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戏曲志 甘肃卷陇南分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戏曲志 甘肃卷陇南分卷
  • 陇南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处《戏曲志》陇南分卷编辑部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116MB
  • 文件页数:4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戏曲志 甘肃卷陇南分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综述3

概况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5

一、明清时期5

高山剧的形成6

陇南花灯戏的形成6

陇南影子腔的形成7

二、清末民初时期7

三、抗日战争时期9

四、解放战争时期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11

一、建国初期11

(一)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11

(二)陇南戏曲发展的第一次浪潮12

(三)共产党领导机关关心剧团14

(四)陇南戏曲界的“反右派斗争”15

二、“大跃进”时期——陇南戏曲发展的第二次浪潮15

天水、武都两地区合并15

革新戏曲艺术,繁荣现代戏创作16

陇南影子腔搬上舞台16

西礼艺术学校17

夸省巡回演出17

分团,与武都县“人民剧团”合团17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8

历史剧禁演18

“样板戏”兴起18

高山剧进北京18

四、粉碎“四人帮”之后——陇南戏曲发展的第三次浪潮19

传统戏恢复上演19

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19

戏剧创作成果累累20

社会主义戏剧事业的前景展望21

第二部分 图表25

一、大事年表25

明清时期戏曲大事(共11条)25

民国时期戏曲大事(共41条)26

社会主义时期戏曲大事(共195条)30

二、剧种表44

附:陇南地区戏曲剧种表44

第三部分 志略47

剧种47

地方剧种47

高山剧47

一、高山剧的起源与特点47

二、高山剧的发现与挖掘49

三、高山剧音乐的挖掘50

四、高山剧的发展51

陇南影子腔52

一、源流52

二、挖掘与发展55

三、表演及其他57

陇南花灯戏58

一、花灯戏的初步形成58

二、舞台美术与表演技巧的发展59

三、演员60

四、参加地县调演61

五、演出场所的变迁61

六、现状62

陇南小曲戏63

外来剧种64

秦腔64

眉户65

陇剧67

川剧68

剧目70

一、高山剧剧目70

概述70

(一)创作剧目70

1.《争状元》(小)70

2.《全家乐》(小)70

3.《十斤白面》(小)71

4.《三保参军》(小)71

5.《大树底下》(小)71

6.《挡车》(小)71

7.《丰收哨》(小)71

8.《一担水》(小)72

9.《卖余粮》(小)72

10.《夸队长》(小)72

11.《绣新春》(小)72

12.《夜校钟声》(小)72

13.《迎水桥》(小)72

14.《一把麦穗》(小)73

15.《开锁记》(小)73

16.《请婆婆》(小)73

17.《清明时节》(小)73

18.《绣楼配》(中)73

19.《王祥卧冰》(中)74

20.《揭茅庵》(小)74

21.《尕女婿》(小)74

(二)传统剧目74

1.《咸阳讨账》(大)74

2.《马成宪讨妻》(大)75

3.《麻女子顶亲》(中)75

4.《三伯妻》(小)76

5.《血手拍门》(大)76

6.《康熙拜师》(大)76

7.《两亲家打架》(小)77

8.《张春芳》(大)77

9.《郑德云下四川》(中)77

10.《老瓜贼扳亲》(大)77

11.《金钗银锭》(大)78

12.《张孝与张礼》(大)78

13.《吕大卖姜》(大)78

14.《白玉霜》(大)79

15.《三女不孝》(大)79

16.《扬州观灯》(中)80

17.《上京科举》(大)80

18.《儿嫌娘丑》(大)80

19.《钉缸》(小)80

20.《刘春进》(大)81

21.《黑保打草鞋》(小)81

22.《走茶园》(中)81

23.《周家女告夫》(大)81

24.《卖线》(中)82

25.《张奎与张烈》(中)82

26.《朱员外纳妾》(小)82

27.《苏二姐择婿》(小)83

二、陇南影子腔剧目83

概述83

(一)创作剧目85

1.《民族魂》(大)85

2.《碧血西城》(大)85

