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赫斯特心脏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赫斯特心脏病学
  • (美)R·怀因·亚历山大等主编;郭继鸿等译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902025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40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赫斯特心脏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心衰的识别和治疗1

1.1 定义1

1.1.1 低心输出量/机体正常需求2

1.1.2 高心输出量/机体需求增加3

1.2 病理生理3

1.3 诊断4

1.3.1 病史4

1.3.2 体检5

1.3.3 实验室评估5

1.4 治疗6

1.4.1 急性充血性心衰7

1.4.2 慢性充血性心衰8

2.心律紊乱和传导障碍17

2.1 心律失常分析的原则17

2.2.2 房性期前收缩19

2.2.1 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动过速19

2.2 室上性心律失常19

2.2.3 室上性心动过速20

2.3 房室交界区和加速性室性心律34

2.3.1 房室交界区早搏35

2.3.2 加速性交界区及加速性室性心律35

2.3.3 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36

2.4 室性心律失常36

2.4.1 室性早搏37

2.4.2 非持续性室速40

2.4.3 持续性室速41

2.4.4 心室颤动46

2.5 过缓性心律失常46

2.5.1 激动起源衰竭47

2.5.2 房室传导异常48

2.5.3 起搏器的适应证49

3.1 临时起搏53

3.2 永久起搏器适应证54

3.2.1 特殊病因起搏和房室阻滞类型54

3.2.4 颈动脉窦综合征的起搏55

3.2.3 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起搏55

3.2.5 神经心源性晕厥的心脏起搏55

3.2.2 先天性房室阻滞的起搏55

3.4 起搏器功能及模式56

3.3 起搏器硬件56

3.4.1 磁铁模式56

3.2.6 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起搏56

3.4.3 AAI起搏模式57

3.4.4 DDD起搏57

3.4.2 VVI模式57

3.5.3 颈动脉窦综合征或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病人59

3.5.2 完全或间歇性Ⅲ度房室阻滞病人59

3.6 心脏起搏的血流动力学59

3.6.1 房室同步59

3.5.1 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59

3.5 不同临床情况下起搏器的应用59

3.4.5 DDI起搏59

3.7.1 感染60

3.7 起搏器并发症60

3.7.2 起搏器功能的电磁干扰(EMI)60

3.6.2 起搏器综合征60

3.8.2 失夺获61

3.8.1 起搏频率异常61

3.8.3 感知过度61

3.8 起搏器功能不良61

3.8.4 感知不良63

4.1 分类65

4.2 不伴有心脏病的晕厥(非心源性晕厥)65

4 晕厥65

4.3 与心脏病有关的晕厥(心源性晕厥)69

4.4 晕厥的特殊问题70

4.3.2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晕厥70

4.4.1 老年人晕厥70

4.3.1 与心脏血液输出受阻有关的晕厥70

4.4.4 复发性晕厥71

4.4.3 晕厥与猝死71

4.5 诊断性评价71

4.4.2 多原因导致的晕厥71

4.6 非心性晕厥的治疗72

4.7 心源性晕厥的治疗74

5.1.1 发病率79

5.1 流行病学79

5.1.2 年龄、种族和性别的影响79

5. 心脏性猝死79

5.1.3 年轻人心脏性猝死80

5.1.4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子80

5.2.1 心脏性猝死与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关系82

5.2 心脏性猝死的机制82

5.2.2 心脏性猝死中的快速型与缓慢型心律失常82

5.1.5 竞赛运动员中的心脏猝死82

5.2.3 缺血的作用83

5.2.4 自主神经系统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84

5.3 心脏性猝死相关的心脏病84

5.3.1 缺血性心脏病85

5.3.2 心肌病86

5.3.3 瓣膜性心脏病88

