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本全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日本全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3/32742641.jpg)
- 陈恭禄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27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日本全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上1
第一篇 日本之位置与其地理上之影响1
日本之位置1
近年疆域变迁大势2
山脉2
耕地少而河流无屈折3
气候3
物产4
朝鲜台湾境内米麦豆等之出产4
渔农及工商等职业5
地理与其国民性5
日本民族发展问题6
第二篇 佛教输入前之日本(?—552 A.D.)7
古代无文字记录7
神武开国之传说7
日本土著8
日本民族9
开国时之情势11
神武不过一酋长之雄11
天皇之威权12
古代生活风俗13
女子之地位13
神道教之由来14
古代日本与大陆之关系一15
初与中国文化接触16
古代日本与大陆之关系二16
由韩人传来工艺16
古代日本与大陆之关系三17
中国女工至日17
第三篇 佛教输入后之改革时期(552—857)17
佛教初输入时与神道教之冲突17
苏我物部两氏之争18
物部氏亡19
推古女皇时圣德太子之摄政19
十七条宪法之效力19
日人至中国求学20
苏我氏之专横20
中臣鎌足谋诛苏我氏21
大化改革之由来22
收土地人民为国有22
齐明天皇与唐高宗争朝鲜之失败24
大宝律令之渊源与其效用24
奈良奠都始革酋长帐幕之风25
佛教之盛行25
神佛为一之说26
僧道镜谋皇位26
求三韩工匠以大兴寺观27
文学萌芽时期27
改革所以不澈底之原因28
因采邑免税而国用乏28
贵族政治之形势益牢固29
政权旁落而帝位不能变置29
文臣武人任事之不当30
养兵多而中央政权崩解31
交通不便无从集权31
强采唐律之不适用31
日本中国化之优点32
第四篇 藤原氏之专横及平源二氏之盛衰(857—1192)32
藤原氏之势渐盛32
藤原氏世为外戚33
太政大臣握天皇之实权34
关白之始35
菅原道真之贬谪35
藤原道长之专横37
藤原时代风纪之坏37
源氏平定海盗38
僧徒一变为兵38
武人拥有地盘之始39
藤原氏之衰落39
院政之始40
关东武士皆附源氏40
君臣父子相杀之局40
源氏平氏入京41
源氏被摈于平氏41
平氏之贵盛42
源赖政之举兵43
源赖朝之崛起44
赖朝定关东45
赖朝杀弟义仲45
平氏败亡46
赖朝杀叔行家弟义经46
第五篇 中世纪之武人时代(1192—1606)47
(一)鎌仓幕府(1192—1333)47
鎌仓幕府之起源47
征夷大将军48
鎌仓幕府之成因48
才勇之士多归幕府49
赖朝多猜忌而独信北条氏49
源氏亡50
北条氏之得势51
贞永式目51
北条氏利用幼年将军52
唐中世以还与日本之关系52
忽必烈欲通日本53
鎌仓对元之强硬53
侦探蒙古兵力54
北条氏上下一心以备元54
蒙古兵多死于舟破55
北条时宗斩蒙古使臣55
日军四十万人死战56
蒙古军舰受挫于飓风56
蒙古兵败之原因56
蒙古兵以一敌四57
元水手总管等不听节制57
残酷之反动57
高丽之未诚服57
战胜蒙古后北条氏之势渐衰58
两统迭立之始58
北条高时失政59
后醍醐天皇讨北条氏北条氏亡鎌仓幕府告终59
(二)战争时代(1333—1392)60
北条氏亡后之乱政60
足利氏为源氏之后60
足利尊氏自为征夷大将军61
南北朝61
南北统一62
南北朝之战士一变为倭寇62
义满受明室之封63
(三)室町幕府(1338—1573)63
足利氏开室町幕府63
四职三管领64
室町幕府之腐败64
地方武人又起64
应仁之乱65
皇室之穷困66
明代嘉靖年间之倭寇67
战国时代割据之局68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及德川家康68