3.《一场斗争》(小)85

4.《求援》(小)86

5.《樊秀才》(中)86

6.《秀才上京》(小)86

7.《雌雄剑》(大)86

8.《火化白雀寺》(大)87

9.《挖灶》(小)87

10.《麦收风波》(小)87

11.《婆媳三代绣锦图》(小)88

12.《山林血案》(大)88

13《长乐驿》(小)88

14.《三下桑园》(小)88

15.《向阳种籽》(小)89

16.《巧巧闹舅》(小)89

17.《交钥匙》(小)89

18.《帮嫂嫂》(小)89

19.《春光满院》(小)90

(二)传统剧目90

1.《琥珀镯》(大)90

2.《马王卷》(大)90

3.《蛟龙驹》(共四本)91

4.《铁牛国》(大)91

5.《冰冻歧山》(大)91

6.《临潼关》(大)91

7.《渑池关》(大)92

8.《四圣归天》(大)92

9.《断阴曹》(大)92

10.《单骑救主》(大)93

11.《取四郡》(大)93

12.《拜汉刀》(大)93

13.《混元镜》(大)93

14.《竹林会》(大)94

15.《二度梅》(大)94

16.《双合珠》(大)94

17.《红娥反长安》(大)95

18.《白蛇传》(大)95

19.《王玉莲征西》(大)95

20.《狮驼山》(大)96

21.《百花咏》(大)96

22.《六合图》(大)96

23.《包公案》(大)97

24.《九华山》(大)97

25.《福寿图》(大)97

26.《善恶卷》(大)98

27.《红灯记》(大)98

28.《武当山还愿》(大)99

29.《征红江》(大)99

30.《棹袆山》(小)99

31.《青石山》(大)99

32.《明月楼》(小)100

33.《君臣梦》(大)100

34.《征金川》(大)100

35.《双罗衫》(大)101

36.《碧鱼潭》(大)101

37.《双凤钗》(大)101

38.《万宝阵》(大)102

三、陇南花灯戏剧目102

概述102

(一)创作剧目103

1.《茶山新春》(小)103

(二)传统剧目104

1.《百花楼》(大)104

2.《双陈平》(大)104

3.《龙凤配》(大)105

4.《莲台收妃》(大)105

5.《青石岭》(大)105

6.《恶头阵》(大)105

7.《分山》(大)106

8.《玉乐屏》(大)106

9.《吉阳关》(大)106

10.《过桃园》(大)107

11.《封官》(大)107

12.《王麻子打样》(中)107

13.《错姻缘》(大)108

14.《石门关》(大)108

15.《红花谱》(大)108

16.《三上殿》(大)109

17.《伊二烧瓦》(中)109

18.《石金莲晒鞋》(中)110

19.《双富贵》(大)110

20.《双贵图》(大)110

21.《白天院》(大)110

22.《高关借头》(大)111

23.《蓝桥戏水》(小)111

24.《万寿山》(小)111

25.《鸡头关》(大)111

26.《松林解带》(中)112

27.《阴阳扇》(大)112

28.《荣耀姻缘》(中)112

29.《金哥说书》(小)112

30.《杜桶子接妹》(小)113

31.《三看亲》(小)113

32.《审“土地”》(小)113

33.《双赶子》(中)114

34.《拜寿》(小)114

35.《战洪州》(大)114

36.《打面缸》(小)114

四、陇南小曲戏创作剧目115

1.《圈房门前》(小)115

2.《旧貌换新颜》(小)115

五、秦腔创作剧目115

1.《海瑞驯虎》(大)115

2.《鲍三娘》(大)116

3.《红旗插上东梁山》(大)116

4.《牡丹缘》(大)116

5.《绣鹰记》(大)117

6.《苏武牧羊》(大)117

7.《孙悟空三荡妖魔》(大)117

8.《卖花记》(大)117

9.《孔雀东南飞》(大)118

10.《花木兰》(大)118

11.《王昭君》(大)118

12.《巧姻缘》(大)119

13.《启明星》(大)119

14.《双合进京》(大)119

15.《双鱼记》(大)120

16.《鱼得水》(小)120

17.《十里亭》(小)120

18.《领路》(小)121

19.《夏收场上》(小)121

20.《桃杏花开二月天》(小)121

21.《智请梁环医》(小)121

22.《老牛回春》(小)122

23.《黑洞里放羊》(小)122

24.《送糖记》(小)122

25.《梅香算卦》(小)123

26.《钢铁前线》(大)123

27.《护秋夜哨》(小)123

28.《搭桥》(小)123

29.《好夫妻》(小)123

六、眉户戏创作剧目123

1.《认亲记》(大)123

2.《青山碧波》(大)124

3.《争上火线》(小)124

4.《白龙江岸红旗飘》(大)124

5.《移山造海》(大)125

6.《江边风浪》(大)125

7.《战洪曲》(大)125

8.《五个鸡蛋》(小)126

9.《银花曲》(小)126

10.《新竹》(小)126

11.《渠水长流》(小)126