5.3.4 炎症性和浸润性心肌病89

5.3.5 先天性心脏病89

5.3.6 原发性电异常90

5.3.7 药物及其他毒性制剂91

5.3.8 电解质异常92

5.4.1 院外心脏骤停93

5.4.2 心脏骤停后的幸存者和预后93

5.4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治疗93

5.5.1 确定心脏病病理基础94

5.5.2 原发性与继发性心脏骤停94

5.5 心脏骤停幸存者的处理和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94

5.3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和治疗95

5.4 小结99

6.心肺复苏103

6.1 心脏骤停的诊断和鉴定103

6.2 体外自动除颤仪104

6.3 呼吸骤停104

6.4 心肺复苏时的通气105

6.6 确定治疗方案106

6.6.1 室速或室颤106

6.5 心肺复苏时的胸部按压106

6.6.2 心室停搏或心脏传导阻滞108

6.6.3 电机械分离109

6.6.4 建立静脉通路110

6.7 心肺复苏时应用的主要药物110

6.7.1 碳酸氢钠111

6.8 心肺复苏的终止112

6.9 生存之链112

6.7.2 氯化钙112

7.1.2 高三酰甘油血症(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升高)115

7.1.1 高胆固醇血症115

7.1.3 联合性高脂血症115

7.1 定义115

7.高脂血症的诊断及治疗115

7.2.2 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原因(高血清三酰甘油水平)116

7.2.1 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高LDL胆固醇)116

7.2.3 低α-脂蛋白血症的病因(血清HDL胆固醇水平低)116

7.2 血脂异常的原因116

7.1.4 低α-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降低〕116

7.3.2 二级预防与一级预防117

7.3.1 冠心病危险性状态作为治疗力度的指南117

7.3.3 血清高胆固醇的检测117

7.3 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117

7.3.5 阴性的冠心病危险因素118

7.3.6 一级预防:危险性评估及治疗目标118

7.3.4 阳性的冠心病危险因素118

7.3.7 二级预防119

7.3.8 饮食治疗119

7.3.9 药物治疗120

7.4 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治疗121

7.5 联合性高脂血症的治疗122

7.6 低α脂蛋白血症的治疗122

8.1 定义125

8.2 病因学125

8.稳定型心绞痛125

8.3 分级126

8.4 心绞痛的诊断126

8.5 心绞痛的等同症状127

8.7 影响预后的因素128

8.8 特殊检查128

8.6 体格检查128

8.8.3 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129

8.8.2 放射性核素闪烁显像129

8.8.4 超声心动图129

8.8.1 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129

8.8.7 冠状动脉造影术130

8.8.6 磁共振成像130

8.9 鉴别诊断130

8.8.5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30

8.10 病理生理学132

8.11.1 概述133

8.11 心绞痛的治疗133

8.11.2 阿司匹林133

8.11.3 硝酸酯类133

8.10.2 冠状动脉性缺血的昼夜节律133

8.10.1 微血管性心绞痛133

8.11.4 β受体阻滞剂134

8.11.6 联合药物治疗135

8.11.7 血管重建135

8.11.5 钙通道阻滞剂135

8.12 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心力衰竭137

8.13 血管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的心绞痛137

9.不稳定心绞痛141

9.1 定义、病因和发病率141

9.2 临床诊断142

9.3 诊断方法142

9.4 鉴别诊断143

9.5 临床分类143

9.6 自然病程和危险度分层144

9.7 治疗144

10.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处理149

10.1 背景和总则149

10.2.2 促发事件150

10.2.1 易患因素和条件150

10.2.3 节律变异150

