1499

表8-12 主要工业品产量1501

表8-12 续表1 主要工业品产量1503

表8-12 续表2 主要工业品产量1505

(九)建筑业1507

表9-1 建筑业企业单位数和人员数1507

表9-2 全国建筑业企业总产值和房屋建筑面积1508

(十)运输交通和邮电1509

表10-1 各种运输线路长度(年底数)1509

表10-2 客运量1511

表10-3 旅客周转量1513

表10-4 货运量1515

表10-5 货物周转量1517

表10-6 民用汽车拥有量1519

表10-7 邮电业务量、营业网点数及邮电通信电路1521

表10-8 邮电通信设备拥有量1523

(十一)国内贸易1525

表1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1525

表1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1527

表1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经济类型分)1529

(十二)对外贸易和旅游1531

表12-1 货物进出口总额1531

表12-2 货物进出口总额(按贸易方式分)1533

表12-3 货物进出口总额(按商品类别分)1534

表12-4 人民币对主要外币年平均汇价1535

表12-5 实际使用外资额1536

表12-6 对外经济合作1537

表12-7 国际旅游人数和收入1538

表12-8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539

表12-9 国内旅游情况1540

(十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保护1541

表13-1 各级各类学校数1541

表13-2 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1543

表13-3 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1545

表13-4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1547

表13-5 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1549

表13-6 研究生和留学生数1551

表13-7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553

表13-8 各级普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1555

表13-9 教育经费情况1556

表13-10 科技活动发展情况1557

表13-11 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年底数)1558

表13-12 文化事业单位数1559

表13-13 图书、杂志和报纸出版数1561

表13-14 卫生机构数和床位数1563

表13-15 卫生机构人员数1565

(十四)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1567

表14-1 人口数1567

表14-2 劳动、就业1568

表14-2 续表劳动、就业1569

表14-3 对外商品贸易和对外服务贸易1570

表14-4 工业生产1571

表14-5 运输、通信、旅游1572

表14-6 政府收支、货币、金融1573

表14-7 社会保障1574

表14-8 教育1575

表14-9 国内生产总值1576

(十五)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1577

表15-1 人口及生命统计1577

表15-2 劳动、就业1578

表15-3 国内生产总值1579

表15-4 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1580

(十六)台湾省主要社会经济指标1581

表16-1 面积和人口数1581

表16-2 劳动力和就业状况1582

表16-2 续表 劳动力和就业状况1583

表16-3 国民生产总值1584

表16-4 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1585

表16-5 铁路和公路客货运量1586

表16-6 政府公债1587

表16-7 股票交易1588

表16-8 入学率和教育经费1589

附录二:1949~2009年经济大事记1590

主要参考图书文献资料1669

后记1682

导论1

一、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演变历程的简单回顾1

二、“多元一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8

三、“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12

四、“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17

五、城乡关系的历史性转折20

六、国有企业地位和作用的变化26

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30

第一编 1949~1957年:工业化的起步和向社会主义过渡39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时的经济背景和发展条件39

第一节 旧中国的经济遗产39

一、旧中国经济的特点39

二、新中国成立前旧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估计42

第二节 解放区经济和新中国经济纲领的确立56

一、解放区的经济体制及其影响56

二、新中国经济纲领的确立58

第三节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困难62

一、政治背景和条件62

二、经济背景和条件64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68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70

第一节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建立和“统一财经”70

一、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建立及其职能70

二、党对政府经济工作直接领导体制的形成72

三、“统一财经”和中央地方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74

四、计划管理制度的初步形成76

五、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77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确立81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有经济82

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形成83

第三节 农村土地改革88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村阶级划分标准和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89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土地改革92

三、土地改革对农村经济的作用94

第四节 国家对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和管理办法96

一、调整工商业96

二、国家对私营经济的直接管理99

三、国家对私营经济的间接管理办法101

第五节 合作社的整顿与发展107

一、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社的方针政策107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合作社的整顿108