12.《队队红》(小)126

13.《红军桥畔》(小)126

七、陇剧创作剧目127

1.《天麻沟传奇》(大)127

2.《送籽种》(小)127

3.《苹果熟了的时候》(小)127

4.《打通之前》(小)128

八、戏曲创作剧目128

1.《东北英雄》(大)128

2.《春风杨柳》(小)128

3.《公路上》(小)128

4.《两家亲》(小)128

5.《启闸》(小)129

6.《巧换女》(小)129

7.《九斤黄》(小)129

8.《夫妻越窗》(小)129

9.《展宏图》(小)130

音乐131

概述131

高山剧音乐131

陇南影子腔音乐133

陇南花灯戏音乐134

表演137

概述137

一、表演艺术方法137

(一)程式137

(二)“四功”、“五法”138

(三)动作性表演程式138

(四)虚拟性表演程式141

(五)戏曲舞台的时空超越与自由处理142

(六)分场体例142

二、基本功训练142

三、特技146

概述146

特技表演146

大上吊146

大卸八件147

抽肠拽肚147

铡头、铡腰148

带箭148

断臂、断手148

变脸148

吹火149

吐火149

放烟火149

鞭扫灯花149

“福禄”耍香150

耍扁担150

耍带子150

打麻鞭150

打雷碗151

耍牙151

耍帽翅151

耍翎子151

耍稍子151

耍“火流星”152

脚踢纱帽152

小鬼倒行路152

十指燃烧术152

滚钉板152

耍伞152

顶灯152

抱火柱153

背旦153

五丈原诸葛缩尸153

钢刀砍头、穿胸154

双足传枪154

手帕飞旋154

耍胡须154

四、表演选例154

《挑袍》片断154

《打柴劝弟》片断155

《走雪》片断156

《四进士·偷信》片断156

《杀狗》片断157

《拾玉镯》片断158

《新人骏马》片断159

舞美161

概述161

一、化妆161

二、脸谱164

黑花脸例谱164

红花脸例谱165

粉白脸例谱165

“歪脸”例谱166

“碎脸”例谱166

《封神演义》戏中人物脸谱166

三、戏剧服装167

概述167

服装168

四、道具171

概述171

五、舞台灯光174

六、布景174

概述174

(一)布幕175

(二)制作布景的方法176

硬片造型176

软片造型176

投影技巧177

(三)几幅调演剧目的布景177

《开锁记》(高山剧)177

《茶山新春》(花灯戏)177

《认亲记》(眉户)177

七、音响效果177

概述177

音响效果178

小儿啼哭声178

战马嘶鸣声178

鸡鸣狗叫声178

狂风雷雨声178

机构180

一、陇南历史上的戏曲班社史180

西和县长道镇的“三盛班”180

康县大堡子侯家“兴盛班”182

徽县泥阳镇清河堂“缙绅戏班”184

武都县洛塘区周富银的“宝中社”186

徽县历史上的几家专业戏班:187

太白乡冉家戏班187

高桥乡“下官戏班”187

东关乡马仲元戏班188

赵希昂“三青团戏班”188

成县抛沙镇的“三艺班”188

武都城区历史上的戏曲班社189

武都县抗日救亡宣传剧团190

陇南地区建国前戏曲班社一览表191

二、陇南地区专业剧团团史195

解放初期的岷县分区文艺工作队195

陇南地区五一秦剧团团史198

西和县秦剧团团史218

礼县剧团团史225

成县剧团团史229

徽县秦剧团团史236

康县文工团团史240

文县文工团团史243

两当县剧团团史248

武都县人民剧团团史250

三、西礼艺术学校251

四、西礼戏调查研究委员会252

五、陇南地区重点业余剧团史252

成县师范文工团、队史252

文县碧口镇业余川剧团团史255

成县纸坊乡业余剧团团史259

成县小川镇业余剧团团史262

西和县长道镇业余秦剧团团史264

武都县鱼龙乡上尹家高山剧业余剧团团史265

武都县隆兴乡俱乐部268

武都县业余剧团统计表269

西和县业余剧团统计表270

礼县业余剧团统计表271

成县业余剧团统计表272

徽县业余剧团统计表273

康县业余剧团统计表273

文县业余剧团统计表274

宕昌县业余剧团统计表274

两当县业余剧团统计表274

演出场所275

武都城内的古戏楼275

武都县鱼龙乡鱼龙寺古戏楼276

武都县古戏楼一览表277

武都县新建舞台统计表279

西和县城隍庙古戏楼279

西和县古戏楼一览表280

西和县新建舞台统计表283

礼县关帝庙古戏楼283

礼县关岳庙古戏楼284

礼县柏林寺古戏楼284

礼县方口寺古戏楼284

礼县古戏楼一览表285

礼县新建舞台统计表287

成县城内古戏楼288

成县东岳庙古戏楼288

成县广化寺古戏楼289

成县纸坊乡古戏楼289

成县古戏楼一览表292

成县新建舞台统计表294

徽县古戏楼一览表295

徽县新建舞台统计表300

康县云台关帝庙古戏楼300

康县岸门口关圣庙古戏楼300