10.2 临床表现150

10.2.4 症状151

10.2.5 体格检查152

10.2.6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153

10.2.7 AMI非创伤性影像学检查157

10.2.8 心肌梗死大小的测定158

10.2.9 院前处理158

10.3 急诊室中胸痛病人的评价和处理159

10.3.1 背景159

10.3.2 初始处理、检查和危险的评估160

10.3.3 心电图过筛分组后的管理166

10.3.4 肝素用于联合治疗或辅助治疗172

10.4 住院后处理178

10.4.1 一般治疗178

10.4.3 低危险病人的处理179

10.4.4 高危AMI病人的处理179

10.4.2 住院早期的辅助治疗179

10.4.5 AMI的心力衰竭180

10.4.6 AMI并发的心律失常和传导异常185

10.4.7 转出CCU187

10.4.8 用无创检查对存活的AMI病人的危险分级188

10.4.9 冠状动脉造影和PTCA189

10.5 二级预防与心脏康复191

10.5.1 减少危险因素191

10.5.2 药物治疗192

10.5.3 AMI后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心脏康复193

11.高血压的治疗195

11.1 以利尿剂进行初始治疗198

11.2 以β受体阻滞剂进行初始治疗199

11.3 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的初始治疗200

11.4 以钙拮抗剂进行初始治疗200

11.5 高血压危象、急进性或恶性高血压的紧急处理202

11.5.1 口服药物治疗203

11.5.2 胃肠道外给药204

12.1 主动脉狭窄207

12.1.1 定义、病因学和病理学207

12.主动脉瓣疾病207

12.1.2 病理生理学208

12.1.3 临床症状209

12.1.4 实验室研究211

12.1.5 自然史和预后212

12.1.6 药物治疗213

12.1.7 外科治疗213

12.2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14

12.2.1 定义、病因和病理214

12.2.2 临床表现216

12.2.3 实验室检查217

12.2.5 药物治疗218

12.2.6 外科治疗218

12.2.4 自然史和预后218

13.1 二尖瓣狭窄221

13.1.1 定义、流行病和病理221

13.二尖瓣疾病221

13.1.2 病理生理222

13.1.3 临床表现222

13.1.4 实验室检查225

13.1.5 自然史与预后226

13.1.6 药物治疗227

13.1.7 介入治疗228

13.2.1 定义、病因和病理229

13.2.2 病理生理229

13.2 二尖瓣返流229

13.2.3 临床表现230

13.2.4 实验室检查232

13.2.5 自然史233

13.2.6 药物治疗234

13.2.7 外科处理234

13.3 二尖瓣脱垂235

13.3.1 定义、病因和病理235

13.3.2 病理生理236

13.3.3 临床表现236

13.3.4 实验室检查238

13.3.5 自然史和预后239

13.3.6 药物治疗240

13.3.7 外科治疗240

14.1 三尖瓣疾病243

14.1.1 定义、病因和病理243

14.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疾病243

14.1.2 病理生理244

14.1.3 临床表现245

14.1.4 实验室检查247

14.1.5 自然病史和预后247

14.1.6 药物治疗248

14.1.7 外科处理248

14.2.2 病理生理249

14.2.1 定义、病因和病理249

14.2.3 临床表现249

14.2 肺动脉瓣疾病249

14.2.4 实验室检查250

14.2.6 药物治疗251

14.2.7 外科处理251

14.2.5 自然病史和预后251

15.1 人工心脏瓣膜装置255

15.1.1 机械瓣255

15.心脏瓣膜置换术255

15.1.2 生物瓣256

15.1.3 美国胸外科协会/胸外科医师学会临床报告准则257

15.1.4 瓣膜选择标准257

15.2.1 术后监护258

15.2.2 抗血栓治疗258

15.2 瓣膜修复病人的处理258

16.1 心肌炎263

16.1.1 病因学263

16.心肌炎和其他特发性心肌疾病263

16.1.3 临床表现265

16.1.4 实验诊断265

16.1.2 发病机制265

16.1.5 治疗266

16.2.3 巨细胞病毒267

16.2.2 弓形体267

16.2.4 莱姆心肌炎267

16.2.1 克氏雏虫病267

16.2 心肌炎的特殊原因267

16.4 类癌心脏病268

16.3 嗜铬细胞瘤和心脏268

16.5 炎症性心脏疾病268

16.5.1 高草酸盐尿症268

