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四部经典解读 金匮要略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四部经典解读 金匮要略读本
  • 张家礼主编 著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82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四部经典解读 金匮要略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3

第一章 《金匮要略》的性质与沿革3

第二章 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4

第一节 基本内容4

第二节 编写体例4

第三章 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6

第一节 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6

第二节 创立脏腑经络辨证方法6

第三节 脉学的广泛运用7

第四节 辩证的治疗观9

一、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观念9

二、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观点10

三、抓住主要矛盾11

四、透过现象看本质12

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3

第五节 方剂学之鼻祖14

一、方剂配伍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14

二、方药配伍中的质量转化观15

三、重视药物专用与药物炮制、煎煮服药方法16

第六节 对中医急救学和奇难杂症学的贡献17

一、对危急病症的辨证论治17

二、对奇症的辨证论治17

三、对难症的辨证论治17

二、通畅元真以养生18

一、淡泊名利以养生18

第七节 养生康复学巨匠18

四、对复杂杂病的辨证论治18

三、专论食疗以养生19

四、重视脾肾促康复19

第四章 学习方法20

一、《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会通20

二、遵遣词古义诠释之20

三、方证互测,前后联系20

四、广采诸说,择善而从21

五、理论联系临床实践21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25

第一节 治未病25

第五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5

下篇 各论25

二、未病防病,已病早治28

三、时色脉相违则病29

四、气候节令相违亦病30

五、杂病预后32

第二节 阴阳规33

一、杂病病机33

二、杂病分类与中人五邪33

第三节 诊疗矩35

一、望诊35

二、闻诊36

四、痼疾加卒病治则37

三、表里同病治则37

五、五脏喜恶调治38

六、审因论治原则39

第六章 痉湿暍病脉证治41

第一节 痉病41

一、病因病机41

二、主要脉证42

三、痉病分类43

四、证治44

(一)柔痉(瓜蒌桂枝汤证)44

(二)刚痉(葛根汤证)45

(三)阳明实热痉(大承气汤证)47

一、治则50

(一)利小便50

五、预后50

第二节 湿病50

(二)发汗51

二、证治52

(一)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证)52

(二)风湿在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54

(三)风湿兼气虚(防己黄芪汤证)56

三、误下证58

(一)湿病误下变证58

一、脉证59

第三节 暍病59

(二)湿病误下坏证59

二、伤暑热盛证治(白虎加人参汤证)60

第七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62

第一节 百合病62

一、脉证、病机与预后62

二、治则64

三、证治65

(一)百合病主方(百合地黄汤证)65

(二)百合病误汗(百合知母汤证)67

(三)百合病误下(滑石代赭汤证)69

(四)百合病误吐(百合鸡子黄汤证)70

(五)百合病变渴(百合洗方证)72

(六)百合病变发热(百合滑石散证)73

第二节 狐惑病75

一、临床表现及内服方(甘草泻心汤证、赤豆当归散证)75

二、外治方(苦参汤证、雄黄熏方证)79

第三节 阴阳毒病82

一、阳毒病证治(升麻鳖甲汤证)82

二、阴毒病证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证)84

第八章 疟病脉证并治86

第一节 疟病主脉与治则86

第二节 证治87

(一)疟母(鳖甲煎丸证)87

(二)瘅疟89

(三)温疟(白虎加桂枝汤证)90

(四)牝疟(蜀漆散证)92

第九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95

第一节 中风95

一、脉证与病机95

二、成因与辨证96

三、证治98

(一)风入心脾(侯氏黑散证)98

(二)热盛风动(风引汤证)100

(三)血虚受风(防己地黄汤证)102

第二节 历节病104

一、成因104

(一)肝肾不足,水湿浸渍104

(二)气虚饮酒,汗出当风105

(三)胃有蕴热,外感风湿106

(四)过食酸咸,内伤肝肾106

二、证治107

(一)风湿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证)107

(二)寒湿历节(乌头汤证)109

