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2843318.jpg)
-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中医学》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086·991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祖国医药学发展概况1
绪论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3
(一)整体观念3
(二)辨证论治4
三、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而奋斗5
第一节 阴阳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6
二、阴阳的变化规律6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6
第一篇 基础理论6
三、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
第二节 五行8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8
二、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9
第二章 脏腑、气、血、津液11
第一节 脏腑11
一、五腑11
(一)心11
(二)肝12
(三)脾13
(四)肺13
(五)肾14
(一)胃16
(二)胆16
(三)小肠16
(四)大肠16
(五)膀胱16
(六)三焦16
二、六腑16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17
(一)脏与脏17
第二节 气、血、津液18
一、气18
(二)脏与腑18
二、血19
三、津液19
第三章 经络20
第一节 经络的主要内容和分布概况20
第二节 比络的作用21
第四章 病因22
第一节 六淫22
第二节 疫疠24
第三节 七情24
第四节 其他致病因素25
一、望全身情况26
第一节 望诊26
第五章 诊法26
二、望局部情况28
三、望舌29
四、望小儿指纹31
第二节 闻诊32
一、听声音32
二、嗅气味33
第三节 问诊33
二、问汗34
三、问头、身、胸、腹、四肢34
一、问寒热34
四、问睡眠35
五、问饮食35
六、问二便35
七、问经带36
八、问小儿36
九、问既往病史及个人史和家族史36
第四节 切诊37
一、脉诊37
二、按诊41
第一节 八纲辨证42
一、表里42
第六章 辨证42
二、寒热43
三、虚实43
四、阴阳44
第二节 脏腑辨证44
一、脏病辨证44
(一)心病辨证44
(二)肝病辩证45
(三)脾病辩证46
(四)肺病辩证47
(五)肾病辩证48
(二)胃火49
二、腑病辨证49
(一)胃寒49
(三)食滞胃脘50
(四)胃阴虚50
(五)大肠湿热50
(六)膀胱湿热50
三、脏腑兼病辨证51
(一)心脾两虚51
(二)心肾不交51
(三)脾胃虚寒51
(四)肝胃不和51
一、太阳病证52
(五)肝胆湿热52
第三节 六经辨证52
二、阳明病证53
三、少阳病证54
四、太阴病证54
五、少阴病证54
六、厥阴病证55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55
一、卫分证56
二、气分证56
三、营分证56
四、血分证57
第七章 治则58
第一节 扶正祛邪58
第二节 标本缓急59
第三节 正治与反治59
第二篇 中药与方剂61
第一章 中药61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61
一、中药的采制61
(一)采集与贮藏61
(二)炮制61
(一)中药的性能62
二、中药运用的一般规律62
(二)中药的用法63
第二节 常用中药64
一、解表药64
(一)辛温解表药65
(二)辛凉解表药67
二、祛风湿药70
三、祛湿药72
(一)芳香化湿药72
(二)淡渗利湿药74
(三)清热利水药75
(一)清热泻火药77
四、清热药77
(二)清热燥湿药79
(三)清热凉血药80
(四)清热解毒药82
(五)清虚热药84
五、泻下药85
(一)攻下药85
(二)润下药86
(三)逐水药86
六、消导药87
(一)温化寒痰药89
七、祛痰止咳平喘药89
(二)清化热痰药90
(三)止咳平喘药92
八、温里祛寒药94
(一)温中散寒药94
(二)回阳救逆药95
九、理气药95
十、理血药99
(一)活血祛瘀药99
(二)止血药102
(一)补气药104
十一、补益药104
(二)补阳药106
(三)补血药108
(四)补阴药110
十二、固涩药111
十三、安神药113
(一)养心安神药113
(二)重镇安神药114
十四、平肝熄风药115
十五、芳香开窍药117
十六、驱虫药119
附:外用药120
第一节 方剂概说123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123
二、方剂的变化123
第二章 方剂123
三、常用剂型124
第二节 常用方剂125
一、解表剂125
(一)辛温解表剂126
麻黄汤126
桂枝汤126
荆防败毒散126
桑菊饮127
(二)辛凉解表剂127
银翘散127
二、祛风湿剂128
羌活胜湿汤128
独活寄生汤128
三、祛湿剂128
(一)芳香化湿剂129
