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医结合的未来 从联合走向融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西医结合的未来 从联合走向融合
  • 赵玉男主编;王忠山,李国春,张军峰,詹瑧,戴建国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3172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37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149页
  • 主题词:中西医结合疗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西医结合的未来 从联合走向融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回顾2

第一章 中医学和西医学各自的哲学观2

第一节 中医学的哲学观2

第二节 西医学的哲学观2

第三节 不同哲学观下的中西医学3

第二章 中医学和西医学各自的方法学5

第一节 中医学的方法学5

一、取象比类5

二、黑箱法6

第二节 西方现代医学的方法学7

一、白箱法7

二、论证与反驳7

第三节 不同方法学下的中西医学8

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8

二、经验科学与实验科学9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背景10

第一节 强势的西方现代医学10

第二节 中医抗争救亡运动11

第三节 中医界革新图强12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卫生政策12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目标和思路14

第一节 1954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14

一、研究的动力和目标14

二、研究的思路15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后16

一、研究的动力和目标16

二、研究的思路17

第二篇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20

第一章 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20

第一节 全国设有中西医结合专业院校概况20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21

一、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培养目标21

二、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主要课程21

三、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就业方向21

四、相关资格考试21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22

一、中西医结合硕士基础专业培养目标22

二、中西医结合硕士基础专业培养原则22

三、中西医结合硕士基础专业培养方式和方法22

四、中西医结合硕士基础专业主要课程23

五、中西医结合硕士基础专业学位论文23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存在的问题23

一、人才培养模式23

二、教学模式和师资24

三、教材建设24

四、中西医结合学科名称与分类不统一25

第二章 医疗机构和刊物26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医院26

一、第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单位26

二、第二批和第三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单位30

三、中西医结合医院面临的问题30

第二节 代表性中西医结合刊物31

一、《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1

二、《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31

三、《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32

四、《中西医结合学报》32

五、《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32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33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研究33

一、中西医结合病因研究33

二、中西医结合病机研究42

第二节 病证结合的诊断评价研究44

一、疾病诊断评价44

二、证型诊断评价45

三、病证结合的诊断评价46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研究46

一、中医药干预的特点46

二、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原理47

三、中西医结合现代研究进展49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50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的解释与验证50

一、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性50

二、中医学理论现代化研究的路径和方法51

三、中医学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54

第二节 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研究63

一、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重要性63

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63

三、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科研中的应用思考64

四、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66

第三节 治法和方药的机制研究67

一、血瘀证与活血化瘀67

二、热毒证与清热解毒68

三、虚证与扶正固本71

第四节 单味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74

一、单味药、有效成分与新药开发74

二、单味药及活性成分研究为中药复方提供物质基础76

三、以人参为例的活性成分研究76

四、单味药、活性成分研究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78

第五节 针灸的作用机制研究80

一、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80

二、针灸治疗疼痛的机制研究81

三、针灸治疗恶心和呕吐的机制研究82

四、针灸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研究83

五、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研究84

第五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中西医结合学科资助分析87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87

一、资助项目各年统计分析87

二、各方向代表性题目88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90

一、资助项目各年统计分析90

二、各方向代表性题目91

第三篇 中西医结合的争议96

第一章 争议的焦点96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价值96

一、“中体西用”的做法难以成功96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结而不合”97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价值97

一、中医学理论的解释与验证“劳而无功”97

二、方药机制研究是“中医西化”的表现98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对中医学的影响98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问题99

一、中西医结合教学实属中西医双重教学99

二、中西医结合专业定位不明100

第二章 有关中西医结合议题的问卷调查表102

一、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可行性102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102

三、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102

四、中西医结合研究对中医的影响102

五、中西医结合教育102

第三章 有关中西医结合议题的问卷分析107

第一节 教师问卷分析107

一、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可行性107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109

三、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111

四、中西医结合研究对中医学的影响111

五、中西医结合教育112

六、教师问卷分析小结113

第二节 一年级研究生问卷分析113

一、博士研究生113

二、硕士研究生114

三、一年级研究生问卷分析小结115

第三节 高年级本科生问卷分析116

第四章 争议背后的逻辑118

第四篇 中西医结合的未来122

第一章 中医学的科学发展前景122

第一节 客观量化123

一、四诊客观化123

二、证候标准化123

三、针灸标准化124

四、中药饮片标准化125

第二节 证实证伪125

一、中药功效125

二、针灸疗效126

三、辨证论治127

第二章 中西医结合理论新体系130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理论新体系的构建130

一、理论新体系的研究对象是生命而不应是中医中药130

二、中西医结合理论新体系拟采用的方法论131

第二节 动物生命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类比133

一、物质层面133

二、非物质层面134

第三节 体内营养物质是否存在分配方式1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