16.2.6 巨细胞性心肌炎268

16.2.5 嗜红细胞增多性心肌炎268

16.6 血色病269

16.7 淀粉样变性心脏疾病269

16.5.2 痛风269

16.8 结节病270

17.1 定义273

17.2 病理学273

17.特发性扩张型心脏病273

17.3 病因学274

17.4 临床表现275

17.4.1 病史275

17.5 特殊实验室检查276

17.4.4 胸部X线276

17.5.1 超声心动图276

17.4.3 心电图276

17.4.2 体格检查276

17.5.4 心内膜心肌活检277

17.5.3 心导管检查277

17.6 病理生理学277

17.5.2 放射性核素影像技术277

17.7 自然病史和预后278

17.8 鉴别诊断279

17.9 治疗280

17.9.1 药物治疗280

17.9.2 β受体阻滞剂282

17.9.3 试验治疗282

17.9.4 心脏移植283

18.2 病因学285

18.1 定义285

18.3 病理学285

18.肥厚型心肌病285

18.5 诊断学检查286

18.4.2 体格检查286

18.5.1 心电图286

18.5.2 胸部X线286

18.4.1 病史286

18.4 临床表现286

18.6.3 放射性核素影像技术287

18.6.2 动态心电图287

18.6.4 血流动力学287

18.6.1 超声心动图287

18.6 特殊诊断评估287

18.7 自然病史288

18.8 鉴别诊断288

18.6.5 左室功能288

18.9 治疗289

19.1 病因293

19.2 病史293

19.限制型心肌病293

19.3.4 多普勒超声心脏显像294

19.3.3 胸部放射学检查294

19.3.5 其他影像表现294

19.3.6 心导管检查294

19.3.2 心电图294

19.3.1 临床检查294

19.3 诊断294

19.3.9 心电图295

19.3.8 体格检查295

19.3.10 胸部X线检查295

19.3.7 限制性心肌病与缩窄性心包炎的鉴别295

19.4.3 血色病296

19.4.2 隐匿型心肌病296

19.4.4 假性黄瘤弹力纤维化296

19.4.5 结节病296

19.4.1 心室充盈压显著升高病人的治疗296

19.4 治疗296

19.4.6 糖原累积症297

19.4.7 心内膜纤维化: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297

20.1 急性病毒性及特发性心包炎299

20.2 复发性心包炎299

20.心包疾病299

20.3.3 液体的性质300

20.3.2 诊断300

20.4 心包压迫综合征300

20.3.1 病因学300

20.3 心包积液300

20.4.1 心包填塞301

20.4.2 缩窄性心包炎302

20.4.3 渗出性缩窄性心包炎303

20.5 其他一些特异性心包疾病304

20.4.5 治疗304

20.5.1 与透析相关的或尿毒症性心包疾病304

20.4.4 缩窄性心包炎的一些综合征304

20.5.3 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305

20.5.4 肿瘤性心包疾病305

20.5.2 心包与心肌梗死305

20.5.7 药物诱发的心包疾病306

20.5.6 过敏及胶原血管性心包疾病306

20.5.8 感染性(非病毒性)心包炎306

20.5.5 放射性心包疾病306

21.2 易感人群309

21.1 定义309

21.3 发病机制和病理学309

21.感染性内膜炎309

21.4 病原微生物312

21.5 临床表现313

21.6.1 血培养317

21.6.2 超声心动图317

21.6 诊断性检查317

21.7 诊断标准318

21.6.4 微生物学检查318

21.7.1 基本标准318

21.6.3 心导管术318

21.7.2 术语定义319

21.9 自然病史和预后320

21.10 复发320

21.8 鉴别诊断320

21.11 治疗321

21.12 预防324

22.1.2 病理学327

22.1.1 定义327

22.1.3 病理生理学327

22.1 房间隔缺损(ASD)327

22.先天性心脏病327

22.1.4 临床表现328

22.1.5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328

22.1.6 自然病史和预后329

22.1.7 治疗329

22.2.2 病理学330

22.2.1 定义330

22.2.3 病理生理学330

22.2 室间隔缺损330

22.2.4 临床表现331

22.2.5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332

22.2.6 自然病史和预后332

22.3.2 病理学333

22.3.1 定义333

22.3.3 病理生理学333

22.3 动脉导管未闭333

22.2.7 治疗333

22.3.4 临床表现334

