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圣人与日中文化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圣人与日中文化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3/32821658.jpg)
- 藤原(王)文亮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1491181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913页
- 文件大小:110MB
- 文件页数:27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圣人与日中文化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编 儒学初传期日本的圣人观念5
第一章 儒学东传日本及其影响5
第一节 儒学东传与文化传播规律的关系5
第二节 儒学在日本的吸收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6
第二章 儒学初传期圣人观念的吸收24
第一节 吸收圣人观念的历史时期24
第二节 热衷于塑造圣王明君31
一、仁政是否成了儒学初传期日本的政治理念39
第三节 把仁政思想纳入政治理念39
二、圣王劝农桑以养民富民44
三、以防灾赈恤作为仁政的重要环节53
四、依据仁政理念任用官吏59
五、祥瑞灾异——仁政的显示器64
六、大赦天下,以示仁慈107
第四节 以释奠之礼祭祀圣人114
一、释奠之礼的导入和演变114
二、释奠时作文祭奠,讲解儒家经典119
三、朝廷对释奠的重视程度126
第五节 禅让的皇位转移方式130
一、互让皇位的模式136
二、禅让皇位的模式139
第三章 中世禅僧对儒学及其圣人观念的吸收142
第一节 中世禅僧的学问特征144
一、儒佛兼修144
二、调和儒佛146
第二节 中世禅僧的圣人观念151
二、以禅僧身份研究儒家经典和圣人观念152
一、把佛教理论与儒学的圣贤理想相结合152
三、在论说中频繁使用“圣人”概念166
四、向统治者灌输儒学思想和圣人观念169
序编结语172
第一编 圣人诞生的原理179
第一章 圣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179
第一节 “倭国圣人不作”179
第二节 日本儒者对“圣人”内涵的探索195
一、关于“圣人”的定义195
二、圣人的谱系198
三、“作者”的圣人与“述者”的圣人201
四、圣人的才德及其优劣210
第二章 圣人的本质与人性的本质228
第一节 圣人与人同类228
一、圣人亦人230
二、圣人优于众人,不同凡响236
第二节 日本儒者对待人性论的总体态势239
第三节 山鹿素行对宋儒人性论的批判246
一、批判“性即理”247
二、批判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论250
三、性不可以善恶论251
四、围绕对诸子人性论的评论254
五、圣人情发而中节256
六、成就圣人的模式259
第四节 仁斋东涯父子对宋儒人性论的批判263
一、孟子的“四端”究竟指什么265
二、批判宋儒的本然之性气质之性论269
三、批判宋儒“变化气质(复性)→成就圣人”的理论模式273
第五节 贝原益轩对宋儒人性论的信和疑276
一、关于人性的内涵281
二、关于变化气质284
第三章 成就圣人的道路288
第一节 圣人可至与立志为圣288
第二节 中江藤树——圣人之德无加乎孝300
第三节 山鹿素行——格物致知以至圣人之域312
第四节 仁斋东涯——扩充之功至圣人328
第五节 广濑淡窗——积万善而入圣域349
第六节 大盐中斋——归太虚而为圣人364
一、太虚与归太虚368
二、太虚境界与圣人境界380
第四章 圣人不可学而至392
第一节 对徂徕的誉与毁392
第二节 圣人是崇拜的对象,不是成就的目标403
一、“作者之谓圣”与圣人的本质规定403
二、圣人制作道406
三、圣人制作道的依据411
四、对徂徕圣人制道论的批判418
五、圣人之道,治国安民之道428
六、圣人可望不可及445
第三节 气质不可变,圣人不能学而至452
一、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453
二、对宋儒变化气质论的批判465
三、学以成其材,不必变化气质482
四、批判格物穷理、天理人欲等为圣工夫487
第四节 学圣人之道以成其德508
