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藏 精华编 一七九 史部史评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儒藏 精华编 一七九 史部史评类
  •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35MB
  • 文件页数:9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藏 精华编 一七九 史部史评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校点说明1

廿二史劄记序1

序1

廿二史劄记小引1

廿二史劄记卷一史记 汉书1

司马迁作史年岁1

班固作史年岁2

各史例目异同3

史记编次7

褚少孙补史记不止十篇8

史记有后人竄入处11

史记律书即兵书12

史记变体12

汉王父母妻子13

五世相韩14

过秦论三处引用14

史记自相岐互处15

史汉不同处16

史汉互有得失20

廿二史劄记卷二史记 汉书23

汉书移置史记文23

汉书多载有用之文25

汉书增传26

汉书增事迹27

汉书书恒山王29

汉书武帝纪赞不言武功29

汉帝多自立庙31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31

汉初诸侯王自置官属32

武帝年号系元狩以后追建33

汉儒言灾异34

汉重日食37

汉诏多惧词38

汉时以经义断事39

贤良方正茂材直言多举见任官40

汉时诸王国各自纪年40

三老孝悌力田皆乡官名41

汉三公官41

灾异策免三公43

上书无忌讳44

上书召见45

汉武用将46

武帝三大将皆由女宠47

与苏武同出使者48

廿二史劄记卷三史记 汉书50

汉使立功绝域50

武帝时刑罚之滥52

两帝捕盗法不同52

吕武不当并称53

汉初妃后多出微贱54

婚娶不论行辈55

皇子系母姓55

汉公主不讳私夫56

汉诸王荒乱56

上尊养牛57

两汉多凤皇58

汉多黄金59

先生或只称一字60

汉外戚辅政60

两汉外戚之祸61

两汉丧服无定制62

长官丧服64

王莽之败65

王莽时起兵者皆称汉后67

王莽自杀子孙69

王莽引经义以文其奸69

廿二史劄记卷四后汉书71

后汉书编次订正71

后汉书闲有疏漏处73

汉帝多自作诏77

光武信谶书78

光武多免奴婢81

东汉功臣多近儒82

东汉四亲庙别祭83

东汉诸帝多不永年85

东汉多母后临朝外藩入继86

外藩人继追尊本生87

夫在称太88

东汉废太子皆保全88

廿二史劄记卷五后汉书90

累世经学90

四世三公91

东汉尚名节92

曹娥叔先雄94

召用不论资格95

擅去官者无禁95

籍没财产代民租96

倩代文字96

党禁之起97

东汉宦官99

宦官之害民101

汉末诸臣劾治宦官103

宦官亦有贤者105

廿二史劄记卷六三国志108

后汉书三国志书法不同处108

三国志书法110

三国志多回护112

三国志书事得实处115

三国志立传繁简不同处117

三国志误处118

荀彧传120

荀彧郭嘉二传附会处121

陈寿论诸葛亮122

裴松之三国志注123

廿二史劄记卷七三国志 晋书126

汉复古九州126

关张之勇126

借荆州之非128

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130

禅代133

魏晋禅代不同137

九锡文138

一人二史各传140

晋书141

晋书二143

王导陶侃二传襃贬失当145

廿二史劄记卷八晋书148

八王之乱148

晋书所记怪异150

东晋多幼主151

晋帝多兄终弟及151

愍元二帝即位152

僭伪诸君有文学152

九品中正153

六朝清谈之习156

清谈用麈尾159

驺虞幡160

建业有三城161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162

相墓163

唐人避讳之法165

廿二史劄记卷九宋齐梁陈书167

宋书多徐爰旧本167

宋书书晋宋革易之际168

宋书书宋齐革易之际169

宋书本纪书法172

宋齐书带叙法173

宋书纪魏事多误174

宋书南史俱无沈田子沈林子传175

齐书旧本177