22.3.5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334

22.4.1 定义335

22.4 主动脉缩窄335

22.4.2 病理学335

22.4.3 病理生理学335

22.3.7 治疗335

22.3.6 自然病史和预后335

22.4.4 临床表现336

22.4.5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336

22.4.6 自然病史和预后337

22.4.7 治疗337

22.5 主动脉瓣狭窄338

22.5.1 定义338

22.5.2 病理学338

22.5.3 病理生理学338

22.5.3 临床表现338

22.5.4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339

22.5.5 自然病史和预后339

22.5.6 治疗340

22.6 肺动脉瓣狭窄340

22.6.1 定义340

22.6.2 病理学340

22.6.3 病理生理学340

22.6.4 临床表现341

22.6.5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341

22.7 法洛四联法342

22.6.7 治疗342

22.7.1 定义342

22.6.6 自然病史和预后342

22.7.4 临床表现343

22.7.3 病理生理学343

22.7.5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343

22.7.2 病理学343

22.7.6 自然病史和预后344

22.7.7 治疗344

22.8.2 病理生理学345

22.8.1 定义和病理学345

22.8.3 临床表现345

22.8 三尖瓣爱勃斯坦畸形345

22.8.5 自然病史和预后346

22.8.6 治疗346

22.8.4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346

22.9.1 临床表现347

22.9.2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347

22.9 艾森曼格综合征347

22.9.4 治疗348

22.9.5 长期术后随访348

22.9.3 自然病史和预后348

23.肺栓塞351

23.1 深部静脉血栓352

23.1.1 病理生理学和自然病史352

23.1.2 预防353

23.1.3 诊断355

23.1.4 治疗355

23.2 肺栓塞356

23.2.1 病理生理学和自然病史356

23.2.2 急性肺栓塞的诊断357

23.2.3 急性肺栓塞的治疗359

23.3 脂肪栓塞362

24.1.1 定义367

24.1 概述367

24.1.2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367

24.肺动脉高压--肺心病367

24.2 临床检查368

24.2.1 体征368

24.2.2 诊断性检查369

24.2.3 诊断方法与处理(精选疾病)371

25.心脏与内分泌疾病377

25.1 糖尿病377

25.1.1 糖尿病性心肌病378

25.2 甲状腺机能亢进380

25.2.1 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380

25.1.2 伴发急性心肌梗死时的治疗380

25.3.1 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381

25.3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381

25.3.2 诊断381

25.2.3 治疗381

25.2.2 诊断381

25.3.3 治疗382

25.5.1 钙383

25.5 心血管疾病中的钙和镁383

25.5.2 镁缺乏383

25.4 乙胺碘呋酮引起的甲状腺功能障碍383

25.6 肢端肥大症384

25.7 肾上腺功能不全384

25.8 库欣综合征385

25.9.2 口服避孕药386

25.9.1 雄激素386

25.9.3 雌激素替代治疗386

25.9 性激素与心脏386

26.1 遗传性结缔组织病389

26.1.1 马方综合征389

26.结缔组织病389

26.1.2 Ehlers-Danlos综合征(EDS)390

26.1.3 弹性假黄瘤(PXE)390

26.1.6 家族性动脉瘤391

26.1.5 主动脉环扩张391

26.2 非遗传性结缔组织病391

26.1.4 骨生成障碍(OI)391

26.3 系统性红斑狼疮392

26.3.1 临床表现392

26.3.4 鉴别诊断393

26.3.3 自然病程与预后393

26.3.5 治疗393

26.3.2 特殊诊断性试验393

26.4.4 治疗394

26.4.3 鉴别诊断394

26.5 类风湿性关节炎394

26.5.1 临床表现394