一、养以成德成材,性殊则德殊508
二、学圣人之道,而不是学圣人本身517
三、学为仁,为君子522
四、六经·诗书礼乐·博学526
第一节 士的职分与圣人之道544
第二编 文人儒士探求圣人之道544
第一章 文人儒士与圣人之道544
第二节 士人学习圣人之道560
一、学而为己与学而为人的对立561
二、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分离564
第三节 士人施行圣人之道585
一、人能弘道,士以道自任585
二、圣人经世致用之学594
三、重视经世致用的儒者及其思想600
一、致君尧舜618
第四节 士人塑造理想的君主618
二、向为政者讲解圣人之学637
第二章 士人的出处仕隐654
第一节 世官世禄与治国平天下654
一、士人与科举制度654
二、士人与世官世禄669
第二节 儒医与士人的社会地位685
一、日本文人的实际待遇685
二、儒与医696
一、日本文人儒士出仕的特征732
第三节 士人的出处穷通732
二、日本士人的出处进退之道744
第四节 士人的退隐思想822
一、退稳的精神导师822
二、隐逸的社会条件849
三、中世禅僧的隐逸思想865
四、江户文人精神世界中的归隐一面877
五、江户时代的代表性隐者888
一、日本武士与中国士人的异同914
第三章 武士道与圣人之道914
第一节 日本武士对中国儒学的吸收914
二、近世武士由尚武向文武并重的转化935
第二节 武士道与圣人之道的融合954
一、使有缺陷的武士道升华为完美的士道——圣人之道955
二、近世儒者倡导的士道的内容963
第三节 赤穗浪士与圣人复仇大义976
一、士与复仇大义976
二、赤穗浪士的是与非988
三、赤穗浪士与圣人复仇大义1005
第三编 圣人之学与异端异学的对立1018
第一章 儒学内部的道统旁流1018
第一节 正统与异端1018
一、围绕孔子的“攻乎异端”1018
二、什么是正统、异端、圣学、异学、正学、俗学1030
三、道的分离——圣学异端异学等一切分离的根本1053
四、儒者如何对待异端异学1097
第二节 圣人道统谱系1132
一、道统论的由来1133
二、日本儒者设计的圣人道统1138
三、孔、孟、荀与圣人道统1148
四、汉唐人物是否道统传人1160
五、宋儒与圣人道统1167
六、日本儒学的道统传人1179
七、对道统的批判1189
第二章 圣人经典1197
第一节 尊崇经典1197
一、经典载道1197
二、推崇《论语》《孟子》1220
三、推崇六经1235
第二节 怀疑经典1240
一、对《大学》的尊与疑1240
二、对《中庸》的怀疑1263
第三节 注经之法1273
一、如何读经注经1273
二、新注与古注的对抗1283
三、仁斋古义学的方法1295
一、多教(儒佛道神洋)融合与对抗1302
第三章 圣人之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1302
第一节 日本是多信仰之国1302
二、葬礼反映了多教融合对抗1313
第二节 儒佛关系1326
一、佛教与日本国家社会的关系1326
二、儒者与佛教1341
三、儒者的排佛论1373
第三节 神儒关系1397
一、神儒习合1397
二、儒者转为神道家1408
三、神道为主,儒道为辅1413
四、儒神大论战1421
第四编 对圣王政治的强烈期待1432
第一章 圣神合一——天皇的性格1432
第一节 中国帝王的圣人化1432
一、荻生徂徕的圣人先王论1432
二、日本其他儒者对中国圣王的认识1434
第二节 日本天皇的圣人化1440
一、“天皇”称号以及对天皇的圣人化1440
二、日本的圣王和圣代1458
第三节 天皇的神人化1487
一、对中国帝王的神化1487
二、天皇的神性1490
第四节 泰伯皇祖论1497
一、泰伯至德1497
二、泰伯皇祖赞成论1507
三、泰伯皇祖否定论1525
一、君为民之父母1536
第一节 君民关系的基本理论1536
第二章 仁政的理念与政策1536
二、民为邦本,君主保民1549
第二节 仁政的内容1555
一、仁政之“仁”的内涵1556
二、日本历史上的仁政1571
三、德川时代的仁政内容1598
第三章 以圣王为中心的理想政治结构1655
第一节 君圣臣贤的最佳组合1655
一、君圣——政者正也1660
二、臣贤——仁政的保证1671
第二节 王道与霸道1683
一、王道和霸道的本质1684
二、如何对待王道霸道1695
三、德川政权与王霸之辨1714
第三节 封建与郡县1746
一、封建——三代圣人之制1746
二、日本郡县制、封建制的演变1749
三、以“势”论封建郡县1757
四、尊封建而黜郡县1762
五、封建郡县两立论1772
