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傣族社会历史调查 西双版纳之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傣族社会历史调查 西双版纳之二](https://www.shukui.net/cover/2/32866885.jpg)
-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ISBN:11184·13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114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1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傣族社会历史调查 西双版纳之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西双版纳傣族分布略图1
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经济调查总结报告1
一、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社会经济情况1
(一)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上的封建领主经济1
目 录1
(一)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上的封建领主经济1
一、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社会经济情况1
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经济调查总结报告1
西双版纳傣族分布略图1
(1)农民份地的形成过程——体现历史持续发展阶段的四种土地类型4
①“纳哈滚” (家族田)4
1.领主庄园与农村公社同体4
①“纳哈滚” (家族田)4
(1)农民份地的形成过程——体现历史持续发展阶段的四种土地类型4
1.领主庄园与农村公社同体4
②“纳曼”亦作“纳本曼” (寨田或寨公田)5
②“纳曼”亦作“纳本曼” (寨田或寨公田)5
③“纳倘”或“纳尾”(份地或负担田)6
③“纳倘”或“纳尾”(份地或负担田)6
④“纳辛”(私田)8
④“纳辛”(私田)8
(2)领主直属土地的形成过程9
①与“盗窃”土地分道进行的土地分封过程9
②与“盗窃”土地分道进行的土地掠夺过程9
(2)领主直属土地的形成过程9
①与“盗窃”土地分道进行的土地分封过程9
②与“盗窃”土地分道进行的土地掠夺过程9
③领主直属土地10
“纳陇达”(陇达田)10
“纳道昆” (头人田)10
“纳波郎” (波郎田)10
“纳召勐” (土司田)10
“纳道昆” (头人田)10
“纳竜召”(宣慰田)10
宗教土地10
宗教土地10
“纳波郎” (波郎田)10
“纳召勐” (土司田)10
“纳竜召”(宣慰田)10
③领主直属土地10
(1)占有两种不同来源份地的两种农民等级和表现在土地占有和封建10
(1)占有两种不同来源份地的两种农民等级和表现在土地占有和封建10
“纳陇达”(陇达田)10
2.各种地租形态10
负担方面的主客内外关系10
负担方面的主客内外关系10
2.各种地租形态10
①两种份地上的两种农民等级和两种负担11
“傣勐”11
“滚很召”11
“滚很召”11
“傣勐”11
①两种份地上的两种农民等级和两种负担11
②表现在土地占有方面的主客关系13
③表现在负担方面的内外关系13
(2)以劳役地租为支配形态并渗杂其它地租形态的封建领主经济13
③表现在负担方面的内外关系13
②表现在土地占有方面的主客关系13
(2)以劳役地租为支配形态并渗杂其它地租形态的封建领主经济13
①劳役制的“原型”和“献礼”及其沉淀14
①劳役制的“原型”和“献礼”及其沉淀14
②份地制下的劳役地租或贼役15
②份地制下的劳役地租或贼役15
③实物代役租或年贡16
③实物代役租或年贡16
④由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过渡形式——“烤空”与“烤汗”17
④由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过渡形式——“烤空”与“烤汗”17
勐笼、勐罕等地的“空”与“烤空”17
勐笼、勐罕等地的“空”与“烤空”17
⑤体现历史发展的几种实物地租形式18
景洪的“烤汗”18
⑤体现历史发展的几种实物地租形式18
景洪的“烤汗”18
“烤朗召” (官租)19
“烤咖纳”(集体租)19
