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7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7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28/32703552.jpg)
-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202MB
- 文件页数:7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7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绪论1
第一章 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1
第一节 行政1
一、行政、国家行政与公行政1
二、行政权与公权力7
三、行政与行政国家8
四、行政与法治国家13
第二节 行政法15
一、中外行政法的一般定义15
二、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19
三、行政法是控制与规范行政权的法25
四、行政法是难于制定统一法典的法27
五、“新行政法”的形成和发展29
第三节 行政法学36
一、行政法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36
二、行政法学是研究行政法现象的法学学科38
三、行政法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法学学科40
四、学习和研究行政法学的意义42
第二章 行政法的法源47
第一节 行政法法源概述47
一、行政法法源的含义47
二、国外行政法法源简介48
第二节 行政法的制定法法源52
一、宪法与法律52
二、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55
三、行政立法56
四、条约与协定59
五、执政党的党内法规59
第三节 行政法的非制定法法源59
一、法律解释60
二、判例64
三、习惯和惯例65
四、行政法理65
第三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67
第一节 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67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67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性质和功能67
三、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形成和确定68
第二节 行政法的实体性基本原则69
一、依法行政原则69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72
三、越权无效原则73
四、信赖保护原则75
五、比例原则76
第三节 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则77
一、正当法律程序原则77
二、行政公开原则79
三、行政公正原则81
四、行政公平原则83
第二编 行政法主体85
第四章 行政法主体概述85
第一节 行政法主体的概念85
一、行政法主体的含义85
二、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86
三、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87
第二节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组织法89
一、行政法主体与行政组织89
二、行政组织法的主要内容90
三、行政组织法的体系92
第五章 行政机关94
第一节 行政机关概述94
一、行政机关的含义94
二、行政机关的性质和特征94
第二节 行政机关的职责与职权97
一、行政机关的一般职责98
二、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101
第三节 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103
一、中央行政机关103
二、一般地方行政机关104
三、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关105
四、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105
第六章 其他行政主体107
第一节 其他行政主体概述107
一、其他行政主体的含义107
二、其他行政主体的种类107
第二节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108
一、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含义108
二、被授权组织的条件和范围109
三、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112
第三节 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113
一、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含义113
二、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113
三、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范围114
第四节 行政委托情形下的行政主体115
一、行政委托概述115
二、受委托组织的含义115
三、受委托组织的条件和范围116
四、受委托组织的法律地位117
第七章 公务员119
第一节 公务员概述119
一、公务员的概念119
二、公务员的分类120
三、公务员的法律地位121
第二节 公职关系123
一、公职关系的概念123
二、公职关系的发生123
三、公职关系的内容125
四、公职关系的消灭128
第八章 行政相对人131
第一节 行政相对人概述131
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131
二、行政相对人的分类132
第二节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135
一、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135
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136
三、行政相对人的义务137
第九章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139
第一节 行政法制监督概述139
一、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139
二、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的区别和联系140
第二节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种类及监督内容141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141
二、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142
三、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144
四、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145
五、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组织的监督146
第三编 行政行为147
第十章 行政行为概述147
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概念和分类147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147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150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模式154
一、行政行为模式的概念154
二、行政行为的模式化155
三、行政行为的模式定位156
第十一章 行政立法159
第一节 行政立法概述159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159
二、行政立法的分类160
三、关于行政立法不作为161
第二节 行政立法的原则和程序162
一、行政立法的原则162
二、行政立法的程序163
第三节 对行政立法的监督167
一、行政立法的合法性要件167
二、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168
第十二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172
第一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种类和地位172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种类172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地位174