齐书缺一卷178

齐书书法用意处178

齐书类叙法最善180

梁书悉据国史立传181

梁书编传失检处183

梁书多载饰终之诏184

梁书有止足传无方伎传185

古文自姚察始186

陈书多避讳186

萧子显姚思廉皆为父作传入正史188

八朝史至宋始行188

廿二史劄记卷十宋齐梁陈书并南史190

南史仿陈寿三国志体例190

南北史子孙附传之例190

南史删宋书最多192

南史过求简净之失194

南史误处196

南史增齐书处196

南史与齐书互异处202

南史增删梁书处203

南史删梁书处204

南史增梁书有关系处206

廿二史劄记卷十一宋齐梁陈书并南史211

南史增梁书琐言碎事211

梁南二史岐互处215

南史于陈书无甚增删217

南史与陈书岐互处218

宋齐多荒主219

宋世闺门无礼227

宋子孙屠戮之惨229

廿二史劄记卷十二宋齐梁陈书并南史232

人君即位冠白纱帽232

齐梁之君多才学232

齐明帝杀高武子孙236

齐制典籤之权太重238

南朝以射雉为猎240

江左世族无功臣241

梁武存齐室子孙243

陈武帝多用敌将243

齐梁台使之害244

六朝多以反语作谶246

哀策文246

南朝陈地最小247

廿二史劄记卷十三魏齐周隋书并北史250

魏书多曲笔250

魏书纪传互异处251

尔朱荣传252

西魏书253

附谢启崑答书254

答谢蕴山藩伯书255

北史魏书多以魏收书为本257

北史改编各传258

北史全用隋书260

南北史两国交兵不详载261

北史与魏齐周隋书歧互处264

北史书法与周隋书不同处265

北史纪传互异处266

大业十四年266

太上皇帝267

廿二史劄记卷十四魏齐周隋书并北史273

皇太孙273

皇太弟274

帝王行三年之丧275

女后之贤277

南北朝通好以使命为重278

后魏追谥之滥282

保太后284

异姓封王之滥自后魏始285

后魏以铸像卜休咎286

后魏百官无禄287

后魏刑杀太过288

魏以阉人为外吏291

魏孝文迁洛292

魏孝文帝文学293

廿二史劄记卷十五魏齐周隋书并北史296

北朝经学296

南朝经学299

后魏多家庭之变300

魏齐诸帝皆早生子300

魏诸帝多幼年即位301

元魏时人多以神将为名301

财婚301

高门士女302

魏齐斗称302

假官303

周隋唐皆出自武川303

北齐以厮役为县令304

齐文宣帝能预知305

北齐宫闱之醜305

北齐百官无妾308

北齐有贤阉308

诵经获报308

后周诏诰用尚书体312

魏末周初无年号316

隋书志316

一帝数后317

隋文帝杀宇文氏子孙318

隋独孤后妬及臣子320

廿二史劄记卷十六新旧唐书321

旧唐书源委321

新唐书322

唐实录国史凡两次散失323

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327

新唐书本纪书法331

新书本纪书安史之乱332

新书改编各传334

廿二史劄记卷十七新旧唐书339

新书增旧书处339

新书增旧书有关系处339

新书增旧书琐言碎事348

新书立传独详处351

新书删旧书处353

廿二史劄记卷十八新旧唐书356

新书改旧书文义处356

新书尽删骈体旧文358

新书好用韩柳文360

新书详载章疏361

新旧书互异处362

新旧书各有纪传互异处368

新旧书误处368

新旧书刻本各有脱误处370

廿二史劄记卷十九新旧唐书372

贞观中直谏者不止魏徵372

时政记375

天子不观起居注376

唐诸帝多饵丹药376

玄宗五代一堂378

唐有两上元年号379

德宗好为诗379

襃贬前代忠奸380

谥兼美恶381

唐追赠太子之滥382

帝号标后谥384

皇后哀册尊称385

祔葬变礼385

谥后于庙387

两太后并称387

皇太后不祔葬388

建成元吉之子被诛388

没入掖廷389

唐女祸390

武后之忍391

武后纳谏知人394

改恶人姓名396

朝贺近臣先行礼397

大臣搜检397

度牒398

廿二史劄记卷二十新旧唐书399

唐代宦官之祸399

中官出使及监军之弊402

唐宦官多闽广人405

唐节度使之祸405

方镇兵出境即仰度支供餽406

方镇骄兵407

盗杀宰相有二事408

六等定罪三日除服之论409

闲架除陌宫市五坊小使之病民411

豪宴413

名父之子多败德413

