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本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建民,刘予苇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02377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504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日本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从“野蛮”向“文明”的飞跃——大和国家的由来和发展1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日本1
一 日本列岛的形成和原始日本人1
二 旧石器时代的生产活动3
三 绳纹文化和农耕的出现4
四 弥生文化及其特征6
第二节 邪马台国和古大和国7
一 公元一世纪前后日本文化发展的多元化7
二 邪马台国的兴衰9
三 古大和国的形成和发展11
第三节 大和国统一日本13
一 古坟文化和大和国的建立13
二 倭五王统治时期的内政与外交14
三 氏姓制和部民制16
三 氏姓制和部民制16
第二章 大化改新——由贵族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折19
第一节 推古朝改革19
一 六世纪时的社会矛盾19
二 圣德太子摄政及其改革20
三 汉文化的传入及飞鸟文化21
第二节 大化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23
一 大化改新前夕的社会危机23
二 大化政变与新政权的建立24
三 壬申之乱和新政权的巩固25
第三节 确立封建制度的诸项措施27
一 中央及地方官僚制度的改革27
二 班田制及租庸调的实施28
三 律令的制定和封建制度的确立30
第四节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白江口战役31
一 七世纪中叶的东亚形势31
二 大化新政权的外交政策和白江口海战32
三 白江口战后的反省33
第三章 皇权至上——奈良、平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和发展35
第一节 天皇极权政治的确立35
一 “治国安民”的基本国策35
二 光仁、桓武之治36
第二节 经济和文化38
一 经济的繁荣38
二 文化的兴盛40
三 奈良、平安文化与唐文化41
第三节 与东亚诸国的睦邻关系43
一 奈良、平安前期的外交策略43
二 遣唐使的兴衰44
三 与新罗、渤海国的关系45
第四章 天皇·外戚·武士——天皇权威的衰落和武士势力的勃兴47
第一节 孕育武士的经济基础47
一 班田制瓦解与庄园的出现47
二 庄园的发展及其经营方式的变化48
三 庄园制下的民众生活50
四 庄园的本质和特点52
第二节 皇权旁落与摄关政治54
一 藤原氏外戚专权54
二 摄关政治56
三 皇室与摄关政治的斗争59
第三节 武士阶层的登台61
一 武士与武士团的形成61
二 武士集团(源平两氏)的抬头62
三 保元、平治之乱66
四 平氏专权68
第五章 挟天皇而令天下——镰仓、室町幕府的统治70
第一节 镰仓幕府的建立及其统治70
一 源赖朝为建立政权的斗争70
二 镰仓幕府的组织机构和北条氏执政72
三 公武力量的转变74
四 双轨制政治76
第二节 镰仓幕府的衰落78
一 “忽必烈征伐”及军民的顽强抵抗78
二 御家人制度的瓦解与镰仓幕府灭亡80
第三节 武家政治的展开与室町幕府统治82
一 公武势力的反复较量82
二 武士在动乱中的松散联合83
三 倭寇与勘合贸易86
四 农村自治体的形成与农民起义88
第四节 镰仓文化与室町文化90
一 贵族文化的衰落与武家文化的兴起90
二 佛教的创新与复兴92
三 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94
四 文化的大众性和地方化95
第六章 混战与统一——从“群雄割据”到织丰统一日本98
第一节 战国大名的统治政策和社会生产的发展98
一 群雄割据与大名领国制的形成98
二 兵农分离和对农民的强制政策100
三 “富国安民”及工农商业的发展101
第二节日本统一和织丰政权102
一 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统一事业102
二 织丰政权巩固统治的措施104
三 欧洲文化的直接传入106
四 安土·桃山时期的文化108
第三节 丰臣秀吉的亚洲政策及其活动110
一 丰臣秀吉称霸亚洲的构想110
二 两次发动侵朝战争111
三 迷梦扑灭的教训112
第七章 幕藩体制——江户幕府的兴盛与衰落115
第一节 幕藩体制和锁国政策115
一 江户幕府的建立和德川家康的统治115
二 幕藩体制的确立与封建等级制度117
三 从禁教到锁国120
四 锁国政策的影响122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与幕藩体制的动摇123