第十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112

第一节 血痹病112

一、成因与轻证112

二、重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113

第二节 虚劳病115

一、脉象总纲115

(二)阴阳两虚116

二、辨证116

(一)同脉异病116

(三)阳气虚衰117

(四)精血亡失117

三、证治118

(一)虚劳失精(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118

(二)虚劳腹痛(小建中汤证)121

(三)虚劳腰痛(肾气丸证)123

(四)虚劳风气(薯蓣丸证)126

(五)虚劳失眠(酸枣仁汤证)128

(六)虚劳干血(大黄?虫丸证)131

一、病因、脉证与鉴别134

第一节 肺痿134

第十一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134

二、证治136

(一)虚热肺痿(麦门冬汤证)136

(二)虚寒肺痿(甘草干姜汤证)138

第二节 肺痈140

一、病因病理、脉证及预后140

二、证治142

(一)邪实气闭(葶苈大枣泻肺汤证)142

(二)血腐脓溃(桔梗汤证)144

第三节 咳嗽上气146

一、辨证及预后146

(一)寒饮郁肺(射干麻黄汤证)147

二、证治147

(二)饮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证)149

(三)寒饮挟热(厚朴麻黄汤证、泽漆汤证)151

第十二章 奔豚气病脉证治155

第一节 主症、病因155

第二节 分证治疗156

一、肝气奔豚(奔豚汤证)156

二、肾气奔豚(桂枝加桂汤证)158

三、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160

第十三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163

第一节 胸痹、心痛病机163

(一)主症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证)164

一、胸痹证治164

第二节 证治164

(二)痰饮壅盛(瓜蒌薤白半夏汤证)166

(三)气机郁滞(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人参汤证)167

(四)轻证(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橘枳姜汤证)171

(五)急证(薏苡附子散证)173

二、心痛证治175

阴寒痼结证治(乌头赤石脂丸证)175

第十四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179

第一节 腹满179

一、辨证与治则179

(一)虚寒性腹满179

(三)实热性腹满181

(二)寒实可下证181

二、证治182

(一)里实兼太阳表证(厚朴七物汤证)182

(二)里实胀重于积(厚朴三物汤证)184

(三)里实积胀俱重(大承气汤证)186

(四)寒饮逆满(附子粳米汤证、赤丸证)187

(五)脾胃虚寒(大建中汤证)189

(六)寒实内结(大黄附子汤证)192

三、预后195

第二节 寒疝195

一、证治195

(一)阳虚寒盛(乌头煎证)195

(二)内外俱寒(乌头桂枝汤证)197

(三)血虚寒滞(当归生姜羊肉汤证)200

二、误治变证202

第三节 宿食203

一、宿食脉象203

二、宿食在下证治(大承气汤证)203

三、宿食在上证治(瓜蒂散证)204

第十五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207

第一节 五脏病证207

一、肺病207

(一)肺中风207

(三)肺死脏脉208

(二)肺中寒208

(一)肝中风209

(二)肝中寒209

二、肝病209

(三)肝死脏脉210

(四)肝着证治(旋覆花汤证)210

三、心病212

(一)心中风212

(二)心中寒212

(三)心死脏脉213

四、脾病213

(一)脾中风213

(一)肾死脏脉214

(二)脾死脏脉214

五、肾病214

(二)肾着证治(甘姜苓术汤证)215

第二节 积聚、?气的鉴别和积病主脉218

第十六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220

第一节 成因、脉症、分类与预后220

一、成因与脉症220

二、四饮与脉证221

三、留饮与伏饮223

四、饮病预后224

第二节 治则224

(一)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证)225

一、痰饮225

第三节 证治225

(二)微饮短气(苓桂术甘汤证、肾气丸证)228

(三)痰饮呕吐(小半夏加茯苓汤证)230

(四)留饮欲去(甘遂半夏汤证)231

(五)肠间饮热成实(己椒苈黄丸证)234

二、悬饮(十枣汤证)236

三、溢饮(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239

四、支饮243

(一)膈间支饮(木防己汤证、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243

(二)支饮冒眩(泽泻汤证)246

(三)支饮胸满(厚朴大黄汤证)248

(四)支饮呕吐(小半夏汤证)250

(五)支饮病案举例252

第十七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263

第一节 消渴263

一、厥阴病消渴症263

二、病机与主症264

三、证治265

(一)肺胃热盛,津气两伤(白虎加人参汤证)265

(二)肾气亏虚(肾气丸证)267

第二节 小便不利证治269

(一)上燥下寒水停(瓜蒌瞿麦丸证)269

