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1卷 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约瑟著;孙燕明,王晓华,吴伯承责任编辑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7030018834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1卷 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序言1
志谢8
第二章 全书编写计划17
惯例与缩写20
汉字的拉丁拼音23
表1 汉语的拉丁拼音24
中国文字简述26
表2 中国文字的演变28
图1 采自郑樵《通志略》的语音表(约1150年)34
表3 中国文字的语音组合35
(a)总的说明41
第三章 参考文献简述41
(b)资料来源43
(c)类书、辞典和其他参考书46
(d)中国传说中的发明家49
第四章 地理概述53
(a)中国地形概观53
表4 中国的省份和地名54
图2 南亚地块简图,表明了人类按地形结构迁徙的动向58
图3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山区(图版一)60
图4 岩溶石灰岩山峰(图版一)60
(b)中国的大地构造61
图5 东亚地质构造简图63
(c)各自然区的人文地理65
图6 华北黄土分布图67
图8 云南的稻田梯田(图版二)69
图7 黄土地区的窑洞(山西)(图版二)69
第五章 历史概述——先秦时期73
(a)中国历史编纂法简述74
表5 中国的朝代77
(b)中国的史前时期和商朝79
图9 古代中国陶器82
图10 卜骨(图版三)84
图11 极圈投影图,表明古代中国文化区与其他大河流域文明之间的关系85
(c)周朝、战国和第一次统一90
图12 公元前3世纪初各诸侯国边界略图92
表6 周代的封建诸侯国93
(d)比较性的回顾97
(a)秦朝101
第六章 历史概述——统一的帝国101
(b)汉朝103
图13 南口附近的长城(图版四)104
图15 夯土筑成的三危山汉代壁垒(图版五)105
图14 长城西端的嘉峪关(图版五)105
图16 三国时代的中国115
(c)三国时代和各基本经济区116
(d)晋朝和它的后继者(北魏、刘宋和梁)121
图17 公元440年前后的中国123
(e)隋朝124
(f)唐朝126
图18 千佛洞远景(图版六)129
图19 北魏时期佛窟的中央佛龛(图版六)129
图20 北魏时期佛窟中的壁画(图版七)130
图21 唐代一佛窟全景(图版七)130
图22 唐代赤陶俑,形为一波斯或阿拉伯的商人或管家(图版八)133
图23 唐代佛窟中的护法神像(图版八)133
(g)五代十国134
(h)宋朝及辽、金(鞑靼)诸朝136
图24 宋代佛窟中的佛或菩萨像(图版九)137
(i)元朝(蒙古族)144
(j)明朝和清朝(满族)147
(a)引言153
第七章 中国和欧洲之间科学思想与技术的传播情况153
(b)中国文化的独创性154
(c)古代西方关于中国文化的传闻160
(d)中西文化的联系162
图25 武梁祠画像石(2世纪)上的手执环形柄头剑的士兵163
图26 具有兽角柄头和环形柄头的青铜双刃剑164
图27 青铜器时代的礼仪斧钺165
(1)文学、民间传说和艺术中类似的事物166
图28 武梁祠画像石(公元2世纪),表现被神化了的太初英雄伏羲和女娲168
图29 白艾图(图版一○)169
图30 马在运动中的各种姿态(电影摄影中所见的和古代艺术家所描绘的)171
图31 武梁祠画像石表现的“奔马”姿态172
(2)中国的几种名称173
(e)陆上商路的发展175
图32 公元1,2世纪以后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路线176
(f)海上商路的发展181
(g)古代丝绸之路186
(1)通路、游牧民族和长城189
(2)在中国的波斯人193
(3)蒙古的霸权194
(h)中国史学家所记载的中西文化和科学的接触196
表7 中国史书中所记载的中国与西方的交流197
(1)魔术师和杂技演员203
(2)“夜光璧”和假宝石205
(3)海西布和苏合香207
(4)自鸣水钟209
(5)穿颅术和底也伽211
图33 自鸣水钟的图例,采自加扎里的关于机械装置的论文手稿(1206年)(图版一一)212
(i)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文化和科学的接触214
(1)佛教求法者215
(2)使者、炼丹术士和数学家219
(j)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文化和科学的接触222
图34 《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一书中有关医学的三幅插图(图版一二和一三)228
(1)伊斯兰科学的主要性质;中国技术(而不是科学思想)向中古代欧洲的传播230
(k)旅行者的类型和动机;战略性迂回的政治需要234
(1)传播和趋同237
(l)总的观察237
(2)简单性和复杂性240
(3)发明权和传播241
(4)同时出现的各种发展243
(5)潮汐的观察者和“秦人”244
(6)扩散着的技术和地域化的科学;对陌生事物的接受或排斥249
(7)几种技术的西传251
表8 中国传到西方的机械和其他技术253
(8)激发性传播254
表9 西方传到中国的机械技术254
参考文献261
缩略语表262
A.1800年以前的中文书籍265
B.1800年以后的中文和日文书籍和论文277
C.西文书籍和论文283
索引314
图35 中国地形图337
图36 几个基本经济区(根据冀朝鼎的图绘制)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