一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23
二 城下町的繁荣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125
三 城乡阶级关系的变化127
四 农民、市民对封建统治的声讨128
第三节 江户时代的文化131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131
二 兰学的勃兴133
三 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及其意义134
第八章 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幕末的日本与世界138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衰败138
一 资本主义因素的萌发138
二 社会诸矛盾的激化139
三 幕府改革的失败140
四 统治危机的加深142
第二节 被震惊的日本144
一 欧美势力东渐144
二 “洋学”的兴盛145
三 “一朝船舶炮声来”147
四 开国后的半殖民地危机149
第三节 倒幕维新运动151
一 “尊王攘夷”与“公武合体”151
二 “开港倒幕”与“强藩割据”153
三 幕府再次征伐长州的失败155
四 “船中八策”与“大政奉还”156
第九章 历史的转折——明治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159
第一节 “王政复古”政变与戊辰战争159
一 “小御所会议”与迫令将军“辞官纳地”159
二 “鸟羽、伏见之战”与江户开城投降161
三 血战会津与攻克五棱廓162
第二节 明治政府的成立及其施政纲领164
一 “五条誓约”与“五榜禁令”164
二 《政体书》与太政官制165
三 改元、迁都与树立天皇权威167
第三节 废除封建旧制与强化政治统治169
一 从“奉还版籍”到“废藩置县”169
二 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171
三 镇压农民起义与平定士族叛乱172
四 对外用兵以扬“国威”174
第十章 推进资本主义近代化——从明治改革到确立近代天皇制177
第一节 “三大方针”及其实施177
一 岩仓使团出使欧美177
二 “文明开化”与改革教育178
三 “殖产兴业”与初步工业化180
四 “富国强兵”与“鹿呜馆外交”183
第二节 首次民主运动的兴衰184
一 “明六社”与启蒙运动的开展184
二 《建议书》与自由党的建立186
三 “私拟宪法”与武装斗争事件188
四 自由民权运动的性质与作用189
第三节 明治宪法体制的确立191
一 “明治十四年政变”与实行内阁制191
二 《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与颁行192
三 近代天皇制的确立193
第四节 明治维新的成败195
一 明治维新的性质195
二 明治维新的地位与影响197
第十一章 战争风云与争霸东亚——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199
第一节 走向军国主义与“大陆政策”199
一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199
二 早期“大陆政策”的出笼202
三 日英新约的签订203
第二节 东亚风云突变204
一 挑起甲午战争204
二 黄海之战与威海之战206
三 《马关条约》的签订208
四 资本主义的急速发展209
第三节 早期帝国主义战争211
一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211
二 东亚政治格局与日俄的战争计划212
三 战争进程与结局214
四 战争的性质及其影响216
第十二章 登上世界强国地位——产业革命的完成与参加帝国主义战争218
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218
一 产业革命的完成218
二 日本帝国主义的特点221
三 与各列强关系的变化222
第二节 工农民主运动的开展224
一 近代工人运动的开始224
二 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226
三 大正民主运动的展开228
第三节 远东宪兵与强盗229
一 军国主义的形成与特点229
二 吞并朝鲜231
三 对中国台湾的殖民统治及向大陆的侵略232
四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出兵西伯利亚235
第十三章 走向何处的抉择——向民主主义发展还是转向法西斯主义237
第一节 面向新的历史转折237
一 以暴挫富的“米骚动”237
二 危机接踵而至239
三 民主运动和工农运动的发展240
四 陷于国际孤立境地244
第二节 各种政治力量的动向245
一 “政党政治”的实现245
二 “裁减军备”和“协调外交”247
三 日本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众斗争的发展249
