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理论·方法·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理论·方法·实践
  • 龚子同等著(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67177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903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9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理论·方法·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土壤分类历史1

1.1 引言1

1.2 古代土壤分类1

1.2.1 中国古代土壤分类1

1.2.2 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土壤分类5

1.2.3 古代土壤分类的延续6

1.3 近代土壤分类6

1.3.1 近代土壤分类的奠基6

1.3.2 美国早、中期土壤分类8

1.3.3 欧洲土壤分类11

1.3.4 前苏联土壤分类12

1.4 现代土壤分类15

1.4.1 土壤系统分类的形成15

1.4.2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传播17

结语21

第2章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建立和发展23

2.1 土壤分类的国际最新趋势23

2.1.1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23

2.1.2 联合国土壤图图例单元24

2.1.3 从IRB到WRB25

2.2 我国近代土壤分类的发展26

2.2.1 早期的马伯特分类26

2.2.2 土壤发生分类27

2.2.3 土壤系统分类28

2.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29

2.3.1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29

2.3.2 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29

2.3.3 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30

2.3.4 充分注意我国特色32

2.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进展33

2.4.1 主要成果33

2.4.2 国际影响34

2.4.3 国内的应用35

2.5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完善37

第3章 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39

3.1 土壤分类对象39

3.1.1 土壤含义39

3.1.2 土壤的界限39

3.1.3 土壤“个体”39

3.2 分类、命名原则41

3.2.1 分类原则41

3.2.2 命名原则44

3.3 检索方法及土纲检索46

3.3.1 检索方法46

3.3.2 土纲检索46

第4章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50

4.1 概述50

4.1.1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50

4.1.2 诊断现象51

4.1.3 有关统一规定51

4.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诊断层、诊断特性和诊断现象的设置52

4.3 诊断层53

4.3.1 诊断表层53

4.3.2 诊断表下层59

4.3.3 其他诊断层67

4.4 诊断特性68

4.5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意义79

第5章 有机土81

5.1 引言81

5.2 分布和成土因素81

5.2.1 分布81

5.2.2 成土因素81

5.3 主要成土作用特点83

5.3.1 土壤沼泽化83

5.3.2 有机土壤物质的积累84

5.3.3 下部矿质土层潜育特征的形成85

5.4 土纲定义和主要诊断特性86

5.4.1 土纳定义86

5.4.2 有机土壤物质特性86

5.4.3 鉴别标准说明87

5.5 亚纲的划分与检索88

5.5.1 亚纲的划分88

5.5.2 亚纲的检索89

5.6 永冻有机土89

5.6.1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89

5.6.2 落叶永冻有机土90

5.6.3 纤维永冻有机土91

5.6.4 半腐永冻有机土94