李勣子孙414

安禄山执送京师之事414

睢阳徇节尚有姚訚415

唐初三礼汉书文选之学416

唐古文不始于韩柳418

唐前后米价贵贱之数419

长安地气420

黄巢李自成422

廿二史劄记卷二十一五代史424

薛居正五代史424

薛史全采各朝实录424

薛史书法回护处426

薛史失检处430

薛史亦有直笔431

薛欧二史体例不同432

欧史不专据薛史旧本433

欧史书法谨严434

欧史传赞不苟作436

欧史失检处437

一产三男入史438

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439

廿二史劄记卷二十二五代史443

五代枢密使之权最重443

五代姑息藩镇444

五代藩郡皆用武人445

五代藩帅劫财之习446

五代幕僚之祸448

五代盐麴之禁449

五代滥刑450

五代诸侯贡奉多用鞍马器械452

魏博牙兵凡两次诛戮454

一军中有五帝455

五代诸帝皆无后456

周祖四娶皆再醮妇458

宠待功臣改赐乡里名号458

张全义冯道459

五代人多以彦为名461

廿二史劄记卷二十三宋辽金史464

宋辽金三史464

宋辽金三史重修465

宋史事最详466

宋史多国史原本469

宋史各传回护处471

宋史各传附会处478

廿二史劄记卷二十四宋史482

宋史数人共事传各专功482

宋史各传错谬处483

宋史列传又有遗漏者484

宋史排次失当处485

史家一人两传487

监板宋史脱误处488

赵良嗣不应入奸臣传489

王伦490

宋初降王子弟布满中外492

宋诸帝御集皆建阁藏贮493

录名臣后494

宋皇后所生太子皆不吉495

宋初考古之学496

宋初严惩赃吏498

廿二史劄记卷二十五宋史501

宋封王之制501

宋待周后之厚502

宋郊祀之费503

宋制禄之厚504

宋祠禄之制506

宋恩荫之滥507

宋恩赏之厚509

宋冗官冗费509

南宋取民无艺511

宋军律之弛513

宋科场处分之轻514

定罪归刑部516

宋辽金夏交际仪517

廿二史劄记卷二十六宋史521

岁币521

和议522

西夏番盐525

宋宰相屡改官名526

宋节度使527

继世为相527

三入相528

四次入相529

两次入相529

王安石之得君531

青苗钱不始于王安石532

车蓋亭诗534

同文馆之狱535

秦桧文字之祸537

秦桧史弥远之揽权539

宋南渡诸将皆北人540

端平入洛之师541

宋史缺传543

张世杰李庭芝姜才544

夏贵546

宋四六多用本朝事548

廿二史劄记卷二十七辽史 金史553

辽史553

辽史二554

辽史立表最善557

辽史疏漏处558

辽帝皆有简便徽号559

辽后族皆姓萧氏560

辽正后所生太子多不吉560

辽官世选之例561

辽族多好文学562

辽燕京563

金广燕京565

元筑燕京565

明南北京营建567

金史568

金史失当处572

辽金二史各有疏漏处574

金史回护处575

金史误处577

金史纪传不相符处577

金史氏名不画一578

宋史金人名多与金史不符578

宋金二史不符处581

宗弼渡江宋金二史互异583

宋金二史传闻之误584

宋金用兵须参观二史585

廿二史劄记卷二十八金史589

辽金之祖皆能先知589

金制追谥帝后之滥590

金初父子兄弟同志591

金代文物远胜辽元593

金一人二名594

金记注官最得职595

大定中乱民独多596

金考察官吏597

金推排物力之制598

明安穆昆散处中原1600

金元俱有汉人南人之名601

宋金齐交割地界守土官随地为属601

衍庆宫图画功臣602

金用兵先后强弱不同603

金初汉人宰相605

金俗重马606

金以坏和议而亡606

九公十郡王607

金末赐姓之例608

通惠河不始于郭守敬609

海陵荒淫610

海陵兼齐文宣隋炀帝之恶612

金中叶以后宰相不与兵事614

悯忠寺故事615

日行千里616

避孔圣讳616

金末种人被害之惨616

廿二史劄记卷二十九元史618

元史618

金元二史不符处622

宋元二史不符处623

金史当参观元史623

元史自相岐误处624

元史列传详记月日627

元史回护处629

元史附传有得失632

元史补见夏金宋徇节诸臣633

元人译诏旨雅俗不同637

元史人名不画一637

蒙古官名638

金义宗640