三、国家对合作社的优惠和扶持110

四、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体制112

第六节 公私合营、中外合营以及外资企业的变革114

一、公私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114

二、金融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经营管理体制116

三、中外合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116

四、取消原有外国在华企业的特权117

第七节 统制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120

一、摧毁旧的对外贸易体制,建立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结构120

二、外贸管理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能122

三、对外贸易运行及管理体制的形成122

第八节 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就业和分配制度124

一、“包下来”的就业政策和“三个人饭五个人吃”的分配政策124

二、国家机关工资制度的建立126

三、国有企业工资制度的变革127

四、私营企业分配制度的调整129

第三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133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情况133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效益情况133

二、工业经济的恢复发展139

三、农轻重比重的变化141

第二节 内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142

一、国内贸易的恢复发展142

二、对外贸易的恢复发展146

第三节 财政金融状况的根本好转149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财政困难149

二、“取之有道”和“用之得法”的措施150

三、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153

四、金融业走上正轨和存贷业务的扩大154

第四节 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建设158

第五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61

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161

二、城市就业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提高164

三、城镇职工劳动保护制度的建立165

四、文教卫生的改善168

五、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169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171

第一节 工业化的思路和现实条件171

一、中共中央关于工业化的思路171

二、工业化起步时的经济条件172

第二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7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产生背景176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及其内容179

第三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及其主要内容181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181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184

三、“一五”计划对几个经济关系的处理188

第四节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189

一、政府投资体制的初步形成189

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准备工作193

三、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197

四、稳步前进方针的提出和实施199

第五节 国家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201

一、粮食供应紧张的根本原因202

二、“统购统销”决策的形成204

三、“统购统销”的实施207

四、“统购统销”的双重后果209

第六节 积极争取外援和对外援助210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来自苏联的援助210

二、“一五”期间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的经济援助212

三、中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援助215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219

第一节 工业化的推进和遇到的问题219

一、经济建设的进展219

二、工业快速增长面临的问题221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加快和迅速完成224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路的形成224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的加快226

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229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230

一、个体手工业改造形式的确定和初步进展231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和纠偏233

第四节 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235

一、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方式的确定236

二、“对资改造”的逐步进行237

三、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迅速实现239

四、资方人员的工作安排和“定息”242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改革设想和调整245

一、“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245

二、1957年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设想249

三、“一五”后期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认识的历史局限251

第六节 国有企业“党委领导制”的确立254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领导体制并存254

二、1953年以后推行“一长制”的阻力258

三、党委领导制取代“一长制”262

第七节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体制变革264

一、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形成265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266

第六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遗留的问题271

第一节 1956年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和“反冒进”271

一、“冒进”的形成及其原因271

二、“反冒进”的提出和初步实施275

三、“八大”前后的继续“反冒进”277

第二节 科学规划的制订与实施280

一、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280

二、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280

三、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284

四、科学规划的实施290

第三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292

一、“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292

二、“一五”时期的经济效益296

第四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298

一、行政性计划管理方式的形成298

二、市场调节作用的逐渐衰微301

三、自由市场的“开放”与“关闭”306

第五节 “一五”时期发展战略和经济紧运行的双重后果315

一、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315

二、1958年以前经济发展战略的效果317

三、1956年关于修正发展战略的设想及搁浅320

第二编 1958~1978年: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324

第七章 “大跃进”及其严重后果32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和“大跃进”决策的形成324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325

二、用“积极平衡”取代“综合平衡”326

三、“大跃进”决策的形成328

四、“大跃进”的兴起331

第二节 “大跃进”高潮335

一、北戴河会议与“大跃进”的全民动员335

二、全民“大炼钢铁”336

三、人民公社化浪潮341

四、“大跃进”对1958年经济的影响343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急剧变革344

