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修订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韩树英主编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506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修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1
一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2
世界观和哲学2
哲学的基本问题4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7
二 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斗争11
奴隶社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斗争11
封建社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斗争14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前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斗争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1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21
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2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27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3
辩证唯物主义41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41
一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41
自发的唯物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41
哲学的物质概念43
二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48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48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50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52
空间、时间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54
三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54
空间、时间的无限性57
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60
第三章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66
一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66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67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70
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72
二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74
三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78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85
一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85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86
事物联系形式的多样性89
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91
二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96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96
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97
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98
三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100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103
一 矛盾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03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10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06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10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分析方法113
二 矛盾的特殊性116
物质运动形式和发展过程的矛盾特殊性117
矛盾及其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119
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124
三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127
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127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132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137
一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137
质137
量140
度142
二 量变和质变144
质量互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45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147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150
三 量变质变的特殊性152
量变引起质变的不同情形153
飞跃形式的多样性154
社会主义社会量变质变的特点155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59
一 辩证的否定159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159
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60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62
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65
二 否定之否定165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70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73
三 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174
否定方式的多样性174
曲折前进的复杂性176
社会主义社会否定之否定的特点177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81
一 本质和现象182
二 内容和形式186
三 原因和结果190
四 必然性和偶然性195
五 可能性和现实性199
唯物主义的反映论205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205
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05
科学的可知论207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10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212
实践和主体、客体21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216
三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19
认识的相对独立性220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21
四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224
客观真理22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27
一 认识事物的辩证途径23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31
第十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231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236
认识和实践的多次反复239
二 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240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240
真理在克服谬误过程中发展243
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46
实践和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运动246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249
自由和必然251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255
历史唯物主义255
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56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58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59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源259
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及其意义262
三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266
第十二章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74
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74
社会和自然274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81
二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83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284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289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9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29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历史形式297
四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04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304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08
第十三章 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17
一 社会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317
社会的经济基础319
社会的上层建筑319
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及其意义32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24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24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326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28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30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的特点330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332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33
四 原始的社会共同体 民族 家庭337
原始的社会共同体 民族337
家庭341
第十四章 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345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345
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的本质346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51
二 社会革命356
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社会革命356
社会革命的类型360
三 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65
过渡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365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367
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是历史的必然372
第十五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374
一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374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75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376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378
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实质379
二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382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382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386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391
三 国家的消亡395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397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97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01
三 社会意识的作用405
四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408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409
道德411
艺术416
宗教422
第十七章 科学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427
一 科学的本质和社会职能427
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427
科学是社会分工的特殊部门429
科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431
二 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条件434
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435
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439
三 科学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441
科学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41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科学的条件445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49
第十八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49
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对立450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451
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54
二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57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个人的作用457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459
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462
正确理解个人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464
三 党的群众路线466
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466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68
附录.现代西方哲学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