六、封建郡县与防止夷狄的关系1780
第四节 君权的制衡1786
一、谏诤——仁政的制衡手段1786
二、灾异和祥瑞——仁政的制衡手段1819
第四章 政权的延续与交替1836
第一节 日本皇统一系,中国易姓革命1836
一、天神开创的国体皇统1836
二、皇统优劣——日本与中国的比较1844
第二节 三种神器与皇位正统的关系1859
一、三种神器的内涵及其功能1860
二、三种神器与南北朝正统1878
第三节 政权转移方式——禅让1889
一、有德者王与皇统一系1889
二、圣王禅让与天皇禅位1902
第四节 政权转移方式——放伐1915
一、中日两国的君臣之义1915
二、皇统一系与革命思想1930
三、汤武放伐的是与非1940
第一节 《春秋》谨华夷之辨1996
一、围绕《春秋》而展开的华夷之辨1996
第五编 圣人观念对日本式华夷秩序的影响1996
第一章 华夷国际秩序成立的条件1996
二、许衡仕元与《春秋》华夷之辨2008
第二节 中国日本,孰为中华2031
一、中国=中华?2031
二、各国自称中国,称他国为夷狄2047
三、日本=中华?2052
第三节 中华之为中华的条件2067
一、华夷之辨的地理物产条件2068
二、华夷之辨的文化礼仪条件2085
第四节 崇拜中华文化的风潮2115
一、推崇中国的学问文章2115
二、崇拜与反崇拜2121
三、模仿中国式命名与崇拜中华之风2129
第二章 日本式华夷世界秩序观念2145
第一节 日本谋求与中国的对等地位2145
一、同心圆结构和椭圆形结构2146
二、日本要求与中国对等2161
三、君子国·扶桑国·圣人欲居九夷2172
第二节 以日本为中华的华夷世界秩序2195
一、日本中的夷狄2195
二、朝贡归化日本2206
三、华夷世界秩序中的日朝关系2215
四、日朝关系与国际名分观念2260
第三章 尊王攘夷与圣人观念2274
第一节 圣人的制夷之策2275
一、夷狄猾夏的原因2275
二、制夷之策2281
三、用夏变夷2290
四、排斥和禁止耶稣教2300
第二节 圣人之学与西洋之学的抉择2318
一、地球说对华夷世界秩序观念的冲击2318
二、圣人之学与西洋之学的关系2323
第三节 华夷世界秩序观念的去向2343
一、鸦片战争——来自圣人之国的冲击波2343
二、从尊王攘夷转向尊王开国2352
第一章 安藤昌益的反圣人论2386
第六编 安藤昌益和国学者批判圣人权威2386
第一节 对安藤昌益其人及其思想的总体评价2387
一、日本学者的评价2387
二、中国学者的评价2389
三、昌益思想的基本内核2394
第二节 批判圣人谱系2405
一、揭露十一圣人的错误2405
二、批判对圣人的神化2428
三、对儒者孟子、曾子的评论2440
第三节 对圣人权威的思想观批判2453
一、打倒“私法”2455
二、批判圣人经典2473
三、批判日本用圣人之教(和佛教)2504
第四节 对圣人权威的社会观批判2516
一、批判圣人“法世”,追求“自然之世”2516
二、批判圣人不耕贪食,歌颂农民直耕2526
三、绝对平等的理想2555
四、批判圣人禅让放伐2567
五、否定圣人制作的一切文明2573
六、否定圣人制定的伦常道德2585
第二章 国学者的反圣人论2600
第一节 创造天地文明的主人是圣人还是神2601
一、诸神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文明2602
二、以古传说证明神创2605
三、否定圣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2612
四、日本诸神派生中国圣人及其文明2616
第二节 以皇道(古道)对抗圣人之道2628
一、国学者对古道的积极研究2628
二、神创——古道的起源2633
三、古典——古道的传载媒体2644
四、汉土日本,孰有真道2648
五、圣人之道传入日本后的危害2668
第三节 国学是研究古道的学问2675
一、皇国之学尊于汉学儒学2676
二、国学所依据的古代文献及其注释书2681
三、以大和魂扫除汉意的研究方法2687
第四节 古道与政治的关系2691
一、求道与行道2691
二、贬低圣人之道的治国意义2694
一、弘扬皇统万世一系,承认德川幕府的正当性2699
第五节 批判禅让放伐,弘扬皇统一系2699
二、批判汤武放伐,主张君权绝对2707
三、否认天命天道,强调神意绝对2725
第六节 圣人修饰教化,诸神自然无为2730
一、教化是圣人的自作聪明2730
二、批判圣人完美论2734
三、幕末国学强调实用的教化观2738
日本方面主要引用及参考文献2743
后记2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