第二节 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177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要件177
二、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机制181
第十三章 具体行政行为183
第一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183
一、行政权能的存在183
二、行政权的实际运用184
三、法律效果的存在186
四、意思表示行为的存在189
第二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191
一、羁束行政行为与裁量行政行为191
二、依职权行政行为和应申请行政行为191
三、附款行政行为和无附款行政行为192
四、授益行政行为和负担行政行为192
五、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192
六、行政作为和行政不作为193
七、独立行政行为和需补充行政行为193
八、外部行政行为和内部行政行为193
第三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和瑕疵194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194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瑕疵196
第四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198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198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时间202
第五节 对行政裁量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控制206
一、具体行政行为中行政裁量事项的范围206
二、行政裁量对于行政管理的必要性207
三、法律规范和控制行政裁量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209
四、法律规范和控制行政裁量具体行政行为的途径210
第十四章 行政处理(一)——依申请行政行为213
第一节 行政处理与依申请行政行为概述213
一、行政处理概述213
二、依申请行政行为概述215
第二节 行政许可218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218
二、行政许可的种类220
三、行政许可的作用224
四、《行政许可法》所确立的基本制度和原则226
第三节 行政给付231
一、行政给付的概念231
二、行政给付的种类233
三、行政给付的作用236
四、行政给付的原则236
第四节 行政奖励238
一、行政奖励的概念238
二、行政奖励的种类与形式239
三、行政奖励的作用239
四、行政奖励的原则240
第五节 行政确认241
一、行政确认的概念241
二、行政确认的主要形式与基本分类242
三、行政确认的作用245
四、行政确认的原则246
第六节 行政裁决246
一、行政裁决的概念246
二、行政裁决的种类248
三、行政裁决的作用249
四、行政裁决的原则249
第十五章 行政处理(二)——依职权行政行为250
第一节 依职权行政行为概述250
一、依职权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250
二、依职权行政行为的种类251
第二节 行政规划251
一、行政规划的概念251
二、行政规划的种类254
三、行政规划的作用255
第三节 行政命令257
一、行政命令的概念257
二、行政命令的种类258
三、行政命令的作用259
第四节 行政征收260
一、行政征收的概念和特征260
二、行政征收的种类262
三、行政征收的作用263
第五节 行政处罚263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263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264
三、行政处罚的作用267
四、行政处罚的原则267
五、行政处罚的程序270
第六节 行政强制277
一、行政强制的概念277
二、行政强制的种类279
三、行政强制的作用285
四、行政强制的原则286
五、行政强制的实施程序290
第十六章 行政机关实施的其他行为299
第一节 行政指导行为299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299
二、行政指导的原则301
三、行政指导的主要方法303
四、行政指导的实施305
五、行政指导的程序307
六、行政指导的救济309
第二节 行政协议行为309
一、行政协议的概念309
二、行政协议的原则312
三、行政协议的缔结315
四、行政协议的程序317
五、行政协议的法律救济319
第三节 行政事实行为321
一、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321
二、行政事实行为的构成要件322
三、行政事实行为的种类323
四、行政事实行为的救济324
第十七章 行政程序325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325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325
二、行政程序分类326
三、行政程序的价值328
第二节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329
一、公开原则329
二、公正、公平原则331
三、参与原则332
四、效率原则335
第三节 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336
一、行政回避制度336
二、行政听证制度340
三、政府信息公开制度343
四、说明理由制度346
五、行政程序的其他基本制度354
第四编 行政复议356
第十八章 行政救济概述356
第一节 行政救济导论356
第二节 行政救济的种类358
一、申诉和信访359
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361
三、行政赔偿362
第十九章 行政复议概述364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念与特征364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364
二、行政复议的性质365
三、行政复议的特征366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367
一、合法原则367
二、公正原则368
三、公开原则369
四、及时原则369
五、便民原则370
第三节 行政复议基本制度370
一、一级复议制度370
二、书面复议制度371
第二十章 行政复议范围372
第一节 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的范围372
第二节 可一并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规定的范围378
一、行政规定纳入行政复议的必要性378
二、可纳入行政复议的行政规定的范围379
三、申请复议行政规定的法定条件380
第三节 排除行政复议的事项380
一、行政法规和规章380
二、内部行为380
三、居间行为381
第二十一章 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主体382
第一节 行政复议机关、复议机构与管辖382
一、行政复议机关382
二、行政复议机构382
三、行政复议管辖383
第二节 行政复议参加人385
一、申请人385
二、被申请人386
三、第三人387
第二十二章 行政复议的程序389
第一节 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389
一、复议申请389
二、复议申请的受理390
三、行政复议受理的法律后果391
第二节 行政复议审理392
一、审理方式与期限392
二、审理依据393
三、举证责任393
四、行政复议和解与调解393
五、行政复议的中止与终止394
第三节 行政复议的决定395
一、维持决定395
二、履行决定395
三、撤销、变更和确认违法决定395
四、驳回复议申请决定396
五、行政赔偿决定396
六、对行政规定的处理决定396
第五编 行政诉讼398
第二十三章 行政诉讼概述398
第一节 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398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398
二、行政诉讼的性质399
三、行政诉讼的功能400
四、行政诉讼法401
五、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法律渊源402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403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403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405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405
第三节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406
一、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406