一、1958年以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344

二、1957年制订的改革方案346

三、1958年的“权力下放”349

四、建立经济协作区及权力下放的后果350

第四节 庐山会议前后的纠“左”及反复351

一、对农村人民公社性质和体制的纠偏351

二、压缩工农业生产指标及有关措施356

三、庐山会议的转折357

四、庐山会议后国民经济的“再跃进”360

第五节 “大跃进”的成就及其严重后果364

一、“大跃进”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364

二、“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365

三、“大跃进”期间投资及效益分析370

第八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发展375

第一节 调整国民经济决策的形成375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375

二、“紧急指示信”和“九中全会”376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378

一、1961年中央对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378

二、1962年调整进入决定性阶段382

三、1963~1965年的继续调整397

第三节 工商业体制的变化400

一、经济管理权限的再次集中401

二、试办“托拉斯”405

三、商业体制的调整410

四、调整后期重新扩大地方和企业的管理权限425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428

一、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428

二、“包产到户”的出现及其被制止430

第五节 科技政策调整和规划的制订432

一、科技政策的调整432

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434

三、《十年科学规划》的制订435

四、科技体制的继续调整和规划的实施437

第六节 西藏地区民主改革的完成441

一、民主改革前的经济制度442

二、民主改革443

三、“稳定发展”方针的提出和实施446

四、民主改革后的经济发展447

五、向单一公有制经济的过渡450

第九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干扰452

第一节 计划生育政策和就业问题的严峻化452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曲折发展452

二、城市劳动力供求矛盾和失业问题456

三、城乡人口逆向流动决策的形成459

四、“上山下乡”运动和城市化的停滞463

第二节 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467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467