足利氏亡68
(四)三雄平乱(1573—1606)69
织田信长焚死本能寺69
丰臣秀吉为关白70
丰臣秀吉用兵朝鲜之对内对外二原因71
朝鲜以军备不脩而败72
汉城平壤之失陷73
朝鲜水师统领李舜74
明军援朝鲜74
李如松初胜后败74
沈惟敬赴日本议和75
丰臣秀吉受明册封之失望75
杨镐败后水师之胜利76
朝鲜人深恨日人76
中国援韩之不得已77
丰臣秀吉在行政上之设施77
第六篇 耶教在日本之盛衰(1549—1638)78
葡船漂至大隅之种子岛78
藩主与外人贸易之二利78
初传天主教之萨弼79
藩侯援助天主教80
织田信长之摧残佛教81
对于佛耶二教之社会心理82
丰臣秀吉疑教士将有所为82
严禁天主教83
民众对天主教之怀疑83
新教传入及荷英通商84
德川家康懼日本天主教化84
耶教不适合于社会之点85
教徒归心于秀吉之子秀赖86
德川秀忠严禁旧教86
屠戮教士之惨87
教徒之愚蠢87
宗教战争杀戮之惨88
厉行闭关主义88
第七篇 江户幕府之极盛时代(1606—1651)89
织田信长时之德川家康89
丰臣秀吉时之德川家康90
关原之役91
家康为征夷大将军91
丰臣德川二家之不相容92
丰臣秀赖自杀93
武家法例十三条93
家康对于列藩之用心94
重要廷式五条95
家康对于朝廷之用心96
日人心目中之天皇96
江户城之宏壮97
将军下之三老97
目付奉行及大吏小吏武士98
三亲藩98
内藩及外藩之分等98
三卿98
诸藩之削弱99
朝廷之控制99
藩内之兵农工商100
德川家康之为人100
德川家光命诸藩妻子留居江户101
江户初年中国内乱而明亡101
朝鲜琉球两属于中国及日本102
刊印书籍102
中国学术盛行102
朱舜水103
建筑之发达103
第八篇 闭关时代及威逼通商(1651—1858)103
幕府式微原因104
亲藩始为将军104
纲吉戒杀之影响104
建孔庙105
作猿乐105
因财政困难而圜法益坏106
家宣殁后之幕府106
岛原乱后各国通商之限制107
日人渐知世界大势107
日俄交涉之始108
英美请通商不许109
科学昌明后欧洲工商业对于亚洲之要求109
日本与美国商轮之关系110
闭关政策之不适时势110
美使陂理至日111
德川齐昭陈不可和十事112
幕府之主和113
多数藩侯之主战113
与陂理订约114
英俄荷法相继订约115
所谓最惠国条款115
美国驻日领事巴理士续订商约116
幕府签约之困难117
条约中日本之失败一——协定关税118
条约中日本之失败二——治外法权119
开设商埠之利害120
闭关时代告终120
第九篇 订约通商后之内忧外患(1858—1867)120
日本人对于商约之心理121
井伊直弼力主和议121
藩士之激昂122
井伊直弼被刺123
日人谓皇妹下嫁为幕府轻侮皇室123
浪士仇杀外人124
英法驻兵横滨124
日人不知欧美金银市价125
长萨二藩之崛起126
天皇命将军入朝定期攘夷126
诸藩妻子归国后之江户127
萨藩侍从暴杀外人128
英舰逼鹿儿岛128
战败后武人之觉悟128
一八六四年五月十日长藩实行攘夷129
长藩被拒入见129
长军入京之失败130
伊藤博文井上馨游学归国131
四国军舰砲击长门131
各公使奢求赔款131
长藩内部二党之消长132
讨长声中之开港问题133
西乡隆盛结合萨长以倒幕府133
幕府讨长之失败134
新开兵库港135
第十篇 幕府覆亡135
强藩劝将军归政135
德川庆喜之为人136
幕府告终136
幕府覆亡之因一——奢靡穷困137
覆亡之因二——神道教及忠君说之盛138
程朱之学138
覆亡之因三——亲藩之离心139
覆亡之因四——浪士之激昂140
天诛党140
覆亡之因五——强藩骤起141
覆亡之因六——藩士之尊王覆幕142
覆亡之因七——外交之困难142
覆亡之总因——幕府不适于时势143
幕府对外主和之功143
第十一篇 武士道144
武士阶级之养成144
幕府列藩奖励武士好学145
义士复仇之风146
浅野长矩之不辱146
赤穗藩士刺血盟誓146
大石良雄等袭杀吉良义央147
良雄之友天野直之148
武士幼年之训练149
武士战时之态度149
