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民经济管理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国民经济管理概论》编写组 著
-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2
- 标注页数:493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民经济管理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编 总论7
第一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任务和原则7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性质7
一 经济管理的概念7
二 经济管理产生的必然性8
三 经济管理的性质9
二 国民经济管理的目的11
一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11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目的和作用11
三 国民经济管理的作用13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14
一 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果17
二 民主集中制18
三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关系19
四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0
一 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与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关系23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和特点23
第二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过程23
第二章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23
二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性质26
三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特点27
四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分类29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确定33
一 确定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指导思想33
二 正确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35
三 我国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经验教训40
二 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措施43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43
一 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性43
三 在实践中修改调整国民经济管理目标46
第三章 国民经济预测与决策47
第一节 预测是决策的科学前提47
一 经济预测的概念47
二 预测对于决策和计划的作用49
三 国民经济的预测体系51
四 经济预测的一般程序和原则55
一 国民经济决策的意义57
第二节 国民经济决策的意义和内容57
二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59
第三节 正确地进行国民经济决策62
一 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决策体系62
二 提高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科学素养和决策能力65
三 建立科学的国民经济决策程序68
四 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决策方法70
一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79
第一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79
第四章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79
二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80
第二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订的依据和原则82
一 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依据82
二 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原则84
第三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内容和方法87
一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种类87
二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标体系91
三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综合平衡95
一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织管理工作97
第四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织和实施97
二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程序99
三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和检查100
四 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102
第五章 经济监督104
第一节 经济监督的意义和作用104
一 经济监督的概念和必要性104
二 经济监督的性质和作用106
三 经济监督的种类和特点108
四 经济监督的机构和职责111
五 经济监督的过程和效果112
第二节 经济监督的内容和方法114
一 预算监督114
二 税收监督117
三 财务监督119
四 信贷监督124
五 经济监督的基本方法129
第三节 经济监督的手段——审计131
一 审计的概念和种类131
二 审计的性质和目的132
三 审计的内容和应用134
第一节 经济信息的意义与作用139
一 经济信息的概念和特征139
第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139
二 经济信息的分类140
三 经济信息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142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成及其结构145
一 建立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和依据145
二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148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151
一 管理对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151
二 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各环节的衔接和正常周转152
三 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的几个问题154
第四节 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157
一 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化的客观必要性157
二 逐步建立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158
第一节 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60
一 人力资源的概念160
第七章 对人力资源的管理160
第三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内容160
二 劳动的人是首要的生产力162
三 劳动的人具有良好的素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163
第二节 开发人力资源的途径和方法164
一 劳动力的再生产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统筹安排164
二 发展教育事业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166
三 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劳动力结构168
四 广开就业门路,使劳动者的能力得以发挥和发展170
一 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整个国民经济管理的范畴172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172
二 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173
三 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管理工作的中心175
第四节 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行劳动力开放政策178
一 人员交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178
二 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179
第八章 对物质资源的管理182
第一节 物质资源管理的作用和任务182
一 物质资源的概念182
二 物质资源管理的作用183
一 全面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184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84
三 物质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184
二 大力开发矿业,为国民经济提供丰富的矿产品187
三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能源工业的建设188
四 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92
五 逐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194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195
一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195
二 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197
三 环境的科学管理198
一 物质资料的供需平衡200
第四节 物质资料的管理与合理利用200
二 物质资料的组织与分配202
三 物质资料的供应和销售203
四 物质资料的合理利用206
第九章 对财力资源的管理211
第一节 财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任务211
一 财力资源与资金运动211
二 财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任务212
一 财政在资金管理中的作用214
第二节 财政与银行在资金管理中的作用214
二 信用资金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215