元建国号始用文义640

元诸帝多由大臣拥立641

元宫中称皇后者不一643

元帝子称太子者不一646

元帝后皆不讳名647

元封子弟驸马于各部648

元代叛王649

各朝国书651

廿二史劄记卷三十元史653

元初用兵多有天助653

元世祖嗜利黩武653

元诸帝多不习汉文656

元初郊庙不亲祀657

元制百官皆蒙古人为之长658

元初州县官多世袭660

元州县官多在外铨选661

元代专用交钞662

金元二朝待宋后厚薄不同665

元时选秀女之制668

元代以江南田赐臣下669

色目人随便居住671

元汉人多作蒙古名672

元初诸将多掠人为私户674

元杖罪以七为断675

元季风雅相尚676

元末殉难者多进士676

一母生数帝677

金元二代立皇太子皆不吉679

弟为皇太子叔母为太皇太后680

庚申帝680

守节绝域682

郝经昔班帖木儿682

元初用两国状元683

纵囚683

元封乳母及其夫684

安南王居汉阳685

老爷同寅臬司685

牛腹疗重伤686

忍痛686

牛皮船687

弥勒佛谣言687

贾鲁治河无久计687

廿二史劄记卷三十一明史690

明史690

明史立传多存大体693

大礼之议695

李福达之狱697

袁崇焕之死698

周延儒之入奸臣传699

刘基廖永忠等传700

乔允升刘之凤二传703

廿二史劄记卷三十二明史705

明祖行事多仿汉高705

明祖文义706

明初文字之祸708

明初文人多不仕709

胡蓝之狱710

涂节汪广洋之死713

明祖晚年去严刑713

明祖多养异姓为子714

明初徙民之令715

明分封宗藩之制715

明官俸最薄719

明宫殿凡数次被灾720

明正后所生太子721

明宫人殉葬之制722

明代选秀女之制723

廿二史劄记卷三十三明史726

明初吏治726

因部民乞留而留任且加擢者728

特简廷臣出守729

遣大臣考察官吏730

重惩贪吏731

明大臣久任者732

大臣荐举733

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735

明翰林中书舍人不由吏部737

明吏部权重738

扬州同时四知府740

永乐中海外诸番来朝740

廿二史劄记卷三十四明史742

明中叶南北用兵强弱不同742

明边省攻勦兵数最多743

用兵有御史核奏744

将帅家丁745

景泰帝欲仍立沂王747

成化嘉靖中方技授官之滥747

成化嘉靖中百官伏阙争礼凡两次749

正德中谏南巡受杖百官750

明代文人不必皆翰林751

明中叶才士傲诞之习752

明仕宦僭越之甚753

擅挞品官753

明乡官虐民之害754

吏役至大官756

海外诸番多内地人为通事756

嘉靖中倭寇之乱758

外番借地互市759

天主教760

廿二史劄记卷三十五明史763

万历中矿税之害763

万历中缺官不补765

三案766

三案俱有故事769

张居正久病百官斋祷之多770

明言路习气先后不同771

明末书生误国774

明代宦官775

魏阉生祠780

阉党782

廿二史劄记卷三十六明史784

汪文言之狱784

明末辽饷勦饷练饷785

明末督抚之多786

明末巡抚多由边道擢用786

明季辽左阵亡诸将之多787

明末督抚诛戮之多788

四正六隅788

明末僭号者多疏属790

流贼伪官号790

明从贼官六等定罪792

明代先后流贼795

唐赛儿795

刘千斤796

李胡子796

叶宗留等797

邓茂七797

李添保798

黄萧养798

刘六刘七齐彦名赵风子798

江西盗800

四川盗801

曾一本802

徐鸿儒803

刘香803

明祖本纪804

皇陵碑804

明祖以不嗜杀得天下805

明祖用法最严806

明祖重儒807

郭子兴之被执808

刘继祖汪文808

张士德之禽809

刘福通被杀809

明祖之取江州810

徐达纵元君之误810

新月诗811

通州粮运京二传所载不同812

于谦王文之死812

喜宁之禽813

曹吉祥江彬813

明代宦官先后权势815

权奸赎贿816

明代科场之弊817

明人说部818

长随819

明朝米价贵贱819

廿二史劄记补遗821

廿二史劄记识语叙840

廿二史劄记识语卷上841

廿二史劄记识语卷下8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