5.7 正常有机土96

5.7.1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96

5.7.2 落叶正常有机土97

5.7.3 纤维正常有机土98

5.7.4 半腐正常有机土101

5.7.5 高腐正常有机土103

5.8 与其他土纲的关系106

5.8.1 鉴别特征的区分106

5.8.2 空间分布的关系107

5.9 利用与管理107

第6章 人为土109

6.1 引言109

6.1.1 国外人为土分类研究109

6.1.2 我国人为土分类研究111

6.2 分布114

6.2.1 一般分布114

6.2.2 水耕人为土分布114

6.2.3 旱耕人为土分布115

6.3 水耕人为作用116

6.3.1 形成条件116

6.3.2 形成过程118

6.3.3 形成特点127

6.4 旱耕人为作用132

6.4.1 灌淤旱耕人为土形成特点132

6.4.2 土垫旱耕人为土形成特点138

6.4.3 泥垫旱耕人为土形成特点141

6.4.4 肥熟旱耕人为土形成特点143

6.5 土纲定义与主要诊断层147

6.5.1 定义147

6.5.2 水耕人为土的鉴别147

6.5.3 灌淤旱耕人为土的鉴别150

6.5.4 堆垫旱耕人为土的鉴别152

6.5.5 肥熟旱耕人为土的鉴别154

6.6 亚纲、土类和亚类157

6.6.1 亚纲的划分157

6.6.2 土类划分157

6.6.3 亚类划分158

6.7 水耕人为土的分类160

6.7.1 简育水耕人为土160

6.7.2 铁聚水耕人为土162

6.7.3 铁渗水耕人为土164

6.7.4 潜育水耕人为土165

6.8 旱耕人为土的分类167

6.8.1 灌淤旱耕人为土167

6.8.2 土垫旱耕人为土175

6.8.3 泥垫旱耕人为土182

6.8.4 肥熟旱耕人为土186

6.9 与其他土纲的关系192

6.9.1 与人为新成土的区别与联系192

6.9.2 与其他土纲的区别与联系193

6.9.3 与其他土纲的空间联系194

6.10 利用与管理194

第7章 灰土201

7.1 引言201

7.2 分布和成土因素202

7.2.1 分布202

7.2.2 成土因素203

7.3 主要成土作用特点203

7.3.1 生物累积作用203

7.3.2 矿物的破坏和分异205

7.3.3 物质的淋移与淀积207

7.3.4 腐殖质的络合作用209

7.4 土纲定义和主要诊断层209

7.4.1 定义209

7.4.2 灰化淀积层的鉴定标准209

7.4.3 鉴定标准说明210

7.5 亚纲的划分与检索213

7.5.1 划分依据213

7.5.2 检索213

7.6 腐殖灰土214

7.6.1 土类的划分214

7.6.2 简育腐殖灰土214

7.7 正常灰土215

7.7.1 土类的划分215

7.7.2 简育正常灰土216

7.8 与其他土纲的关系217

7.8.1 与有关土纲中灰化亚类的关系217

7.8.2 空间分布的关系218

7.9 利用与管理218

第8章 火山灰土220

8.1 引言220

8.2 分布和成土因素221

8.2.1 分布221

8.2.2 成土因素221

8.3 主要成土过程的特征222

8.3.1 土壤的形态特征222

8.3.2 土壤的理化特性223

8.3.3 土壤的矿物学特性225

8.4 土纲的定义和主要诊断特性226

8.4.1 定义226

8.4.2 火山灰特性227

8.4.3 亚纲和土类的划分与检索227

8.4.4 我国主要的火山灰土的特性与分类228

8.5 与其他土纲的关系238

8.6 利用与管理239

第9章 铁铝土241

9.1 引言241

9.2 分布和成土因素242

9.2.1 分布242

9.2.2 成土因素242

9.3 主要成土作用特点243

9.3.1 土壤物质高度风化243

9.3.2 盐基元素强烈淋失244

9.3.3 铝硅酸盐类矿物单硅铝化245

9.3.4 硅酸强烈排脱与氧化铁、铝极明显富集245

9.3.5 粘粒活性显著降低246

9.4 土纲定义和主要诊断层247

9.4.1 定义247

9.4.2 铁铝层鉴别标准247

9.4.3 鉴别标准说明247

9.5 亚纲和土类的划分与检索249

9.5.1 亚纲的划分249

9.5.2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251

9.5.3 暗红湿润铁铝土251

9.5.4 简育湿润铁铝土254

9.6 与其他土纲的关系258

9.6.1 鉴别特性的区分258

9.6.2 空间分布的关系258

9.7 利用与管理259

第10章 变性土261

10.1 引言261

10.1.1 概述261

10.1.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变性土的分类262

10.2 分布和成土因素263

10.2.1 分布263

10.2.2 成土因素264

10.3 成土作用特点269

10.3.1 变性土的发生模型269

10.3.2 影响膨胀收缩现象的土壤性质272

10.4 土纲定义和主要鉴别特性273

10.4.1 土纲定义273