“烤骂纳” (田禄)19
“烤咖纳”(集体租)19
“烤朗召” (官租)19
“烤骂纳” (田禄)19
⑥其它剥削形式20
⑥其它剥削形式20
①“火西”制的形成和发展21
②对农奴加强劳动编组的“火西”制21
(1)为保证封建地租剥削而采取自上而下分派负担的组织——“火西制”21
3.分配在不同等级农民之间的封建剥削组织21
②对农奴加强劳动编组的“火西”制21
①“火西”制的形成和发展21
(1)为保证封建地租剥削而采取自上而下分派负担的组织——“火西制”21
3.分配在不同等级农民之间的封建剥削组织21
③“火西”制的矛盾23
③“火西”制的矛盾23
(2)与“火西”制相照应采取自下而上平均分配封建负担的“黑召”制24
①体现土地与人相结合的负担户和负担观念24
(2)与“火西”制相照应采取自下而上平均分配封建负担的“黑召”制24
①体现土地与人相结合的负担户和负担观念24
②由共同负担换来共同占有的土地而巩固起来的负担界线25
②由共同负担换来共同占有的土地而巩固起来的负担界线25
③由负担户和负担界线相结合产生的平均负担办法26
③由负担户和负担界线相结合产生的平均负担办法26
④“黑召”制的适应性26
④“黑召”制的适应性26
4.各等级农民占有土地和各种地租剥削以及三种类型地区的比较28
①“傣勐”28
②“滚很召”28
(1)各等级农民占有土地情况28
③“召庄”28
4.各等级农民占有土地和各种地租剥削以及三种类型地区的比较28
(1)各等级农民占有土地情况28
①“傣勐”28
②“滚很召”28
③“召庄”28
“甘勐”29
其它劳役29
家内和专业劳役29
②实物地租29
“烤汗”29
农业劳役29
①劳役地租29
(2)各种地租的剥削数量和比例29
“烤汗”29
“烤罗郎”29
“烤骂纳”29
②实物地租29
其它劳役29
“甘勐”29
家内和专业劳役29
农业劳役29
①劳役地租29
(2)各种地租的剥削数量和比例29
“烤发郎”29
“烤空”29
“烤空”29
“烤罗郎”29
“烤骂纳”29
“烤发郎”29
第一类型30
(3)三种类型地区30
第一类型30
(3)三种类型地区30
1.由农村公社成长起来的政治雏形31
(二)封建领主的政治组织31
第三类型31
第二类型31
1.由农村公社成长起来的政治雏形31
(二)封建领主的政治组织31
第三类型31
第二类型31
①“波曼”、“波乃曼”和“咩曼”32
(1)村社的内部分工32
(1)村社的内部分工32
①“波曼”、“波乃曼”和“咩曼”32
⑧“乃冒”、“乃捎”33
⑩“板闷”33
⑧“乃冒”、“乃捎”33
⑦“波莫”33
②“昆悍”33
⑥“瓦克”的佛爷和“波章”33
⑤“昆欠”33
④“波板”33
③“陶格”33
②“昆悍”33
⑨“赞哈”33
⑩“板闷”33
⑨“赞哈”33
⑦“波莫”33
⑥“瓦克”的佛爷和“波章”33
⑤“昆欠”33
④“波板”33
③“陶格”33
②宗教34
③互助34
①协作34
(2)村社集会34
①村社议事会34
②村社民众会议34
(3)公共事务34
③互助34
②宗教34
①协作34
(3)公共事务34
②村社民众会议34
①村社议事会34
(2)村社集会34
(4)村社界线35
(4)村社界线35
2.由部落联盟向政权组织的过渡35
2.由部落联盟向政权组织的过渡35
(1)由村社议事会向部落联盟议事会的过渡36
①“朋贯”36
①“朋贯”36
(1)由村社议事会向部落联盟议事会的过渡36
(2)由部落联盟议事会向政权组织的发展37
②“朋勐”及其原始民主色彩37
(2)由部落联盟议事会向政权组织的发展37
②“朋勐”及其原始民主色彩37
①二头军事首领制度的遗迹38
①二头军事首领制度的遗迹38
②阶级和公共权力的发生39
②阶级和公共权力的发生39
(3)按照部落联盟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40
①召片领兼最高军事首领和最高僧侣40
“昆悍”组织40
①召片领兼最高军事首领和最高僧侣40
“昆悍”组织40
(3)按照部落联盟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40
“滚课”组织41
“松列帕兵召”和“波约”41
②作为封建领主政权机关的“议事庭” (勒司廊)41
“郎目乃”41
“滚课”组织41
“郎目乃”41
“松列帕兵召”和“波约”41
②作为封建领主政权机关的“议事庭” (勒司廊)41
③“波郎”42
“波郎勐”42
“波郎陇”42
“波郎曼”42
③“波郎”42
“波郎勐”42
“波郎陇”42
“波郎曼”42
“波郎纳”43
“武翁”43
“孟”43
“孟”43
①等级43
(4)贵族等级和官级43
“鲁郎道叭”、 “召庄”、 “鲁昆”43
“武翁”43
“鲁郎道叭”、 “召庄”、 “鲁昆”43
①等级43
(4)贵族等级和官级43
“波郎纳”43