三 银行在资金管理中的作用218
第三节 财力的平衡221
一 财政平衡221
二 信贷平衡223
三 财政、信贷与物资的综合平衡226
四 综合财政计划的平衡体系227
一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230
第一节 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30
第十章 对科学技术的管理230
二 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33
三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234
第二节 科学技术管理的意义、任务和方针235
一 科学技术管理的意义和任务235
二 科学劳动的特点及对科学技术管理的要求237
三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239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241
一 我国科学技术的管理机构241
二 科学技术经费与拨款体制242
三 科学技术队伍243
四 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244
五 专利制度245
六 建立专业化的科学技术顾问机构247
七 科学技术管理的经济方法248
第四节 技术引进工作248
一 技术引进的意义248
二 技术引进的方针250
三 技术引进的方法与途径251
一 对涉外经济管理的必然性253
第十一章 对涉外经济的管理253
第一节 对涉外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53
二 涉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55
第二节 对涉外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与原则258
一 制定对涉外经济管理方针、政策的依据258
二 对涉外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260
第三节 对外贸易的管理263
一 对外贸易的意义263
二 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264
三 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266
第四节 引进先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管理269
一 引进先进技术与利用外资的关系269
二 引进技术的经济管理270
三 对外资管理的内容274
第五节 对外金融、外汇的管理279
一 对外金融管理的方针279
二 加强中国银行的业务管理281
三 健全外汇管理法制283
一 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286
第六节 对经济特区的管理286
二 经济特区的管理体制及其主要原则287
三 走中国式的特区道路288
四 加强特区的管理工作291
第四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组织292
第十二章 对部门经济的管理292
第一节 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和分类体系292
一 国民经济部门的形成292
二 国民经济部门的分类体系293
一 农业部门296
第二节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地位和作用296
二 工业部门和基本建设部门298
三 交通部门和商业部门300
四 服务部门300
五 文化部门302
第三节 建立合理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303
一 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模式303
二 影响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因素305
三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306
一 加强对全局影响较大的部门的管理308
第四节 国家对各部门的管理308
二 解决跨部门的经济技术问题310
三 调节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311
第十三章 对地区经济的管理312
第一节 地区经济的特点和管理上的要求312
一 国民经济地区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关系312
二 我国地区经济的特点315
三 对地区经济管理的目的和要求316
一 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标志318
第二节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318
二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条件和因素319
三 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途径322
四 生产力布局的组织工作326
五 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协调中的作用330
第三节 地区经济的综合平衡332
一 地区物力平衡332
二 地区财力平衡335
三 地区的物资和财政信贷之间的平衡337
一 企业的概念340
第十四章 对企业经济的管理340
第一节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340
二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41
三 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任务342
第二节 国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345
一 对企业组织形式的确定345
二 对企业生产规模的确定347
三 组织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351
四 建立经济联合体355
一 改进企业管理的必要性362
第三节 不断改进企业管理362
二 改进企业管理的方法和途径364
三 大力培养企业管理人才365
第十五章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367
第一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367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体制367
二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的客观依据368
三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370
一 经济权利的合理划分372
第二节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中的权、责、利372
二 经济责任的确立374
三 经济利益的正确处理377
第三节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379
一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379
二 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382
第五编 国民经济管理的方法388
第十六章 国民经济管理的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388
第一节 行政方法389
一 运用行政方法的客观必要性389
二 行政方法的重要作用391
一 经济方法的核395
第二节 经济方法395
二 运用经济方法的客观必要性396
三 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相结合400
第三节 发挥价格、税收、信贷的杠杆作用402
一 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402
二 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406
三 发挥信贷杠杆的作用409
一 经济立法的概念413
第十七章 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413
第一节 经济立法的地位和作用413
二 经济立法与经济规律、经济政策的关系416
三 经济法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419
第二节 建立和健全经济司法425
一 经济司法的重要性425
二 加强经济审判工作429
第三节 经济仲裁430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434
一 有利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434
第十八章 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434
二 有利于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435
三 坚持思想领先,提高经济管理水平436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438
一 正确处理经济活动中的人民内部矛盾438
二 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干部的政治素质439
三 充分调动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440
四 培养又红又专的经济管理干部442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443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方法443
二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444
三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445
第十九章 现代管理技术448
第一节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意义及其基本要求448
一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的必要性448
二 要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管理国民经济449
三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必须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451
第二节 投入产出分析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452
一 投入产出表的模式及其基本结构452
二 怎样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454
一 线性规划460
第三节 国民经济管理的优化方法460
二 计划评审技术467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国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471
一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471
二 电子计算机具体应用的若干问题472
第一节 讲求经济效果的意义476
一 社会经济效果的概念476
第二十章 社会经济效果476
第六编 社会经济效果476
二 社会经济效果的范围477
三 讲求经济效果的意义480
第二节 社会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481
一 设置社会经济效果指标的原则481
二 影响社会经济效果的因素482
三 社会经济效果指标体系的设置484
第三节 提高社会经济效果的途径490
一 我国经济效果差的原因490
二 努力提高经济效果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