武士在家庭中及社会上之行为149
武士之自杀及殉葬之风150
武士之妻150
武士道与佛教及儒学151
武士流为浪士152
武士道之在今日152
卷下155
第十二篇 明治初年中之改革(1867—1873)155
初废幕时之波折155
幕兵之败156
庆喜之屈服157
海军之反抗157
废幕后之外交158
浪士仇外之馀势159
改革期中之官制159
复古维新之争160
五事誓文之用意161
空无所指之诏书161
迁都江户162
初期议官之失败163
民始信教自由163
维新三杰合谋废藩164
废藩之实行165
废藩成功之四因166
废藩前后之农工商167
废藩后武士生活之困难168
赋税之改良168
第十三篇 文治武功派之党争及立宪运动(1873—1890)169
文治武功二派征韩论之争169
江藤新平起兵佐贺170
中日之台湾交涉171
熊本藩士因怨望而起兵171
西乡隆盛起兵鹿儿岛172
隆盛围攻熊本之失败173
隆盛破围重入鹿儿岛174
隆盛死后政府之威权175
大久保利通被刺175
板垣退助请召集民选议院175
地方会议与民权自治说176
政府许召集会议176
板垣退助之期?国会同盟177
大隈重信谋开国会178
自由党改进党与立宪帝政党179
三政党之解散180
华族之分级180
伊藤博文组织内阁180
修改条约运动一180
党人被逐181
修改条约运动二181
宪法公布181
过渡时代政党之需要与其缺点182
第十四篇 宪法与政府的制度182
伊藤博文之编纂宪法183
宪法第一章天皇之大权183
第二章人民之权利义务185
第三章议会法185
豫算案必先交于下院186
第四章国务大臣及枢密顾问187
宪法所无之元老188
第五章 司法之规定188
设立行政裁判所之利益188
第六章豫算189
修改宪法问题190
日本宪法不规定地方自治190
日本宪法之重大缺点191
第十五篇 立宪初期政府政党之冲突(1890—1894)191
二院议员之资格191
第一次议会之召集及解散193
第二次议会之纷扰194
议会削减元勋内阁豫算案195
议会与政府协商通过豫算195
国民协会与改进党合作196
第二次议会之解散197
第三次议会之选举及解散198
贵族院袒护内阁198
政府与下院冲突之五因199
政府谋移国民注意力于对外200
第十六篇 明治二十七年中内政之发达(1867—1894)200
一 陆军200
实行徵兵制201
统兵大将多长人201
二 海军202
萨人专握海军权202
海军豫算之扩张203
三 财政204
太政官票204
新旧公债204
改定田赋204
财政上三大计划205
银行以渐发达206
改银本位为金本位207
四 司法207
新律纲领208
江藤新平改定律令草案成208
编订民法商法209
监狱之改良210
五 教育211
学制之订定211
女子教育212
教会学校及私立学校212
文学作品及报纸213
六 交通214
铁路之建筑214
商办铁路之发达215
汽船会社216
邮局电报及电话216
七 农工商业217
农产与人口之比217
造林217
渔业218
矿产218
纺织219
商业219
八 宗教220
定神道为国教220
小学生必须致敬神社220
佛教之改革221
耶教之盛衰221
第十七篇 明治二十七年前之外交(1867—1894)222
修约大使之失败222
日俄交换千岛库页223
日本收回小笠原岛224
中日之琉球台湾交涉225
中国争台湾而遗琉球226
格兰特论当时东亚情势227
分割琉球之不果228
日本侵略琉球之野心228
日与朝鲜订约认为自主之国229
李鸿章对于朝鲜片面之外交政策230
一八八二年朝鲜之内乱230
日公使助韩开化党作乱232
修改条约始末233
改约成功之主因234
第十八篇 中日之战(1894—1895)234
天津条约中国对韩势力之让步235
日韩之邦交益恶235
袁世凱监督朝鲜之严厉236
朝鲜臣民之无能237
中国对韩外交上之孤立237
金玉均被刺238
朝鲜东学党之乱239
中日出兵朝鲜239
日本藉口整理朝鲜内政240
日使向韩廷要求四事241
日军舰击沈中国输送船241
牙山之战241
中日始宣战242
日韩结攻守同盟242
平壤之战242
