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书校读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书校读法
  • 宋子然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80659466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95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506页
  • 主题词:汉语-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书校读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修订版前言1

前言1

绪论1

第一节 什么是校读法2

第二节 古书为什么要校读7

第三节 古书如何校读23

第一章 辨认文字31

第一节 了解古书文字特点31

(一)古书中的文字特点31

(二)不可妄改古书文字61

第二节 发现古书文字讹误75

(一)古书中的文字讹误现象76

(二)如何发现古书中的文字讹误82

(三)如何撰写校读札记97

第二章 审度声音119

第一节 了解古书中的音韵特点119

(一)古今声、韵、调之异同122

(二)关于反切的一般常识132

(三)关于双声、叠韵的常识138

(四)关于韵文的韵例148

第二节 发现古书中的音韵错误157

(一)古书古注中的音韵错误现象157

(二)如何发现古书古注中的音韵错误171

(三)如何证成校读结论180

第三章 训解词义193

第一节 古书古注中的词汇特点193

(一)古书中的词汇特点193

(二)古注中的词语特点229

第二节 如何训解古书词义244

(一)联系形、音而求义245

(二)随文释义253

(三)利用他书而证义258

第三节 古注中的训解错误268

(一)不明音韵致误268

(二)不明字形致误269

(三)不明语法致误270

(四)不明修辞致误275

(五)不明句读致误277

(六)不明文义致误279

(七)不明社会历史背景而致误282

第四章 分析语法285

第一节 了解文言语法常识286

(一)古代汉语的词序286

(二)古代汉语的判断句292

(三)古代汉语的被动句295

(四)古代学者的语法观念297

第二节 古书校读中的语法分析310

(一)语法分析与古书校读的关系310

(二)不明语法而致校读失误例313

(三)用语法分析发现讹误解开疑难321

第五章 探究修辞325

第一节 古书修辞涉及文字,不可视作字误327

第二节 古书修辞涉及音韵,不可视作声误331

第三节 古书修辞涉及词汇,不可视作义误335

第四节 古书修辞涉及语法,不可视作文误341

(一)修辞涉及构词341

(二)修辞涉及词序346

(三)修辞涉及省略350

第六章 考证名物357

第一节 古书校读与名物考证357

(一)何为“名物”357

(二)有关名物训诂的著述359

(三)古书校读与名物考证的关系368

第二节 校读方法在名物考证中的运用372

(一)古书中名物失真举例372

(二)运用校读法恢复名物之真义380

第七章 断句标点407

第一节 标点断句与古书校读407

(一)句读与标点407

(二)文言断句标点与校读古书的关系412

第二节 古书误断误标的成因415

(一)误断之成因415

(二)误标之成因426

第三节 如何匡正古书断句标点之误429

(一)订衍脱429

(二)勘讹误434

(三)明通假442

(四)辨章法444

第八章 推求义理450

第一节 义理推求是古书校读的一项综合工程450

(一)“离经辨志”与推求义理450

(二)前人推求义理的实践与理论建树455

(三)推求义理的基本条件及要求463

第二节 义理推求失当现象及其原因469

(一)强经以就我469

(二)以字妨经471

(三)不察衍脱473

(四)断句失误474

(五)析章不当475

(六)以讹传讹476

(七)缘词生训478

(八)沿误为释480

(九)臆断妄改482

第三节 古书校读中的义理推求484

(一)融贯上下,观照全篇484

(二)参校互文异文,订正讹误487

(三)钩稽古史,系联文化490

(四)因声求义,以明通假492

后记4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