26.4.2 自然病程及预后394

26.4.1 诊断394

26.4 结节性多动脉炎394

26.6.2 治疗395

26.6.1 临床症状395

26.7 系统性硬化症395

26.7.1 临床表现395

26.6 强直性脊柱炎395

26.5.2 治疗395

26.8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396

26.9 巨细胞动脉炎396

26.7.2 治疗396

26.11 抗磷脂综合征397

26.12 梅毒397

26.10 Churg-Strauss综合征397

27.1 高血压401

27.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01

27.肥胖症与心血管系统疾病401

27.3 睡眠呼吸暂停402

27.4 心肌病402

27.5 治疗原则403

28.1 酒精性心肌病405

28.1.1 病因学405

28.心脏、酒精与营养性疾病405

28.1.2 诊断406

28.1.3 心力衰竭406

28.1.4 自然病程与预后407

28.1.5 治疗407

28.1.7 病理学408

28.2 乙醇与高血压408

28.1.6 心律失常408

28.4.1 维生素B1409

28.4 维生素409

28.4.2 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409

28.3 冠心病与适量饮酒409

28.4.4 维生素E及硒410

28.4.5 胡萝卜素410

28.4.3 维生素C410

28.4.6 恶液质411

28.4.7 胃肠外营养411

29.1 定义413

29.2 心血管受累413

29.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心脏受累413

29.3.2 肺动脉高压414

29.3.1 心包炎及心包积液414

29.3.3 心肌受累414

29.3 临床表现414

29.3.4 瓣膜受累415

29.5 治疗416

29.5.1 心包积液416

29.4 临床检查416

29.5.2 肺动脉高压417

29.5.3 心肌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417

29.6 瓣膜病418

29.7 医务工作者的危险性418

30.1 慢性尿毒症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发病率421

30.1.1 高血压421

30.心脏与肾脏疾病421

30.1.2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422

30.1.3 与血透有关的低血压423

30.1.4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424

30.2 缺血性心脏病424

30.3 充血性心力衰竭425

30.4 心包疾病426

30.6 心律失常427

30.7 心力衰竭患者的肾功能427

30.5 感染性心内膜炎427

30.8 心导管介入后的肾功能衰竭428

30.9 肾功能衰竭时的心脏病用药429

31.心脏与非心脏药物、电、毒物及放射性433

31.1.1 化疗药物433

31.1.2 精神科用药434

31.1.6 口服避孕药435

31.1.5 氯喹435

31.1.7 合成类固醇435

31.1.4 麦角胺及二甲麦角新碱435

31.1.3 甲基磺嘌呤及β受体激动剂435

31.1.8 可卡因436

31.1.9 抑制食欲药436

31.3 毒物437

31.2.2 电休克治疗437

31.3.1 植物437

31.3.2 蛇及蝎子437

31.2.1 环境事故437

31.2 电437

31.3.5 一氧化碳438

31.3.4 卤化碳氢化合物438

31.4 放射性438

31.3.3 海洋生物中的毒素438

32.心脏肿瘤441

32.1 原发性心脏肿瘤442

32.1.1 心脏黏液瘤442

32.1.2 其他心脏良性肿瘤443

32.1.3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443

32.1.4 心包肿瘤444

32.2 继发性心脏肿瘤444

32.3 诊断445

32.4 治疗445

33.创伤性心脏病447

33.1 定义447

33.2 临床表现448

33.3 诊断性评估448

33.4 自然病程及预后449

33.5 治疗449

34.1.1 健康优先权451

34.1 妊娠特有的心脏问题451

34.1.2 母亲的脆弱性451

34.心脏病与妊娠451

34.1.3 胎儿及新生儿的易患性452

34.1.4 矫正治疗后的心脏病452

34.2.1 血流动力学改变453

34.2.2 血流分布453

34.2 正常妊娠期的心血管功能调整453

34.3 心脏病的诊断454

34.4 心血管药物与妊娠455

