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中国经济结构的三元现象及协调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论中国经济结构的三元现象及协调发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0224024.jpg)
- 张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ISBN:754021918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22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46页
- 主题词:经济结构-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论中国经济结构的三元现象及协调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问题的提出1
相关研究综述3
本文的研究方法7
本文主要内容、基本结构和主要创新点8
第1章 信息经济时代:中国经济结构三元现象的历史起点11
1.1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信息技术革命11
1.1.1 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11
1.1.2 信息技术革命的特殊性和重大影响14
1.2 信息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历史阶段26
1.2.1 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关研究回顾与评价26
1.2.2 信息经济: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37
本章小结45
第2章 三元经济现象: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47
2.1 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的策略47
2.1.1 信息技术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47
2.1.2 信息技术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挑战50
2.1.3 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的策略52
2.2 三元经济现象: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新现象53
2.2.1 二元经济结构:中国推进信息化的国情基础54
2.2.2 三元经济现象:信息化带来的新现象63
本章小结66
第3章 解构与建构:中国三元经济现象的理论解读67
3.1 二元经济理论的回顾67
3.1.1 二元经济的思想渊源67
3.1.2 二元经济理论的回顾68
3.1.3 中国学者对二元经济概念的使用和修正80
3.2 二元经济理论的立论逻辑解析82
3.2.1 生产方式的重大区别:二元经济的立论逻辑83
3.2.2 城乡二元经济和工农二元经济的再说明89
3.3 三元经济:构建一个新的解释91
3.3.1 三元经济:延续二元经济立论逻辑的新解释92
3.3.2 与其他三元经济解释框架的比较和区别95
本章小结100
第4章 从三元经济现象到三元经济结构:中国经济结构现状的考察101
4.1 三元经济现象与三元经济结构:关于概念的简单说明101
4.1.1 三元经济现象和三元经济结构的区别102
4.1.2 判断三元经济结构的简单指标107
4.2 三元经济结构:中国经济结构现状的考察111
4.2.1 关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的观察与判断111
4.2.2 关于中国信息经济部门成长规模的观察和判断116
4.2.3 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部门现状的观察和判断122
4.3 从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标记126
4.3.1 三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中国信息化成功推进的表现126
4.3.2 三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标记129
4.3.3 新结构下中国经济发展势能进一步积累131
本章小结136
第5章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138
5.1 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主要表现139
5.1.1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139
5.1.2 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主要表现140
5.2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146
5.2.1 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成因146
5.2.2 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149
本章小结158
第6章 三元经济结构下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160
6.1 数字鸿沟问题:信息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障碍160
6.1.1 数字鸿沟问题的提出161
6.1.2 数字鸿沟问题:信息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障碍166
6.2 数字鸿沟:三元经济结构下中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挑战178
6.2.1 中国三元经济结构:产生数字鸿沟的土壤179
6.2.2 中国数字鸿沟问题的表现180
本章小结187
第7章 中国三元经济结构下谋求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190
7.1 统筹发展:中国三元经济结构下谋求协调发展的发展取向选择——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190
7.1.1 以统筹促协调:历史的经验191
7.1.2 以统筹促协调:必然选择199
7.2 中国三元经济结构下谋求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200
7.2.1 新条件下的统筹发展政策框架需要新内容200
7.2.2 关于政策选择的补充意见201
结束语:对本文的总结和今后研究的展望209
关于本文研究情况的总结209
本文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展望211
参考文献213
后记221
表、图索引13
表索引:13
表1-1 主要工业化国家工业化的历程13
表1-2 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14
表1-3 美国1989年—2001年各产业产值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16
表1-4 1992年—1998年美国IT行业和其他行业年平均工资比较17
表1-5 1995年—1999年美国计算机和电信产业对实际GDP的贡献17
表1-6 具有全球意义的交通、通讯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18
表1-7 信息技术产品开发费用和生产费用对比关系21
表1-8 部分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国民产值、人口和人均产值的增长速度25
表1-9 后工业社会解释框架内各主要国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28
表1-10 二次现代化范畴中的人类文明进程32
表1-11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34
表2-1 中美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例比较52
表2-2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产值比重和农业劳动力比重56
表2-3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比较57
表2-4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和生活质量(恩格尔系数)比较59
表2-5 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数据对比60
表2-6 按市县分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61
表3-1 若干发达国家农林渔业部门就业比重的变动情况94
表4-1 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05
表4-2 1952年中国工业产品人均产量与工业化发达国家对比106
表4-3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情况106
表4-4 2005年中国京津沪二元结构指标108
表4-5 钱纳里的一般标准工业化阶段划分111
表4-6 换算后的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112
表4-7 1978年到2005年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状况114
表4-8 产业结构构成、就业结构构成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115
表4-9 1978年到2005年中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进状况115
表4-10 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及说明117
表4-11 中国程控通信事业发展情况119
表4-12 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120
表4-13 1999年—2003年中国电子及通讯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121
表4-14 2001年—2003年中国计算机产品销售量122
表4-15 1978年—2005年中国二元结构演进状况122
表4-16 1978年—2005年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状况123
表4-17 中国农业就业结构转化滞后于产值结构转化的程度124
表4-18 信息产业1990年—1998年对OECD国家GDP增长的贡献135
表4-19 中国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136
表4-20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个人计算机拥有量137
表5-1 西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与全国对比145
表5-2 西部地区公共产品资源与全国对比146
表5-3 中国31省区市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均GDP水平对比152
表5-4 中国31省区市二元经济结构状况154
表5-5 各省市区的人均GDP比较指数与二元反差系数相关性评估表156
表5-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问题的历次“一号文件”157
表5-7 2005年中国各地区经济总量、人口和国土面积占比指标对比159
表5-8 2005年中国各地区人均GDP情况对比159
表6-1 数字鸿沟的不同阶段163
表6-2 人均国民收入比较指数与计算机普及比较指数相关性评估表172
表6-3 人均国民收入(PPP)比较指数与计算机普及比较指数相关性评估表173
表6-4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信息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比较181
表6-5 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科研人才情况比较181
表6-6 中国31省市区信息化指数185
表6-7 2002年人口2000万人以上国家(43个国家)计算机、互联网普及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数据187
表6-8 美国不同家庭互联网普及率按照收入水平划分的构成情况188
表6-9 2002年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普及率在不同收入国家间的比较189
表6-10 28个国家大学生入学率比较189
表7-1 1952年—2005年中国二元反差系数演进情况208
图索引:15
图1-1 技术冲击引起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外移15
图3-1 费景汗-拉尼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72
图4-1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118
图4-2 2002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个人计算机拥有量119
图4-3 三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三个过渡状态129
图5-1 2005年各地区经济总量、人口和国土面积占比指标对比143
图5-2 2005年中国各地区人均GDP情况对比144
图5-3 生产方式转型与区域发展差距关系模型151
图5-4 各省市区的人均GDP比较指数与二元反差系数散点分布图155
图6-1 世界各国个人计算机普及率(台/千人)比较167
图6-2 世界各国互联网普及率(用户数/千户)比较167
图6-3 2001年28个国家大学生入学率比较169
图6-4 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普及率在不同收入国家间的比较170
图6-5 美国家庭使用互联网按照收入水平划分的构成情况171
图6-6 人均国民收入比较指数与计算机普及比较指数散点分布图171
图6-7 人均国民收入(PPP)比较指数与计算机普及比较指数散点分布图173
图6-8 数字鸿沟的形成与影响模型178
图7-1 1952年—2005年中国二元反差系数演进情况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