二、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内容406
第四节 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发展409
一、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409
二、增加了行政诉讼的原告类型409
三、增加行政诉讼判决类型409
四、完善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409
五、延长了起诉期限410
第二十四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411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411
一、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及其法律意义411
二、制约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因素411
三、法律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方式412
第二节 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框架413
一、确定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依据413
二、《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关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414
三、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理论边界416
第三节 可诉性行政行为和不作为的特征418
一、可诉性行政行为的特征418
二、可诉性不作为的特征421
第四节 几类不可诉行为421
一、国家行为422
二、行政规定423
三、内部人事管理行为424
四、终局行政决定行为425
五、刑事司法行为426
六、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427
七、行政指导行为428
八、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428
九、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429
第五节 几类特殊行为的可诉性鉴别430
一、行政不作为430
二、行政裁决行为430
三、准行政决定431
第二十五章 行政诉讼的管辖434
第一节 行政诉讼管辖概述434
一、管辖的概念434
二、管辖的种类434
三、确定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434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级别管辖435
一、级别管辖的概念435
二、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规则435
三、级别管辖制度的完善437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437
一、地域管辖的概念437
二、行政诉讼一般地域管辖规则438
三、行政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规则438
四、地域管辖制度的完善440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裁定管辖441
一、移送管辖441
二、指定管辖442
三、管辖权的转移442
第五节 管辖异议443
一、管辖异议的含义及意义443
二、管辖异议的条件443
三、对管辖异议的处理444
第六节 管辖模式的创新实践445
一、行政案件集中管辖445
二、跨行政区域管辖446
第二十六章 行政诉讼的参加人447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447
一、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概念447
二、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征447
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448
一、行政诉讼原告的含义及其资格条件448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转移448
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若干问题的探讨449
四、行政公益诉讼的提起452
第三节 行政诉讼被告452
一、行政诉讼被告的含义及其条件452
二、行政诉讼被告的一般情形452
三、对实践中行政诉讼被告认定几种情形的探讨454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共同诉讼人456
一、共同诉讼人的概念456
二、行政诉讼共同诉讼的种类456
三、诉讼代表人457
第五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457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和特征457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458
第六节 行政诉讼代理人459
一、行政诉讼代理人的概念459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的种类459
第二十七章 行政诉讼证据461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461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461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461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463
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性质和构成463
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464
三、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范围465
四、举证时限467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468
一、提供证据的规则468
二、调取证据的规则471
三、作证规则472
四、质证规则473
五、认证规则474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478
一、证明标准概述478
二、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设定479
第五节 行政诉讼的证据保全480
一、证据保全的条件480
二、证据保全的启动方式481
三、证据保全的方法481
四、诉前证据保全482
第二十八章 行政诉讼程序483
第一节 诉与诉权483
一、诉的概念483
二、诉的种类483
三、诉的合并与分离484
四、诉权484
第二节 起诉和受理486
一、起诉486
二、人民法院对起诉的审查490
三、人民法院的受理491
四、起诉与受理的法律意义492
第三节 行政诉讼一审普通程序493
一、审理前的准备493
二、开庭审理494
三、共同诉讼、撤诉、缺席判决、先予执行、审结期限496
第四节 简易程序498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498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498
三、简易程序的审理方式498
第五节 行政诉讼二审程序499
一、二审程序的概念499
二、上诉的提起与受理499
三、二审的审理500
第六节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500
一、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500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501
三、再审程序503
第七节 诉讼中止、诉讼终结、期间、送达505
一、诉讼中止505
二、诉讼终结506
三、期间与期日506
四、送达507
第二十九章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508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概述508
一、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含义与特点508
二、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与行政行为的法律适用509
三、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立法与实践510
第二节 行政审判法律适用的规范511
一、行政审判法律依据的范围511
二、行政审判中参照规章512