二、技术引进转向西方国家470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473

四、中国的对外经济援助478

第三节 经济建设激励机制的变化482

一、大庆油田建设奇迹和“工业学大庆”483

二、大寨精神和“农业学大寨”486

三、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489

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490

第四节 “阶级斗争”对经济工作的干扰491

一、“阶级斗争为纲”的提出492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494

三、毛泽东对人民公社和国有企业领导权的估计497

第五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调整任务的完成500

一、“四化”任务的提出500

二、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500

三、科技的发展502

四、积累与消费关系趋于正常502

五、几个没有根本解决的问题503

第六节 1965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国际比较504

一、1958~1965年的经济增长504

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507

三、与同期国际发展水平比较509

第十章 “文革”前期国民经济的下降与回升514

第一节 “三五”计划的制订和指导思想的转变514

一、经济建设思想的变化514

二、以“备战”为中心的“三五”计划516

第二节 “文革”发动的经济原因518

一、毛泽东经济思想的误区518

二、社会经济矛盾的扭曲520

第三节 “文革”头三年造成的严重经济破坏522

一、“造反”“夺权”对经济秩序的严重冲击522

二、国民经济遭受的严重破坏524

三、极“左”经济思潮的泛滥527

第四节 经济管理体制大变动528

一、第二次“放权”改革528

二、下放企业和精简中央机构529

三、下放财权,实行地方“大包干”530

四、简化税收、信贷、劳动工资体制531

五、经济体制变革的利弊得失533

第五节 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变化533

一、工业经济的增长与变化533

二、商业贸易和金融的变化537

第六节 “三五”计划的勉力完成和“三个突破”539

一、“三五”计划的勉力完成539

二、急于求成的“四五”计划543

三、周恩来主持的经济调整549

第十一章 “文革”后期国民经济的缓慢发展552

第一节 以备战为中心的“三线建设”552

一、三线建设的决策和实施552

二、三线建设的成就与评价558

第二节 国防科技尖端技术取得新突破562

一、“文革”对国防科研工作的干扰562

二、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564

第三节 农村经济的缓慢发展565

一、极“左”思潮影响下的农村政策和“学大寨”运动565

二、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和技术进步568

三、社队工业的再次兴起571

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75

第四节 努力开拓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局面578

一、“四三方案”的制订和实施578

二、对外经济工作出现新局面582

三、“文革”期间的对外经济援助586

第五节 邓小平1975年整顿和“四五”计划的完成587

一、四届人大和“五五”计划的制订587

二、邓小平领导的1975年整顿590

三、整顿的成效和“四五”计划的完成593

第六节 1976年的经济危机599

一、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江青集团的反整顿活动599

二、1976年的经济危机和“文革”的结束601

第七节 “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总体评价603

一、“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巨大损失603

二、“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缓慢发展607

三、影响“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610

第十二章 两年徘徊中前进的经济建设615

第一节 “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和经济恢复615

一、政治领域的拨乱反正和邓小平复出615

二、经济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618

三、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措施623

第二节 经济领域一些“左”倾方针的持续和急于求成的冒进626

一、经济领域一些“左”倾方针的继续实施626

二、超越综合国力的经济建设高指标629

三、对外引进规模的一再扩大632

第三节 探索新路的初步尝试635

一、安徽、四川等地农村的大胆试验635

二、走出国门看世界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试验637

三、改变经济管理体制的新思维642

四、工作中心转移问题的提出646

第四节 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比较648

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648

二、人口压力增大652

三、农业效益不高654

四、工业化程度仍然很低656

五、商业、财政、金融问题较多659

六、对外经济关系处于半“封闭”状态662

七、人民生活改善不多663

第三编 1978~1997年: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665

第十三章 开始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调整665

第一节 经济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665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665

二、三中全会后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668

第二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和经济调整672

一、新“八字方针”的提出672

二、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676

三、调整中的争论和阻力679

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682

五、调整的特点和成就687

第三节 在经济调整中开始改革开放690

一、农村改革先行一步690

二、城市改革的开始694

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700

第十四章 新的建设纲领和“六五”计划的提前完成706

第一节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全面高涨的战略部署706

一、长期规划的制订过程706

二、宏伟建设纲领的提出710

三、“六五”计划的安排712

第二节 进一步调整改革,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714

一、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调整和整顿714

二、发挥科技教育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720

三、积极稳妥地加快改革步伐723

第三节 旅游业的兴起730

一、1978年以前旅游业的发展滞后730

二、旅游业的迅速起步731

三、旅游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734

四、旅游业开始成为我国新兴的重要产业736

第四节 “六五”计划主要指标的提前完成738

一、“六五”计划指标提前完成情况738

二、国民经济发生的变化740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对经济过热的调控743

第一节 第一个体制改革纲领和“七五”计划的提出743

一、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策743

二、第七个五年计划747

第二节 加快改革开放的重大步骤749

一、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750

二、改革财税金融体制,发挥税收、利率的杠杆作用753

三、以取消主要农副产品统派购为中心的流通体制改革755

四、调放结合小步前进的价格体系改革757

五、工资制度的改革760

六、改革科技体制,进一步促进科技为经济、社会服务760

七、大幅度推进对外开放762

第三节 稳定经济和继续推进改革764

一、经济高速增长下“过热”的出现及其原因764

二、稳定经济的主要措施769

第四节 新经济增长因素的崛起和运行格局的变化783

一、新经济增长因素的迅速成长783

二、经济运行格局的变化791

第十六章 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曲折797

第一节 中共“十三大”对改革和发展的新认识797

一、中共“十三大”召开前经济和社会形势797

二、“十三大”关于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801

三、“十三大”对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新部署802

第二节 在通货膨胀中改革迈出新步伐803

一、1988年初的经济形势803

二、1988年上半年出台的改革措施805

三、价格改革“闯关”及其受挫811

第十七章 治理整顿经济环境和改革的继续推进818

第一节 治理整顿经济环境818

一、治理整顿方针的提出和初步实施818

二、进一步治理整顿825

第二节 治理整顿中的继续改革开放834

一、股票市场的初步形成834

二、粮油统销价格改革的重大突破836

三、深化改革的其他内容838

四、扩大开放的主要措施841

第三节 治理整顿中的发展与“八五”计划的制订843

一、集中力量办好农业843

二、治理整顿任务的完成845

三、“八五”计划的制订8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