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村金融发展与中国二元经济转换 兼论农村金融新范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村金融发展与中国二元经济转换 兼论农村金融新范式
  • 杨德平著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20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2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村金融发展与中国二元经济转换 兼论农村金融新范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农村金融新范式:需求导向的结构、宏观、长期视角13

第一节 农村金融:一个关系范畴14

一、二元经济14

二、二元金融16

三、农村金融18

第二节 农村金融与二元经济:现有分析反思23

一、二元经济23

二、农村金融24

三、二元经济与农村金融26

第三节 农村金融新范式32

一、农村金融旧范式:渊源、逻辑与缺陷32

二、农村金融新范式:必然、体系与进步38

第二章 二元经济转换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机理42

第一节 传统一元经济向二元经济突破与农村金融43

一、突破的前提及本质44

二、突破与二元金融的产生:分工视角47

第二节 二元经济转换与农村金融49

一、转换的本质50

二、转换与二元金融、农村金融52

第三节 现代一元经济形成与农村金融55

第四节 二元金融与二元经济的长期关系——拓展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57

第五节 农村金融评价标准与发展路径58

一、农村金融评价标准58

二、农村金融发展路径60

第三章 二元经济转换与农村金融发展的比较借鉴62

第一节 相关国家和地区二元经济转换与农村金融发展62

一、美国62

二、英国67

三、法国69

四、日本74

五、印度78

六、中国台湾84

第二节 基本规律与经验借鉴88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二元经济转换与农村金融发展93

第一节 中国传统一元经济及传统农贷制度93

一、中国传统一元经济及传统农贷制度93

二、“李约瑟之谜”新视角求解95

第二节 近代中国二元经济转换与农村金融发展10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元经济转换与农村金融发展10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元经济转换10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金融发展107

三、反思与评价108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二元经济转换与农村金融发展111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二元经济转换112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农村金融发展115

第三节 实证分析119

一、变量设置及数据特征描述119

二、实证分析过程128

三、实证结果分析131

第四节 反思与评价134

一、知行合一:一个关于制度变迁的新解释模型134

二、知行脱节: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136

三、经验教训140

第六章 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二元经济转换与农村金融发展142

第一节 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二元经济转换与农村金融发展143

一、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二元经济转换143

二、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农村金融发展145

第二节 农村金融需求分析146

一、现有分析综述:“被动”、“微观”和“静态”146

二、农村金融需求:“四大主体”、“三大层次”152

第三节 农村金融供给分析:“五元并立”158

一、政策性金融159

二、合作性金融167

三、商业性金融170

四、微型金融172

五、非正式金融176

第四节 农村金融供求平衡(一):宏观战略179

一、根本目的:实现“三大目标”180

二、总体要求:发挥“三大功能”182

三、基本原则:坚持“五大转变”183

第五节 农村金融供求平衡(二):具体路径188

一、深化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内部改革189

二、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外部环境200

第七章 结论204

第一节 主要结论204

第二节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10

参考文献211

后记2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