10.4.2 主要鉴别特性273

10.4.3 关于变性现象274

10.4.4 其他鉴别特性274

10.5 亚纲的划分和检索275

10.6 潮湿变性土276

10.6.1 成土条件和形成特点276

10.6.2 土类划分和检索278

10.6.3 钙积潮湿变性土278

10.6.4 简育潮湿变性土286

10.6.5 潮湿变性土亚纲以下土类、亚类划分的变更295

10.6.6 潮湿变性土亚纲可能存在的亚类296

10.7 干润变性土297

10.7.1 成土条件297

10.7.2 形成特点298

10.7.3 土类的划分和检索299

10.7.4 钙积干润变性土300

10.7.5 简育干润变性土303

10.8 湿润变性土305

10.8.1 成土条件和形成特点305

10.8.2 土类的划分和检索305

10.8.3 腐殖湿润变性土305

10.8.4 钙积湿润变性土309

10.8.5 简育湿润变性土314

10.8.6 亚纲各土类中亚类一级划分的变更和可能存在的亚类318

10.9 与其他土纲的关系318

10.9.1 与其他土纲空间分布的关系318

10.9.2 与其他土纲的过渡关系319

10.10 利用与管理319

10.10.1 肥力特征319

10.10.2 农业利用与管理320

10.10.3 其他321

第11章 干旱土324

11.1 引言324

11.2 干旱土的分布和成土因素325

11.2.1 分布325

11.2.2 成土因素326

11.3 主要诊断层的形成327

11.3.1 干旱表层的形成327

11.3.2 钙积层、超钙积层和钙磐的形成328

11.3.3 石膏层和超石膏层的形成330

11.3.4 盐积层、超盐积层和盐磐的形成333

11.3.5 粘化层的形成335

11.3.6 碱化淀积粘化和钠质粘化层的形成337

11.4 土纲定义、主要鉴别特性和亚纲的检索338

11.4.1 土纲定义338

11.4.2 主要鉴别特性339

11.4.3 亚纲的检索339

11.5 寒性干旱土340

11.5.1 亚纲定义和土类的检索340

11.5.2 钙积寒性干旱土341

11.5.3 石膏寒性干旱土344

11.5.4 粘化寒性干旱土347

11.5.5 简育寒性干旱土348

11.6 正常干旱土351

11.6.1 亚纲定义和土类检索353

11.6.2 钙积正常干旱土353

11.6.3 盐积正常干旱土359

11.6.4 石膏正常干旱土364

11.6.5 粘化正常干旱土369

11.6.6 简育正常干旱土372

11.7 干旱土和其他有关土纲的关系378

11.8 利用与管理379

11.8.1 正常干旱土的利用和管理379

11.8.2 寒性干旱土的利用和管理380

第12章 盐成土382

12.1 引言382

12.2 分布与成土因素383

12.2.1 分布383

12.2.2 成土因素383

12.3 主要盐渍成土过程及其特点386

12.3.1 现代积盐过程386

12.3.2 残余积盐过程388

12.3.3 碱化过程388

12.4 土纲定义和主要诊断层388

12.4.2 定义388

12.4.3 主要诊断层389

12.4.4 鉴别标准说明389

12.5 亚纲的划分与检索390

12.6 碱积盐成土391

12.6.1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391

12.6.2 龟裂碱积盐成土391

12.6.3 潮湿碱积盐成土394

12.6.4 简育碱积盐成土397

12.7 正常盐成土399

12.7.1 土类的划分和检索399

12.7.2 干旱正常盐成土399

12.7.3 潮湿正常盐成土404

12.8 与其他有关土纲的关系415

12.9 改良、利用和管理416

第13章 潜育土418

13.1 引言418

13.2 分布与成土因素419

13.2.1 潜育土的分布419

13.2.2 成土因素420

13.3 主要成土作用特点421

13.3.1 强烈的土壤还原过程421

13.3.2 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422

13.4 土纲定义和诊断、亚纲的划分与检索423

13.4.1 定义423

13.4.2 潜育特征的鉴别标准423

13.4.3 鉴别标准说明423

13.4.4 亚纲与土类的划分与检索424

13.5 永冻潜育土424

13.5.1 土类和亚类的划分425

13.5.2 有机简育永冻潜育土425

13.6 滞水潜育土427

13.6.1 滞水潜育土土类和亚类的划分与检索427

13.6.2 纤维有机滞水潜育土428

13.6.3 暗沃简育滞水潜育土430

13.7 正常潜育土431

13.7.1 土类检索431

13.7.2 有机正常潜育土431

13.7.3 暗沃正常潜育土432

13.7.4 简育正常潜育土437

13.8 与其他土纲的关系437

13.9 利用与管理439

13.9.1 水分管理和综合农业利用439

13.9.2 湿地保护439

第14章 均腐土442

14.1 引言442

14.2 分布与成土因素444