34.4.3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456

34.4.2 正性肌力药物456

34.4.4 钙通道阻滞剂456

34.4.1 利尿剂456

34.4.6 血管扩张剂457

34.4.7 抗血栓药物457

34.4.5 抗心律失常药物457

34.5 心血管综合征的治疗458

34.5.1 低心排综合征458

34.5.2 充血性心力衰竭459

34.5.3 血栓栓塞并发症459

34.5.4 高血压460

34.5.5 肺动脉高压460

34.5.6 心律失常461

34.6 特殊类型的心脏病462

34.5.9 外科手术462

34.6.1 风湿性心脏病462

34.5.8 心内膜炎462

34.5.7 意识丧失462

34.6.2 瓣膜疾病463

34.7 先天性心脏病465

34.7.1 左向右分流466

34.7.2 右向左分流466

34.7.3 梗阻性病变467

34.8 心肌病468

34.8.1 肥厚型心肌病468

34.7.4 复杂性先天性病变468

34.8.3 冠状动脉疾病469

34.8.4 心脏移植后的妊娠469

34.8.2 扩张型心肌病469

35.运动与心脏471

35.1 急性血流动力学471

35.2 慢性适应472

35.3 运动员心脏472

35.4 运动与猝死473

35.5 运动与充血性心力衰竭473

36.心血管的衰老及对疾病的适应475

36.1 心血管对运动的反应476

36.2 老年人高血压病476

36.3 老年人缺血性心脏病477

36.4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477

36.5 老年人的电生理478

36.6 老年人心脏瓣膜病478

37.1 心脏病的脑部并发症481

37.1.1 心源性脑栓塞481

37.脑血管疾病与心脏疾病的神经表现481

37.1.2 心脏泵功能衰竭(常为停搏)引起的脑灌注不足483

37.1.3 心脏手术的并发症484

37.2 脑病变对心脏的影响484

37.3 并存闭塞性血管病变485

37.4 冠状动脉及闭塞性血管病并存的外科治疗487

38.1 定义491

38.2 病因491

38.主动脉疾病491

38.3 临床表现492

38.3.1 体格检查493

38.3.2 常规X线检查493

38.5 特殊的诊断性评估494

38.6 自然病程及预后494

38.4 鉴别诊断494

38.7 治疗495

39.1.2 病因497

39.1.1 定义497

39.1.3 临床表现497

39.1 下肢外周动脉疾病497

39.外周动脉与静脉疾病497

39.1.6 自然病程/预后498

39.1.5 诊断性评估498

39.1.7 治疗498

39.1.4 鉴别诊断498

39.2.1 定义499

39.2.2 病因499

39.2 颈动脉脑血管疾病499

39.2.5 诊断性评估500

39.2.4 鉴别诊断500

39.2.6 自然病程/预后500

39.2.3 临床表现500

39.3.1 定义501

39.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01

39.3.2 病因501

39.2.7 治疗501

39.3.4 鉴别诊断502

39.3.5 诊断性评估502

39.3.3 临床表现502

39.3.7 治疗503

3.心脏起搏器503

39.3.6 自然病程/预后503

40.有或疑有心血管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评价和处理505

40.1 病人已患有的心血管疾病505

40.1.1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505

40.1.2 高血压病506

40.1.3 瓣膜性心脏病506

40.1.4 充血性心力衰竭506

40.1.5 先天性心脏病507

40.1.6 心律失常和传导异常507

40.1.7 肺栓塞508

40.1.8 糖尿病508

40.2 有或疑有心脏病患者的术前评估508

40.2.4 运动试验515

40.2.5 核素心血池造影515

40.2.6 核素心肌显像515

40.2.2 12导联心电图(EGG)515

40.2.1 年龄515

40.2.3 胸部X光片515

40.2.7 动态心电图(Holter)516

40.2.8 经胸超声心动图516

40.2.9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516

40.2.10 运动和负荷超声心动图516

40.2.11 冠状动脉造影516

40.3 手术后对于围手术期死亡率的预测517

41.1 心脏手术后的即刻处理519

41.心脏手术后病人的处理519

41.2 心脏手术后的早期处理520

41.3 心血管系统的处理521

41.3.1 低心排综合征521

41.3.2 高血压522

41.3.3 心律失常523

41.4 呼吸系统的处理525