黄海之战243
奉天东南部之战244
金州旅顺之战244
蓋平海城之战245
威海卫之战246
营口之战246
日舰攻澎湖247
中国议和大使被拒绝247
李鸿章被日人狙击248
中日媾和条约249
三国干涉交还辽东250
日俄战争之醖釀250
日人慾望之奢250
第十九篇 中日战后十年中之内政外交(1894—1904)251
松方及伊藤内阁与议会之冲突251
党阁之内讧253
议会通过增税案及选举法253
立宪政友会与伊藤内阁254
桂太郎内阁255
日俄开战后之议会256
军阀势力下之日本内阁256
军备以外之各种内政257
台湾官民宣言该地为民主国258
日政府之经营台湾259
朝鲜改革之难朝260
鲜王后闵氏被弑260
俄人在朝鲜之势渐增261
强分割中国之议261
拳匪之变262
美国倡议开放中国门户263
美日两国缔结同盟263
德国不加入同盟之故265
重要条款265
第二十篇 日俄战争(1904—1905)265
俄国不肯遽撤满洲驻兵266
日俄猜忌渐深266
开战前之协商267
日俄邦交断绝267
旅顺仁川之海战268
朝鲜误认日本为仁义之师268
中国宣布中立268
鸭绿江之战269
日舰封锁旅顺269
金州南山之战269
得利寺之战270
旅顺之第二次海战270
辽阳之战271
辽阳之反攻271
旅顺之攻下272
奉天之大战273
克鲁巴金辞职273
波罗的海舰队之丧失274
日军战胜之原因275
俄军失败之原因276
日俄议和276
朴资冒斯和约重要条款278
日本愿和之原因278
日人对于外交失败之愤激279
日俄战后之满洲280
第二十一篇 明治末年国势之膨涨(1905—1912)280
西园寺内阁280
铁路收归国有281
人民担负益重281
桂内阁减轻公债息改订关税率282
西园内阁整理财政计划282
明治天皇殁283
军阀反对西园内阁284
议会反对桂内阁284
日本谋韩益急284
安重根杀伊藤博文285
媚外之朝鲜一进会285
日韩合并286
中日间之满洲交涉286
日本致自由行动之通牒于清廷288
美国提议国际共同管理满洲铁路288
日英缔结新约288
日英改订同盟新约289
旧金山禁止日童入学之原因290
日美协定绅士同意及对华条约291
日法缔约292
日俄发表新约292
第二十二篇 最近日本内政之嬗变(1912—1925)292
山本权兵卫组阁293
大隈首相言行之矛盾293
日本对德宣战294
日人对华之舆论295
元老不满意于大隈295
寺内军阀内阁主借款于中国296
原敬内阁改定枢密院之律令297
减轻选举人之纳税资格298
华盛顿会议期间原敬被刺298
加藤内阁撤回西比利亚驻军299
中日邮便条约299
山本内阁时之大地震300
内阁兴复计划遭议会反对300
皇太子被刺不中301
清浦内阁解散议会302
加藤高明内阁之政绩302
政党党纲之空泛303
日本渐成为民治国304
欧战后日本经济状况304
工商等业之发达305
教育之进步306
台湾收入之丰306
日本改良韩人待遇307
第二十三篇 日本最近之外交政策(1912—1925)307
日人赞助中国革命307
中国二次革命与日本308
青岛攻陷后日本不许撤兵309
日本对中国之二十一条要求309
日本不顾中国民情311
寺内内阁与段祺瑞312
华人主张国民外交之失败313
山东问题解决后日人对华注重之点313
取消一九一五年条约正当办法314
日美对华宣言315
美参议院保留凡尔赛和约中之要案315
华盛顿会议316
美人排日运动317
一九二四年美国之移民律318
日本在欧战和会之目的319
日人提议人种平等案320
日法订约320
欧战后之日本与俄321
俄国远东农民之结合321
日俄缔约322
第二十四篇 结论(日本对于世界之贡献及其国内问题)323
日人对于世界文明之贡献323
政治上重大问题325
军事与人民生活问题326
教育与固有道德问题326
工商业原料器械与妇女问题327
资本集中与社会主义问题328
人口增加问题329
属地同化问题330
中日亲善问题331
美日开战问题331
日美冲突原因仍在中国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