“纳怀郎” (百田级)44
“纳扫竜”(大二十田级)44
②官级44
③村社头人44
②官级44
“叭”44
“鲊”44
“?”44
“纳哈”或“纳西囡”(五田级或小十田级)44
“纳扫囡” (小二十田级)44
“纳扫竜”(大二十田级)44
“纳怀郎” (百田级)44
“纳扫囡” (小二十田级)44
“?”44
“鲊”44
“叭”44
③村社头人44
“纳哈”或“纳西囡”(五田级或小十田级)44
(1)关于“祭神””46
1.“祭神”与“赕佛”的起源和发展46
(三)维护封建领主统治的宗教46
(1)关于“祭神””46
1.“祭神”与“赕佛”的起源和发展46
(三)维护封建领主统治的宗教46
(2)关于“赕佛”47
(2)关于“赕佛”47
2.佛教与政治合流48
2.佛教与政治合流48
3.解放初期宗教变化情况49
3.解放初期宗教变化情况49
(1)佛寺和宗教人物50
(2)宗教开支50
(1)佛寺和宗教人物50
(2)宗教开支50
二、封建领主统治及经济变化情况51
(一)封建领主统治的削弱情况51
二、封建领主统治及经济变化情况51
1.封建领主统治在政治上的削弱程度51
(1)封建上层统治机构的削弱情况51
①召片领51
(1)封建上层统治机构的削弱情况51
1.封建领主统治在政治上的削弱程度51
(一)封建领主统治的削弱情况51
①召片领51
②各勐的议事庭52
②各勐的议事庭52
(2)农村封建基层组织的削弱情况53
(2)农村封建基层组织的削弱情况53
2.封建领主经济的削弱程度53
2.封建领主经济的削弱程度53
(二)农村阶级和土地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54
(二)农村阶级和土地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54
1.农村阶级更趋中农化55
(1)农村阶级构成和决定阶级升降的几个因素55
(1)农村阶级构成和决定阶级升降的几个因素55
1.农村阶级更趋中农化55
(2)解放后农村阶级普遍上升的几个特点56
(2)解放后农村阶级普遍上升的几个特点56
②工作基础的影响57
①体现在土地占有上的三种类型地区阶级变化的特点57
②工作基础的影响57
①体现在土地占有上的三种类型地区阶级变化的特点57
(3)农村阶级构成特点58
(3)农村阶级构成特点58
①“地主”和富农59
①“地主”和富农59
④雇农60
②中农60
④雇农60
③贫农60
②中农60
③贫农60
2.土地占有更趋平衡化62
2.土地占有更趋平衡化62
⑤贫民62
(1)解放初期的农村土地占有情况62
⑤贫民62
(1)解放初期的农村土地占有情况62
(2)目前土地平均化的趋势63
(2)目前土地平均化的趋势63
①促成分田运动的两个基本因素和两种情况64
(3)由自发分田运动引起的一些问题64
①促成分田运动的两个基本因素和两种情况64
(3)由自发分田运动引起的一些问题64
②群众对分田的看法66
②群众对分田的看法66
③等级(村社)之间的土地关系66
③等级(村社)之间的土地关系66
三、对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看法68
三、对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看法68
(一)关于民主改革的问题69
(一)关于民主改革的问题69
(二)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70
(二)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70
对当前几项具体工作的反映和意见72
对当前几项具体工作的反映和意见72
附录:72
附录:72
思茅地委关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进行土地76
改革的意见76
改革的意见76
思茅地委关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进行土地76
西双版纳二十六个勐傣村寨所属封建等级统计86
西双版纳二十六个勐傣村寨所属封建等级统计86
“烤朗召”92
“烤朗召”92
叭真及其后代的历史散记97
叭真及其后代的历史散记97
车里宣慰使(召片领)封头人的委状及其颁发的“诏书”103
车里宣慰使(召片领)封头人的委状及其颁发的“诏书”103
召勐遮所辖地界及解决地界纠纷纪要(三篇)106
召勐遮所辖地界及解决地界纠纷纪要(三篇)106
关于“版纳”和“火圈”的一些资料111
关于“版纳”和“火圈”的一些资料111
后记114
后记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