三、行政诉讼适用的其他规范513
第三节 审判规范之间的冲突及处理515
一、行政法律规范冲突的原因及类型515
二、法院选择适用规范的规则517
第三十章 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与决定521
第一节 行政诉讼判决概述521
一、行政诉讼判决的概念521
二、行政判决的种类521
三、行政判决的效力523
第二节 行政判决的适用条件525
一、一审判决的适用条件525
二、二审判决的适用条件533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裁定534
一、行政诉讼裁定的界定534
二、各类裁定的适用条件535
三、行政裁定的效力538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决定539
一、行政诉讼决定的概念539
二、行政诉讼决定的种类及适用范围539
三、行政诉讼决定的形式540
四、行政诉讼决定的效力541
第三十一章 涉外行政诉讼542
第一节 涉外行政诉讼概述542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概念542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特征542
第二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则543
一、平等原则543
二、对等原则543
三、适用国际条约原则544
四、使用中国通用语言文字的原则544
五、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告必须委托中国律师代理诉讼的原则545
第三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法律渊源545
第四节 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适用546
一、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适用的概念546
二、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适用的原则546
第五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期间、期日和送达547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期间和期日547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送达547
第三十二章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549
第一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概述549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549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特征550
三、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550
四、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种类551
五、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552
第二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与裁判552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552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裁判554
第六编 行政赔偿555
第三十三章 行政赔偿与国家赔偿555
第一节 概述555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和特征555
二、行政赔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556
第二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559
第三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562
一、关于国家赔偿责任理论基础的不同学说563
二、我国建立国家赔偿责任制度的理论依据564
第四节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566
第五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569
一、侵权行为主体569
二、执行职务的行为570
三、损害事实571
四、因果关系571
第三十四章 行政赔偿范围574
第一节 行政赔偿范围概述574
一、行政赔偿范围的含义574
二、行政赔偿范围的制约因素575
三、行政赔偿范围的确定方式和设定标准576
第二节 行政赔偿的侵权行为范围576
一、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范围576
二、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范围578
三、国家不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情形580
四、几类行为的可赔偿性辨析582
第三节 行政赔偿的侵权损害范围586
一、物质损害586
二、精神损害587
第三十五章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589
第一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589
一、行政赔偿请求人的概念589
二、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范围589
三、几种特殊情况591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592
一、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概念592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设定原则593
三、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范围594
第三节 行政赔偿费用597
第三十六章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599
第一节 行政赔偿方式599
一、行政赔偿方式概述599
二、支付赔偿金600
三、返还财产600
四、恢复原状600
第二节 行政赔偿标准601
一、行政赔偿标准概述601
二、人身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602
三、财产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605
第三十七章 行政赔偿程序608
第一节 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608
一、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要件608
二、行政赔偿的请求方式609
三、单独提出行政赔偿请求及先行程序610
四、一并(附带)提出行政赔偿请求610
五、申请人可以提出数项赔偿请求611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与处理611
一、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611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处理612
第三节 行政赔偿诉讼613
一、行政赔偿诉讼的提起613
二、行政赔偿诉讼的受理614
三、行政赔偿诉讼的管辖615
四、行政赔偿诉讼的当事人615
五、行政赔偿诉讼的审理与判决616
六、执行与期间616
第四节 行政追偿程序616
一、行政追偿概述616
二、行政追偿的性质和形式617
三、行政追偿条件618
四、行政追偿的范围和标准618
五、行政追偿人与被追偿人619
第三十八章 行政补偿621
第一节 概述621
一、行政补偿的含义与特征621
二、行政补偿的种类623
第二节 行政补偿的理论基础625
第三节 行政补偿的范围与方式627
一、行政补偿的范围627
二、行政补偿的方式628
第四节 行政补偿的标准与程序629
一、行政补偿的标准629
二、行政补偿的程序631
附录633
附录一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和典型性行政案例634
附录二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0—2017)登载的行政案例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2000——2017)登载的抗诉行政案例636
附录三 国内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科书、专著和案例评析的选读书目641
附录四 国外行政法著作和我国学者编著的关于外国行政法的选读书目650
索引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