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免疫复合物病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免疫复合物病](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2866637.jpg)
- (日)粕川醴司著;蔡昌锡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 ISBN:14176·159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220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免疫复合物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免疫复合物病的历史1
一、克隆选择学说与自身抗体产生理论2
二、自身抗体与疾病3
三、免疫复合物与组织损伤4
四、Heymarm的实验模型4
第三章 变态反应性疾病与免疫复合物的关系7
一、过敏症型变态反应与免疫复食物7
二、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与免疫复食物10
三、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11
四、细胞介导型变态反应与免疫复合物12
五、刺激型变态反应与免疫复合物13
第三章 免疫复台物的组成部分16
一、抗原的种类16
(一)半抗原16
(二)大分子抗原16
(三)颗粒抗原17
(四)内源性抗原17
(五)外源性抗原18
二、抗体的种类与生物学活性18
三、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0
五、形成免疫复合物的免疫球蛋白23
四、抗体分子的抗原决定簇23
六、补体24
第四章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27
一、抗原抗体的结合力27
二、免疫复合物的溶解度和大小28
(一)抗原的结合簇28
(二)抗原抗体的比例28
(三)格子结构的形成29
三、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方式30
(一)抗原过剩型免疫复合物31
(三)游离型免疫复合物32
(二)抗体过剩型免疫复合物32
第五章 免疫复合物的生物学活性34
一、补体的活化34
(一)经典途径的活化35
(二)替代途径的活化37
二、补体对免疫复合物的溶解作用37
三、免疫复合物对血凝,纤溶系统的影响38
四、免疫复合物与类风湿因子的反应39
五、免疫复合物与抗抗体(anti-antibody)的反应43
六、免疫复合物与胶固素的反应45
七、免疫复合物与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反应46
八、免疫复合物与嗜中性粒细胞的反应48
十、免疫复合物与嗜碱性粒细胞的反应50
九、免疫复合物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反应50
十一、免疫复合物与肥大细胞的反应51
十二、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的反应51
十三、免疫复合物与淋巴细胞的反应52
十四、免疫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影响52
十五、免疫复合物与杀伤(K)细胞的反应53
十六、免疫复合物与组胺的反应55
第六章 免疫复合物的命运59
一、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率59
二、免疫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61
三、免疫复合物向组织沉积62
第七章 免疫复合物的组织沉积63
一、循环免疫复合物的组织沉积机制63
(一)理化性沉积63
(二)受体介导性沉积64
(三)嗜中性粒细胞的参与66
(四)IgE抗体和血小板的参与69
二、先抗原后抗体的组织沉积69
(一)循环中抗原向组织附着69
(二)组织内部抗原向细胞表面暴露71
三、先抗体后抗原的组织沉积71
四、细胞和组织的C3受体和Fc受体及其生物学活性71
五、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方式76
第八章 组织沉积免疫复合物的证明方法80
一、免疫荧光检查81
二、电子显微镜检查83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组织洗脱物的检查84
(一)组织切片法84
(二)匀浆法84
第九章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方法86
一、物理化学方法88
(一)用超速离心沉淀分析法88
(三)冷球蛋白沉淀法89
(四)聚乙二醇沉淀法89
(二)蔗糖密度梯度超迷离心沉淀法89
(五)凝胶过滤法90
二、利用补体结合反应的检测法91
(一)Clq凝胶内沉淀反应91
(二)Clq胶乳凝集试验92
(三)C1q PEG放射免疫测定93
(四)C1q偏离试验95
(五)C1q结合试验97
(六)C1q试管放射免疫测定97
(七)C1q试管酶免疫测定99
(八)Clq提纯方法101
(九)C1q法存在的问题101
(十)胶固素结合试验102
三、抗球蛋白抗体法104
(一)mRF凝胶内沉淀反应104
(二)mRF定量沉淀反应104
(三)mRF纤维素放射免疫测定105
(四)mRF结合试验107
(五)pRE胶乳疑集试验108
(六)pRF双抗体放射免疫测定108
(七)RF法存在的问题109
(八)抗抗体(anti-antibody)法110
(一)Raji细胞检测法112
(二)人红细胞检测法113
四、受体结合试验114
(三)血小板凝集试验114
(四)玫瑰花结检测法116
(五)ADCC检测法116
(六)巨噬细胞检测法117
(七)受体结合法存在的问题119
五、嗜中性粒细胞游走试验119
六、甲状腺球蛋白抗原特异性检测法120
七、构成免疫复合物的抗原鉴定法120
(一)DNA抗原复合物的证明121
(三)其它方法122
(二)利用抗原过剩时免疫复合物发生解离性鉴定抗原122
九、不同检测法测定各种疾病免疫复合物的阳性率125
八、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125
第十章 实验性免疫复合物病133
一、实验性急性免疫复合物病133
二、实验性慢性免疫复合物病133
三、马杉肾炎和Heymann肾炎135
四、实验性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38
五、自发性免疫复合物病139
第十一章 人类免疫复合物病143
一、血清病145
(一)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146
二、肾小球肾炎146
(二)膜性肾小球肾炎148
(三)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150
(四)狼疮性肾炎151
(五)由其它内源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156
(六)微生物感染性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156
(七)IgA肾病158
(八)药物性肾小球肾炎158
三、其它肾脏疾病161
(一)肾小管损伤161
四、血管炎162
(二)肾病综合征162
五、感染性内膜炎165
六、麻风165
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66
(一)混合型结缔组织病(MCTD)172
八、类风湿性关节炎173
(一)恶性类风湿性关节炎175
(二)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178
十一、淋球菌性关节皮肤炎181
十二、口眼生殖器综合征181
十、强直性脊椎炎181
九、干燥综合征181
十三、肝脏疾病182
十四、炎性肠疾病186
十五、肺脏疾病188
(一)肺炎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炎和肺泡炎188
(二)肺曲菌病188
(三)肺结节病188
(四)其它肺脏疾病189
十六、血液疾病189
(一)镰状细胞病189
(二)疟疾贫血189
(五)白血病190
(四)紫癜190
(三)成人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190
(六)冷球蛋白血症191
(七)血友病191
十七、神经系统疾病192
(一)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192
(二)多发性末梢神经炎(Guillain-Barre综合征)192
十八、癌192
十九、肾移植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195
二十、补体缺陷病与免疫复合物病196
二十一、其它疾病198
一、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制剂209
第十二章 免疫复合物病的治疗209
二、“冲击”疗法210
三、免疫抑制剂211
四、免疫调节剂212
五、D-青霉胺213
六、抗炎药物213
七、换血浆疗法214
八、抗凝药物215
九、前列腺素216
十、破坏受体的药物217
结束语219
译后记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