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发展问题报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国,林善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3167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06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23页
- 主题词:国民经济计划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发展问题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部 发展目标篇3
一、机遇与挑战: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3
1.经济全球化:一把“双刃剑”4
2.高新技术产业: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8
3.经济结构大调整:全球性的课题12
4.国内需求不足:跨世纪的难题14
二、宏伟蓝图: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16
1.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17
2.对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趋势的估计18
3.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20
4.“十五”计划发展目标21
三、指导方针: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24
1.以发展为主题25
2.以结构调整为主线30
3.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33
4.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38
5.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42
第二部 经济结构篇49
一、透视中国农业49
1.农业:共和国的首要经济问题50
2.中国必须自己养活自己,也能养活自己54
3.农业基础地位≠以农业为基础57
4.农业为什么需要保护,保护什么59
5.农业必须在结构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63
6.农户家庭经营能否托起中国的农业现代化66
7.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68
8.农民增收的困境与出路72
二、优化工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77
1.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辩证法78
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工业优化升级的关键79
3.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84
4.优化企业组织结构89
1.“西部大开发”的背景96
三、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96
2.新中国西部开发及东、西部发展差距的现状99
3.西部的潜在优势及大开发所面临的障碍103
4.美国西部开发给我国的启示109
5.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对策思路110
四、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城镇化114
1.中国城乡差距的“倒U”曲线何时出现拐点114
2.中国城乡发展失调的原因121
3.“失衡的中国”必然影响现代化进程122
4.城镇化--城乡结构调整的“枢纽”125
5.中国城镇化:速度缓慢、发展滞后127
6.中国城镇化的道路选择131
7.中国城镇化进程展望134
五、加速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137
1.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138
2.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138
3.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策140
第三部 科技、教育和人才篇145
一、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145
1.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21世纪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145
2.科技竞争力: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150
3.争夺科技制高点:从邓小平到江泽民一脉相承的战略思路154
4.我国产业技术“跨越”发展的新思路157
二、教育发展与素质教育160
1.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161
2.当前的教育投入:能否擎起明日的中国?166
3.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制度的死角吗?169
4.政府在教育产业发展中的“进”和“退”171
三、建构新世纪人才战略176
1.人才: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灵魂177
2.人才流失:新千年黎明的回顾与反思178
3.他山之石:借鉴美国等国家先进的人才战略184
4.把人才战略上升国家战略189
第四部 人口、资源和环境篇195
一、中国的悬剑:沉重的人口问题195
1.回首历史:中国为什么成为第一人口大国196
2.转变思路:有效遏制人口过快增长势头200
3.当今中国:人口难题依然沉重205
4.三大高峰:中国未来人口增长的趋势预测208
5.连锁反应:人口问题所引发的冲击波212
6.对策思考:解决人口问题目前最需要做的几项工作214
二、资源危机:中国又一严峻的世界难题217
1.资源枯竭:罗马俱乐部发出的预警217
2.惊人浪费: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222
3.相对贫乏:中国真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吗?226
4.开源节流:节约与保护并重的资源战略选择228
三、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230
1.98洪灾:中国响起生态环境的警钟231
2.环境污染:中国的城市化还能走多远235
3.协调互动:中国式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237
4.任重道远:再造中国生态的良性循环239
第五部 改革开放篇245
一、调整所有制结构,完善基本经济制度245
1.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有进有退245
2.发展民营经济,会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吗?248
3.民营经济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主流249
二、国有企业改革,任重而道远251
1.三年改革脱困只是阶段性成果251
2.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253
3.国有股减持,要多种方式并用257
1.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259
三、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259
2.政府职能转变首先要转变观念260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261
4.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内容262
5.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防止“走过场”263
四、推进税制改革,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264
1.刺激投资是税制改革的重点264
2.调整关税结构,保护国内产业266
3.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首要目标268
1.适度收缩国有股权:国有独资银行改革的根本出路272
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防范金融风险272
2.完善证券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74
3.推进利率市场化,发挥利率杠杆作用277
4.完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279
六、整顿市场秩序,创建公平竞争的环境283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283
2.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建经济信用284
3.反对垄断,维护市场竞争286
七、加入WTO: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89
1.WTO:经济联合国289
2.入世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保证290
3.对外开放倒逼国内改革293
4.政府先入世294
5.趋利避害,调整产业结构295
6.老百姓最实惠300
第六部 人民生活篇305
一、根本出发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05
1.共同富裕即是最终目标,也是阶段性目标305
2.改革分配体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307
3.调节居民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309
4.加强扶贫工作,消除贫困现象317
5.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水平320
二、就业困境:新世纪中国面临的突出难题322
1.失业警报在神州大地拉响323
2.失业现状:三股失业大潮汹涌而至325
3.下岗失业:是改革开放之过吗?330
4.21世纪:全方位寻找走出就业困境的多元路径335
三、社会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器343
1.他山之石:国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能告诉我们什么343
2.路径规划: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社会保障模式349
3.难点聚集:中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要跨越哪些障碍355
4.路在何方:我国目前如何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357
第七部 精神文明篇363
一、共同理想信念的培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363
1.2001年7月13日之夜--炎黄子孙最盛大的节日363
2.毛泽东凝聚人心的工程:反和平演变366
3.邓小平:改变思路、凝聚民族精神369
4.江泽民:以“三个代表”统一全党意志372
5.以党风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375
二、道德和文化建设是为精神文明塑造灵魂377
1.“以德治国”是以法治国的重要补充378
2.道德良俗来自矢志不移的建设380
3.科学精神是封建迷信的克星387
4.扬长避短进行网络文化建设390
5.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建设394
第八部 民主法制篇399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399
1.跳出历史周期率支配的思考400
2.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401
3.人民代表大会,告别“橡皮图章”404
4.村民自治--老百姓的民主407
5.“第三波”与中国民主的价值取向411
二、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法制建设414
1.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414
2.宪法至上:依法治国之本417
3.司法公正与独立审判419
4.“打黑除恶”以保国泰民安423
三、反腐倡廉,警钟长鸣425
1.从成克杰、胡长清伏法谈起426
2.中国近期腐败现象面面观429
3.腐败的危害到底有多大432
4.治本之举:从制度上根绝腐败435
第九部 国防外交篇445
一、中国的周边环境与安全445
1.中美撞机事件透视446
2.警惕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转移449
3.印度,震不醒的“军事大国”梦454
4.日本右翼势力为“军国主义”招魂456
5.不平静的南海水域459
6.NMD、TMD威胁中国的安全462
二、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国防465
1.炒作中国军费增长居心何在466
2.中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470
3.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474
4.遏制“台独”,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478
5.居安思危,建设强大的国防483
三、构筑中国外交新格局486
1.当今时代主题呈现出新特点486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89
3.中国为什么不和其他国家结盟492
4.营造新型的国家伙伴关系495
参考文献501
后记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