14.2.1 分布444

14.2.2 成土因素444

14.3 主要成土作用特点445

14.3.1 腐殖质积累作用445

14.3.2 钙积作用448

14.3.3 附加作用448

14.4 土纲定义与诊断层和诊断特性450

14.4.1 定义450

14.4.2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450

14.4.3 鉴定标准说明450

14.5 亚纲的划分与检索451

14.5.1 划分依据451

14.5.2 检索451

14.6 岩性均腐土451

14.6.1 分布、形成和特征451

14.6.2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452

14.6.3 富磷岩性均腐土452

14.6.4 黑色岩性均腐土458

14.7 干润均腐土461

14.7.1 分布、形成和特征461

14.7.2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461

14.7.3 寒性干润均腐土462

14.7.4 堆垫干润均腐土464

14.7.5 暗厚干润均腐土466

14.7.5 钙积干润均腐土469

14.7.7 简育干润均腐土471

14.8 湿润均腐土474

14.8.1 分布、形成和特征474

14.8.2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474

14.8.3 滞水湿润均腐土475

14.8.4 粘化湿润均腐土476

14.8.5 简育湿润均腐土479

14.9 与其他土纲的关系482

14.10 利用与管理482

14.10.1 岩性均腐土的利用与管理482

14.10.2 干润均腐土的利用与管理483

14.10.3 湿润均腐土的利用与管理485

第15章 富铁土488

15.1 引言488

15.2 分布与成土因素489

15.2.1 分布489

15.2.2 成土因素490

15.3 主要成土作用特点490

15.3.1 中度风化作用490

15.3.2 单、双硅铝化矿物分解合成作用491

15.3.3 强烈盐基淋失作用493

15.3.4 明显脱硅和铁铝氧化物富集作用493

15.3.5 低活性粘粒累积作用494

15.4 土纲定义和主要诊断层495

15.4.1 定义495

15.4.2 主要诊断层495

15.4.3 鉴别标准说明496

15.5 亚纲的划分与检索497

15.5.1 划分依据497

15.5.2 亚纲检索497

15.6 干润富铁土497

15.6.1 分布、形成和特征498

15.6.2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499

15.6.3 粘化干润富铁土499

15.6.4 简育干润富铁土499

15.7 常湿富铁土502

15.7.1 分布、形成和特征502

15.7.2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503

15.7.3 钙质常湿富铁土504

15.7.4 富铝常湿富铁土505

15.7.5 简育常湿富铁土509

15.8 湿润富铁土510

15.8.1 分布、形成和特征510

15.8.2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512

15.8.3 钙质湿润富铁土513

15.8.4 强育湿润富铁土515

15.8.5 富铝湿润富铁土518

15.8.6 粘化湿润富铁土522

15.8.7 简育湿润富铁土529

15.9 与其他土纲的关系533

15.9.1 鉴别特性的区别533

15.9.2 空间分布的关系533

15.10 利用与管理534

第16章 淋溶土537

16.1 引言537

16.2 我国淋溶土分类研究的进展537

16.2.1 淋溶土分类的历史回顾537

16.2.2 与国外淋溶土的异同538

16.3 分布和成土因素539

16.4 成土作用特点541

16.4.1 粘化作用的区分541

16.4.2 用于鉴别淋溶土的粘化作用543

16.5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543

16.6 亚纲的划分与检索544

16.7 冷凉淋溶土544

16.7.1 分布和形成544

16.7.2 土类划分与检索545

16.7.3 漂白冷凉淋溶土545

16.7.4 暗沃冷凉淋溶土549

16.7.5 简育冷凉淋溶土553

16.8 干润淋溶土555

16.8.1 分布和形成555

16.8.2 土类划分与检索556

16.8.3 钙质干润淋溶土556

16.8.4 钙积干润淋溶土559

16.8.5 铁质干润淋溶土562

16.8.6 简育干润淋溶土565

16.9 常湿淋溶土568

16.9.1 分布和形成568

16.9.2 土类的划分和检索569

16.9.3 钙质常湿淋溶土569

16.9.4 铝质常湿淋溶土571

16.9.5 简育常湿淋溶土573

16.10 湿润淋溶土576

16.10.1 分布和形成576