藿香正气散129
(二)苦温燥湿剂129
平胃散129
八正散130
(四)清热利水通淋剂130
四、清热剂130
(三)淡渗利湿剂130
五苓散130
(一)清热泻火剂131
白虎汤131
(二)清热燥湿剂131
茵陈蒿汤131
(三)清热凉血剂132
清营汤132
白头翁汤132
龙胆泻肝汤132
犀角地黄汤133
(四)清热解毒剂133
五味消毒饮133
仙方活命饮133
(五)清虚热剂134
青蒿鳖甲汤134
五、泻下剂134
(一)寒下剂134
大承气汤134
(三)逐水剂135
十枣汤135
(二)润下剂135
麻子仁丸135
六、和解剂136
(一)和解少阳剂136
小柴胡汤136
(二)调和肝脾剂136
逍遥散136
七、消导剂137
保和丸137
八、祛痰止咳平喘剂137
(一)温化寒痰剂137
二陈汤137
(三)清肺平喘剂138
麻杏甘石汤138
(二)止咳化痰剂138
止嗽散138
(四)化痰平喘剂139
定喘汤139
九、温里祛寒剂139
(一)温中祛寒剂139
理中丸139
(二)回阳救逆剂140
四逆汤140
真武汤140
半夏厚朴汤141
柴胡疏肝散141
十、理气剂141
(一)行气剂141
(二)降气剂142
旋复代赭汤142
十一、理血剂142
(一)活血祛瘀剂142
血府逐瘀汤142
补阳还五汤143
生化汤143
(二)止血剂143
十灰散143
四君子汤144
补中益气汤144
十二、补益剂144
(一)补气剂144
参苓白术散145
(二)补血剂145
四物汤145
归脾汤146
炙甘草汤146
(三)补阴剂147
六味地黄丸147
肾气丸148
百合固金汤148
(四)补阳剂148
十三、固涩剂149
(一)敛汗固表剂149
牡蛎散149
(二)固精止遗剂149
金锁固精丸149
(四)收剑止带剂150
十四、安神剂150
清带汤150
真人养脏汤150
(三)涩肠止泻剂150
(一)养心安神剂151
酸枣仁汤151
(二)重镇安神剂151
朱砂安神丸151
十五、平肝熄风剂151
镇肝熄风汤151
天麻钩藤饮152
十六、开窍剂152
(二)温开剂153
至宝丹153
苏合香丸153
(一)凉开剂153
安宫牛黄丸153
十七、驱虫剂154
乌梅丸154
化虫丸154
生肌散155
七厘散155
生肌玉红膏155
九一丹155
冲和膏155
冰硼散155
十八、外用剂155
如意金黄散156
第三篇 临床常见证、病156
第一章 内科156
感冒156
咳嗽157
喘证158
胸痹160
头痛161
眩晕163
中风164
郁证166
心悸167
胃痛168
泄泻169
黄疸171
痢疾172
水肿174
淋证175
痹证177
第二章 外科178
痈178
疽179
疖182
疔183
第三章 妇产科185
月经不调185
闭经188
痛经188
崩漏189
带下190
妊娠恶阻191
胎动不安、滑胎192
产后发热193
产后腹痛194
缺乳194
麻疹196
第四章 儿科196
痄腮197
百日咳198
疳积199
小儿泄泻200
第四篇 针灸与其它疗法202
第一章 针灸疗法202
第一节 穴位概述202
一、穴位与经络的关系202
二、穴位的分类202
四、常用取穴法203
三、穴位的主治规律203
第二节 十四经体表循行、主治及常用穴205
一、任脉:中极、关元、气海、建里、中脘、上脘、腋中、天突、廉泉205
二、督脉:长强、腰阳关、至阳、大椎、哑门、百会、人中207
三、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列缺、少商208
四、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间使、内关、中冲209
五、手少阴心经:少海、通里、神门、少冲210
六、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颙、迎香211
七、手少阳三焦经:中渚、外关、肩髎、翳风、耳门212
八、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肩贞、天宗、听宫214
九、足阳明胃经: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髀关、足三里、丰隆、内庭215
十、足少阳胆经:听会、阳白、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悬钟)218
十一、足太阳膀胱经:睛明、肺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中、昆仑220
十二、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223
十三、足厥阴肝经:大敦、太冲、曲泉224
十四、足少阴肾经:太溪、照海、复溜225
第三节 奇穴225
一、头部:太阳、印堂、四神聪226
二、腹部:胃上穴、维胞226
三、腰背部:定喘、夹脊穴227
四、上肢部:落枕、八邪、四缝、十宜228
五、下肢部:膝眼、阑尾穴、八风229
第四节 刺、灸、拔罐法229
一、针刺法230
(一)毫针刺法230
(二)三棱针刺法234
二、灸法235
二、拔罐法235
第五节 针灸治疗236
一、治疗概述236
二、常见病的治疗237
第二章 其它疗法242
第一节 耳针疗法242
第二节 针刺麻醉246
第三节 简易推拿248
一、推拿常用手法248
二、推拿常规259
三、常见病症的推拿治疗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