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考试史图志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考试史图志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2418366.jpg)
- (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 著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517507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429页
- 文件大小:186MB
- 文件页数:448页
- 主题词:考试制度-历史-中国-图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考试史图志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章 考试的起源(先秦汉魏晋南北朝)1
第一节 尧试鲧、试舜,舜考禹的传说2
一、尧试鲧的传说2
二、尧试舜的传说6
三、舜考禹的传说8
四、孔孟的有关论述9
第二节 世族世官制与“士”阶层的崛起11
一、世族世官制11
二、周天子试于射宫12
三、“士”阶层的崛起15
四、秦孝公面试公孙鞅23
五、孟子论对“心”的权、度25
第三节 汉武帝创立新的取士制度27
一、“策”贤良方正,试明经31
二、举孝廉、秀才37
三、立太学38
四、征辟39
第四节 举孝廉的蜕变与考试的发展41
一、举孝廉的弊病41
二、京房考课法44
三、左雄改制44
四、“唯才是举”的方针46
五、九品官人法49
六、举秀才孝廉须考试53
七、学校的考试58
第二章 科举制的创立(隋唐五代)63
第一节 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区别64
一、隋立科举64
二、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区别64
第二节 常科66
一、科目66
二、考生及报名66
三、县州审查、考试66
四、尚书省审查、考试67
五、明经、进士科考试内容、形式的演变70
六、录取74
第三节 制举76
一、科目76
二、荐举与自举76
三、考试77
四、录取78
第四节 武举78
一、管理78
二、考试79
三、录取79
第五节 学校79
一、官学及其考试79
二、开元以前官学的状况81
三、官学衰落,科举归礼部83
四、私学、自学86
第六节 察举遗风86
一、纳卷、行卷、推荐、呈榜86
二、权贵子弟问题88
第七节 科举的作用89
一、门荫制度89
二、武则天的“革命”90
三、进士在宰相中比例的提升94
四、衣冠户、免差役95
第三章 科举制的重大改革(宋元)97
第一节 革除察举遗风完善科举考试制度(上)98
一、废“公荐”罢“行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98
二、创殿试制度99
三、确立三级考试制度101
四、固定考试时间102
五、建立贡院102
六、完善考务管理103
七、单独考试105
第二节 革除察举遗风完善科举考试制度(下)106
一、竞争空前激烈106
二、“至公”成为科举考试的根本原则108
三、平民中举与科举任官109
四、教育的发展110
五、特奏名114
六、制举115
第三节 以学校贡举代科举116
一、“庆历新政”116
二、王安石的政革120
三、司马光的“经明行修科”129
四、罢科举,八行取士132
五、南宋三舍法138
第四节 以策论考经义141
一、仅存进士科,考经义141
二、大义、策、论145
三、进士分经义、诗赋两科148
第五节 元代科举149
一、德行明经科150
二、理学垄断科举151
三、考试文体之“定格”155
第四章 科举制的兴盛与衰变(明清)159
第一节 朱元璋废立科举的纠结163
第二节 学校从属科举167
一、地方官学(府州县学)168
二、国学(国子监)172
三、书院177
四、科举是教育考试制度183
第三节 科目185
一、进士科185
二、制科189
第四节 八股文190
一、内容:四书五经与程朱理学190
二、体裁:排偶190
三、标准化192
四、竞争激烈193
第五节 管理195
一、规则196
二、考场199
三、题目、答卷245
四、坊刻257
五、考试工具265
六、作弊工具267
第六节 录取与功名272
一、乡试名额与南北分卷273
二、庶吉士与清代大考284
三、录取比率与社会流动292
四、捐纳与社会资本293
第七节 科举家族与科举人物295
一、科举家族、宗族295
二、科举人物318
三、科举牌坊与匾额337
第八节 科举文化与社会生活355
一、文学创作中的科举355
二、饮食文化中的科举361
三、文体娱乐中的科举363
四、日常生活中的科举364
第五章 科举制的废除(1840—1911年)375
第一节 民族危机、人才匮乏376
第二节 晚清学堂的发展与教育转型382
一、京师同文馆的确立与军事学堂的发展383
二、留学海外与教育近代转型391
三、兴建京师大学堂401
四、学堂建设与学制改革404
第三节 废科举,兴学堂408
一、设算学科409
二、增设经济特科410
三、废武举、废八股413
四、废科举422
第四节 科举的功过426