16.10.2 土类划分与检索577

16.10.3 漂白湿润淋溶土577

16.10.4 钙质湿润淋溶土581

16.10.5 粘磐湿润淋溶土583

16.10.6 铝质湿润淋溶土590

16.10.7 酸性湿润淋溶土593

16.10.8 铁质湿润淋溶土597

16.10.9 简育湿润淋溶土601

16.11 与其他土纲的关系605

16.12 利用与管理605

16.12.1 冷凉淋溶土的利用与管理606

16.12.2 干润淋溶土的利用与管理606

16.12.3 常湿淋溶土的利用与管理607

16.12.4 湿润淋溶土的利用与管理607

第17章 雏形土609

17.1 引言609

17.2 分布与成土因素609

17.2.1 分布609

17.2.2 成土因素610

17.3 主要成土作用特点612

17.3.1 土壤物质风化不彻底612

17.3.2 物质淋溶不强烈612

17.3.3 粘粒活性较高613

17.4 土纲定义、诊断层及亚纲划分检索613

17.4.1 土纲定义613

17.4.2 主要诊断层614

17.4.3 亚纲的划分与检索614

17.5 寒冻雏形土614

17.5.1 分布、形成和特征614

17.5.2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615

17.5.3 永冻寒冻雏形土616

17.5.4 潮湿寒冻雏形土617

17.5.5 草毡寒冻雏形土619

17.5.6 暗沃寒冻雏形土623

17.5.7 暗瘠寒冻雏形土626

17.5.8 简育寒冻雏形土628

17.6 潮湿雏形土630

17.6.1 分布、形成和特征630

17.6.2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632

17.6.3 叶垫潮湿雏形土632

17.6.4 砂姜潮湿雏形土635

17.6.5 暗色潮湿雏形土638

17.6.6 淡色潮湿雏形土641

17.7 干润雏形土646

17.7.1 分布、形成和特征646

17.7.2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647

17.7.3 灌淤干润雏形土647

17.7.4 铁质干润雏形土649

17.7.5 底锈干润雏形土652

17.7.6 暗沃干润雏形土654

17.7.7 简育干润雏形土656

17.8 常湿雏形土657

17.8.1 分布、形成和特征657

17.8.2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659

17.8.3 冷凉常湿雏形土660

17.8.4 滞水常湿雏形土662

17.8.5 钙质常湿雏形土667

17.8.6 铝质常湿雏形土668

17.8.7 酸性常湿雏形土672

17.8.8 简育常湿雏形土674

17.9 湿润雏形土676

17.9.1 分布、形成和特征676

17.9.2 土类的划分与检索676

17.9.3 冷凉湿润雏形土677

17.9.4 钙质湿润雏形土679

17.9.5 紫色湿润雏形土685

17.9.6 铝质湿润雏形土690

17.9.7 铁质湿润雏形土696

17.9.8 酸性湿润雏形土700

17.9.9 简育湿润雏形土702

17.10 雏形土与其他一些土纲的关系705

17.11 雏形土的利用与管理705

17.11.1 寒冻雏形土的利用与管理705

17.11.2 潮湿雏形土的利用与管理706

17.11.3 干润雏形土的利用与管理706

17.11.4 常湿雏形土的利用与管理706

17.11.5 湿润雏形土的利用管理707

第18章 新成土709

18.1 引言709

18.2 分布和形成因素709

18.3 亚纲划分与检索711

18.4 人为新成土712

18.4.1 分布和形成712

18.4.2 土类划分与检索712

18.4.3 扰动人为新成土712

18.4.4 淤积人为新成土714

18.5 砂质新成土716

18.5.1 分布和形成716

18.5.2 土类划分与检索719

18.5.3 寒冻砂质新成土719

18.5.4 潮湿砂质新成土722

18.5.5 干旱砂质新成土724

18.5.6 干润砂质新成土730

18.5.7 湿润砂质新成土739

18.6 冲积新成土742

18.6.1 分布和形成742

18.6.2 土类划分与检索743

18.6.3 寒冻冲积新成土743

18.6.4 潮湿冲积新成土745

18.6.5 干旱冲积新成土747

18.6.6 干润冲积新成土749

18.6.7 湿润冲积新成土751

18.7 正常新成土753

18.7.1 分布和形成753

18.7.2 土类划分与检索754

18.7.3 黄土正常新成土754

18.7.4 紫色正常新成土756

18.7.5 红色正常新成土760

18.7.6 寒冻正常新成土762

18.7.7 干旱正常新成土765

18.7.8 干润正常新成土767

18.7.9 湿润正常新成土769

18.8 与其他土纲的联系773

18.9 利用与管理774

18.9.1 一般利用管理774

18.9.2 砂质新成土的改良利用与分区775