康县平洛故城的三栋古戏楼301

康县珍紫山古戏楼301

康县明月山寺古戏楼301

康县古戏楼一览表302

康县新建舞台统计表304

文县城内古戏楼304

文县古戏楼一览表305

文县新建舞台统计表308

宕昌县古戏楼一览表309

宕昌县新建舞台统计表311

两当县古戏楼一览表312

演 出 习俗313

一、春台庙会313

二、春节娱乐戏315

三、点戏316

四、“跳加官”317

五、还愿戏317

六、“打台戏”与“踩台戏”318

七、庆贺戏319

八、对台戏320

九、义演321

十、打炮戏321

十一、交流会322

十二、街头戏323

十三、“串戏”323

十四、“反串戏”323

十五、封箱戏324

十六、走台324

十七、彩排324

十八、售票演出324

十九、慰问演出325

二十、招待演出325

二十一、巡回演出326

二十二、会演和调演326

二十三、献礼演出327

二十四、西和“福德班”的班规习俗328

(一)鸣喇叭328

(二)设“庄王堂”328

(三)挂鞭328

(四)戏约328

(五)“四梁四柱”329

(六)不准坐大衣箱和头帽箱329

(七)“拦戏”道歉329

(八)台口挂灯329

文 物 古迹330

概述330

花灯戏最古老的“大筒子”330

花灯戏最古老的“九节钢鞭”331

花灯戏最古老的三只戏箱331

陇南影子腔清代手抄剧本332

纸坊乡清末民初的48副秦腔脸谱333

成县西南后街关帝庙古戏楼334

成县开元寺古戏楼与石碑334

成县文昌沟古戏楼335

成县庙儿垭古戏楼336

武都县隆兴乡通济菩萨庙古戏楼石碑336

礼县城隍庙古戏楼与石碑337

礼县祁山武侯祠与石碑337

礼县火神庙古戏楼338

西和城隍金像与秦腔剧本《民族魂》338

西和东河坝广场戏楼339

西和萨家店戏楼石碑与壁画339

康县大堡乡东岳山古戏楼340

文县碧口镇王爷庙古戏楼340

两当县香泉寺古戏楼340

徽县庙坪古戏楼及戏楼屏壁中的木刻对联341

报 刊 专著342

概述342

《甘肃日报》评介《苏武》342

《生动有力的赵书记》——西北五省调演《会刊》评介《红旗插上东梁山》342

《西礼之花》343

《西礼戏曲》343

《双手欢迎樊秀才》——《甘肃日报》评介《樊秀才》343

《高山剧曲调集》343

《花灯戏曲调集》344

《戏剧选集》344

《白龙江》344

《未来》344

《春节演唱》345

轶闻 传说346

戏的魅力346

关云长好大喜功346

“偷”演员347

“捉汉奸”347

哈达铺古戏楼的一页光荣历史348

“水漫金山寺”348

用戏楼对联点戏349

醪糟戏迷评戏350

“补戏”351

“一窍不得,少挣几百”351

魏起元慧目识对联352

演戏引起的风波352

单枪匹马闯敌营353

观众枪打“胡万富”353

“内行看门道”354

“小猴子”一鸣惊人354

严师出高徒355

王牡丹学戏356

“银环丫丫”357

“李慧娘”吹火357

“梁山伯与祝英台”吃扁食358

村干部掏钱买戏楼359

孔明“设计躲浩劫”360

“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361

做戏帽,绣龙袍361

“巧巧手”为旦角演员做花361

王二疯子演戏362

“张飞打敬德”363

谚语口诀365

谚语口诀365

共78条365

戏台对联367

戏台对联367

共166副367

第四部分 传记379

著名京剧武生、教练张玉茹379

“两当县抗日救亡剧团”团长苏河烈士382

陇南著名秦腔须生谢玉堂385

“活张飞”罗树德387

著名须生“魏八百”389

秦腔业余导演杨嵋392

秦腔“戏母子”曹洪有395

秦腔老艺人“戏母子”冯大鹏396

琴师、演员兼导演靳伟397

武都五一秦剧团琴师杨石鸪400

秦腔名丑王福民403

秦腔名丑高全中406

对高山剧音乐有过贡献的欧阳利宝408

秦腔艺人史艺风410

“福德班”的何前场411

陇南最早的编剧李小白414

陇南著名净角演员郝来三415

秦腔净角演员兼教练张同昌416

“一鸣惊人”的秦腔名流石新民417

优秀青年旦角演员王镯子419

“新华社”班主王振国420

附记425

一、文化部、财政部文计字(86)第112号文件425

二、甘肃省文化厅、财政厅甘文厅字(86) 079号文件426

三、陇南地区行政公署财政处、文化处陇地财行(1986) 84号文件427

四、后记428

五、《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编纂工作大事记428

六、为编写《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走访的个人及单位430

七、《戏曲志陇南分卷》彩色照片及黑白照片说明4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