(二)湿热挟瘀与脾肾亏虚(蒲灰散证、滑石白鱼散证、茯苓戎盐汤证)272

一、主症275

第三节 淋病275

二、治禁276

第十八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277

一、成因、脉证277

(一)风气相击277

(二)脾虚不运,水热互结278

(三)肺失通调,肾虚水泛279

(四)血病及水,水病及血280

(五)气分病成因282

二、四水及黄汗脉证283

(一)利小便、发汗284

(二)攻下逐水284

三、治法284

四、证治285

(一)风水285

(二)皮水288

(三)正水与风水(麻黄附子汤证、杏子汤证)294

(四)黄汗297

(五)气分病301

第十九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306

一、病因病机与分类306

(一)湿热发黄306

(二)寒湿发黄307

(三)分类307

(一)湿热与寒湿发黄鉴别309

二、辨证309

三、证治310

(一)谷疸(茵陈蒿汤证)310

(二)黑疸(湿热挟瘀)310

(二)酒疸313

(三)女劳疸(硝石矾石散证)315

(四)热盛里实黄疸(大黄硝石汤证)317

(五)湿重于热黄疸(茵陈五苓散证)320

(六)燥结发黄(猪膏发煎证)321

四、预后323

第一节 惊悸325

一、成因325

第二十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325

二、证治326

(一)火邪致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326

(二)水饮致悸(半夏麻黄丸证)328

第二节 吐衄下血330

一、成因330

二、脉症与辨证330

(一)太阳阳明衄血330

(二)内伤吐衄下血331

三、预后及治禁332

(一)预后332

(一)虚寒吐血(柏叶汤证)333

四、证治333

(二)治禁333

(二)热盛吐衄(泻心汤证)335

(三)虚寒便血(黄土汤证)337

(四)湿热便血(赤小豆当归散证)339

第三节 瘀血341

一、瘀血证341

二、瘀血化热证342

第二十一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343

第一节 呕吐344

一、脉证344

(二)欲吐治禁345

二、治禁345

(一)痈脓致呕治禁345

三、证治346

(一)实热证346

(二)肝胃虚寒(茱萸汤证)350

(三)寒饮内停352

第二节 胃反360

一、脉症360

二、病机361

(一)胃反病机361

三、虚寒胃反证治(大半夏汤证)362

(二)胸中冷病机362

第三节 哕364

一、治则364

二、证治365

(一)胃寒气逆(橘皮汤证)365

(二)气虚挟热(橘皮竹茹汤证)366

第四节 下利368

一、脉证、病机与预后368

(一)湿热证368

(二)虚寒证369

(二)虚寒下利治禁371

(一)湿滞下利气治法371

二、治法与禁忌371

三、证治372

(一)实热证372

(二)虚寒证377

第二十二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383

第一节 痈肿383

一、痈肿初起脉证383

二、痈肿辨脓法384

第二节 肠痈385

一、脓未成证治(大黄牡丹汤证)385

二、脓已成证治(薏苡附子败酱散证)387

二、证治390

(一)血脉瘀阻(王不留行散证)390

第三节 金疮390

一、脉证390

(二)金疮成脓(排脓散证)393

(三)脓毒兼营卫失和(排脓汤证)394

第四节 浸淫疮397

一、预后397

二、证治(黄连粉证)397

第二十三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400

第一节 趺蹶400

第二节 手指臂肿(藜芦甘草汤证)401

第三节 转筋(鸡屎白散证)402

第四节 阴狐疝(蜘蛛散证)405

(一)脉证406

第五节 蚘虫406

(二)证治(甘草粉蜜汤证)407

第二十四章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410

一、妊娠的诊断与调治(桂枝汤证)410

二、胎癥的鉴别与治疗(桂枝茯苓丸证)413

三、证治415

(一)腹痛415

(二)胞阻(芎归胶艾汤证)420

(三)恶阻(干姜人参半夏丸证)423

(四)小便难(当归贝母苦参丸证)425

(五)水肿(葵子茯苓散证)427

(六)胎动不安429

(一)成因、证候434

第二十五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434

一、产后常见三病434

(二)郁冒大便难证治(小柴胡汤证)435

二、产后腹痛证治437

(一)血虚里寒(当归生姜羊肉汤证)437

(二)气血郁滞(枳实芍药散证)438

(三)瘀血内结(下瘀血汤证)440

三、产后阳虚中风证治(竹叶汤证)443

四、虚热烦呕证治(竹皮大丸证)445

五、热利伤阴证治(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证)447

第二十六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450

一、成因、证候与治则450

(一)梅核气(半夏厚朴汤证)452

二、证治452

(二)脏躁(甘麦大枣汤证)454

(三)月经病456

(四)带下病465

(五)腹痛469

(六)转胞(肾气丸证)471

(七)前阴诸疾472

附录476

附录一 汉代度量衡与张仲景方药剂量简表476

附录二 方剂笔画索引(杂疗方等三篇除外)477

附录三 方剂汉语拼音索引(杂疗方等三篇除外)480

参考文献4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