41.4.1 心脏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呼吸系统改变525

41.4.2 机械通气的管理525

41.6.1 病因学526

41.6 术后少尿及肾功能不全526

41.5 支气管痉挛526

41.6.2 处理527

41.7 术后胃肠道功能失调527

41.8 术后代谢功能紊乱527

41.8.1 钾平衡失调527

41.8.2 低镁血症528

41.8.3 高血糖528

41.9 术后发热528

41.10 神经和神经精神障碍529

42.利尿剂533

42.1 利尿剂作用的533

42.1.1 近端肾小管曲部--近曲小管533

42.1.2 近端肾小管直部534

42.1.3 亨氏袢535

42.1.4 远曲小管535

42.1.5 集合管535

42.2 利尿剂种类535

42.3 心力衰竭时利尿剂的应用542

43.洋地黄和非糖甙类强心药物545

43.1 洋地黄545

43.1.1 药理学作用545

43.1.2 洋地黄糖甙的临床应用546

43.1.3 地高辛用法547

43.1.4 洋地黄中毒548

43.2 非糖甙类心脏正性药物550

43.2.1 儿茶酚胺及其衍生物551

43.2.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552

44.用于控制血管阻力和容积的药物555

44.1 直接作用的扩血管药物555

44.1.1 硝酸盐类555

44.1.2 硝普钠557

44.1.3 肼屈嗪558

44.1.4 长压定559

44.1.5 二氮嗪559

44.2 α1-肾上腺素能阻滞剂559

44.3.2 作用于外周的肾上腺素能阻滞剂560

44.3.1 作用于中枢的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560

44.3.3 神经节阻滞剂560

44.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560

44.3 中枢性和外周性交感神经阻滞剂560

44.2.2 酚苄明560

44.5.3 甲苯丁胺562

44.5.2 新福林562

44.5.4 间羟胺562

44.5.5 多巴胺-1受体激动剂562

44.5.1 甲氧胺562

44.5 α1-肾上腺素能激动剂562

45.抗心律失常药物565

45.1 奎尼丁567

45.2 普鲁卡因胺569

45.3 双异丙吡胺570

45.4 妥卡因570

45.6 氟卡胺571

45.7 利多卡因571

45.5 美西律571

45.8 维拉帕米572

45.9 普奈洛尔572

45.10 艾司洛尔573

45.11 溴苄胺573

45.12 胺碘酮574

45.13 腺苷575

45.14 索他洛尔576

45.15 普罗帕酮577

45.16 Ibutlide578

46.1 抗血栓治疗581

46.1.1 血小板抑制剂治疗581

46.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制剂581

46.1.2 肝素和凝血酶抑制剂585

46.1.3 华法令及相关抗凝剂591

46.1.4 溶栓药物593

46.2 临床的抗血栓治疗方法595

46.2.1 高危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血管重建595

46.2.2 急性心肌梗死597

46.2.3 不稳定心绞痛599

44.2.1 甲磺基酚妥拉明599

46.2.4 非外科性冠状血管重建600

46.2.5 心腔内血栓栓塞的高度危险601

46.2.6 人工瓣膜发生血栓栓塞的高度危险602

46.2.7 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度危险603

46.2.8 心腔血栓栓塞中等危险604

46.2.9 冠状动脉血栓栓塞的低度危险609

46.2.10 心腔内发生血栓栓塞的低度危险610

46.2.11 人工瓣膜发生血栓栓塞的低度危险610

47.1 基本药物613

47.β受体阻滞剂613

47.1.1 膜稳定作用615

47.1.2 β1受体选择性615

47.1.3 内在拟交感活性615

47.1.4 α受体阻滞作用615

47.1.5 直接扩血管作用616

47.2 临床疗效与治疗应用616

47.2.4 急性心肌梗死生存者617

47.2.3 心律失常617

47.2.1 高血压617

47.2.2 心绞痛617

47.2.5 充血性心肌病618

47.2.6 其他的心血管应用618

47.2.7 其他的非心血管应用618

47.3 不良反应619

47.3.1 药物过量619

47.3.2 β受体阻滞剂的撤药619

47.4 临床应用和药物反应619

48.钙通道阻滞剂629

48.1 心血管作用629

48.2 临床应用635

48.3 不良作用636

48.4 药物相互作用639

48.5 结论6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