四 思想文化的进步与法西斯主义的崛起251
第三节 金融危机和政治反动254
一 经济在困境中增长254
二 垄断的加强与地主制的动摇256
三 金融危机与田中义一内阁的建立257
第十四章 走上毁灭之路——发动侵华战争和推行国家法西斯化260
第一节 经济大危机和“九·一八”事变260
一 经济大危机带来的严峻局势260
二 “先内后外”与“先外后内”之争262
三 挑起“九·一八”事变和扶植“满洲国”265
四“排外热”与反战斗争266
第二节 国家法西斯化的加强268
一 急进右翼与军部扼杀政党政治268
二 法西斯压制与思想文化斗争270
三 非常时期财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72
四 救济农村与农村经济更生运动274
第三节 军部政治支配地位的确立276
一 军部、新官僚和财阀的结合276
二 “二·二六”事件278
三 广田内阁与军部支配地位的确立280
四 民众的反军情绪与军部的对策282
第十五章 陷入战争泥潭——从全面侵华战争到太平洋战争284
第一节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84
一 侵略华北的挫折与“七·七”事变284
二 所谓“不扩大”的真相286
三 “速战速决”的破产和日军暴行287
四 精神总动员运动与《国家总动员法》289
第二节 南进与近卫新体制291
一 进退两难的困境291
二 南进与德日意三国同盟293
三 近卫新体制的建立294
四 战时经济的进展295
第三节 挑起太平洋战争298
一 日美谈判与日本偷袭珍珠港298
二 “大东亚共荣圈”的谎言与现实300
三 东条独裁和翼赞体制的加强301
四 文化统制与法西斯战争文化303
第十六章 大日本帝国的崩溃——从节节败退到无条件投降306
第一节 战争形势的转变306
一 在太平洋上的败退306
二 在中国、缅甸战场的被动与挣扎309
三 战时经济的恶化与对策310
四 厌战情绪和反东条活动312
第二节 战败投降314
一 陷入盟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重围314
二 本土决战还是及早媾和315
三 最后的绝望与被迫投降317
第十七章 复兴基础的奠定——战后改革和国家体制民主化320
第一节 美国的占领与非军国主义化320
一 美国单独占领320
二 严厉的非军事化政策321
三 各种政治势力的重新组合323
四 民主社会主义的抬头324
第二节 农地改革与解散财阀326
一 根除封建残余的决心326
二 美日统治集团的不同对策327
三 农地改革的完成329
四 解散财阀的积极意义331
第三节 制定新宪法与政治民主化体制的确立333
一 五大改革与政治生活民主化333
二 新宪法的制定335
三 民主化国家体制的确立336
第十八章 从战争废墟上重新堀起——政治独立与经济复兴339
第一节 旧金山体制与被占领状态的结束339
一 媾和方式之争339
二 旧金山体制的确立340
三 重新面向世界342
第二节 走出险恶处境343
一 生活在恐慌虚脱之中的日本国民343
二 超重点投资的倾斜生产方式345
三 经济九原则与道奇路线346
四 “半岛风云”与日本经济复苏348
第三节自民党的建立与经济的全面恢复和起飞349
一 善为己谋的日本人349
二 吉田时代的终结与自由民主党的建立350
三 经济的全面恢复353
四 经济起飞与神武、岩户景气354
五 方兴未艾的民主运动356
第十九章 经济高速发展与经济大国——保守政权的隆盛期359
第一节 《倍增计划》超额完成359
一 经济学界的大辩论359
二 《倍增计划》与全部就业360
三 涉足欧美市场后的烦恼362
第二节 经济超高速发展的到来363
一 “保守政权”与经济超高速发展363
二 赤字预算和57个月的超高速经济发展365
三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367
第三节 官民学的经济狂热369
一 举国上下齐动手369
二 教育现代化与国民素质371
三 日本成了经济大国372
第四节 全方位外交政策374
一 日美平起平坐的伙伴关系374
二 曲折多舛的日苏关系376
三 中日关系的新篇章378
第二十章 从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技术引进型”的终结和“自主开发型”的起步381
第一节 “稳定增长”取代“高速增长”381
一 石油危机与“高速增长”的结束381
二 经济稳定增长期的到来383
三 奠定成为“政治大国”的经济实力385
第二节 从田中内阁到竹下登内阁387
一 《日本列岛改造论》的早产和田中内阁的崩溃387
二 从三木、福田内阁走向大平、铃木内阁389
三 中曾根的鹰派内阁和“政治大国”梦392
四 自民党的总裁争夺战和竹下登内阁的成立394
第三节 七、八十年代的对外关系与防卫政策397
一 旋转于主轴上的日美摩擦397
二 相互猜疑的日苏关系399
三 日本不能成为“亚洲孤儿”401
四 中日两国必须世世代代友好下去404
余章中国学者的日本史研究概述407
附录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