18.9.3 土地复垦与新成土的建造776

第19章 土壤基层分类779

19.1 引言779

19.2 土壤基层分类研究的回顾780

19.2.1 早期优胜美国土系分类制780

19.2.2 中期采用前苏联土种分类制781

19.2.3 我国土壤基层分类研究的发展782

19.2.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系单元的建立783

19.3 土系单元的划分784

19.3.1 土系的定义和概念784

19.3.2 土系分类的实践基础785

19.3.3 划分土系的原则和依据785

19.3.4 土系分类的技术设计786

19.3.5 研究土系的途径和方法793

19.3.6 土系记述举例794

19.4 土族单元的划分797

19.4.1 我国土属分类研究状况798

19.4.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的划分799

19.4.3 划分土族的控制层段800

19.4.4 划分土族的依据指标800

19.4.5 划分土族的原则性方案803

19.4.6 土族命名803

第20章 土壤信息系统806

20.1 土壤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806

20.1.1 信息、数据与数据库806

20.1.2 地理信息系统与土壤信息系统806

20.1.3 定位数据与属性数据807

20.1.4 数据库结构807

20.1.5 空间数据处理808

20.2 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810

20.2.1 国际上土壤信息系统研究的进展810

20.2.2 中国土壤信息系统研究现状812

20.3 土壤信息系统建立的原则、基本结构与功能813

20.3.1 建立土壤信息系统应遵循的原则813

20.3.2 土壤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814

20.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壤信息系统要点814

第21章 土壤系统分类的应用823

21.1 引言823

21.2 进入大学新编教材823

21.3 在土壤调查制图中的应用823

21.3.1 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824

21.3.2 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825

21.4 在农业中的应用826

21.4.1 正确估计我国土壤资源827

21.4.2 农、林、牧合理布局827

21.4.3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830

21.4.4 牧用天然草地生产力评价831

21.4.5 名特优茶叶、柑橘生产基地选择和低产园改造832

21.4.6 地道植物药材土壤环境条件评价837

21.5 在非农业中的应用838

21.5.1 用于道路、水利和建筑工程设施838

21.5.2 在富铁铝土型金矿普查勘探的应用842

21.5.3 碱化土盐生草在石油普查勘探上的意义843

21.5.4 人为新成土在草坪建造的应用844

21.5.5 用于对土壤条件要求严格的古树名木保护845

21.5.6 用于土壤元素异常引起的地方病防治845

21.6 应用前景的展望847

21.6.1 加强系统分类基础研究847

21.6.2 完善系统分类应用技术847

21.6.3 扩大系统分类应用范围847

第22章 土壤分布规律与土壤分区850

22.1 引言850

22.2 土壤分布规律与土壤分区的概念、简史850

22.2.1 土壤分布规律850

22.2.3 土壤分区851

22.2.4 土壤分布规律与土壤分区研究简况852

22.3 土壤分布规律的主要形式853

22.3.1 土壤规则性连续分布853

22.3.2 土壤地域性间断分布855

22.3.3 土壤垂直分布857

22.3.4 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分布特征858

22.4 土壤分区的原则和单位系统858

22.4.1 土壤分区原则858

22.4.2 土壤分区单位系统859

22.5 土壤分区860

22.5.1 三大土壤区域860

22.5.2 十六个土壤地区863

附录:874

1.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874

2.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英名词对照885

3.供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用的土层划分和命名草案894

4.土壤分析方法清单899

5.先后参加工作的单位和主要人员名单9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